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大蜀山脚下有个地方和老鹰有关系,名叫打鹰岗。那里有山有水有故事,还有一群在那讨生活的人。 一 说起打鹰岗的由来,孙道发老人打开了话匣子,小时候父亲曾和他说起过打鹰岗的历史。 早年间,这里只是个几户人家的小山岗。后来村里来了户从北方迁来的人家,男主人的姓王,因为善于捕鹰,为人谦和,村里的人都尊称他王师傅。 刚到此地居住的王师傅一家,生活很不容易,家里难免缺米少油,村里的人对“王师傅”一家都格外照顾,每家每户都会接济下,送去点米油,帮助他们家渡过难关。 那时,位于大蜀山南麓的打鹰岗还是岗峦起伏的田野,周边有山有水,还有农民种植的庄稼,自然也成为了候鸟过冬的补给站。每到冬季都会有大批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途经此地,有鹤类、雁鸭类、天鹅类等,它们在这里补充能量,部分鸟又从此地继续南迁,还有部分鸟就留在这里越冬了。 王师傅发现附近的山林里经常会有很多老鹰出没,他便用自己特制的方法来打老鹰。 王师傅的厉害之处,不仅是可以捕鹰,还可以驯鹰。作为一个外乡人,王师傅格外感激村里人的照顾,经常将捕获的野物送给每家每户。 二 捕鹰在当地叫打鹰,村里人知道后,都想跟着学打鹰,王师傅也十分乐意教大家。 村里有位打鹰高人的消息为大家所称道,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来拜师学艺。 由于打鹰岗附近的环境十分适合鸟类生存,此地的老鹰特别多,来这里学打鹰的人就在此地安家落户了。随着人口的越来越多,成了小街,便有条小街叫打鹰街,这个村庄也得名“打鹰岗”。 打鹰、驯鹰在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秦朝宰相李斯被处死前仍想着“牵黄犬,臂苍鹰,出上蔡东门”的生活;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年迈时也怀念年轻时带着苍鹰捕猎的记忆,他更是写下了直抒胸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如今,打鹰岗上已经没有人捕驯老鹰了,全国也仅有少数几个地方还有捕驯老鹰的,东北有“最后的猎鹰人”,新疆阿合奇县的柯尔克孜族人仍完整保留着原始的驯养方式,被誉为中国“猎鹰之乡”。 时代的进步,捕鹰、驯鹰也将逐渐成为历史,成为我们过往的记忆。 岁月的变迁,打鹰岗也发生了变化。 三 随着历史的进程,打鹰岗慢慢有了打鹰岗生产队、村民组和居民组,后来划归南新庄社区管理。 南新庄是1954年大蜀山东边建设人工湖拆迁过来建立的村庄,当时分南北新庄,后来重新划村,由郊区蜀山乡管理, “文革”是南新庄大队,上世纪80年代重新改为南新庄村。2006年4月通过村改居,变成了如今的南新庄社居委。 2006年打鹰岗经历拆迁后,打鹰岗及打鹰岗上的历史,最终成为居民记忆的一部分。 孙道发老人告诉我们,打鹰岗拆迁后,政府新建了安置房,原来打鹰岗的村民很多都住进了蜀南庭苑。 我们向孙大爷请求说,想去看看打鹰岗现在的样子,大爷欣然答应带我们去看看。 才走不远,孙大爷就指了指前方说:“喏,原来的打鹰岗差不多就在这了。” 我们看了看地图,打鹰岗就位于燕子河路与梅雨池路交口的那一方土地。 现在的打鹰岗早已没有了当初的痕迹,没有了山岗,村庄已经拆除了,变成了一栋栋高楼、一座座厂房。 大爷轻声说道:“打鹰岗没了,不知道以后这个名字是不是也会没了。人嘛,年轻的时候没感觉,老了便开始想以前的生活。” 四 站在路边的大爷似乎陷入了回忆,回想起年轻时在这里度过的时光。许久,大爷突然开口说:“我带你们去看看现在的北雁湖吧。” 站在北雁湖大坝上,孙大爷自豪地说:“当年北雁湖开挖,我还参加了呢,北雁湖的建设我还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呢。老一辈的人都喜欢喊柏堰湖大坝,北雁湖这个名字只是近几年才有的。当年这个地方还很穷,家里人多地少,灌溉还不方便,碰上干旱,生活就会困难。后来,政府组织开挖大坝用于农田灌溉,大家积极性都很高,每家每户都出人去帮忙,都是不要钱的,大伙的干劲也很足,经常一干就是一天。大坝建好后,再也不用担心灌溉的事了,种地也能有个好收成。” 如今,北雁湖灌溉农田的作用越来越小,2014年“柏堰水库”改名为“北雁湖”。北雁湖也被打造成生态湿地公园,并建立休闲、游乐城市公园,为游人提供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形成良性生态系统,调节着城市的自然环境,创造了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北雁湖湿地公园也成了高新区的标志性美景之一。 望着远处的北雁湖,烟波浩渺,不时就有大批来自南方的候鸟在上空盘旋翱翔。这里空气清新,吸一口空气都是甜的! “现在生活也方便了,出门就可以坐上车,下楼就可以买到东西,年轻的时候想都不敢想。你再看看这里,环境真好,我没事的时候就来转转,年龄大了,看一次少一次了,有时候还真放不下这里。”孙大爷说道。 曾经的生活已经远去,现在的生活正在发生变化,打鹰已经变为了爱鹰、护鹰。高新区将“一山两湖”作为名片,环境建设正在加速,过去的打鹰岗正在悄悄改变着。这里天蓝水清,这方水土郁郁葱葱,秋冬之交,北雁南飞,春夏交际,南雁北归繁衍,迁徙之旅,皆栖息于此,有着别样的意味。在打鹰岗讨生活的人们,也用自己的勤劳与努力,留下了青春岁月。 管成成 李云胜 文/摄 作者:管成成 李云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