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829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单兵利器——中国古代战锤考证鉴赏

[复制链接]

1889

主题

2163

帖子

76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1 13: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八大锤大闹朱仙镇—中国锤、骨朵考证鉴赏(第一章 宋锤)

锤,在中国传统的评书和曲艺节目中,是非常频繁出场的武器。在人们的印象里,锤是猛将手持的一对巨大的八棱或者圆形武器,大小应该和西瓜差不多。

文艺作品“八大锤大闹朱仙镇”


在史书记载中,锤比较早的记载是在唐代的《太白阴经》中“器械篇“,书中记载:”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鎚、斧钺代,各四分支“,啄鎚的图片,在唐代阎立本的”锁谏图“中可以看到实物的形象(图1,7世纪)。

图1 唐代“锁谏图”局部


笔者认为,此类锤的雏形是由西周时期的“殳”类兵器演化而来,殳是球状多刺的锤击兵器,是先秦时期战车上必备的五兵之一,用于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疏离分开。根据形制可分为带有尖刺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的仪仗用“晋殳”。
图2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藏的法门镇庄白村出土的青铜殳(公元前9世纪)。

图2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藏西周青铜殳


到了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形制不同的骨朵。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青铜骨朵头,是战国时期匈奴所使用的武器(图3,公元前3-5世纪)。从类似的器具可以看出,斧钺类平面切削的兵器或仪仗器,是农耕民族所喜爱使用的。而类似于骨朵、流星、布鲁类可以脱手投掷的武器,则更加适用于游牧民族捕捉猎物时使用。

图3 内蒙古博物馆馆藏战国时期匈奴青铜骨朵


唐代初年的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注解西汉时期的识字教材《急就篇》时,对锤进行了注释:“铁锤以铁为锤,若今之称锤。亦可以击人,故从兵器之例,张良所用击秦副车,即此物也。"这种铁锤即是铁椎。而梲(zhuō)是与椎极相类似的袖锤一类兵器,《淮南子》一书中称其为“袖梲”。颜师古注则释说:”梲,小棓(bàng)也,今俗呼为袖梲,官可藏于怀袖之中也”。
根据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这里说的高祖,是五代十国后晋的高祖石敬瑭,“泰山石敢当“的来历也源于此。可见,锤在汉唐时期,已经作为随身兵器携带,而且逐步由实用性向礼仪性转变。
图4-图7为唐代仪仗铜锤头(10世纪,8公分,徐开宏先生收藏)。锤头青铜质地,上下均以花形为卯,四周散布鱼子地,锤头与套筒之间以绳纹环连接,六棱套筒上錾刻卷草纹。卷草纹盛行于唐代,又被称为唐草纹。

图4 唐代仪仗铜锤头(1)


图5 唐代仪仗铜锤头(2)


图6 唐代仪仗铜锤头(3)


图7 唐代仪仗铜锤头(4)


到了宋辽金时期,锤作为礼仪器和随身武器进入了成熟发展期。《宋史·仪卫志二》记载:“御龙骨朵子直二百二十人,并全班祗应”。皇帝的亲近扈从禁卫军里,有二百二十人手执骨朵,护卫皇帝。
图8是2010年在洛阳仁厚村出土的一幅北宋壁画(11世纪),壁画中一名文官手执长锤,应为护卫或仪仗之用。

图8 仁厚村出土北宋执锤官员壁画


图9-图12,是与壁画中类似的一柄宋代铜锤(11世纪,62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锤锤长62公分,锤头呈鼓形,锤颈处和锤杆中部均有人面形吞口,有趣的是,吞口的神态和三星堆的人神面非常相似,这也和中古时期的人神崇拜有一定关系。

图9 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1)


图10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2)


图11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3)


图12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4)


在宋代,龙、兽、人面都是锤吞口的常见题材,图13-图16的宋锤(11世纪,48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锤头分瓣,每瓣之间凸起筋线,使分瓣效果更为明显。上下的双龙吞气势威猛,是宋锤中的代表之作。

图13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1)


图14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2)


图15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3)


图16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4)


图17-图20的宋代铜锤则是兽面吞口(10世纪,45公分,郭阳谷先生收藏),锤头为六面鼓形,上下兽面吞口,锤杆中部以绳纹环分隔。

图17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1)


图18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2)


图19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3)


