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外国人视角里的“中国围棋”,“围棋的灵魂是营造,而不是毁坏”

[复制链接]

2717

主题

628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1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 13:51: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妙莉叶·芭贝里,生于摩洛哥,哲学教授,凭借《刺猬的优雅》一书,成为当代法国知名畅销书作家,累计销量突破200万册。这里我们不去探究作家的心路历程,只想引述书中的一段话:
围棋游戏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证明为了取得胜利,必须生存,同时也必须让对手生存。过于贪心的人终归会失去对手:这是一个平衡的微妙游戏,一方面得到胜利,另一方面却不要打垮对方。归根结底,生与死只是构建得好与坏的结果。正如谷口笔下的一个人物所说的:汝生,汝死,皆是果。这是围棋的格言,也是人生的格言。

一个富有浓厚哲学色彩,生平横跨非洲与欧洲的外国作家,在她的创作中引用的关于围棋的理解,让围棋故乡的我们也深深感到震撼。

一、美国人对于围棋的热爱与理解。
美国围棋协会会长Andrew Okun评价围棋:围棋的挑战不仅是从技术上,也是从心理上。比如不能畏惧失败、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如何面临困境等等。同时,技术上的挑战本身也很有趣。简而言之,围棋很好玩。
美国人理解的围棋魅力:围棋具有最简单的游戏规则,但复杂程度远超其他游戏。
美国人理解的围棋“初心“:几千年过去了,这种古老的游戏仍保持着它最初的样子,古老的文明浸透其中。
美国人理解的围棋灵魂:围棋的灵魂是营造、而不是毁灭。
当我们还在犹豫不决如争论不休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外国人却以如此的高度去评价围棋。作为高科技代表性公司的谷歌,其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围棋室“,并让员工都学习围棋。也许有人会迅速联想起出于AlphaGo的研发,但围棋对外国人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二、学术研究早已系统性开展。
1875年,一位名叫奥斯卡·科尔施特(Oskar Korschelt)的德国化学工程师受邀赴东京大学授课,机缘巧合拜师开始正式学习围棋。对抽象、神秘的围棋游戏非常痴迷,并做出了:“围棋才是国际象棋真正的对手”的惊人判断。早在1880年,在《德国东亚自然与人文学会会刊》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日本人与中国的游戏——围棋》首次向西方人系统介绍围棋的规则与历史。1905年,享有极高声望的国际象棋大师爱德华·拉斯克在柏林通过科尔施特所写的教程学会了围棋,长期乐在其中。移民美国后,在纽约创办了围棋俱乐部。1908年,第一本用英文撰写的围棋专著《围棋:**国技》在美国出版。《德国围棋》(Deutsche Go-Zeitung),以双月刊的形式发行至今。1949年,《美国围棋杂志》(The American Go Journal)正式问世。更有甚者,据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教授David Lai,希望通过学习这种被称作“围棋”的古老棋盘游戏,教外国人以中国领导人的视角来看待地缘战略的“棋盘”。

三、从瓷器、茶叶开始,多少墙外花开分外香。
5000年历史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空前绝后的。短暂历史尘埃掩埋不了文化的光彩与辉煌。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贡献,从几千年前的一担担茶叶、一船船瓷器开始就从未间断。抛弃曾经落后与苦难烙印在内心的”惶恐与不安“,抖掉灰尘的中华大地上,残砖片瓦间都有诉说不完的历史与文明。而围棋,自古以来与哲学、文化、书法、教育甚至治国理念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借助外国人的理解视角,无论是哲学著作、战略研究、民间热爱还是自娱自乐,也许会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围棋。
”围棋的灵魂是营造,而不是毁坏“,”取得胜利,必须生存,同时也必须让对手生存,这是一个平衡的微妙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3 02:49 , Processed in 0.21627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