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在清醒地分析进犯的国民党军队的长处和弱点后,接着指出: “但反动派忽视了这些弱点,相反地把我军都当作只能扰乱的游击队看待,以为它用三个军沿滏阳河轻装急进,就可以把我们撇在两侧,尤其撇开磁( 县)邯( 郸) 向平汉路西之侧击,而自由进入邯郸、邢台,接上石家庄的第三军、第十六军。因此它不需要飞机、坦克的配合,也不需要其他兵团在邻近左右前后直接策应,也不需要带足够的弹药,就能完成任务。这就犯了‘夜郎自大'的骄傲和孤军深入的错误。”51 晋冀鲁豫部队除士气高涨外还有一个有利条件: 控制着从邯郸到高邑的 250 余公里平汉铁路,有相当充分的回旋余地。 陈锡联回忆道: “但我后续部队尚未全部到达。因此,刘邓首先决定暂时不发起总攻,而是采取‘猫逮老鼠,盘软再吃'的战法,令第一纵队先行阻击敌人,坚决迟滞其前进,将各参战部队分成路东、路西两个方向,压缩、分割敌人。”52 国民党军队渡过漳河后,主力到达离邯郸 30 多里的马头镇和离邯郸十几里地的崔曲村。中共军队的第一纵队和一部分冀南地方部队顽强阻击。双方在这里展开激烈的拉锯战。战斗比上党战役激烈得多。确实把国民党北进兵团的进攻势头迟滞住了。 这时,局势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 一个是参加上党战役的中共军队主力3个纵队除太岳纵队继续留在晋东南地区、巩固上党战役成果外,其他部队相继赶到邯郸地区战场。 最早到的是杨勇率领的冀鲁豫骑兵团,投入从正面阻滞国民党军北上的战斗。接着,陈再道率领的第二纵队( 原冀南纵队) 到达后,刘伯承在电话中告诉他们: “决战时机已经成熟,你们要准备向南打,但不要打马头镇地区的新八军,李达参谋长正在和高树勋谈判。”53 这就为切断三十军、四十军的向南退路作了准备; 陈锡联率领的第三纵队( 原太行纵队) 随即开到,奉命向南开到磁县县城以东的国民党军队退路上隐藏设伏,待机歼敌。 10月27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致刘邓薄张( 际春) 李( 达) 电: “部署甚当,俟后续到齐,养精蓄锐,那时敌必饥疲,弱点暴露,我集中主力寻求弱点,歼灭其一两个师,敌气必挫。”54 上党与平汉,中隔太行山,相距200多公里。国民党方面撰写的战史也写道:“能于七日之时距中,完成部队修整、扩编、机动、战略配置诸事务,行动相当迅速。” 55这是他们无法做到的。28日,从三面围歼傲慢自负的国民党军北进兵团的部署格局已悄悄地准备就绪,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这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另一个极重要的变化,是争取高树勋部起义取得完全成功。 平汉战役一纵指挥部旧址遗迹 高树勋早有意同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1945年8月1日,抗战胜利时他就要部下的中共地下党员王定南带他的亲笔信送给彭德怀,表示愿友好联合。因彭德怀已离开太行,王定南把信送交刘伯承、邓小平。刘伯承写了回信,表示欢迎。王定南在 10 月间把复信送给高树勋,他很高兴。高部等奉蒋介石之命由平汉铁路北上后,刘邓决定派曾同高在西北共事的晋冀鲁豫参谋长李达于 28 日带了刘伯承的亲笔信去高树勋军部见高。彼此谈得很好。高树勋断然下了决心。“根据这一新情况,刘邓首长对下一步的作战重新作了部署。刘邓分析,高一起义,马法五必感到恐慌和孤立,有可能突围逃跑,故特别注意了歼灭突围之敌的部署。” 5610月30日,高树勋在马头镇通电率所属新八军和民军 1 万多人起义。 高树勋部战场起义,对正傲慢地准备向北推进的国民党军团无异晴天霹雳。用国民党方面出版的军史的话说: “变生肘腋,全线混乱。”他们已丧失固守的信心,慌忙掉头南撤。 “晋冀鲁豫军区领导判断,高树勋部起义后其余敌人必然向南突围,57乃故意放开退路,将主力 ( 注: 指从上党赶来的陈锡联、陈再道两个纵队等部) 先敌南移到漳河以北敌退路两侧,准备歼灭突围之敌。31日黎明前,敌主力开始向南突围。” 他们脱离即设的阵地后已陷入一片惊慌和混乱,早就等待在他们侧后的中共军队立刻多路在漳河北岸兜击,将漳河以北的村庄要点全部占领,断绝了他们的退路。11月1日晚中共军队突入其长官部,国民党军失去指挥,顿时大乱,四散奔逃。中共军队南北集团各部奋起围追堵截。到 11月2日,向南突围的国民党军除少数漏网外,被全歼于临漳、磁县之间。国民党军本来准备南北齐来夹击的增援部队( 在石家庄的第十六军和在安阳的第三十二军)闻风撤退。 这次战役,除新八军等部近1万人起义外,共毙伤国民党军 3000人,俘马法五、宋肯堂等高级军官以下 1. 7 万余人,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包括一批美式武器。溃散时俘虏敌军人数是战斗中毙伤者的近 6倍,反映出这次战役并没有经过激烈拼杀的特点。 11月11日,邓小平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第一次会议上概括地指出: “上党战役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平汉战役现在至少可以说第一阶段已取得了胜利,这都是歼灭战,而且平汉线上高树勋的起义,还是政治上的胜利。这些胜利是由于前后方一致,军民一致、上下一致取得的。”58 20多年后,邓小平又深情地回忆道: “我们打平汉战役比打上党战役还困难。