图20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4)


图21-图24的宋代铜锤则是佛教相关题材的锤型(秦川先生收藏,40公分,11世纪)。锤颈部和中段均以佛家摩尼幢形状吞口装饰,锤尾部则以战盔形状装饰,此类莲花题材和南北朝瓷器上的佛教元素颇为神似。
在河南省白沙出土的北宋墓葬中,壁画上亦有持锤的护卫图(11世纪)。在宿白先生出版的《白沙宋墓》一书中,对骨朵进行了类比(图25,《白沙宋墓》摘录)。

图21 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1)


图22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2)


图23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3)


图24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4)


图25 《白沙宋墓》书中骨朵对比图


图26-图29是题材非常独特的宋代铜锤(11世纪,48公分,林海先生收藏),锤的尾部是一个宽鼻卷发的胡人面,在唐宋时期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高鼻深目的异国人形象也逐步见于艺术造型,此种造型被戏称为“胡人顶瓜”。

图26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1)


图27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2)


图28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3)


图29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4)


图30-图33宋代铜锤的锤头也很典型(11世纪,52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与明仿宋画“二郎搜山图”中的锤头非常一致(图34,16世纪),锤杆上下双虎吞,锤杆也是带自然倒角的八棱杆,长度非常适合马上作战。

图30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1)


图31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2)


图32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3)


图33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4)


图34 明仿宋画《二郎搜山图》局部


图35-图38的宋代铜锤也是和佛教题材相关(11世纪,34公分,潘华先生收藏)。獬豸吞口、莲花托、八棱杆都是宋锤的特征。锤尾为铁八宝,宋代出现过一批铜头铁尾的锤,与常见的锤有所差异,或为当时集中制作。

图35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1)


图36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2)


图37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3)


图38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4)


图39-图42的摩羯吞口宋代铜锤(11世纪,47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是很典型的宋代纹饰,锤瓣之间加筋,锤杆粗壮浑厚。摩羯纹饰是在汉代随着佛教东进而传入中国,摩羯在印度佛教传说中,是被佛陀降服的一种怪鱼,而到了中国后,龙文化对摩羯进行了改造,成为了龙首鱼身的瑞兽。

图39宋代摩羯吞口铜锤(1)


图40宋代摩羯吞口铜锤(2)


图41宋代摩羯吞口铜锤(3)


图42宋代摩羯吞口铜锤(4)


图43-图46的宋代铜锤为獬豸吞口(11世纪,49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獬豸是中国神话中代表法权的神兽,宋代御史、大理寺卿等执法官员,所戴头冠被称为獬豸冠,寓意执法公正。

图47 宋代童首铜锤(1)


图48 宋代童首铜锤(2)


图49 宋代童首铜锤(3)


图50 宋代童首铜锤(4)


图51-图54为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11世纪,41公分,秦川先生收藏),上下吞口均为胡人面,尾瓜胡人头顶带着一个旋纹的环,和帽子形状类似。锤尾部带有挂环,必要时可以当做绳索类暗器使用。

图51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1)


图52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2)


图53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3)


图54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4)


图55-图58为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11世纪,50公分,孙鉴先生收藏),乳钉纹饰经常在高古青铜器和玉器上可以见到,宋代青铜器物纹饰多仿商周,这柄乳钉锤獬豸形象威猛,非常古拙。

图55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1)


图56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2)


图57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3)


图58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4)


图59-图62为宋代的罗汉相吞口锤(11世纪,44公分,王永新先生收藏)。这柄锤就品相而言,几乎没有瑕疵。上下均雕刻罗汉相,锤杆中部以绳纹环分隔,非常精美小巧,适于观赏和把玩。

图59 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1)


图60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2)


图61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3)


图62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9

主题

2163

帖子

76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9
6#
 楼主| 发表于 2021-4-28 13:45:58 | 只看该作者
八大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9

主题

2163

帖子

76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9
5#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1 13:29:26 | 只看该作者
保镖护院的行走利器—最后的中国古战锤(终章)


