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绝口不言和议事的左宗棠

[复制链接]

299

主题

383

帖子

15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5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18 01:39: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公元2000年,美国权威杂志《时代周刊》评出“近一千年来全世界40位智慧名人”,中国只有三位,毛泽东、成吉思汗与左宗棠名列其中。
毛泽东、成吉思汗可都是开天辟地、鼎定乾坤的伟人,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左宗棠?他在国内好像并没有那么高的声望,甚至在某些年代,还被视为“刽子手”和法国在华“代理人”,一个似乎颇有争议的人物,为什么能和他们比肩齐辉呢?
梁启超更是评价左宗棠:“五百年来的第一伟人!”
那么,左宗棠是被高估了吗?他到底有着什么样的人生经历?他又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什么样的历史贡献?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左宗棠出生于湖南湘阴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左家家学渊源、耕读传家,家风淳朴、乐善好施。
祖父左人锦曾是国子监生,父亲左观澜是个秀才。左宗棠4岁随祖父在长沙私塾学习,5岁遍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8岁开始学作八股文。
左宗棠祖上家境尚可,只是到了父亲左观澜这里,全家十口人仅靠“遗田数十亩,岁收租谷只有四十八石。”碰到天灾,庄稼欠收,全家人只能以糠为饼充饥。
左宗棠出生的时候,母亲奶水不足,他只能喝米汤,因日夜啼哭不止,以致肚脐突出,“肚大脐凸。”
左宗棠自幼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像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左宗棠小小年纪便胸怀“修齐治平”的远大抱负。
湖南地属楚地,少年左宗棠继承了楚狂接舆的直率、狂放而高傲的个性,他特别崇拜诸葛亮,自称“当代诸葛亮”,即“今亮”。
1826年,14岁的左宗棠参加人生第一场科举考试:湘阴县试,考取全县第一。
1832年5月,左宗棠为父守孝期满,9月份参加乡试,中第18名举人。
左宗棠意气风发、踌躇满志。1833年正月,左宗棠挑书北上,跨过洞庭湖,进京参加会试,不中。心有不甘左宗棠分别于1835年、1838年两次进京赶考,均告失利。
科考连连受挫,让左宗棠非常郁闷,更急人的是,“笨拙”的曾国藩都考中了,他平时的成绩不知道要比曾国藩好到哪里去了。
那么以“今亮”自称的左宗棠为什么科考屡屡失利呢?
出身“秀才世家”的左宗棠,本来可以有一个很好的科举前途。
一个偶然的机会,左宗棠在地摊上淘到了《读史方舆纪要》、《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水道提纲》等书籍,他如获至宝,从中发现了与八股文不同的知识天地。
他反复阅读书中提到的山川险要、战守机宜等,接触了大量的实用知识。
1830年,江宁布政司贺长龄因丁母忧留居长沙,左宗棠仰慕他的品学才能,特上门拜访。
尽管两人身份地位悬殊,但一番交谈后,贺长龄十分欣赏左宗棠的才华,“以国士见待”,并亲自登梯子为他取书。
临行前,贺长龄将自己主编的《皇朝经世文编》相赠,勉励他要志存远大,不要拘泥小事,限制了将来的发展。“幸无苟且小就,自限其成。”
但在当时,“经世致用”只是逐步兴起的一种潮流,相当于素质教育,科考根本就不考,在传统士人眼中不过是“旁门左道”,他们对左宗棠专注于实用之学嗤之以鼻。
但左宗棠不为所动,仍然攻读不辍,兴趣与执着,使他定下了终生关注的两个方面:地理学、农学。
1831年他进入到了湘水校经堂,专门学习“经世致用”之术,曾取得7次名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左宗棠的学习兴趣不再在作八股文上,他的经世致用学问也渐渐为当地人所熟知。
1836年,24岁的左宗棠应湖南巡抚吴荣光的邀请,到醴陵渌江书院担任院长。这期间,机缘巧合,左宗棠结识了两江总督陶澍。
二人一见如故,彻夜长谈,最终结为忘年交,左宗棠对陶澍仰慕已久,陶澍则视左宗棠为天下奇才,两年后二人结为儿女亲家。
尽管二人身份地位相差悬殊,一个是道光年间第一疆臣,一个是落魄小举人,可二人却能像磁铁一样相互吸引,左宗棠征服陶澍的,只能是才华和霸蛮的气质。
这副对联,就是县令为迎接陶澍,请左宗棠代写的: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既颂扬陶澍为官之功德,又完全不露吹捧之痕迹,令陶澍赞叹不已。因这幅对联,左宗棠和陶澍结缘,才有了后来陶澍对左宗棠的提携。成功从来就不是偶然的,靠的是实力、才华。
左宗棠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经世致用”的学问上,“学非所考”,科考反倒成了“副业”,加上他的知识面太广,思想也比较先进激进,主考官未必能看懂他的策论,直接导致会试三次落榜。
上文说过,左宗棠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左宗棠大哥先亡,后父母离世,三个姐姐相继出嫁,8口之家,转眼就剩二哥和自己。为了求学和科考,左宗棠家欠了不少外债。
左宗棠和二哥商量,将家中仅有的几亩薄田留给嫂子,债务则由他们兄弟两个承担。
乡试结束后,左宗棠当务之急不是什么功名前途,活下去才是最要紧的问题。那么左宗棠是怎么活下去的呢?