打了上党战役,虽然弹药有点补充,装备有点改善,但还是一个游击队的集合体。在疲惫不堪的情况下,又打平汉战役。”他特别讲到高树勋的起义,说: “他的功劳很大。没有他起义,敌人虽然不会胜利,但是也不会失败得那么干脆,退走的能力还是有的,至少可以跑出主力。他一起义,马法五的两个军就被我们消灭了,只跑掉三千人。”59 高树勋起义在国民党军队中震动也很大。11月12日,中共中央为此专门发出了《关于扩大邯郸起义宣传的指示》。 蒋介石对平汉战役比上党战役要看重得多。他在 10月29 日日记中写道: “共匪又在漳河以北马头镇附近占领阵地,阻止我孙连仲部北进,到处发动攻势。晋南长治据点亦于上周为匪攻陷,故平汉北段比较吃紧也。”11月2日日记:“平汉路与陇海东段,暂置缓图。”11月3日日记:“平汉路北上之孙连仲部,竟被共匪在磁县以北阻制,其高树勋部且突然叛变,至今尚无下落也。” 60 这时,他的注意重点已转到由杜聿明指挥第十三军、五十二军从陆路向东北进军,平汉路的战局只能暂时搁置。11月6日,孙连仲致电蒋介石: “拟请钧座对职严予处分,以彰赏罚。”蒋介石当日批示:“所谓处分一节,应勿庸议。”61 他已无可奈何了。 五、几点认识 1.这两场战争是怎么会发生的? 什么人应负战争责任? 只要看一个简单的事实: 8年来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的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双方都作出了贡献,都应该公平地分享各自应得的果实。上党地区也好,邯郸地区也好,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就早已从那里撤走。而中国共产党率领八路军同当地民众一起,在这些敌后地区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同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使广大农村和大多数乡镇建成大片的抗日民主老根据地,产生民选的政府。但抗战一胜利,当年仓惶撤往后方的国民党军队却远途赶来,开进这些地区:晋军从晋西开来,第四十军从第一战区开来,三十军从第六战区开来,新八军也是自豫西开来的。这些国民党军队甚至还强行夺占八路军已从日伪军手中收复的地域。军事冲突由谁引起,是十分清楚的。 国民党方面编写的战史也承认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有一点是相同的: “同样行军于匪所经营多年之地区。国军之行动、兵力,匪了若指掌,而匪之行动,除在道路上予我阻挠之部队外,其主力之所在、动向、企图既不明了,亦无征候可资判断,是我有形而匪无形,匪能掌握我之行动,我对匪则茫然无知。”62 除了“匪”之类那些他们惯用的词汇外,这里说的倒是事实:这些根据地是共产党“经营多年之地区”,同当地民众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对环境地形了如指掌,而国民党军队长途远来,眼前一片漆黑,却要独吞一切,还要把共产党、八路军“经营多年”结出的果实抢走,单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又怎么能不败呢? 在国民党长期统治的地区,他们对反对内战的民众运动的残酷镇压,也使相当多的人看清了谁是内战的发动者。平汉战役结束后20多天的11月25日,远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大、云南大学等 4 所高等学校的师生5000人在西南联大举行反对内战呼吁和平的座谈会。费孝通、钱端升等 4 位民主教授在大会上作了慷慨激昂的反对内战的讲演。 昆明学生三万余人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国民党的暴行 参加这次大会的闻一多教授写文章叙述了当夜的情况: “似乎反对者也不肯迟疑,在教授们的讲演声中,会场四周企图威胁到会群众和扰乱会场秩序的机关枪、冲锋枪、小钢炮一齐响了。散会之后,交通又被断绝,数千人在深夜的寒风中踟蹰着,抖颤着。昆明愤怒了! ” 63 第二天,全市各校学生在市民普遍同情和支持下宣布罢课。30日,特务们对全市学生罢课委员会的宣传队进行沿街追打。12月1日,携带武器的军人和特务毒打学生并使用手榴弹和刺刀,杀害西南联大等校学生4人。这种骇人听闻的事实传来,全市40多所大中学校学生立刻宣布罢课,并且得到全国学生的响应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同情支持。这是抗战胜利后第一场席卷全国的爱国民众运动。 人们不能不思考: 为什么国民党政府当局对手无寸铁、只是要求制止内战的青年学生要如此狠下毒手? 到底是谁在制造这场内战? 从而对国民党政府激起强烈的愤怒。它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 2.为什么8年来一直分散在各地从事游击战争的中共军队,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迅速集中起来,组成强大的野战部队,在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中战胜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正规兵团? 一支有强大战斗力能够在运动战中克敌制胜的军队,首先需要有正确的领导和指挥,需要有一批富有实战经验的战士作为骨干。