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无锡民间文学专家朱海容:我收集过许多(二泉映月)阿炳的故事

[复制链接]

2522

主题

2705

帖子

901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1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21 01:01: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和阿炳是同乡,都是无锡东亭人。东亭是有名的"吴歌之乡"、"民间文学之乡"。东亭出过有名的"两阿",一个是阿炳,还有一个是"吴歌王"阿福(钱阿福)。阿炳小时候在东亭生活了七八年时间,后来就跟他的父亲兼师傅到了无锡。但是阿炳还是经常回东亭,像清明的时候,或家族中有事的时候。阿炳在东亭有很多亲戚熟人,都要招呼他;东亭镇上的茶馆有时也请他去。我们村上的老人喜欢到东亭镇上的"日某茶馆"喝茶,阿炳在那里曾经拉过琴。小时候我常跟在阿炳的背后听他的琴声,现在印象很深。

我看见阿炳的时候,他眼睛已经瞎了,面色很瘦,脸上有胡子。阿炳拉琴很生动,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善于跟听众"互动"。

我见过一次,他为吸引听众,在二胡上先拉狗叫。一把简单的琴上,顿时发出了一群狼狗、洋狗、哈巴狗等各种狗连连狂吠、互相追逐、狠命恶斗的声音来。阿炳就问大家,这是什么声音?狗叫!听众大声回答。为什么狗要叫呢?原来是人们半夜逃壮丁引起的,阿炳接着就唱起来:

太阳挂在树梢头,
晚饭不吃心先愁。
半夜里狗叫急煞人,
从猪窠头逃到坟墩头。

除了拉狗叫,我还听过阿炳用琴拉乌鸦叫。同样是用琴先拉出逼真的乌鸦叫吸引听众。为什么乌鸦要叫呢?原来是日本兵来了:

东洋兵,西洋兵,
东放火,西杀人,
南抢金,北抱银,
弄得处处不太平。

现在想起来,"吴歌王"钱阿福和我其实最早都受过阿炳的熏陶影响。阿炳老家在东亭小泗房巷,钱阿福住在东亭竹园村,和阿炳老家只隔一条河浜;我出生在东亭鸭城桥,离阿炳家也只有3里路。阿炳给我最大的启发是,民间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

我父亲朱阿盘是阿炳同代人,他是农民,但特别喜欢唱山歌,是地方上有名的"歌头",他的肚子里装满了长长短短各式各样的吴地民歌。我父亲熟悉阿炳。我收集过许多阿炳的故事,基本上都是我父亲讲给我听的。

下面就是我收集的三则阿炳的故事。

削竹为琴

瞎子阿炳原来的名字叫华彦钧,无锡县东亭人,他的师父华清和是无锡城里雷尊殿的老道士。锡城里雷尊殿的老道士。

从前,做道士要善吹能奏各种丝竹乐器。华清和是当时无锡有名的琴师,胡琴、琵琶、弦子样样精熟。小阿炳在他身边当徒弟,从小就天天听着师父操奏各种乐器,而且特别喜欢听各种琴声。只要师父一拉胡琴,他就两只小耳朵竖得直直的,一对明亮亮的大眼睛睁得圆圆的,一响勿响,一动勿动,呆呆地听着琴声,盯着胡琴……有时,师父看他听琴声听得像傻头样,就勿让他听,赶他出门去白相。可是,师父不让听,他就溜到师伯、师叔那里去听。

起初,阿炳对琴声只是喜欢听,慢慢的他有些眼热了,小手也发起痒了。他小脑子里在盘算:胡琴多好听呀,我也来拉拉吧……

阿炳8岁那年,有一回,趁师父出门做道场,就从墙上探把二胡偷偷地拉了起来。可是,胡琴勿听使唤,拉来拉去,不是"雌狗、雌狗",就是"吱呀、吱呀"。他想,大概是弓弦不紧,于是,就伸手把弦轴用力一旋,不料"啪"的一声,弦断了。正在这时,只听得"吱呀"一声,大门推开,师父回来了。

华清和一看小阿炳在拉琴,顿时火冒三丈。他二话勿说,跑上去就是一记耳光,夺过胡琴,高声怒吼道:"啥人叫你拉格?从今往后不许你胡弄各种乐器……"训得小阿炳眼泪直滴。

当了道士,师父不许徒弟学拉琴,这不是奇怪的事情吗?勿奇怪,因为这个师父是"特别师父"。啥叫"特别师父"呢?原来,那辰光雷尊殿里的道士不能讨老婆,阿炳是清和道士的私生子。由于勿能公开,只能师徒相称。这件事在清和心里一直很难过,他不愿阿炳做道士,因此,也就不愿让他学习各种琴艺了。

小阿炳不是华清和肚里的萤火虫,勿晓得师父格心思,所以肚里蛮有气。他想,你怕我弄坏你格胡琴,那末,我就自家做。于是,他今天弄竹头,明朝弄蛇皮,花了足足两个月工夫,偷偷地做成了一把小胡琴。从此,他就用这把小胡琴学着拉。