吉人自有天相。左宗棠父亲还在世的时候,和湘潭周家订过亲。只是现在物是人非,左家已破败潦倒,而周家则是湘潭高门大户,家底厚实,左家和周家已是门不当户不对,这亲还能算数吗?
左宗棠有自知之明,他早把同周家订亲的事忘了。倒是周家,眼看周大小姐一天天大了,那左家迟迟不来迎亲,只好派人到左家提醒。
左宗棠为难了,都穷成这样了,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的,还怎么娶老婆?
周家到底是大户人家,并没有嫌弃左宗棠,相反,他们十分看好左宗棠,认为他将来一定会有大出息的,提议左宗棠作上门女婿。
虽然倒插门让左宗棠觉得很没面子,但生活的确很艰难,左宗棠最终入赘周家。好在岳父母对左宗棠很好,靠着周家的接济,左宗棠得以继续求学和科考。
夫人周诒端善良贤惠,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左宗棠的生活起居,同时她还是个文艺女青年,在当地女诗人群体中颇有名气。
左宗棠“不务正业”,遍读地理学、农学、经济学、边防、外交等书籍,周诒端不但不怪罪他,还主动给他当助手,比如二人合作完成了中国地图的绘制。
周诒端的这些性格,对左宗棠未来的事业都有着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他们二人被时人称为“清朝第一模范夫妻”。
三次科考失利,并没有击垮左宗棠,第一次会试落第后,左宗棠感怀忧愤,挥笔在家门上题下了一副惊天动地的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勉励自己,这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第三次科考落第后,27岁的左宗棠写下了“不向科举讨前程”,宣布不再参加会试,专心于经世致用之学。
我们知道,天下读书人要想出人头地,大多数情况下唯有科考一途。左宗棠的决定犹如壮士断腕,狠狠地切断了自己的仕进之路。
他甚至给自己写好了挽联,“七尺躯委残芳草,满腔血洒向空林。”抒发自己血气方刚却报国无门;“纵教黄土埋予,应呼雄鬼。”死亦为鬼雄!
最后他在挽联中写道:“唯恐苍天负我,再作劳人。”只怕中国缺不了我,到时你们又要来打扰我。我去,大有地球离了他不转的感觉,太霸蛮了,简直比楚狂接舆还要狂。
该吹的不该吹的牛逼都吹出去了,那么,断了科举之路的左宗棠,靠什么实现他的人生报负呢?
