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戴震为什么能直接参加殿试?

[复制链接]

2217

主题

2625

帖子

83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7 00:45: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知道,戴震在科举之路上,一辈子跌跌撞撞,29岁才考中秀才,40岁中举,此后,几乎参加了每一科的京城会试,但每次都落榜。按照科举考试的正常途径,举人产生于省会的乡试,中举者为举人;然后,举人参加京城的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决出进士名次。戴震屡次参加会试,但从来没有被录取过,一辈子也没有成为贡士,也就是说,戴震从来没有取得过参加殿试的资格,那么,他又怎么会参加殿试呢?这要从乾隆皇帝倡修《四库全书》说起。
  过目成诵善思辨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又字慎修。休宁隆阜(今黄山市屯溪区)人。父亲是个道地的徽商小贩,常年在隆阜与江西南丰之间贩卖布匹。清朝雍正元年十二月十三日(1724年1月19日),隆冬的深山里,雷声震天,戴震出世,父亲就给这个儿子起名“戴震”。这个儿子生来特殊:到10岁才会说话,但记忆力特强,过目成诵。
  徽商向来注重子孙读书,父亲让戴震师从当地最有名望的先生,没有一个先生不喜欢他。戴震敏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先生教到《大学章句》“右经一章”时,戴震问先生:“凭什么知道有些章句原本是孔子的话、而由曾子转述的呢?又凭什么知道原本是曾子的话、而由他的弟子记录的呢?”先生说:“这是朱熹说的。”戴震问:“朱熹是什么朝代的?”先生说:“宋朝。”戴震问:“孔子和曾子是什么朝代的呢?”先生说:“周朝。”戴震问:“宋朝与周朝相隔几年?”先生说:“两千年。”戴震又问:“那朱熹是怎么知道的呢?”先生无言以对,觉得“此孩非凡”。
  戴震20岁时,见到老师、皖派经学代表人物江永。江永是婺源人,年龄比戴震大四十多岁,戴震来到他门下时,江永已经是花甲老人。江永的字也是“慎修”,两个“慎修”成了忘年交。江永除了在经学、音韵学方面有极深造诣,在数学、天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他把一辈子没有弄明白的一些数学问题拿来与戴震探讨,“累岁之疑,一日而释”,一辈子的疑惑,一天就解决了,致使江永对戴震大加赞赏。
  此后,戴震完成了著名的《筹算》《考工记图注》等名著,声名鹊起,但他在科举考试的路上,却走得十分艰难。
  跌跌撞撞举子路 
  戴震直到29岁才考中秀才。有人统计过,明清时期,秀才的平均年龄是24岁。明朝的张居正,12岁中秀才;清朝的袁枚,也是12岁中秀才;明朝四川人杨廷和更是12岁考中举人!而戴震中举是40岁时候的事儿。考秀才是科举考试中最低的级别,考中秀才后,才可以参加下一轮的乡试。乡试是在省会举行的,常规是每三年一次,遇到皇家大事,有时候增开一科,叫“恩科”。参加乡试的前提,是必须取得秀才的资格。乡试考中者为举人。戴震直到40岁才考中举人,至少考了四次!中举之后,便取得了再下一轮的考试——会试资格。
  会试,是在京城举行的,由礼部主持。天下举人汇聚京城,考取者,即成为贡士。光绪二十一年(1895),康有为、梁启超等1300余名举人来京城参加会试,正赶上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举人们上书朝廷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公车上书”。可见,举人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小觑。戴震从40岁开始,作为一名举人,参加了历届的会试,一共6次,每次都落榜!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皇帝批准修纂大型图书《四库全书》。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由皇帝亲自过问,纪晓岚等全国一流的学者全部参加,一共360多位,清一色翰林。翰林,是进士中的佼佼者,即他们不仅是通过了会试的贡士,而且是进士中的优秀者,所谓“非进士不入翰林”;参加抄写的人员达3800多人。丛书收入的著作,按照传统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所以取名“四库”。著作一律从内容、版本、字词章句等方面进行校订,有些书的内容涉及面很窄,对校订人员的要求很高、很专业,比如天文历算等文献,懂得的人很少,需要大臣们不断举荐特殊人才,戴震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被纪晓岚等举荐进入四库全书馆。