清代的审美是一种满汉结合、京都文化和地方文化相交融的产物。满人喜欢的骑马、放鹰等活动成为清代北京人喜爱的娱乐活动,满族的烧、烤、煮、涮和汉族的煎、炒、炸、熘结合形成了满汉全席。作为清代国教的藏传佛教,西学东渐的中西结合的清代宫廷艺术,也都对清代审美产生了一定影响。清代的文化,事实上是继承了几千年来硕果累累的中原审美文化遗产,又结合自身的政治、军事情境而发展出来的独特审美。
清代的短柄袖锤也非常有特色。入关之前,作为渔猎民族的满族,穿着是紧衣窄袖的服饰。而统治中原之后,满清虽然强迫汉族易服剃发,但有趣的是,汉族的宽袍大袖也逐渐被满族人接受。中国古代服饰的宽袍大袖体现的是一种威仪感。从中国清朝以前的服装款式来看,遮蔽人体的宽大服装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主流。即使某些人的形体很美,这种服装也不去展现这个美的形体。《资治通鉴》引萧何的话说:“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壮不丽无以重威”,宽袍大袖的中国古代礼服,着重的是写意传神,突出端庄威严的精神力量。



同时,宽袍大袖也是一种身份等级的暗示,一方面宽袍大袖比较浪费布料,说明有钱;另一方面穿着这类服饰的人很少从事体力工作,说明有闲。清中期之后,从宫廷到民间,服饰逐渐趋于宽大华丽。到了清晚期,官员更是以劳作为耻。史料记载,李鸿章出使俄国签订《中俄密约》时,先到财政部大厦拜会财政大臣维特。他们坐在客厅里,维特问李鸿章吸不吸烟。这时立即有两名中国人从邻室里快步出来,一个人端着水烟袋,另一个拿着烟丝,李鸿章端坐不动,只是用嘴吸烟喷烟。点烟、拿烟袋、往他嘴里送烟嘴、抽烟嘴都由旁边的中国人来做。这样的大清焉能不亡。

图170-图173为清代活眼龙吞口纯铜袖锤(18世纪,24.5公分,孙鉴先生收藏)。这柄袖锤纯铜制作,锤杆六棱,锤头饱满硕大,龙吞及纹饰与本节图167的锤非常类似。这柄锤龙吞的眼睛、耳朵均可活动,非常有趣味。

图170 清代活眼龙吞口纯铜袖锤(1)


图171清代活眼龙吞口纯铜袖锤(2)


图172清代活眼龙吞口纯铜袖锤(3)


图173清代活眼龙吞口纯铜袖锤(4)


图174-图177为清代活眼龙吞口如意纹铜袖锤(18世纪,29公分,周晋先生收藏)。这柄锤在山西古玩市场出售时,被厚厚的锈蚀包裹,周先生购买之后进行了适度的清理,在锈蚀下锤头显露出满工如意纹,经常出现惊喜,这就是古玩收藏的乐趣所在。

图174清代活眼龙吞口如意纹铜袖锤(1)


图175清代活眼龙吞口如意纹铜袖锤(2)


图176清代活眼龙吞口如意纹铜袖锤(3)


图177清代活眼龙吞口如意纹铜袖锤(4)


锤,作为古老的钝击类兵器,是中国古兵器收藏中重要的一个门类。从传世的铁兵器来说,品相完整能保存到明代的刀剑已经是凤毛麟角,而锤在品相和完整度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即使宋辽金的存世完整器也并非高不可攀。而且锤的工艺水平、艺术造诣、时代特征都令人赏心悦目。所以,锤作为古兵器收藏家的案头爱物,也是其自身价值的客观体现。

京剧《八大锤》剧照



本文系古铁雅集原创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厂(秦川先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9

主题

2163

帖子

76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1 13:28:24 | 只看该作者
禹王神槊为何物?——中国明清战锤(第四章)

在评话中,提到过一种兵器,叫做禹王神槊,明代画本中,唐代将领李存孝就使用这种兵器(图133,16世纪,《绣像残唐五代史演义》)。传说,禹王治水使用“指掌权衡”四大神器,以定天下,李存希使用的就是“挝“,锤头是一只手握着铁笔。

图133 《绣像残唐五代史演义》李存孝图


而这类锤是确实存在的,在清代《四库全书》中,对此也有记载:“宋有骨朵直,卤簿用,骨朵即长柄手挞,卧瓜,立瓜,拳握之类。“
图134-图137的短柄拳握锤就是仪仗所用拳握铜锤(14世纪,46公分,张键先生收藏)。此锤锤头是手握斧钺的造型,钺上阴刻摩羯鱼纹饰,锤杆双兽吞口对望,蟹壳青皮壳,是一件非常精致稀有的藏品。