左宗棠寄居妻家,尽管周家待他像亲生的儿子一样,但他还是觉得难为情,就向岳父借了一间西屋居住,算是另立门户了。他自号“湘上农人”,潜下心来,做真学问。
1839年7月,陶澍病逝于两江总督任所,其子陶桄年仅7岁,孤儿寡母无人照料。1840年春,左宗棠受朋友委托,来到安化小淹,设馆教授陶桄,自此他在陶家一共生活了8年。
陶家藏书甚丰,他利用这一条件博览群书,开拓了视野。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炮火牵动了左宗棠的心,他写下了“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训。”坚决反对同英国议和。
他结合形势变化,更加专注研究舆地学、农学和兵学。在精研兵学后,他立下了“不为名儒,即为良将。”期待有朝一日能为国征战。
销烟英雄林则徐被贬为流放罪犯,从广州发配伊犁。左宗棠听闻后是怒发冲冠,他对林则徐的为人、事功早有耳闻,并极为敬仰,尤其是林则徐的那句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如黄钟大吕,时时警醒着他。
林则徐对左宗棠的大名也有所耳闻,他在云贵总督任内接受胡林翼的推荐,邀请左宗棠入幕,左宗棠因事未能成行,引为憾事。
1850年一月,林则徐告病还乡途经长沙,神交已久的两人终于在湘江的一条船上见面了。左宗棠因过于激动,一脚踏空,落入水中,林则徐笑道:我可承受不了你这份大礼。
他们二人在舟中彻夜长谈,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给了左宗棠,说将来西定新疆之人,非君莫属。林则徐和左宗棠的这次对话,史称“湘江夜话”。
这次见面,是他们二人仅有的一次见面,当年十一月林则徐病逝于广东,临终留有遗书,向咸丰帝大力推荐左宗棠,称其为“绝世奇才”,希望朝廷能重用他。
惊悉林则徐去世的噩耗,悲痛万分的左宗棠写下了一副挽联:
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倚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1851年7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农民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清王朝统治者被迫广开才路,一批在野的贤明之士乘势而起、脱颖而出,左宗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852年6月,太平军前锋挺进湖南,长沙告急。
在好友胡林翼的推荐下,蛰伏已久、已经40岁的左宗棠第一次出山,入主湖南幕府辅佐张亮基,此时他的身份只是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两年后又应新任湖南巡抚骆秉章力邀,第二次入主湖南幕府。
在担任幕僚期间,左宗棠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运筹帷幄,指挥有方,数次击退太平军对湖南的进攻。湖南境内的太平军主力被肃清后,左宗棠还主动出击,出兵援助江西等五省镇压太平军,“内清四境,外援五省。”
左宗棠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战后抚众能力,获得了两任巡抚张亮基和骆秉章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在骆秉章幕府上,骆秉章几乎将所有公务都交给了左宗棠,自己当起了甩手掌柜,左宗棠成了事实上的巡抚。


湖南广为流传的“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随着左宗棠的大名很快传遍九州。
人怕出名猪怕壮。左宗棠八年的湖南幕僚生涯,经过大大小小几百次战斗,鲜有败绩,这为他赢得了巨大声誉,但也招至了小人嫉妒。
在“樊燮京控案”中左宗棠险被处死,好在左宗棠朋友众多,在郭嵩焘、胡林翼、骆秉章、潘祖荫、肃顺等人的斡旋下,左宗棠逃过一劫。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此时太平军锋芒正盛,清廷寄予厚望的江北、江南大营先后被攻破,重新组建后又遭太平军围歼。清廷的正规军八旗、绿营全盘崩溃,不得不倚重由汉人曾国藩等人组建的湘军。
湘军和太平军此时激战正酣,左宗棠再入曾国藩幕,奉命募练楚军。左宗棠率领新组建的楚军与太平军几度交手,战绩可嘉,使左宗棠声望大增。在曾国藩的大力举荐下,清廷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
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后,用了三年时间,克杭州、收复浙江全境,接着进军闽粤追剿太平军,肃清了以李世贤、汪海洋为首的太平军残部。
左宗棠凭借在镇压太平军中的出色表现,确立了自己作为晚清名臣地位。从落魄举人到闽浙总督,左宗棠用了整整30年。
鸦片战争的惨败,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落后和清王朝的腐朽,也促使一部分有识之士“争眼看世界。”林则徐、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国内开展了历时30多年以学习外国先进技术、造炮制船等内容的洋务运动。
左宗棠是洋务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造船企业,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造船厂;同时为了培养造船和海军人才,他又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
福州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学校,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之才。