华清和一怒之下打了儿子,见儿子哭了,心里像尖刀插的一样。他后悔了,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他又没有娘,很可怜呀,我怎么能打他呢?.…"

可是不多久,华清和看见小阿炳自家做了把小胡琴,又在"雌狗、雌狗"地拉个勿停,心里又恼火了。他想:"你这小冤家呀,为啥老是要拉这个讨饭胡琴呢?难道你一定要走我走过格路吗?勿行,勿能让他再走这条路……"华清和想到这里再也耐不住啦,突然冲到阿炳面前,一把抓住小胡琴。

这时候,小阿炳正在全神贯注地拉着从师伯那里学来的"工尺",忽然看见师父冲来夺琴,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两手紧紧抱住胡琴,死命勿放,懔懔惊惊地说:

"师父,我格好师父,你打我吧。"

小阿炳见师父勿响,又说:

"你打我吧,可求求你,小胡琴勿要拿去,勿要弄坏。"

师父无可奈何地问:

"你要小胡琴做啥?"

小阿炳毫不含糊地回答:

"我要学拉胡琴呀,我要跟好师父学哪。"

师父痛苦地说:

"学会胡琴、乐器,要做道士格,你要…."

阿炳勿等师父说完,接着说:"我一定学好胡琴,做个像师父那样格好道士。"

小阿炳哭着说,泪水像雨点似的落在胡琴上,把一把小胡琴几乎落潮了。

华清和听着小阿炳的苦苦哀求,看着他那副固执相,终于被感动了。他放下小胡琴,叹了口气,说道:"小冤家呀,你还是要走我这条路啊,要练就得练好呀!"

小阿炳看见师父放下胡琴,又听见师父叫他练好,心里那个快活相也无法形容了。他抱着胡琴,"扑通"一声跪在师父面前,连连叩拜,连连说:"谢谢师父,谢谢好师父。"从此,阿炳就成了雷尊殿里名副其实的小道士了。

刻苦练琴

阿炳在华清和的严格教养指点下,15岁辰光,各种乐器包括琴、瑟、琵琶、鼓、锣、笛,都能操奏了,特别是胡琴,已弓法纯熟,严丝合缝。可是,他并不满足,牢牢记住师父常对他说的两句话:"会拉能奏一夜天,技精艺绝几十年。"

为了使琴艺精益求精,阿炳还拜民间琴手为师,坚持苦学勤练,做到"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夏天,他勿怕炎热,哪怕热到透不过气来,还是坚持练琴。他说:"曲不离口,琴不离手。"有时两手操琴时,满头大汗像颗颗珍珠往下掉,他也从不停手揩汗。师父看着心疼,常常用干毛巾帮他揩。但阿炳是个懂事识礼的小伙子,见师父帮他揩汗,很过意不去,便把拉琴的地方选在树旁或墙边。他在树上或墙上挂块毛巾,当拉琴时头上汗珠多了,就把头靠上毛巾按按,头上的汗水就这样被揩去了,而胡琴却照样拉着。

夜里练琴,阿炳也从不间断。可是蚊子却常来捣蛋。有时,他拉琴时,两只脚被蚊子叮满了,自己却一点也不晓得。师父见了又感动,又心疼,常常用蒲扇帮他赶蚊子。阿炳又不忍心师父的操劳,他苦思冥想了一个办法:在拉琴前准备了两只灌满了水的大水桶,拉琴时,把两只脚浸在水桶里,蚊子就叮不着了。

冬天,他勿怕严寒,哪怕是千里冰封,还是天天坚持室外练琴。为了苦练硬功夫,搬张木凳坐在冰冷的雪地上。手冻僵了,麻木得不能伸屈,怎么办?他咬紧牙关,索性把手浸在冷水里,虽一时疼痛难熬,但浸过冷水的手,血液流畅,手指倒慢慢活络了。手指一活络,就用力拉起来,直拉到满头大汗脱下棉衣为止。

就这样日夜苦练,寒暑不分,天长日久,他左手按弦的五个手指竟磨出了一条血印,逐渐成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阿炳不但坚持苦练琴艺,而且还苦练其他乐器。他练敲鼓时,把棉花浸水后铺在方砖上,用一双铁筷敲着,先把棉花敲去水分,再把棉花敲平,最后把棉花敲碎,直敲到棉花一丝丝满天飞舞为止。他练吹笛时,吃的苦头更多了。初学时,他上气不接下气,就拼命屏着气吹,可是还因气短吹不长,吹不好,怎么办呢?他听说扎在河里洗闷水浴可以练屏气。但是河浴也勿会洗(游),怎么能扎在水里练呢?于是他下定决心偷偷地学洗河浴,接着就扎在河水里练屏气。果然,屏气练出来了,一口气吹笛比以前长多了,但是和师父比起来,还差得远呢。师父说,在河里练屏气当然好,但更需要在风口上练转气。阿炳听师父的话,每天一早站在高墩迎着凛冽的西北风吹笛,风吹进鼻子,嘴把吸进的风(气)吹进笛子。就这样,阿炳终于苦练出自动转气、换气,掌握住音量的运用了。听过他笛声的人都说:阿炳吹的笛,音量大,传音远,真正达到了"甜、圆、玉、润"的要求。

