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围棋与名人》第五章 明(上)

[复制链接]

2543

主题

581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84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6-2 01:0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明太祖善下模仿棋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出身卑微,没念过什么书,然而在他叱咤风云的军事、政治生涯中,却养成了爱下棋的习惯。“烟雨湖山六朝梦,英雄儿女一枰棋”。据说朱元璋常与徐达“在南京莫愁湖边下棋。一次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以为胜局已定,徐达却说:“请陛下仔细观局。”朱元璋一看,原来徐达的棋子隐约连成“万岁”二字,不禁心花怒放。于是将湖边的一栋楼赐给徐达,后人称此楼为“胜棋楼”。
  如今“胜棋楼”仍点缀在莫愁湖畔的绿荫之中,勾引游人醉赏。楼里楼外有不少对联,其中有一副云:
  占全湖绿水芙蕖,胜国君臣棋一局;
  看终古雕梁玳瑁,卢家庭院燕双飞。
记述了明初开国君臣下棋遣兴的一番胜事。
  朱元璋善下模仿棋,据清魏瑛《耕兰杂录》载:
  明太祖智勇天纵,于艺事无所不通,惟于弈棋不耐思索。相传其与人对弈,无论棋品高低,必胜一子。盖每局必先着,辄先于枰之中间,孤着一子。此后,黑东南,则白西北;黑右后,则白左前,无不遥遥相对,着着不差。至局终,则辄饶一子也。帝王自有真,非几手所能拟议矣。
  这里所说即“模仿棋”,先行者于“天元”置一子,然后对手走在那里,即于相对的地方着棋,招招模仿。模仿棋从战略上讲,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在布局阶段尽量保持局面的均衡。但如魏瑛所说,模仿棋必胜一子,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后走的一方,也有破模仿棋的方法。况且专事模仿,也就将围棋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游戏,失去了其中艺术的魅力。如果《耕兰杂录》中的传说属实,则朱元璋虽然爱下棋,而棋艺水平却不高。
  在下棋的问题上,朱元璋也有严酷的一面,据明周漫士《金陵琐事》载:
  明太祖造逍遥楼,见人博弈者、养禽鸟者、游手游食者,拘于楼上,使之逍遥,尽皆饿死。
  惩罚的方法,非常理可以忖度。又据顾启元《客座赘语》载: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奉圣旨:在京但有军官、军人学唱的割了舌头,下棋、打双陆的断手。
  明初,在多年战乱以后,需要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因而朱元璋痛恨游手游食的人是可以理解的,但把下棋这样正当的娱乐活动也加以禁止,甚至施行苛刻的惩罚,不免是极为过火的作法。明末董含对此评论说:“明初立法之酷,何以至此,几乎桀纣矣!”
  看来朱元璋虽然自己喜欢下棋,也不反对皇室、官吏、士人下棋,但却反对百姓和军人下棋。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不能出以公心的一种表现。在他们眼里,平民百姓只是一些能干活的机器,不必有娱乐活动。你要娱乐,他就说你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甚至明令禁止、予以严惩。但是,朱元璋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作法,并未取得什么显著的效果。明朝的围棋照样蓬勃发展,不仅在官僚、士人中间,既使在城市市民阶层中,也得到广泛的普及。
2.刘伯温夜扣宫门弈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属浙江)人。明初政治家、文学家。他曾扶佐朱元璋推翻元政权,被朱元璋比作诸葛亮。
  刘伯温喜爱弈棋,也常与朱元璋下棋。据清张英《渊鉴类函·巧艺部·围棋》载:
  明王文禄《龙兴慈记》曰:圣祖赐刘诚意一金瓜,曰:“击门。惟有急,则击之。”一夕夜将半,击宫门,乃洞开重门迎之。问:“何也?”曰:“睡不安,思圣上弈棋耳。”命棋对弈。俄倾,报太仓灾,命驾往救,刘止之曰:“且弈,请先遣一内使充乘与往。”遂如言。回则内使已毙车中,圣祖惊曰:“何以知朕厄?”曰:“观乾象有变,特来奏闻耳。”
  伯温曾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诚意伯,故此处称之为“刘诚意”。洪武四年,伯温辞官归隐,据清张庭玉《明史·刘基传》载:
  刘基……賜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与物多忤。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
  刘基辞官之举,是为避免“狡免死,走狗烹”的下场。“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也有全身避祸的意思。但也说明棋和酒是他生平之好,不能须臾分离。
3.“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刘璟,字仲璟,刘基次子。论说英侃,喜谈兵,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人。
  刘璟曾与燕王朱棣下棋,并因此得罪了朱棣。据《明史·刘基传》载:
  璟……弱冠通诸经。……尝与成祖弈,成祖曰:“卿不少让耶?”璟正色曰:“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成祖默然。……成祖即位,召璟,称疾不至,逮入京,犹称殿下,且云:“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下狱,自经死。
  刘璟的性格颇类他的父亲刘基。刘基“性刚嫉恶,与物多忤”,刘璟也刚直不阿,对于燕王朱棣这样的骄横人物也敢于顶撞。本来在棋艺面前应该人人平等,不能掺杂私心杂念。但是在封建社会,艺不敌贵,高手故意让棋,阿谀奉承权贵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象刘璟那样,“不可让者不敢让也”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朱元璋的一家人似乎很有下棋的传统。朱元璋和朱棣喜爱围棋,朱元璋的另一个儿子朱权甚好象棋,并亲自编过象棋谱。朱棣的儿子朱高炽在作太子时,不仅自己下象棋,也爱看内侍们下象棋。他还曾与状元曾子棨赋象棋诗唱和,以助弈兴。由于朱氏父子、爷孙的喜好,明宫中棋艺活动非常盛行,对朝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成祖朱棣是一位粗人,性格凶残,但对诗词、围棋却兴趣甚浓。当时有一位御医盛寅,与同僚下棋,被朱棣撞见,盛寅惶恐无地,深惧帝怪罪,不料结果却出人意料。《明史·盛寅传》载:
  盛寅,字启东,吴江人。成祖召入便殿,令诊脉,寅奏上脉有风湿病,帝大然之。进药,果效,遂授御医。他日,与同官对弈御药房,帝猝至,两人敛枰伏地谢死罪。帝命终之,且坐以观之。寅胜,帝喜,命赋诗,立就。帝益喜,赐象牙棋枰并词一阕。
  盛寅受到成祖的宠爱,固然因为他治好成祖的风湿病,但也与成祖喜爱下棋有关。爱棋的人见棋自会有一种亲切的感觉,所以成祖不仅不责怪盛寅在御药房下棋,反而要看他下棋,并赐以象牙棋盘。
4.唐理好弈,楸枰满座
  唐理,字孟淳,明永乐三年乡举,官陕西河渠提举。唐理一生好弈,据清《无锡县志》载:
  唐理……尝于阳羡山中遇蜀雅州道士买茶者,与对局三日夜,理遂为吴中第一。家有竹素园,楸枰满四座。诸妾臧获无不能之,其婿得其传,久之与理争胜负焉。
  唐理虽称吴中第一,但也只是区域好手,尚不能称通国之善弈者。
  然而,唐理家中的围棋活动,在明初却很有些代表性。使我们可以了解围棋传播普及过程中的某些情况。唐理好弈,家中楸枰满四座。他个人的喜好影响了一家人,以致诸妾、奴婢(臧获)、女婿等都会下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围棋家庭。这种由个人影响众人,也即由点到面的方式,在围棋传播中颇有典型意义。