思想家、翻译家严复,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叶祖珪、萨镇冰、刘步蟾、林永升等都毕业于福州船政学堂。左宗棠也被称为“中国近代海军之父”。
后来,他还创办了西安机器局、兰州制造局、甘肃制呢局、兰州火药局等,还在肃州、新疆等地试采金矿,开拓和发展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就在左宗棠紧锣密鼓规划中国未来船厂时,捻军暴乱,左宗棠临危受命,任陕甘总督,直奔平捻前线。左宗棠推荐沈葆桢任福州船政大臣,继续推进造船厂工作。
与太平军作战胜多负少的左宗棠,在征剿西捻军时遇到了硬茬。左宗棠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捻军的游击战,不但没把西捻军赶跑,反而差点将西捻军赶进了北京城。
朝廷震怒,削去左宗棠一切官爵,要不是慈禧宠他,怕是又要掉脑袋。最后留在任上,让他戴罪立功。李鸿章因连带责任,也受了降职处分。
左宗棠和李鸿章一向不和,但为了共同利益,二人只能联手。好在此时西捻军高层发生内讧,西捻军首领张宗禹将带头内乱的10多个将领一口气全杀了,西捻军军心大乱,人人自危。
左宗棠趁机发动猛攻,李鸿章率淮军助阵,最终西捻军被左宗棠的楚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联手剿灭。
慈禧大喜,左宗棠官复原职。只是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片刻不得安宁,捻军覆灭了,陕甘地区的回民起义也是如火如荼,左宗棠再奉旨前往陕甘镇压回民起义。
经过调查了解,左宗棠认识到回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朝廷制定的“以汉制回,护汉抑回”的政策,回民遭受长期的压迫和剥削。
他遵循“不论回汉,只辨良匪”的原则,对陕甘回民起义采取“剿抚兼施”的政策,他知道,一味地靠军队的镇压,是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的。
在武力征剿的同时,左宗棠制定了一系列安抚举措,采取适宜的户籍政策、土地安置措施,改善流民的生存环境,让人民安居乐业。
左宗棠历时五年,夙兴夜寐、宵衣旰食,终于平定了陕甘回民起义,这期间他年仅33岁的小女儿左孝瑸和夫人周诒端相继去世。
左宗棠和夫人周诒端相濡以沫、感情至深。周家更是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自己,资助自己完成学业,没有周家就没有现在的自己。因王命在身,他不得不强忍悲痛,继续领兵作战。
身不得至,他只能写一篇饱含深切哀悼的墓志铭寄回老家,以寄托自己对妻子的一片深情,“珍禽双飞失其俪,绕树悲鸣凄以厉。”、“未知何日事定还山,一践同穴夙约。”
在左宗棠的辛勤治理下,陕甘地区日渐稳定。长年征战、远离家乡、亲人离世,花甲之年的左宗棠病骨支离疲惫不堪,该解甲归田、颐养天年了。
可左宗棠天生就是劳苦的命,他就像一个救火队员,哪里起火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西北的新疆又出事了,阿古柏侵入新疆成立伪政权,沙俄也趁机侵占伊犁地区,左宗棠得知消息,义愤填膺,本该退休的他不顾年老体衰,毅然投入到收复新疆的战斗中,他也将迎来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新疆古称西域,自汉代以来,就纳入到了中国版图。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曾派兵征服此地,乾隆后期将西域改为新疆,设立伊犁将军管理此地,此后新疆完全归入中国版图。
1864年,新疆境内库车、伊犁等地发生民众起义,浩汗国的阿尔柏,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悍然率军侵入新疆境内,并成立伪政权,在英俄的支持下,侵占新疆大部。
沙俄也早想侵占新疆,当然不愿看到阿古柏独霸新疆,于1871年悍然出兵侵占伊犁地区,并欲东侵。
在俄国、英国对新疆虎视眈眈之际,1874年5月,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侵入台湾,一时间,东南海警,西北烽烟,清廷陷入了手忙脚乱境地。
对日本入侵台湾,恭亲王奕䜣、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人却选择妥协投降,最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北京专约》,赔款50万两白银,并承认原是中国属地的琉球由日本“保护”。
一向主战的左宗棠悲愤不已,怒斥李鸿章,说为人臣者应坚守“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的底线。
清政府一以贯之割地赔款,暂时打消了日本对台湾的觊觎。通过此事,清廷上下认识到加强海防的重要性,而在西北,阿古柏和英俄不断侵入新疆,整个新疆面临着被吞并的严重威胁。
为此,清廷为要不要出兵新疆展开了讨论,出现了所谡海防与塞防之争。
主要有三派,一派是以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妥协投降派,主张放弃新疆,将西征之兵饷用来加强东海沿海防务;一派以湖南巡抚王文韶为首,认为塞防重于海防,提出暂缓海防,全力西征。
两派之外的左宗棠狂怼李鸿章卖国,也不同意王文韶,而认为塞防和海防“二者并重”。
具体的,左宗棠和李鸿章激烈交锋如下:
李鸿章:新疆广袤贫瘠,是百无一用的土地,不但不赚钱,反而耗掉国家大把的钱,不如送给别国。
新疆这么大,周围全是虎狼之师,就算现在守得住,也不代表将来守得住,不如将用在新疆身上的钱、兵省下来,用到海防上。
对大清来说,新疆就像中国的手脚,东南沿海相当于中国的心脏。手脚给人砍了,顶多残废了,心脏要是被刺中了,那就麻烦大了。
朝廷将李鸿章的上述意见,下发给左宗棠参考。
左宗棠还没看完,就给扔火盆里了,满口芬芳:嘛个玩意儿,真是“崽卖爷田心不疼。”琉球嫌小,你给扔了,新疆又嫌大,你还是要扔,就没有你不想扔的。
你认为砍手脚是最佳方案,为什么就不去想想,还有既不用砍手脚也不用刺心脏的方案呢?你也可以拿刀去砍他嘛。什么,打不过?还没打你怎么就知道打不过,打得过得打不过也得打!
