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代表着世界之轴,是在地狱、大地、上天三界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有形形式”,意大利人图齐这样说。法国人古伯察则认为,“即使此山没有赦免造罪者的能力,它至少也有让信徒具有长久和巨大耐心的能力。”真是两种方法论给出的不同认识。
无论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还是宗教的角度来看待冈仁波齐,它都是一座充满旺盛生命力的雪山。
远眺冈仁波齐本文图均为李初初图
一方面,它与整个冈底斯山脉一起,使青藏高原体现了更加丰沛的地质地貌特点,并划分出了藏西丰富的南北气候地理单元。它还与玛旁雍错一起构成了“千山之宗、万水之源”的自然壮阔及独特之美。
另一方面,藏语名为“冈错”,由冈仁波齐、纳木那尼、玛旁雍错和拉昂错这两山两湖组成的“神山圣湖”之地,历来都被佛教信徒视为“世界中心”,也被印度教、耆那教和本教等教派视为神圣之地,因此不管你以何种角色去审视,都会产生一种无形的肃穆和敬畏。
聚集在冈仁波齐、玛旁雍错身上的宗教纷繁而复杂,它们在修持方式、仪轨细节上各有千秋,各不相同,但凝结成了同一个最原始、最单纯的仪式:行走。
雪山大神冈底斯
作为冈底斯山的主峰之一,要认识冈仁波齐,首先应该来认识冈底斯山系。这座横贯西藏自治区西南部,与著名而伟大的喜马拉雅山脉平行,呈西北-东南走向的褶皱山,诞生了冈仁波齐这座享誉中外万人景仰的世界性大神山。由于冈仁波齐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很多人都误认为它是冈底斯山脉的最高峰。
其实冈底斯山脉真正的最高峰,是位于冈底斯山脉中段萨嘎到仲巴一带的海拔7095米的冷布冈日,也被称为罗波峰。冈仁波齐的海拔有着6656米、6638米、6714米等多种之说,就高度而言,实属冈底斯山第二峰。然而,一切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虽然从登山探险角度而言,冷布冈日同样拔地而起,同样冷峻突兀且醒目,山下“野人”出没的传说盛行已久,实在不应被轻易忽略。同样,与冈仁波齐仅一湖之隔,属于喜马拉雅山系的纳木那尼峰,比冈仁波齐高了一千多米,也极其雄壮,但关注度反倒要低许多。
冈底斯整个山脉,西起喀拉昆仓山脉东南部的萨色尔山脊,东延伸至纳木错西南,与念青唐古拉山脉衔接,其走向受噶尔藏布—雅鲁藏布江断裂的控制。纵观冈底斯整个山系,从高空俯瞰的话,它的西段呈现着东南走向,主要支脉阿隆干累山以同一走向并列于主脉的北侧,山体宽约60~70公里。位于该段的主峰冈仁波齐峰,为信徒朝拜巡礼之地。该峰底部为燕山期花岗岩,其上为厚达2000米的始新世砾岩和砂岩层;峰体呈锥状。在东经84°左右,冈底斯山脉转为东西走向,山体渐宽,至东段宽达100公里。山脉中段因北西、北东两组构造断裂活动形成许多纵向块断山地和陷落湖盆或谷地,山形零乱、脉络不清。
冈底斯山脉约为白垩纪中期开始隆起,至早始新世后又强烈上升。有学者认为,冈底斯山脉是印度地块与亚洲地块中晚始新世相撞、挤压、断裂与褶皱上升的结果,两地块的缝合线在冈底斯山脉南麓、印度河流域—雅鲁藏布江谷地一带。由于地块的相撞挤压,冈底斯山南北两侧均为地震活动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里还多次发生六级以上地震。而冈仁波齐,便是在这种大自然鬼斧神功的作用下形成。