其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10年土地革命时期已经在实践中形成一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拥有一批能征惯战的优秀将领和战士、同人民群众建立起血肉联系。这支新型军队曾在多年中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积累起丰富的作战经验。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根据新的形势特点,毛泽东及时提出要转变到以山地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这个转变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面对由现代武器装配起来、经过严格军事训练的日本侵略军,这种作战方式,便于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敌军弱点,给予突然打击,不断削弱敌军并壮大自己,逐步改变双方的力量对比。第二,将主力分散到各地充当基干团,有利于同民众建立起血肉联系,深入发动并武装群众,建立起主力部队、地方武装、民兵的多层次军队结构,在战斗实践中逐步将一部分民兵上升为地方武装,将一部分地方武装上升为主力部队。这就是八路军能在敌后的艰苦环境下不断得到发展壮大的原因所在。 但情况总在发展和变化中。就在抗战初期,毛泽东已预见到将来又会有一个由游击战为主向正规战为主的转变。1938年11月,他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说: “在抗日战争的过程中,就我党的军事任务来说,也将大体上分为两个战略时期。在前期( 包括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两个阶段) ,主要的是游击战争,在后期( 战略反攻阶段) ,主要的将是正规战争。”64 抗战胜利前夜,当大反攻刚刚开始的时候,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意识到战争局势正在发生根本变化,又抓紧时机,及时提出准备由游击战向正规战转变的任务,并在大反攻开始后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在中共七大基本通过的《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 草案) 》中明确地指出: “准备战略上由以游击战为主到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 65这为应对抗战胜利后的新局势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 日本投降的消息刚传出,中共中央立刻在 8月11日作出《中央关于日本投降后我党任务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毛泽东起草的。对军队工作,它规定:“各地应将我军大部迅速集中,脱离分散游击状态,分甲乙丙三等组成团或旅或师,变成超地方性的正规兵团,集中行动,以便解决敌伪时保证我军取得胜利。解决敌伪后,主力应迅速集结整训,提高战斗力,准备用于制止内战方面。 但各地均应保留必要数量之地方兵团与游击队,放手提拔地方干部带兵,用以保卫地方,民兵枪支必须保留,决不可一切皆集中。” 66这是一个适应新形势需要实行大幅度改组而又考虑得十分周密的原则决定。能在得知日本投降消息的第二天就能果断地作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 根据中央这个决定,中央军委在8月20日指示各战略区应就现有兵力迅速抽出 1 /2到3 /5编为野战兵团,其余编为地方兵团( 以后,野战兵团兵力的比重又有提高。) 晋冀鲁豫军区下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 4 块根据地,分别抽调基干主力组成 4 个具有高度机动性、能调离本区域到其他区域作战的纵队,又有作为地方兵团而有相当战斗力的 4 个军区,并保留游击队和民兵。这种组织系统和机构的大调整,对适应新局势下的战略性转变、提高部队战斗力,是极为重要的组织保证。 同时,全区开展了空前规模的参军运动,使部队迅速壮大。以后,中共中央军委又发出指示: 要求抽调地方军补充野战军。不少地方兵团陆续上升为主力部队,而游击队和民兵又不断补充地方兵团,使部队有源源不断的补充来源。以后,来自原国民党军队的“解放战士”也成为不断补充中共军队的重要来源。 为了适应运动战和逐渐增加的攻坚战的需要,中共军队把军事教育和训练放在十分重要地位。刘伯承在上党和平汉两次战役开始的时候先后写了《上党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和《平汉战役某些战术问题的指示》。当战役结束时,又写了《上党战役经验的初步总结》和《平汉战役的战术总结》,以提高部队指挥作战的水平和动力,适应向运动战为主转变的需要。而对部队来说,最重要的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是在实践中采取边打边建、边打边练、边打边补、以战教战的方法,在运动战中做到越打越强。