中堂大人,你的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吗?谁说新疆贫瘠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地,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就连你眼中“贫瘠”的大沙漠,下面也孕育了丰富的宝藏。
中堂大人,你们能在北京过得舒舒服服的,那是因为北京有蒙古和新疆的蔽卫,蒙古和新疆唇齿相依、指臂相连,若新疆有失,则蒙古不安,蒙古不安,则不仅陕甘受到外来威胁,直隶、京畿等地也将永无宁日。
塞防不保,则坏京师之“肩背”,你海防纵使是铜墙铁壁,又有何益?
当然左宗棠也不是不重视海防,他在任闽浙总督时,就擘画了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并付诸实施,就是为了加强海防。
他建议两手抓,一手抓塞防一手抓海防,两手都要硬,不可顾此失彼。虽然财政紧张有困难,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国家的前门后门都绝不允许洋人踏进一步!
那么,海防和塞防之争的结果如何?
好在左宗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湖南、山东、江苏的巡抚都支持左宗棠,更为关键的是,军机大臣文祥在大臣中的威信很高,他站在左宗棠这边,在军机处会议上力排众议,主张对新疆用兵。
当然最后拍板还得看慈禧。慈禧虽然名声不佳,但在国家生死攸关的时刻,她总算是做了一件好事。1875年5月,清廷正式任命左宗棠为统帅,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新疆军务”,发兵武力收复新疆。
收到任命的那一刻,60多岁的左宗棠老泪纵横,他高兴的不是自己当了什么统帅、钦差大臣,他早已拜相封侯,完全可以高卧养老,无需再获取任何功名。
他没有曾国藩、李鸿章那样会做官、做人,他只会实实在在做事,为国家为民族做事,从没有半点的虚以委蛇与私心。
他高兴的是,朝廷终于做出了这样的伟大决策,他高兴的是能为国家出征,收复失地,扬我国威,兴我子孙。
在这之前,左宗棠的夫人、小女儿、二女儿和长子相继去世,因忙于公务,他也没能回去见他们最后一面。
他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有味的七尺男儿,在国家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把小爱深埋,把大爱洒向祖国需要他的任何地方,无远弗届!
此身许国难许卿,请原谅他的“无情”吧,他不过是为了“留点福泽与儿孙,留点榜样在人世耳。”
“这世上从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岁月静好,只是因为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是我们都听腻了的鸡汤,但用在左宗棠身上,他的“负重前行”,却让我们莫名落泪。
那么左宗棠率领的西征军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最后又是如何收复新疆全境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左宗棠西征是顶着万千压力的,眼下摆在左宗棠面前最大的困难,是出征的粮饷问题。
经过严格裁汰的西征军共121个营,将士、夫役共八万余人。八万人的饷银、武器装备、后勤保障等开支大约需要1000万两,而晚清政府国库空虚。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硬着头皮上。
为了筹饷,左宗棠求爷爷告奶奶跑断了腿,最后各省协饷、户部拨款、向富商贷款三方加起来500万,仍有500万的缺口,无奈的左宗棠只能向洋人借款500万,最后总算凑齐了1000万两。
当然这1000万仅仅是个起步价,事实上,从1874年到1881年的七年多时间里,左宗棠共向华商借款846万两,向洋商借款1375万两,总计借款2221万两,收复新疆总花费在6000万两左右。
左宗棠向华商、洋人借款肯定要支付高额利息的,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和新疆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相比,这点高利贷利息又算得了什么。
值得说一下的是,“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华商、洋人之间往返奔波,为左宗棠筹饷立下了汗马功劳,胡雪岩也自然被视作左宗棠的人。
后来,李鸿章为了压制蒸蒸日上的左宗棠,通过各种手段搞垮了胡雪岩,对此,左宗棠无能为力。论搞权谋、玩诈术,左宗棠又哪里是李鸿章的对手。
车辚辚,马萧萧。
备足粮草后,西征统帅左宗棠率八万大军,誓师出征。身跨战马,一身戎装、银发飘飘的左宗棠,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悲壮而高大。
左宗棠坐镇肃州,制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作战方针,首先要清剿阿古柏侵略集团,至于沙俄占领的伊犁,待解决了阿古柏后,再徐图之。