图134明代仪仗拳握铜锤(1)


图135 明代仪仗拳握铜锤(2)


图136 明代仪仗拳握铜锤(3)


图137 明代仪仗拳握铜锤(4)


图138-图141为明代大漆杆铜锤(15世纪,42公分,胡晓明先生收藏)。这柄锤是在河北的一所老宅拆迁中由地下挖出,后经收藏者进行仔细清理,恢复到非常良好的品相。锤头、尾瓜均圆润硕大,铜质属于青铜向黄铜过度时期(明代中期)的铜质。

图138 明代大漆杆铜锤(1)


图139 明代大漆杆铜锤(2)


图140 明代大漆杆铜锤(3)


图141 明代大漆杆铜锤(4)


图142-图145为明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15世纪,48公分,孙鉴先生收藏)。这是比较典型的明代制式锤,锤头呈杨桃形,此吞口形制在明代鞭锏类等钝击类兵器也非常多见。

图142 明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1)


图143 明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2)


图144 明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3)


图145 明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4)


图146-图149为明代双龙龙吞口宝相花纹饰铜锤(15世纪,50公分,张键先生收藏)。这柄锤的锤头满阴刻宝相花纹饰,宝相花集中了莲花和牡丹花的特征,是中国传统的纹饰之一,在佛教中代表着净土和纯洁,这种图形在构成上符合中国传统美学中求全求大的美学观念,即推崇硕大丰满、完整团圆的艺术形象。锤杆的斑驳之感更增古拙之意。

图146 明代双龙吞口宝相花六瓣铜锤(1)


图147 明代双龙吞口宝相花六瓣铜锤(2)


图148 明代双龙吞口宝相花六瓣铜锤(3)


图149 明代双龙吞口宝相花六瓣铜锤(4)


在明代石像和画像中,也经常出现持锤的形象。图150是南京明代孝陵前的持锤武士石像(14世纪),图151是北京明代十三陵的神道石像生(15世纪,曾整修),图152是在安徽博物馆馆藏的著名徽商程观保(14世纪)的画像,背后的护卫手执长杆卧瓜锤。

图150 南京明代孝陵持锤武士石像


图151 明代十三陵神道执锤武士神像


图152 明代程观保容像图


图153-图156为明代卧瓜铜锤(15世纪,14公分,秦川先生收藏),立瓜锤、卧瓜锤是最为常见的仪仗护卫用锤,自宋代开始就作为仪仗器具使用,但在明会典和清会典中记载的皇家仪仗器具,均为木制。

图153 明代卧瓜铜锤(1)


图154 明代卧瓜铜锤(2)


图155 明代卧瓜铜锤(3)


图156 明代卧瓜铜锤(4)


到了清代以后,锤的记录殊不可考。在清代乾隆年间完成的《皇朝礼器图示》一书中,有关于绿营双锤的记录(图157,18世纪),在此书中,锤的写法还是“椎”,或因为杆为木质。

图157 《皇朝礼器图式》绿营双椎图


清代中早期,锤多为武官或富贵人家定制,随身把玩之用,制作也更为精美,锤柄也使用了红木、牛角等材质,从实用兵器转变成为案头雅物。
图158-图161为清代龙吞口铜锤(17世纪,42公分,王毅先生收藏)。这柄锤的皮壳已经被完全去掉,但可以看到,铜质和铁杆部分还是非常开门,这种状态可以作为真伪鉴别的依据之一。

图158 清代龙吞口铜锤(1)


图159 清代龙吞口铜锤(2)


图160 清代龙吞口铜锤(3)


图161 清代龙吞口铜锤(4)


图162-图165为清代龙吞口纯铜锤(17世纪,36公分,张键先生收藏)。纯铜锤在清代非常稀少,铜在古代是铸币的主要原料,铜器也都是达官贵人方可使用,如宣德炉、造像等等。到了明代中期之后,随着金属锌的冶炼技术的成熟,青铜逐渐被黄铜取代,铜器中锌的含量也逐步上升,最高可以达到25%-30%。由于黄铜色类似于金色,非常受到当时贵族的追捧。

图162 清代龙吞口纯铜锤(1)