由于阿炳苦学勤练,20多岁辰光,他对胡琴等各种乐器格功夫,已经远远超过了他格师父和全殿所有的师伯、师叔以及师兄、师弟。那时,无锡有好些人家做道场,总要请到他。

松月藏琴

一个人没有比失去眼睛更痛苦的了,特别是在开头格辰光。可是,阿炳是个坚强的人,他等病体稍有好转,就身背褡裢,肩挎二胡,手握竹竿,走上了街头。

阿炳用竹竿在地上探一下,移一步。可是那时"地无三尺平",他经常走三步,跌一跤,有时陷在路旁的泥潭里,有时撞在墙头上,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不管怎样,即使头撞坏,皮扯碎,而他的"叫化胡琴"却从没有摔碎过。

无锡惠山古银杏下面有块"听松石",过去,听松石一带是一片挺拔茂密的松林。阿炳平生喜欢松树,喜欢听松涛的声音。他常说:"山上青松不怕霜,河里白鱼勿怕浪。"因此,听松石一带,阿炳是个常客,他常坐在听松石上照着松涛练琴。

有一年秋天,阿炳又坐在听松石上,忽然刮来一阵秋风。哗哗的松涛声,沙沙的落叶声,像呼啸的海浪。阿炳的眼睛瞎了,两只耳朵却细细地分辨这些声音,只觉得心潮滚滚……他拿出二胡,挥动双臂,顿时松涛引出琴声,好像是在哭诉他父子的命运;琴声助起松涛,是他在狂风恶浪中挣扎。前浪阻后浪,后浪追前浪,他一时走投无路,一时又绝处逢生……此时惠山脚下的松涛,犹如千军万马在战场上来回冲杀。就是这一次,一只名曲《听松》在阿炳手下诞生了。

阿炳40多岁时,大家说他脾气变得古怪。说古怪,确实是有点古怪,人们常常看到他在月夜来到惠山脚下徘徊拉琴。

有一天夜里,瞎子阿炳又在惠山脚下来回走着,他两眼是漆黑的,一步一步摸着山路,回忆着惠山一带美丽可爱的景色。想着走着,勿知勿觉下起毛毛雨来。俗话说,"落雨不走高墩",可是瞎子阿炳格辰光偏偏走上了一个小高墩。一滑,他跌了下来,跌得脚拐手痛,爬勿起来了。正当阿炳无法可想时,前面走来一个女人,她看见一个人在地上挣扎,走上前一看,失声叫道:"阿呀,原来是阿炳,你怎么在这里?"说着,一把扶起阿炳。阿炳觉得奇怪,忙问:"你是啥人?怎么……"那女人说:"我叫董彩娣,丈夫死掉后到无锡帮人,老板说我是'扫帚星',我一气,就深夜走出来了……"阿炳又问道:"那末,你怎么认得我?"那女人微微一笑说:"夜晚黄昏常常听到你的琴声,我几次想死,可听到你的琴声就不想死了,我勿但认得你,还听到你的新闻呢!"人生难得遇知音,就从这一次开始,阿炳总算找到一个相依为命的伴侣。

一年后的一天夜里,正巧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瞎子阿炳带着二胡来到惠山脚下一带。他在老相好董彩娣的搀扶下,东走走,西听听,惠山"九龙十八泉"几乎都走遍了。最后,他们来到了天下第二泉,在"二泉"下面龙头池的石栏上坐了下来。

这时,泉水潺潺地流向龙头池,秋风飒飒,把枯叶吹落地面、池里。阿炳抬头望望天空,什么也看不见,问董彩娣:

"天上亮月亮勿亮?"
"亮,又圆又亮。"
"天空阿有乌云?"
"有,乌云在追着彩云,彩云围着月亮.."

阿炳仿佛看见一轮圆月映在泉水中,明晃晃的月亮照亮二泉,照亮大地,照亮了他的心窝。

正在这时,一阵秋风吹来,池旁一棵古树的一根枯枝忽然掉入池中。"扑通"一声,把阿炳从遐想中惊醒。他既愤恨又惋惜地高声连叹:"圆月打碎啦,圆月打碎啦。"说着,他连忙解开褡链,拿出二胡,用尽全神拉着,拉着….

就这样,一曲充满激昂、悲壮、忧伤、希望的名曲﹣﹣后来命名为《二泉映月》的曲子诞生了。

《二泉映月》和《听松》,是瞎子阿炳最喜欢拉格曲子,也是男女老少最爱听格两个名曲。传说,瞎子阿炳的胡琴里藏着"松、月"--"松月藏琴"或"琴有松月",也就变成了太湖无锡一带赞美阿炳琴艺高超的两句老话和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3 14:26 , Processed in 0.2837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