  在乾隆朝,知识分子能被征进入四库全书馆,那是莫大的荣耀。戴震算是破格进入四库全书馆的,他在四库全书馆主要是校订天文、算术、地理、音韵等著作,有《水经注》《九章算术》《义礼释官》《方言》20多部,贡献之大,为学术界所公认。
  很多人研究戴震时,都不可避免地探讨他才高八斗却屡折公车的原因,大多认为戴震没有“礼遇”考官;或者科举考试要求举子必须写八股文,那一套条条框框,戴震不适应,等等。笔者以为这些或许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戴震的“业余”时间都在钻研、写作自己的著作,而真正用于钻研八股文的时间太少了。看看他的著作,潜心学术研究的人应该就心中有数了:《筹算》《勾股割圆记》《六书论》《尔雅文字考》及《考工记图注》《原善》《尚书今文古文考》《春秋改元即位考》《诗经补注》《声类表》《方言疏证》《声韵考》《孟子字义疏证》等。他还应聘纂修过《直隶河渠书》《汾州府志》《汾阳县志》等。这些著作,没有一部是“编著”,基本上全是“撰写”。要写作、完成这些文献,还有多少时间用来啃读八股文?他的“业余爱好”已完全成了他的“主业”了。
  参加殿试终圆梦 
  在四库全书馆,戴震校订的著作质量之高,在整个四库全书馆内有目共睹。其他校订学者遇到天文、地理、算术等问题的,也经常请教他,戴震成了著名的“百事通”,名声也进一步大起来。
  乾隆四十年(1775)春,四库全书馆外学子涌动,时逢新一科会试。如众所知,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按照正常程序,会试通过者即为贡士;取得贡士资格之后,才可以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通过者,为进士。可这种规定自北宋仁宗之后产生了一个变化。当时有个名叫张元的举人,一连几次参加会试,均成功晋级贡士;可在殿试环节,次次落榜,就是考不到进士。羞愤的张元干脆投靠了北宋的宿敌西夏,得到西夏国王的重用,一直官至相国,制定了一系列对付北宋的策略,给北宋带来了很多麻烦。宋仁宗知道这一情况后,认为这是进士考试制度的漏洞,于是规定:以后凡是录取为贡士的,在殿试阶段,不再裁汰,只考核等级,也就是说,考取了贡士,就是进士了,只是进士的等级不同。
  进士分哪些等级呢?分三个等级,即三甲,一甲为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为“进士及第”,貌似“进士中的进士”,三人全部进入翰林院。状元授官翰林修撰,从六品;榜眼和探花授官翰林编修,正七品;二甲一般50名左右,为“进士出身”,其中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可入翰林院,授官正七品;其余二甲进士为庶吉士,即翰林院实习生,先在翰林院学习,经过考试并合格后,再授官翰林编修,或者外派到地方任职。三甲一般100余名,为“同进士出身”,类似于“享受进士待遇”,不可进入翰林院,可去地方任职。总之,在清朝乾隆年间,只要能取得贡士资格,就意味着是“进士”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只不过是根据殿试成绩划分进士的“等级”,只要能参加,就意味着不会有“落榜”的焦虑了。
  戴震凭着自己在四库全书馆的业绩,被乾隆帝破格“恩准”参加乾隆四十年(1775)的殿试。戴震高兴到什么程度,这就由读书人自己去想象了。在殿试中,他的发挥依旧不理想,最后的等级为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一年,戴震53岁。
  这之后,戴震依旧在四库全书馆校书。乾隆四十二年(1777),戴震“鞠躬尽瘁,死于官事”,病逝于四库全书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6 15:03 , Processed in 0.2111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