图163清代龙吞口纯铜锤(2)


图164 清代龙吞口纯铜锤(3)


图165 清代龙吞口纯铜锤(4)


图166-图169为清代角柄龙吞口铜锤(18世纪,37公分,张键先生收藏)。这柄锤的锤头、龙吞、锤柄锤尾使用了三种不同颜色的铜质,龙吞的眼睛可以活动,龙吞和柄箍、锤尾都阴刻花卉纹。

图166 清代角柄龙吞口铜锤(1)


图167 清代角柄龙吞口铜锤(2)


图168 清代角柄龙吞口铜锤(3)


图169清代角柄龙吞口铜锤(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9

主题

2163

帖子

76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1 13:27:39 | 只看该作者
中原正统的金瓜锤——中国古代战锤(第三章)

宋元时期的锤型,受到西亚地区的影响很大。图104是在明代开国大将康茂才墓中出土的一对铁锤(14世纪),康茂才曾经是元朝的淮西宣慰使,投降朱元璋后,在江苏大破张士诚。

图104 康茂才墓出土铁锤


这对锤的形制与波斯地区的页锤非常相似,蒙古西征后,这类锤的样式也传到中国,由于盔甲制作技术的进步,此类破甲功能强大的钝击类兵器也越来越被重视。
图105-图108为元代原杆铁页锤(14世纪,60公分,梁保忠先生收藏),从图可以看到,多棱锤杆和锤尾部手花孔的处理,工艺都非常规矩老道。

图105 元代原杆铁页锤(1)


图106 元代原杆铁页锤(2)


图107 元代原杆铁页锤(3)


图108 元代原杆铁页锤(4)


在史料中,对锤的使用也多有记载。《元史》卷25《奸臣传》中记载道:“十九年三月,世祖在上都 ,皇太子从。有益都千户王箸者,素志疾恶,因人心愤怨,密铸大铜锤, 誓愿击阿合马首…..至东宫前,其徒皆下马,独伪太子立马指挥。呼省官至前,责阿合马数语,箸即牵去,以所袖铜锤碎其脑,立毙”。
阿合马是忽必烈的第一宠臣,非常善于理财,被元太祖封为中书平章政事(相当于副总理的职位)。但由于过于刻薄贪财,被千户王箸用铜锤刺杀而死。锤,作为刺杀工具,既小巧又实用,而并非评书中所说的,是猛将在战场上的主战武器。


同样被锤击杀的重臣,还有明英宗时期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在明代,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太监中的第一号人物。明代皇帝为了压制内阁的权势,将国家决策分为“票拟”“批红”两个部分。票拟是内阁阁员拟定对事情的处理意见,以蓝笔书写,呈上后请皇帝审批。由于皇帝审批用红笔,所以叫“批红”,然而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政事,于是“批红”的权力落到了太监手里。
司礼监秉笔太监,负责用红笔批示处理意见是否可以执行。之后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再进行审核。如果认为可以,就盖上公章。如果认为不好,有权打回去重新批红。刘瑾、冯保、魏忠贤等人都是司礼监的佼佼者,他们可以说是权倾天下。


在土木堡战役中(15世纪),明英宗被瓦剌人俘虏。《明史记事本末》一书中记载:“八月,师溃于土木,帝北狩。护卫将军樊忠者,从帝旁以所持棰捶死振,曰:‘吾为天下诛此贼!’”。樊忠认为是王振在皇帝身边乱出主意,导致被瓦剌击败,所以用护卫手持的锤,砸死了王振。
图109-图112为明代浑铁锤(15世纪,4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大明会典》中记载,浑铁锤由兵仗局所制。在明代,军器局由工部管理,生产军队所用兵器;兵仗局则由内府监局统领,生产侍卫军所用兵器、仪仗神器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的军器。这柄铁锤形制简约,黑丝缎皮壳,是明代器物简约美的典型器。

图109 明代浑铁锤(1)


图1110 明代浑铁锤(2)


图111 明代浑铁锤(3)


图112 明代浑铁锤(4)