于是,冈仁波齐如同一座大金字塔,耸立在阿里普兰的高原上,如同冈底斯山脉高高扬起的头。从结构地质学上讲,冈底斯主峰山体的上部,由第三系砂岩和砾岩组成,岩层平缓。看上去,它那质地坚硬的水平纹理岩层,构成十分诱人的金字塔式阶梯;塔形王冠坚实地嵌入雄浑的身躯,冠顶上万年浇铸之晶莹透明的冰川白雪,疏密错落有致,黑白相宜,把它的冷峻、刚硬、雄浑和人类赋予的圣光一并呈现给世界,实属大自然的神奇创造,酷似神界的刻意雕琢。
从地质学上讲,冈底斯地区还是火山岩广泛分布的地区,从前震旦纪到第四纪都有不同的发育。地质学者的研究表明,冈底斯山脉从古生代开始就有火山活动,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频繁,以新生代始新世最为强烈,所形成的火山岩厚度大、岩石种类繁多、岩相类型齐全,火山构造复杂多样、在空间上成群、成带镶嵌叠置,构成了别具一格的火山地质景观。
在当地藏族百姓口中,对冈仁波齐的解释就显得不那么枯燥了,它直接被人性化地亲切称呼为“仁波钦”(或“仁波切”),藏语中“仁波钦”或“仁波切”,乃“上师”之意。这是拟人化的形容,也就是说,冈仁波齐,被百姓直接尊为了大神。
难怪《底斯山湖志》有言:“冈底斯山为群山之王,高不可攀,直耸云霄,山脉雪峰林立,天寒地冻。山上时常可见冰凌晶莹、冰笋、冰蘑菇,冰清玉洁,山洞如同水晶宫,山峰之间多有凌空横架的冰桥。冈底斯山除了巨岩叠嶂、大石垒垒,便是冰雪世界。主峰冈仁波齐像国王的龙床,周围群峰则是他的臣民。东边的万宝山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登临过的山,西有度母山,南有智慧女神峰,北为护法神大山……
拉昂错与冈仁波齐
其实,早在佛教还未进入雪域高原之前,印度佛教很多经文中就有了对冈仁波齐的记载。比如《正法念处经》载:“底斯山形如五股金刚杵,其虚空高度为五百个瑜缮那。”《俱舍论释》则有载:“自本瞻部洲往北越九座黑山,对面便是冈底斯峰,距其五十由旬处有香积山。”可以说,在印度佛教徒心目中,冈仁波齐的地位和印度佛教圣地的灵鹫山、清凉寒林、广严城、舍卫城相仿。
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佛教经莲花生、寂护大师正式传入西藏。其实,远在他们之前的赤德祖赞时期,诞生于印度西部江绕城的佛教大师觉密,就来到过冈仁波齐,广传佛法。他还曾经派人迎请另两位印度有造诣的佛教大师,一起来神山弘传佛法,只是最后未能如愿请来。而到了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入藏时,他特意前往冈仁波齐朝拜,并亲自撰写了“冈底斯山似水晶塔,巍然屹立于东部香萨谱龙”的授记,而那时,可以想见,苯教在神山的势力还有多么强大,莲花生特意来到神山的意图,不言而喻。
到了公元1042年,为佛教在西藏的复兴,著名佛学大师、噶当派创始人阿底峡应古格王拉德之邀,带领二十多位门徒入藏到古格传教。当他行至神山脚下时,依稀听到山上有敲击檀板之声,阿底峡告诉弟子,那是神山上的尊者们为中午用餐的信号,便对众人说:“罗汉敲午钟了,我们也用膳吧。”他们当时打尖的遗迹,在巴嘎草原上至今犹存。也传说自此以后,凡来冈底斯山朝圣者,如是有福之人,便可听见檀板敲击之声。
到了11世纪中叶,噶举派在后藏地区逐步形成发展之时,著名大师米拉日巴来到了神山,更是传说与苯教的大师那若本琼,在这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法”大赛。最后,比赛以米拉日巴获得全胜而告终,佛教战胜苯教,取得了在神山的殊胜地位及主导权,而那若本琼代表的苯教,则只能移步于神山东边的本日,意即苯教之山了。