  唐理虽然在吴中很有名气,但他的影响力不可能太大,大约只局限于家庭的范围之内,和周围的其它一些人。在社会上不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但对于一国之主的皇帝来说,影响力就非同小可。围棋史的研究表明,中国围棋的几次大发展,都和当时最高统治者的喜好和支持倡导分不开。例如南北朝时期的宋文帝、梁武帝,唐朝的唐玄宗,宋朝的宋太宗等等。皇帝的影响,不管自觉与不自觉,都是一个逐层扩展的过程。皇帝的喜好首先会影响宫庭里的人,如后妃、内侍、宫女,形成一个下棋的圈子。然后会影响朝廷中的大臣、官吏,也形成一个下棋的圈子。接下去又会影响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形成一个更大的下棋的圈子。最后还有一个由平民百姓组成的下棋的圈子。这实际上也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象声波和水波的传播一样逐层向外扩展。
  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去探讨中国历代围棋人口的组成,也可以按上面的方式划分四个圈子。这四个圈子互相包含、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一般说,越往里的圈子影响力越大,而知识分子的圈子最具稳定性,其它三个圈子会随时间、条件的不同,增大或者缩小。所谓知识分子的圈子,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这个圈子里的围棋人口包括文人、士绅、隐逸、僧侣、棋手等等。自然,它也可以包括朝廷里的人物,因为朝廷的大臣、官吏大多是文人、士绅中的人物。他们在做官前后,也都可以归到知识分子的圈子里来。这个圈子还可以包括平民百姓中的一些人物,如城市中善弈的手艺人,三教九流中的某些特殊的下棋人物,如妓女、城市邦闲等。
  知识分子圈子里的人,历来是中国围棋运动的主流。一、这个圈子里的人文化素养较高,对于围棋这样的高智能艺术最易接受、也最易喜爱。因此围棋活动在这个圈子里最活跃。二、这个圈子里的围棋人口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元朝,由于种种原因,宫庭、朝廷、平民百姓中的围棋人口锐减,唯有这个圈子里的围棋人口相对不变。三、由于这个圈子里围棋开展最活跃,并且包括各类棋手(主要指高手、国手),因此也就代表了中国围棋艺术发展的水平。
  最后,我们再简单探讨一下,平民百姓中围棋人口的变动情况。在封建社会中,平民百姓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文化知识水平较低,对于围棋的接受能力,比知识分子要低得多。因此,围棋在平民百姓中的开展,始终是一个普及的问题,而不是提高的问题。这个圈子里的围棋人口最易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增减变化较大。例如在围棋十分繁荣的明中期,按理平民百姓中的围棋人口应该大大增多,但却相应有所“减少”,原因也带喜有剧性,即当时象棋由于变化较少,受到广大平民百姓的喜爱,十分流行,结果就拉走了一部分围棋人口。
5.黄福答曰“臣不会着棋”
  明宣宗朱瞻基也爱下棋,他曾叫大臣黄福下棋,却被黄福当场拒绝,君臣之间的对话十分有趣。据《从信录》载:
  宣德中,召用旧人蹇义等,皆承顺,惟黄福持正不阿。命围棋,曰:“臣不会看棋。”问:“何以不会?”曰:“臣幼时父师严,只教读书,不教无益之事。”
  黄福在性格上确布严肃刚直的特点,既使在对待下棋的问题上,也有充分地表现。只是他认为下棋是无益之事,则有失偏颇。但黄福的态度也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即有一部分读书人仍认为下棋只是荒废时间,并无太大意义。在围棋发展的过程中,反对围棋的呼声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汉、三国时期,这种呼声比较强烈,而从两晋、南北朝、唐、宋以来,这种呼声逐渐减弱。比及明朝,只是个別人表示反对。有关明朝的史料中,象黄福这样的例子极为少见。这种情况令人信服地说明,岡棋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深入人心。