图113-图116为明代藤杆铜锤(16世纪,37cm,周晋先生收藏)。《明太祖实录》书中记载:“国朝将军之设,选躯体丰伟有勇力者为之,号曰天武将军,立将军千、百户,总旗统属其众。以年深者等而升之。凡早晚朝及宿卫扈驾俱执金瓜“。天武将军又叫大汉将军,是选择锦衣卫中身躯高大雄壮之人,在大殿中负责仪仗护卫之责,一般手持金瓜、斧钺等仪仗器。这柄锤铜质内涵珠光,藤杆的包浆非常莹润,可以看出是经常被主人携带把玩的。

图113 明代藤杆金瓜(1)


图114 明代藤杆金瓜(2)


图115 明代藤杆金瓜(3)


图116 明代藤杆金瓜(4)


明代最著名的谋士刘伯温,被称为“帝师”。在明代文人王文禄的《龙兴慈记》中记载:“圣祖赐刘诚意一金瓜,曰“击门锥”,有急则击之。一夕夜将半,击宫门,乃洞开重门迎之,曰:“何也?”曰:‘睡不安,思圣上奕碁耳’”。虽然《龙兴慈记》属于野史,但也反映出在明代,铜锤的使用者级别还是很高的。
图117-图120为明代纯铜锤(15世纪,35公分,张键先生收藏)。铜在古代是作为货币来使用,纯铜所制兵器价值价值不菲。此锤器形古朴,铜质包浆非常厚重。

图117 明代纯铜锤(1)


图118 明代纯铜锤(2)


图119 明代纯铜锤(3)


图120 明代纯铜锤(4)


图121-图124为明代大漆杆兽吞口鼓形铜锤(15世纪,44公分,孙鉴先生收藏)。原杆大漆能保存几百年至今,非常难得。披麻挂灰大漆工艺在古代家具上颇为常见,宋代以来,锤杆一般都用大漆包裹。

图121 明代大漆杆兽吞口鼓形铜锤(1)


图122 明代大漆杆兽吞口鼓形铜锤(2)


图123 明代大漆杆兽吞口鼓形铜锤(3)


图124 明代大漆杆兽吞口鼓形铜锤(4)


图125-图128为明代大漆杆袖锤(16世纪,32公分,王毅先生收藏)。京剧中有“铜锤花脸”的角色,又被称为大花脸,起源于明代故事戏《龙凤阁》中的年迈老臣徐延昭,他手中抱着一柄可以上打昏君、下打谗臣的铜锤,是唱工花脸的代表角色,所以人们就把善于演唱的花脸角色叫做铜锤花脸。

图125 明代大漆杆铜袖锤(1)


图126 明代大漆杆铜袖锤(2)


图127 明代大漆杆铜袖锤(3)


图128 明代大漆杆铜袖锤(4)


图129-图132为明代大漆杆铁锤(14世纪,48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柄铁锤的锤柄原缠麻绳已经碳化,锤头根部用多层花卯固定,锤的铁八宝上阴刻方胜纹,这柄锤为我们提供了明代武备丰富的原始信息。

图129 明代大漆杆铁锤(1)


图130 明代大漆杆铁锤(2)


图131 明代大漆杆铁锤(3)


图132 明代大漆杆铁锤(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89

主题

2163

帖子

765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5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1 13:26:50 | 只看该作者
单兵利器—中国古代钝击兵器(骨朵、布鲁)(第二章)

明代出警入跸图中(图63,17世纪),护卫手持长柄仪仗铜锤。图64-图67是一柄类似的宋代铁制仪仗锤(13世纪,44.5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是存世量极为稀少的中古铁锤之一。

图63 明代《出警入跸图》局部


图64 宋代铁制仪仗锤(1)


图65 宋代铁制仪仗锤(2)


图66 宋代铁制仪仗锤(3)


图67 宋代铁制仪仗锤(4)



图68-图71为宋代双獬豸吞口短杆铜锤(13世纪,36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锤锤杆粗壮,上下吞口均为獬豸形,制锤头底部錾刻绦索纹和山字纹。,锤杆粗壮,铜色呈紫金色,是一种合金类铜质。

图68 宋代双獬豸吞口短杆铜锤(1)


图69 宋代双獬豸吞口短杆铜锤(2)


图70 宋代双獬豸吞口短杆铜锤(3)


图71 宋代双獬豸吞口短杆铜锤(4)