在印度教中,冈仁波齐作为最重要的神山,其主因与湿婆的崇拜有关——印度教中三大神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毁灭之神的湿婆,其栖息之地不在印度,而是在冈底斯,印度人称之为“凯拉斯”。这种认识,应该与发源于神山一带的四大河流有莫大关系,特别是印度最为神圣著名的印度河、恒河,都起源于冈底斯山一带。历史上,玛旁雍错曾是外流湖,分别属于过森格藏布水系和朗钦藏布水系,也就是说,作为印度河、恒河上游的狮泉河和象泉河,曾分别发源于玛旁雍错,后因冈底斯山前洪水和冰水堆积,堵塞了河谷,形成分水垭口,才使其演变为了内陆湖。
这才是印度人不得不使印度教主神湿婆与冈仁波齐、玛旁雍错发生关系的主因吧。当然故事是这样讲的,说“大自在神(也就是后来的湿婆)、梵天和遍入三神搅动无边之汪洋,从而产生了日月星辰和人类居住的地球。再次搅动则产生了种种珠宝和一个毒瓶,因恐其毒毁害世间,遍入将毒瓶吞下,倾刻间昏厥过去。大自在神将毒瓶从遍入体内取出并自己吞下,但其鲠于喉中,痛苦万分。为了消解剧毒引起的痛苦,就选择了凉爽的冈仁波齐作为其栖身之地。”
另外与冈仁波齐有密切联系的,就是印度的耆那教了,据说耆那教二十祖之一的筏驮摩那,被弟子尊称为摩诃毗罗(又译大雄),曾长年在冈仁波齐苦修,这里也是他最后获得解脱的地方。
抛却宗教上的神性传说,冈仁波齐峰顶终年冰雪覆盖、白云缠绕,潺潺的雪水,从它和玛旁雍错附近,分别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流淌,从而形成了以天国中的马、狮、象、孔雀四种神物命名的四条河流,分别是著名的恒河、印度河、萨特累季河和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流经西藏自治区五个地市二十三个县,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及地区。从而又被誉为是“万水之源”。
阿里民间称之为阿里嘴涌四河,有颂歌曰:
当却喀巴东流卓薛方,卓薛马术高超从此来;
马甲喀巴南向普兰城,普兰姑娘美貌从此来;
朗钦喀巴西涌古格方,古格富足辉煌从此来;
森格喀巴泻入拉达域,拉达力士勇气从此来。
喀巴,河流之意,与藏布一个意思。
向东流去的当却藏布——马泉河(中游为雅鲁藏布江,下游为布拉马普特拉河),源于形似骏马嘶鸣的山口而得名。传说这条河流经的地方绿宝石丰富,饮此河水的人们如良驹一般强壮。马泉河在日喀则仲巴县境内被称为“玛藏布”,自萨嘎县境内被开始称为“雅鲁藏布江”,一直由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脉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流,经巴昔卡流出中国国境后流经印度北部和孟加拉国,同恒河汇合后,注入印度洋孟加拉湾。
流向南方的是马甲藏布——孔雀河(下游为恒河)。相传这条河源自状如孔雀开屏的山谷,河水两岸,银沙丰富,饮过这条河水的人们会如孔雀一般可爱。孔雀河流经普兰县城及朗噶琼宗卡、噶尔东卡、达拉卡、嘉迪卡等象雄古城遗址。这里盛传着诺桑王子的故事,这里的歌舞与服饰别具特色。孔雀河畔,依山傍水而建的科迦寺,是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弘传”的重要寺庙之一。孔雀河从中国西藏境内经席尔瓦山谷进入尼泊尔,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开始被称为恒河,流入印度和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流向西方的是朗钦藏布——象泉河(下游为萨特莱杰河)。