西征军准备精良、纪律严明、训练有素,从1876年8月起,西征军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消灭了阿古柏侵略集团,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长达13年的领土。


消灭阿古柏侵略集团、收复被占领土,粉碎了英、俄瓜分新疆的图谋,给病恹恹的清廷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让大清扬眉吐气了一回。
那些对左宗棠质疑的声音很快平息,朝廷给予了左宗棠各种褒奖,左宗棠成了当时最大的流量担当。
左宗棠的强硬态度,也赢得了洋人的尊重。英国人对此评价,这是:“从一个多世纪前的乾隆时代以来,一支由中国人领导的中国军人所曾取得的最光辉成就。”
左宗棠对此保持清醒头脑,伊犁仍被沙俄侵占,而要收复伊犁,难度只会更大。
左宗棠按照朝廷指示,和沙俄谈判,争取以和平方式收复伊犁。但左宗棠明白,没有以武力为后盾的谈判,不可能从谈判桌上得到什么。在和沙俄谈判的同时,左宗棠加紧备战,谈不拢就打。
果不其然,沙俄眼中根本就看不起懦弱的清政府,对清政府要求归还伊犁之事置若罔闻,还不断地向清政府炫耀武力,以此让清政府知难而退。
对此,左宗棠早有准备,他将西征军分北路、中路和西路布防,剑指伊犁,意在和沙俄谈判破裂后武力收复伊犁。
1880年5月,残阳如血,黄沙漫天。
年近古稀的左宗棠离开肃州西行,为表示自己与俄人决一死战之决心,在他的车后,一队威武的士兵抬着一口黑漆漆的棺材铿锵前行。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左宗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那种无言的悲壮,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震慑了一切内外之敌。
而在朝廷内,面对沙俄的咄咄逼人,在英法的调解下,以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主张接受英法调解,以和议为重。他们知道左宗棠性格刚烈、执拗,外号“左骡子”,为避免和俄国人发生武力冲突,影响和谈,左宗棠被急调回京。
而俄国得知左宗棠被急召入京的消息,他们误解为清廷有意出兵,态度急转,同意就伊犁问题同清政府再次谈判。
最终于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代表清政府同俄国订立了《中俄伊犁条约》,虽然仍是个不平等条约,但总算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大清的领土完整。
沙俄将业已吞下去的中国领土又吐了出来,这在近代史上是头一回,这得归功于左宗棠的强烈主战,而且能战善战敢战。
在晚清丧权辱国的年月,投降派软骨头对洋人卑躬屈膝一味退让,幸有左宗棠挺身而出,以一种最热血澎湃的方式迫使沙俄让步,其铮铮铁骨凛然浩气,印证了我泱泱华夏热血从未冷却!
在左宗棠的反复敦促下,1884年新疆正式建省,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从此,新疆这片广袤、美丽、富饶的神奇土地,就如同镶嵌在祖国西垂的一颗璀璨星辰,熠熠生辉。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左宗棠就没有现在的新疆,没有了新疆,我们就真的“西出阳关无故人”了,那样的话,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不知会是一种怎样的痛?
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是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侮史上不可多得的光辉篇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
左宗棠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或许称他为民族脊梁更为恰当),“其爱国情怀之激荡,其置生死于度外之精神,其排兵布阵之谋略,其安抚并用之智慧,无一不令人动容。”(林钓一语)
1881年2月,左宗棠被召回北京入值军机处,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并负责管理兵部事务。
左宗棠因性情耿介,对朝中奸佞贪诈之辈十分不满,加上他在新疆的时候也得罪不少满清权贵,所以他在朝中处处被人排挤、掣肘,只在军机处待了八个多月,就调任两江总督兼充办理南洋通商事务大臣。
在入值军机处的短暂时间里,他不忘练兵,并在兴修水利、增加洋药税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左宗棠在两江总督任上,除了兴水利、改革盐务外,整顿江防海防是他最为关注的。
为了鼓舞士气,左宗棠曾四次巡视上海。首次巡视,他带领数百名亲兵前往,租界以结刀持械通过必须照会为由加以阻拦。左宗棠大怒道:“上海是中国的地盘,尔等只是租借,中国军人行走在中国土地上,何来照会?”