需要指出的是,在宋辽金的各类记载中,骨朵均为长杆,作为护卫仪仗之用。而短杆的锤,也就是梲,更为精美小巧,推断或为订制品,作为防身之用。



而和宋代同时期的辽,初期是以布鲁和骨朵为主作为打击类兵器。布鲁用弯曲的小木棒制成,直柄曲头,状似镰刀,更像曲棍球,赤峰博物馆馆藏有一木制棍棒布鲁,其端有一金属弯钩,系上牛皮板绳,皮条穿着铜质布鲁头。布鲁一词是蒙古语,意为投掷。材质有铜质、铁质、铅质。形状有心形、瓜形、动物形、人物形,形态丰富。



图72-图75为辽代早期四狼首骨朵(10世纪,7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骨朵四面铸造了四只狼头,代表了游牧民族原始图腾具象化的习俗。

图72 辽代四狼首骨朵(1)


图73 辽代四狼首骨朵(2)


图74 辽代四狼首骨朵(3)


图75 辽代四狼首骨朵(4)


图76-图79为辽代的獾形布鲁(10世纪,4公分,徐开宏先生收藏),表现的是四只雪獾嬉戏打闹的场景,一个大雪獾逗弄着三只小雪獾,形态可掬,非常具有生活气息。

图76 辽代四獾冬戏布鲁(1)


图77 辽代四獾冬戏布鲁(2)


图78 辽代四獾冬戏布鲁(3)


图79 辽代四獾冬戏布鲁(4)


图80-图83为辽代松果形布鲁(10世纪,10公分,高晨阳先生收藏),雕刻的松果栩栩如生,契丹故地松柏树众多,这个松果布鲁很好地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特性。









图84-图87为辽代的龙凤纹饰布鲁(11世纪,8公分,赵稼瑞先生收藏)。辽代龙纹承继自唐代,但龙的细节处理更加自由,龙的整体感觉也更加粗狂豪迈。辽代龙纹的使用基本由贵族和皇族垄断,内蒙古出土的耶律阿保机的孙女陈国公主墓的随葬器中,就使用了三爪龙纹。

图84 辽代龙凤纹饰布鲁(1)


图85 辽代龙凤纹饰布鲁(2)


图86 辽代龙凤纹饰布鲁(3)


图87 辽代龙凤纹饰布鲁(4)


图88-图91为金代玉质骨朵(13世纪,7公分,韩回之先生收藏)。《金史.礼仪志》记载:“左右卫将军、宿直将军,展金、玉束带,各执玉、水晶及金饰骨朵。”表明骨朵(锤)的实用价值已经远远小于了表象价值,成为了一种权力和权势的象征。

图88 金代玉骨朵(1)


图89 金代玉骨朵(2)


图90 金代玉骨朵(3)


图91 金代玉骨朵(4)



图92-图95为辽代的铁鋄银祥云纹饰骨朵(13世纪,6公分,谢辉先生收藏)。辽代对于唐代的崇敬和继承,是由表及里的。从辽代的各类金银器物中可以看到对于唐代的承继关系。

图92 辽代铁鋄银祥云纹骨朵(1)


图93 辽代铁鋄银祥云纹骨朵(2)


图94 辽代铁鋄银祥云纹骨朵(3)


图95 辽代铁鋄银祥云纹骨朵(4)



图96-图99为辽代凤穿牡丹纹饰铜锤(13世纪,40公分,秦川先生收藏)。牡丹纹饰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凤为鸟中魁首,牡丹为花中之王,因此二者的结合代表了人们对吉祥如意的渴望。凤和牡丹的组合有三种形式:凤喜牡丹、凤戏牡丹和凤穿牡丹。都代表了祥瑞富贵之义。

图96 辽代凤穿牡丹铜锤(1)


图97 辽代凤穿牡丹铜锤(2)


图98 辽代凤穿牡丹铜锤(3)


图99 辽代凤穿牡丹铜锤(4)



图100-图103为金代绳纹鋄金银骨朵(13世纪,3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在黑龙江省博物馆中展出的类似金代骨朵被命名为绳纹铜擂,这个骨朵绳纹上满鋄银,柄箍和花卯满鋄金,复杂的制作工艺和高等级材质表明了这件器物的规格。

图100 金代绳纹鋄金银骨朵(1)


图101 金代绳纹鋄金银骨朵(2)


图102 金代绳纹鋄金银骨朵(3)


图103 金代绳纹鋄金银骨朵(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7 19:04 , Processed in 0.28033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