6.江彬与明武宗弈棋不逊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间,朝廷中弈风大炽。明武宗本人十分喜欢下棋,有关他与宠臣江彬下棋的故事,《明史·江彬传》中有一段简单记载:
  江彬,宣府人。……与贼战淮上,被三矢,其一着面,镞出于耳,拔之更战。武宗闻而壮之……擢都指挥佥事。出入豹房,同卧起。尝与帝弈不逊,千户周骐叱之,彬陷骐死……
  江彬的受宠,是因为做战骁勇。但君臣“出入豹房,同卧起”,关系变得很不正常。江彬也是个佞人,专事怂恿谄媚,引诱武宗四出巡游,掳掠妇女珍宝。从江彬与武宗下棋不逊,也可以看出昏君与宠臣特殊关系的一个侧面。所谓不逊,无非是江彬恃宠撒娇,在下棋时,言语行动有逾君臣之分。千户周骐叱之,结果“彬陷骐死”。因为一盘棋而惹下命案,自古以来还是第一次。
7.正德年间宰辅好弈
  明朝中期围棋活动无比兴盛,是和官僚士大夫阶层中的代表人物爱好围棋分不开的。这些人或是台阁重臣,或是文坛领袖,他们的喜好行止,对全国社会各阶层,尤其在知识分子中,自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正德年间,台阁重臣李东阳、杨一清、乔宇等三人深嗜围棋,技艺不凡,时有“士大夫之冠军”的称誉。
  李东阳(1447—1516),字宾之,号西涯,湖南茶陵人。天顺年间进士,明孝宗时官至至文渊阁大学士。工诗文,是“茶陵派”之首领,明中期复古运动的先驱。
  杨一清(1454—1530),字应宁,镇江丹徒人。成化年间进士,正德时任吏部尚书,嘉靖初加华盖殿大学士,为朝廷之首辅。
  乔宇,字希大,乐平人。成化间进士,武宗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后加少保,嘉靖初吏部尚书。
  李东阳等三人官居宰揆之地,棋艺也属于业余高手,经他们身体力行的倡导,朝臣中弈风大炽,并经常比赛较量技艺,所以这三人才有冠军之称。李东阳等三人都和当时的国手范洪有过棋艺交往。“每延致对局,备极欢洽”。杨一清还与永嘉派著名棋手鲍一中交好,称鲍一中为“小友”。这是因棋艺而引为同调,遂结为忘年之交。
  宰臣与棋手交好,说明棋手的社会地位已大大提高。明朝的国手与唐、宋相比,身份有所不同。唐、宋时的国手大都在翰林院任棋待诏,大小是朝廷命官。明朝的国手几乎全是布衣,赵九成因棋授官只是一个例外。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本不太高。李东阳等宰臣肯屈身下交,无疑树立了一种良好的榜样。从明中期乃至明末,名公巨绅无不以与著名棋手相交为荣,平常士绅人家也常延致著名棋手到家教棋,一时形成风气。可以说,在当时士大夫眼里,著名国手与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一样。同属于社会名流的范围之内。
8.楚风不竞,提局掷子
  王穉登(1535—1612)字伯谷,武进(今属江苏)人。明文学家,嘉靖末游京师,入太学,晚年召修国史,未行而卒。王穉登生当围棋活动炽热的时候,因而在他的某些文章中记述了时人下棋的情景,如《荆溪疏》载:
  王穉登入荆溪之日,坐舟中看万子寅与吴幼元弈。子寅宽然长者也,喜怒不见颜色。惟弈,顾独使气,每楚风不竞,辄提局掷子,迸散如走盘。幼元愈捧腹谑之,其气愈盛,甚者自蒱颊。俄复手谈,津津忘之矣。
  王穉登的这一段记述,活生生刻画出一个嗜棋人的形象,十分传神。万子寅平时喜怒不见颜色,唯独下棋时“楚风不竞,提局掷子”,甚至自批面颊。围棋能移人性情一至于此。围棋本是具有胜负之争的竞技,失却胜负也就失却了生命力。但是不同时期的人,对胜负的认识是不相同的,因此下棋时的表现也有很大不同。例如苏东坡的“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与万子寅的“楚风不竞,提局掷子”,恰成鲜明的对比。明人比宋人更重视胜负,并不是仅根据一两个事例所得出的结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因为,明时不仅下棋的人多,而且比赛频繁,社会上各阶层的人士经常进行正式或非正式的比赛,棋下得好的人,如高手、国手,社会地位也比较高。因此,明人对围棋胜负的追求,要高于对艺术境界的追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8 22:37 , Processed in 0.2266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