因发源于形似大象鼻子的山谷而得名。传说这条河流经的地方金矿丰富,饮用这条河水的人们像大象一样健壮。象泉河从源头西流至门士,经札达县城、古格王国遗址、大译师仁钦桑布的故乡底雅等名胜古迹后,从什布奇穿越喜马拉雅山后西流入印度后,称为萨特莱杰河,是印度河的主要支流,全长1450米。象泉河流域是西藏西部最为重要的古代文明发祥地,象雄王国、古格王国都曾以这一流域为中心,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文化。
流向北方的是森格藏布——狮泉河(下游为印度河)。以源头流自形似雄狮大嘴的山崖而得名。传说这条河两岸钻石矿藏丰富,饮此水的人们勇似雄狮。狮泉河发源于冈底斯山主峰冈仁波齐峰北面的冰川湖,自南向北流至邦巴附近转向西流,经革吉在扎西岗附近与噶尔藏布相汇合转向西北,流入克什米尔地区。狮泉河在中国境内长500公里,由源头到革吉为上游段;革吉到扎西岗为中游段;扎西岗以下为下游段。位于狮泉河与噶尔藏布交汇处的狮泉河镇,为阿里地区行政公署驻地,也以狮泉河而得名。狮泉河全长3180公里,它流经印度和巴基斯坦后进入印度洋。
四条令人遐思的河流,养育了四大广袤流域的各族先民,也孕育了沿河两岸灿烂的古象雄、古格以及古印度的文明。同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以冈仁波齐为中心的冈底斯山,又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古时,从冈仁波齐经普兰可到尼泊尔与印度,沿着象泉河经什布奇或者楚鲁松杰也可以到印度西北部,往西经日土可以抵达克什米尔。所以,还在远古时期,神山圣湖区域便是连接青藏高原和南亚、西亚的人类交流、交融通道,后期在吐蕃时还正式形成了著名的贸易路线“麝香之路”。
再来看今天,无论象雄还是古格人遗留下的那些城堡遗址,几乎无一例外都处于离河流很近的土林地带。它们北起曲松,南到达巴,西至萨让,东到噶尔,包括了象雄的故都琼隆银城,以及古格时期最著名的札布让、香孜、多香、达巴、东嘎·皮央、玛囊等众多遗址(其中很多也是象雄遗址)。今天通过地质学我们知道,土林的形成,除了这片区域是由海底逐渐隆起,而呈现出河湖相的地貌外,其后期发育与河流的持续切割作用也是分不开的。土林中,这些难以渗水、直立性很强、挖掘又相对方便的土层,为建造洞穴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同时该区域干燥少雨、木材缺乏的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不需木材的洞穴创造了发展契机。
正是这些洞穴遗址,诞生了象雄和古格时期璀璨的文明,众多的石窟和洞穴秘密隐藏在广袤的土林深处,在千多年的岁月里,经历王朝的盛衰,最后渐渐与身后土黄色的山丘浑然一体,消隐于世外。
外转冈仁波齐
在西藏,马年转冈仁波齐神山,羊年转纳木错圣湖,猴年转扎日神山,是流传了800年的传统。马年转冈仁波齐,是整个藏区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转山活动。
转山是一场关于精神、体力、意志与耐力的考验,关于转山路线的攻略,已经有多种版本,以下仅就转山路上的宗教遗迹做一些专门介绍。
转山路上的印度香客
转山的起始点塔钦,是普兰县巴嘎乡政府的所在地。在这里,除了需要提防街上那些散落的野狗,最重要的就是在此可以为自己即将开始的转山之行做好补给,比如租马、牦牛,或者聘请向导和背夫。其实,现今的转山之路上,各种食物供应均一应俱全,大可以轻装上阵。