部队的精神面貌和作战能力比战前有了很大提高,中共军队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3.蒋介石一心想以第十一战区兵力打通平汉铁路,进而全面控制华北,它的结局怎么样? 平汉铁路是贯通中国北部的交通命脉,是国民党军向华北、东北推进的主干线。蒋介石在抗战胜利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十分重视用伪军来“维持治安”的作用。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指挥北进的 3 个军原来都是西北军,而蒋介石 8 月 11 日命令在当地“维持地方治安”“不得受未经本委员长许可之收编”的华北伪军总头目———绥靖军总司令门致中过去也是西北军,与孙连仲等有旧。当第十一战区 3 个军北渡漳河,兵临邯郸城下,还有四个军正向豫北新乡开进,第十六军又从石家庄南下,准备南北夹击时,蒋介石对这个计划是满怀信心的。 但他这样发动内战只能丧失民心。从平汉战役结束到 1949 年全国解放,国民党军队再也没有向北跨过邯郸一步,平汉铁路始终没有被打通,国民党在华北的局势江河日下。晋冀鲁豫各根据地已连成一片,横亘东西,像挡住国民党军队北进的一排屏风那样,而国民党在平津、石家庄一带的军队始终无法同华东、汴洛等地区直接相连。 刘伯承将军的《上党战役经验的初步总结》,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 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关内集中力量对山东和陕北发动重点进攻,对处在这两个地区之间的晋冀鲁豫地区已没有力量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这年7月,刘邓大军抓住它这个薄弱环节,千里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的腹地,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全国战局发生根本变化。局势发展得那样快,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更是蒋介石完全没有想到的。 李雪峰写道: “蒋介石、阎锡山只是一厢情愿。他们在密谋向上党、平汉线进攻时,都忽视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事实: 在华北最大的解放区晋冀鲁豫区内,经过局部反攻和大反攻,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个解放区已基本上连成一片,八十多个城市已在人民之手,解放区内有两千四百万人口,八路军主力近三十万,还有四十余万民兵。共产党、八路军同人民群众在八年抗战中结成了血肉联系,这是一股强大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一现实是蒋介石、阎锡山无法估计到的,也是决定其在上党、平汉两大战役中遭受惨败的主要原因。”67 4.抗战胜利时,中国共产党不是力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吗? 为什么在上党战役和平汉战役时坚决地实行自卫反击,消灭了那么多国民党进犯军,这是不是扩大战火、妨碍和平建国的实现? 中国共产党那时确实真诚地希望实现和平建国的,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但蒋介石一定要不顾一切地打上门来,如果不坚决地进行自卫反击,那只能是坐以待毙,还有什么和平合作可言?坚决进行反击,警告蒋介石不能再这样蛮干下去,而又留有余地,适可而止,才有可能争取和平。这是多少年来血的历史教训告诉人们的。 平汉战役结束后十来天,邓小平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全体会上的讲话中说: “和平、民主、团结、统一,这是我党既定方针,也是它国民党不得不走的道路。”“要经过激烈的军事斗争才能有和平,才能站得住。”“目前斗争是激烈的,甚至可以说带全面性的内战局面是存在的。但这个内战不同于过去,这是过渡阶段由抗战转入和平的内战。”68 邓小平这篇讲话是向党内高级干部的内部讲话,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愿望,希望经过这一阶段的斗争,教训了国民党,从而达到和平建国的目的。因此,紧接着就有了双方停战协定的签订和政治协商会议的举行并达成协议。 但是,蒋介石早已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中国共产党。签订这些协定,作出这些姿态,只是因为他从前一阶段的事实中认为自己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完全做好,加上一些国内外的困难因素的影响,所以想暂时拖延一下。 但他是个极端迷信武器的人,认为共产党在这方面无法同他相比,最后必将化为流寇而被消灭。一旦觉得自己的准备已经就绪,所有已签订的协定统统可以撕毁,隔了半年多时间便公然蛮横地发动全国范围的内战。但是,人心向背终究是决定一切的。内战的结果大家都清楚,是旧中国在中国大陆的结束,是新中国的诞生。 历史就是这样在充满矛盾中不断前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