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棋这点事儿(12)-2.6挂角、拆边与分投

[复制链接]

2786

主题

636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8 01:2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6挂角、拆边与分投

数次浏览人工智能的对局之后,我觉得有一种下法也许会消失了,那就是所谓打散局面的分投。
在星小目开局中,下图(图二十六)这个下法相当流行。图中白6一子无论如实战走在这里还是上一路走在星的下面,都被誉为“防止大模样的分投”。曾几何时,这是我非常钟爱的下法。然而这样的下法在人工智能的所有已经公布的对局中一局都没有。不仅没有还反其道而行之,允许黑棋连片(图二十七)。

(图二十六:第四期日本名人战加藤正夫执白对桥本宇太郎)


(图二十七:AMaster执黑对AZero19局,星小目开局)
人工智能从一开始就给人以非常会经营中央的感觉,而且能够很快的在布局阶段建立绝对的优势,这个是我们很多职业棋手和业余爱好者所没有想到的。我在这里继续通过我无限的想象和有限的棋力来管窥一二。
遵循藤泽先生的前五十手天下第一的说法,我将所有能够看得到的人工智能的前五十手棋都看了若干遍,如果各位棋友想知道看天书是什么感觉,去看人工智能的棋谱吧。凡事不走寻常路的棋手都有一个共同的绰号,那就是“怪某某”,比如藤泽被称为“怪物”(图二十八),王铭琬被认为具有“怪力”(图二十九)。

(图二十八:第4届日本棋圣战第五局藤泽秀行执黑对挑战者林海峰图中◎子选点出乎林海峰的意料,黑棋此处得分后居于优势地位,藤泽在序盘阶段的妙手很多,被称为“怪物”,此局林海峰在其著作《名局细解》中命题为——“怪物”和头衔赛)


(图二十九:2000年第四届应氏杯八强战,王铭琬执黑VS马晓春,黑◎一子也是技惊四座,黑棋最终三点取胜)
另外还有一种下法也可能会消失,那就是星位小飞挂角之后白棋的小飞进角(图三十),因为人工智能也没有在其对局中走过。2018年第一期《围棋天地》中常昊老师也发现了此点。

(图三十:图中◎一子)
“因为人工智能没下过就认为那招棋有问题”这个逻辑对吗?人工智能就像当年君临棋坛的吴清源先生,毕竟胜者为王嘛。小林流、三连星、秀策流这些招法能够流行于棋坛还不是这种招法的超级胜率嘛,有实力者追随之,向我这样的,呵呵。
林海峰先生在其著作《围棋布局大全》中对近代围棋布局的演变做了这样的描述:“1933年,……以“星”和“三三”为主的新布局兴起。1955年,……则再次迎来了下星位的风潮,二连星、三连星、对角星等以星为中心的高位布局十分流行,重视势力的棋局层出不穷。……1975年前后,中国流、修正中国流、二连星和三连星,在实战中再次兴盛。”
我按林海峰先生提出的三个时间段翻看了一下那一时期的布局,发现新布局时期除了走高位以外就是发现了边角连片的价值,三连星就是一个典型,其后的中国流也是同样重视边角连片的价值。通过棋子连片产生吴清源先生所说的增加了不确定地的区域,这样引发同对手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作战。

为了对付新布局,各路高手煞费苦心。桥本宇太郎先生下出了白6(图三十一),局后桥本先生自我检讨到:“白6的位置好像过高,但是如果下A位但是黑19位的高压。”棋手们的心情是如此的纠结啊。


(图三十一:1934年,秋季升段赛桥本宇太郎先生执白对阵吴清源先生。)

有趣的是,濑越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图三十二),濑越先生局后说:“这是我最初试验新布局的对局。白6是否可以在A、B、C中选择一个呢?”看到对中的白8,心中不禁莞尔。

(图三十二:1934年,濑越先生执白对阵吴清源)
进入2000年以后,很难在比赛中看到如此富于想象力的布局,更多的棋手愿意选择现金,而不是期权。一目棋引发的血案比比皆是,我深深的怀疑这种“功利围棋”的思考方式。自从武宫先生隐退之后,中国棋手李哲算是一个棋道的追求者,甘思阳的“阳春流”算是一种坚持,更多的棋手则转向现实,棋盘上的浪漫主义逐渐消退。
棋手喜欢追求“有营养”的东西,什么是有营养的东西呢?是可以用来提高成绩的。新布局如果没有木谷实先生和吴清源先生在升段赛上的成绩作为支撑恐怕也很快会无人问津。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每一个技术背后都是思想”,对技术的追求虽然会打来短期效益,但是思想的缺失终究会使得技术手段缺乏生命力。
在阅读《新布局》的时候,我发现里面没有定式,没有招法的研究,整本书都在讲如何保持平衡,通过实战来进行分析。其中有一个分析令我印象深刻(图三十二),在这个局面下应该下在哪里?A还是B?


(图三十二:问题图为1933年秋季升段赛中木谷实先生执黑对小衫丁先生的对局)
我想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A点,被白棋拆到哪里黑棋的厚势不就废了嘛。吴清源先生给出的答案是B,这里才是保持全局平衡的要点。为何B点是正解不是我要说明的要点,要点是如果你理解吴先生所说的平衡是什么,就是走了B点也仅仅是邯郸学步而已。
在多次浏览人工智能的对局以后,我发现人工智能似乎非常重视连片的价值,下图(图三十三)的局面是常常出现的一个局面。当黑棋下出1、3、5之后,白棋通常选择走白6连片,而不是分投。由于人工智能基本上不走无忧角,所以无从判断如果走无忧角的时候白棋是否会连片。在人类以往的对局中,黑白三连星对抗(图三十四)和黑棋三连星白棋中国流的对抗比比皆是。

(图三十三)


(图三十四:1936年春季升段赛前田陈尔执黑对木谷实,这种九连星的局面进入近代以后通常天元的位置留给黑棋)
我当然不敢断言图三十三中的连片比到对方领域去分投要大。不过从我用ZEN7的演算来讲,ZEN7认为连片的胜率大于分投,我不盲目相信人工智能的计算结果,毕竟这才是第5手棋。
作为业余棋手,我觉得怎么下都可以,反正我们离真理很远。作为职业棋手,我希望你们不要迷信人工智能给出的胜率,成为胜率的奴隶。
束缚我们的不会是胜负,而是无法控制的欲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2-20 07:16 , Processed in 0.2942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