在塔钦小镇的西侧开始,转山路向西穿过巴嘎草原,然后攀爬上一段东西走向的山脊,遥望冈仁波齐的视线在此被阻挡。不过,转身往东南方向可看到纳木那尼峰。再南还有阿比峰和其他尼泊尔山峰,西南方向则是印度的卡美拉峰。四公里左右后,来到可见西南拉曲河谷的一个布满玛尼石的山脊,这里则是古仓巴大师当时开创转山路线时打尖的地方。据说他在这里寻找灶石时,发现石头上遍布神像和箴言,于是磕头拜谢,故称“恰蔡冈”,意为“磕头的小山头”,这里可看到冈仁波齐的南面,也可以看到幽深碧绿的拉昂错,这也是转山路上的第一个朝拜点。
进入拉曲河谷,平地上有一片巨大的经幡以及高高的经幡柱,那就是大金的经幡和旗杆。每年藏历4月15日,萨嘎达瓦节最殊胜的一天,当地以及藏地各处都有百姓来到这里,一并立起这根旗杆,并在周围挂上密密麻麻的经幡。其传统来源于击败了拉达克人的传奇英雄甘丹才旺,但树旗杆过程是从十四日开始的,先将旧的旗杆放倒,然后将新的旗杆半竖,约45度,朝向曲古寺。四月十五日早晨,在江扎寺活佛的带领下转经祈福,并将旗杆竖到约60度,可以看到神山的位置,再等到正午,将经幡柱竖直,然后开始新一年的转山活动。
如果实在走不动或者不愿走那五十多公里的转山路,可以沿着这里的经幡转十三圈,就等于转冈仁波齐一圈。而如果是在马年,绕了这里十三圈,就等于绕了冈仁波齐一圈,也就等于绕了冈仁波齐十三圈。数字听起来很绕口,但颇有实际意义。
经幡柱西边是两腿佛塔,其象征性在于能从佛塔拱门下穿过的人可以得到神山的保佑,而有罪的人,则无法通过——那你更需要好好转山了。从佛塔向东爬过一段小坡,是84位大成就者的天葬台,巨大的红色岩石平台上,有许多衣服、鞋子、头发和玛尼堆。这里还有转山路上3处佛脚印之中的一处,是由佛祖带着500弟子飞临时留下的,不过不经人指点,恐难找到。佛印,也即神山的不动地钉,将神山稳固于此。
从大金继续往西,进入拉曲河谷,不久可以到达曲古寺。这座寺庙因主供佛像“曲古”而得名,汉语意思为“天然生成修行所成之究竟果位法身”。曲古寺原名聂波日宗寺,由大成就者聂波最早修建。如果看过《拉达克王统记》,或熟知古格灭亡史,这个故事听起来则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要知道,古格末代国王扎西扎巴德时,由于亲近格鲁派,与竹巴噶举交恶,在拉达克举兵进攻古格之前,正是曲古寺的僧人,率先进入古格境内,进行烧杀抢夺。因此,很难说曲古佛像,是不是来源于古格的托林或者其他寺庙。
曲古寺的位置,可以看到神山西壁。寺下方有莲花生大师到冈仁波齐时的修行洞。离开曲古寺后,沿拉曲继续前行,这时东侧的岩壁挡住了视线,看不到神山。再走一会儿,经过长寿三峰,由南往北依次代表着白度母、无量寿佛和尊胜佛母。另外还有一块马鞍形状的石头,相传是格萨尔王的马鞍石,而就在这块石头的西面,也恰好有一座马鞍形的山峰,都是格萨尔王的马鞍石。小的石头则是山峰的投影,其象征意义为,怀孕的妇女爬到马鞍石上,在鞍部骑一下,从右边下来能生女孩,从左边下来能生男孩。继续往前再行进,则是一块马头明王的天然石像。石像旁边,是相传佛祖及500弟子留下的第二处佛印的地方,也是第二颗不动地钉所在之处。
之后路线开始上坡,并转向北面的哲热普寺。哲热普寺位于拉曲北侧的仲隆山上,直接面对冈仁波齐神山摄人心魄的北壁。仲隆意为“野牦牛出没之地”,据传古仓巴大师探寻转山之路,行至此地迷路时,看见一头野牦牛突然出现,大师惊恐中随即领悟到这乃是神灵变化而成。随着野牦牛前行,发现了一个修行洞,洞顶有野牦牛牛角的印记。于是大师在洞里住了下来,并把这个洞命名为“哲热普”,意即是“母牦牛角迹洞”。大师离洞时,用头部在洞顶留下了神奇的帽印,据说后人只要触及其帽印,便可逃脱恶苦。而洞口巨岩上,凹凸不平的印迹也相传是大师的足印。此后,顶钦·顿珠彤美以此洞为中心,建筑了哲热普寺。哲热普寺东边,一块巨石被称为乌鸦宫殿,也是和古仓巴大师有关,说他给地方主神供奉施食时,被怙主化身的乌鸦叼到这块石头上隐没而得名。哲热普寺,一般是选择两天时间转山人的休息过夜之处。另外,哲热普寺不远的希夏邦马宾馆也可以提供条件相对较好的住宿。