左宗棠命令亲兵枪实弹、刀出鞘,气势昂扬地行走在上海英租界。洋人一看左宗棠气势凛然,马上乖乖让道,换升中国龙旗,鸣炮十三响以示迎接。
租界工部局告诫属下:“左公乃中国名将,今以驰驱王事过此,慎勿犯其怒也。”
左宗棠侍卫骄傲地对左宗棠说:大人,洋人这么怕咱们呀。
左宗棠:怕,是打出来的!
就在左宗棠加强江海防务之际,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不断扩大,并将战火燃烧到我国的云南、广西。
正在休病假的左宗棠提前销假,强烈主张抗法援越,他派出旧部王德榜赶赴云南、广西和越南交界的边境,相机而动。
但清廷畏敌如虎,朝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派占据了上风。认为“对法战事,不能不郑重,可和宁可和”的李鸿章,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侵占。
只是《中法简明条约》墨迹未干,1884年8月23日,停泊在福州马尾港的法国军舰向福建水师发动突然进攻,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廷正式对法宣战。
风烛残年,倔强的左宗棠执意请缨,他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左宗棠到了福建后积极调兵援台,粉碎了法军占领台湾的企图。
接着,左宗棠旗下的恪靖定边军与冯子材部大败法军于镇南关、谅山,取得中法战争中镇南关-谅山大捷。法国茹费理内阁被迫倒台。
可出人意料的是,腐败无能的清廷“乘胜即收”,派李鸿章和法国议和,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承认法国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73岁的左宗棠此时已是重病缠身,家人根本不敢将和议的事告诉他。后来左宗棠得知和约内容后,气得浑身发抖,怒斥李鸿章:“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他又说:“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1885年9月5日,刚烈、铁血、不屈、清廉的左宗棠在福州抱恨而终。留下遗言:“-----惟此次越事和战,实中国强弱之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生平,不能瞑目!”
在病逝前的一个月,他仍心忧国事,连上两折,其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
左宗棠一生清廉,不蓄钱财,除了家常开支,稍有结余就是各种捐。他去世的时候,除了留下一年的俸禄外,再无其他财产,这和李鸿章死后给子孙留下的巨额财富形成了鲜明对比。
左宗棠戎马半生,和亲人是聚少离多,他对子女的教育主要通过写家书的方式,既温和又严厉,严禁他们结交纨绔子弟,不允许他们奢侈浪费,谆谆教导子女们要节俭吃苦、扶危济困,“慎交游,勤耕读;笃根本,去浮华。”
一百多年来,左宗棠子孙后代秉承左家耕读家风,如左公一样,奉献国家服务人民,在各行各业默默耕耘,在医学、艺术、教育、科研等领域都颇有建树,左氏家族已成为近现代以来湖南的一大文化世家。
左宗棠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山河垂泪,九州同悲。清廷发布谕旨,高度评价了左宗棠的生平功绩,追赠太傅,恩谥“文襄”。
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教育的封建官吏,左宗棠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存在“忠君”思想,镇压过太平天国运动和少数民族起义,以挑剔的眼光看,这或许是他身上的唯一“瑕疵”。
瑕不掩瑜,在国家和民族危难时刻,左宗棠排除万难挺身而出敢于担当勇赴国难,最后成功收复新疆,维护了国家领土主权完整和民族尊严,功在千秋。他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民族脊梁,乃千古一人,其摩天功勋也必将永载史册。
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他都获得了广泛赞誉:
胡林翼:横览九州,更无才出其右者。
曾国藩: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李鸿章: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争,唯先生知我;焜耀九重诏,文以治内,武以治外,为天下惜公。
翁同龢:盖世丰功犹抱恨,临分苦雨敢忘情?
有人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而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怜的。
如今,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风云白衣苍狗,是一个呼唤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的时代,学习、研究和宣传左宗棠精神,尤显迫切和重要。
他是帝国最后的“鹰派”,“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
左公千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3 18:56 , Processed in 1.4141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