从哲热普寺往北,沿峡谷走2-3天是印度河源头之一的噶尔藏布的源头。转山路则向东转向神山左侧,也意味着通向转山路上的最高点——卓玛拉山口的苦旅开始。出发不久,可看到一片草地附近有条道路转向东南,这条捷径通往冈仁波齐峰东面,不过只有转过13圈的人才能走。
从哲热普上爬片刻,可瞥见神山东北边有名的天葬场,也被称为清凉寒林天葬场,是阿里最有名望、最神圣的天葬场。到了这里,转山人的传统是,丢弃一定的衣服或身上的头发、指甲之物,意为孽障化去,人获得了“重生”。天葬台尽头,小道右侧是米拉日巴大师和苯教大法师那若本琼斗法之地,有三块叠垒的巨石。另外还有罪恶检验石、孝敬父母检验石、能洗尽杀戮的溪水等等。
此后,攀上卓玛拉山口,其标志为山口的卓玛石。相传古仓巴大师开辟了转山路线时,在狮面女神山谷中迷路,随后被21只狼引回到正确路线上,这21只狼都是度母的化身,是这座山口救苦救难的保护神。到达山口后,21只狼合为一只,然后变成了卓玛石。这里有大量的经幡可见。卓玛石上刻有度母像,从经幡下穿过,围着神石转一圈,可念诵藏族同胞过山的经文:“其其索索,啦珈啰”。“其其索索”是祈祷能获得权力与幸福,“啦珈啰”意为“神的胜利”。从山口位置可见托吉错,据说正是因为康区妇女的孩子不慎落入了湖中,因此被神灵下令时常处于冰封状态。过了山口东部往左看,可见三座显眼的孤峰,被竹巴噶举高僧们称为大菩提塔、怙主宫殿和夜叉满贤宫。
下卓玛拉山口,转山道折向神山东面,下完山就到达了门曲河谷的草滩,有临时帐篷和茶馆,能买饮料和方便面。再往前又会出现一道巨岩,上面留有八九道米拉日巴尊者的脚印。继续前行,在一块大石头上,有路线上的第三个不动地钉,也就是相传佛祖和弟子的脚印。另外右侧的一个山谷,也是一条转山密道的入口和出口,传说此条密道也是需要功德无量者才能安全通过。而河东的两座山峦,是多闻天宫和吉祥宝塔,还有一座平缓的黄色山丘,则是药师佛的宫殿。
再走大约十公里,就到了神山正东面的尊最普寺。寺庙名字源自大经堂后的“幻术洞”,也就是米拉日巴和那若本琼斗法的修屋处。故事依然体现了佛教对本教的优越性,说是两个人斗法路上,遇到下雨,于是提议盖屋避雨,看谁盖得快。那若本琼使用法术,将山岩化为片石,很快砌起了石屋的墙体,这里米拉日巴则暗地用功,将片石重新化为山岩。那若本琼无法,只得重新盖屋,而米拉日巴则顷刻间运用法力将一块大石放于屋顶,将石屋盖好。进去避雨时,又觉得石屋不够高,于是用头顶了屋顶大石,石屋就升高了,又觉得石屋太高了,又跳到屋顶踩了踩,石屋又变矮了一些,至今屋顶的石头上还留有相关印迹。斗法至此,那若本琼完败,不想输的他,于是提出了看谁最快上到神山之巅的最后比试。
走出尊最普寺,回塔钦的道路相对平缓。在小河快要流出峡谷进入巴噶平原的地方,河岸的山岩变得很陡。可以看到穿越河面的经幡,远方蓝色的湖面是拉昂错。然后路线折向西边,又回到了巴嘎草原,纳木那尼峰又开始出现在远方。现在,沿着土路很轻松地走上一小时就能回到塔钦了,而神山周围四大寺庙之一的江扎寺,则地处神秘的内转山道,传说中只有先外转十三圈后,才能取得内转神山的资格。
另外,阿里民间还流行一种说法,就是塔钦西北方向门士的芝达布日寺,是冈仁波齐的衣领,转神山之前或转完之后,要到这里转上一圈才算圆满。这一说法并无确实依据,而个人认为,转完神山,这里再转与不转,实在可以酌情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