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2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绩溪现存明朝两处大型水利工程遗址研究

[复制链接]

2516

主题

57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74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02:0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绩溪处宣徽之脊,有“岩邑”之称,山高水急,河流众多,水自东南流向西北出境。岭南十五都在县治东北,与浙江昌化以大干山脉的鱼背和黄茅尖为界,与十四都荆州以山云岭为界。山云岭的饭甑尖、笔架尖海拔均超一千三百米,系山云河、涧洲河、云川河的发源,在梓棚、戈溪、兵坑口一带汇聚成戈溪河,与金沙河和龙溪水(又名考溪水)在38号桥汇合,经宁国胡乐、河历溪汇入水阳江。
境内河流都系山溪,每当春夏之交,山洪暴发,易涨易退,冲毁坝堨,淹没田庐,死伤人畜,造成水患。先民们以其智慧和辛劳,在河上构筑治水工程,筑坝防洪护村,开渠造堨灌溉,留下了许多大型水利设施。在编修《幸福村志》系列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古十五都境内的东青岭和山云洞口遗存有两处明朝水利工程遗址,而且,这两项民间水利设施,至今仍在发挥着蓄水灌溉效用。这在绩溪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
01
两处塘堨遗产的文化价值
东青岭村坐落在丘陵岗上,自古水源缺乏。每逢干旱时节,连人畜吃水都有困难,建村始祖初到之时,都以种芝蔴等干粮为主。现今的大头岭、方家岱原名为芝蔴岱,蔴仁冲凹也由此得名。东青岭大塘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历史。
据民国八年续修版《城南方氏宗谱》中收录的明工部尚书胡松(绩溪人)《梅涧草堂记》记载(1),东青岭方姓始迁祖方定之,看中九龙峰下古梅涧一片田土,并于明正德年间(1505—1521)买下这片田土。这片田土“昔人尝拓其阜之土而田之,后病于旱以废。”居住绩溪县城城南的方定之率二子守仁、从仁于万历十三年(1585)八月一日破土开塘。父子三人“剪刺荆,畚粪埌,铲厥降,实厥窪,凡十阅月而得田六十余亩;鑿其可池者,为之池,方广盈十亩,深可三丈余,野流群趋湛乎汪洋□。”方定之掘土辟塘之后,又在“涧之北隙地,辇客土亢爽之,结茅以自休,命曰:梅涧草堂”,并邀同乡亲戚兼文友工部尚书胡松一游。胡松赴约并留下了脍炙口的《梅涧草堂记》。方定之的“梅涧草堂”及胡松的《梅涧草堂记》,大大提升了大塘这一古代水利工程遗址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
莲花塔峰下大塘的俗名从明朝一直延续至今,水面为不规则长方形,长约82米,米,宽约75米,面积约10亩。数百年来,由于下游方家岱等受益田土权属因时代变迁、人口变化及地权转让等情况,管护中需要不断淘沙、筑堨、垒坝、维修,源头治理不断,水面有所扩大,坝体不断加固,产权由最初的方定之私有、东青岭方姓家族所有,逐步演变成东青岭村程方两姓共有,及至现在的东青岭、梅间、岩下、大塘下四村共有。但管护大塘主体仍为东青岭村人。
围绕着大塘,上下自然形成了一个引水蓄塘灌溉田土的沟堨水渠体系。据晚清绩溪人汪子青著《绩溪地理图说》记载(2),大塘水源来自荆磡岭河,由头堨(仙人庵口灌坎头田)、二堨(灌岔坑田)、大堨(又名官堨,灌梅间、东青岭等)等开挖的引水渠圳入塘蓄水。然后,塘水进入坝下沟圳至大塘下、梅间、东青岭方家岱、大湾等处灌田浇地,一部份补充生活用水。塘下水圳上,原建有“胡来还水碓”“方玉琳水碓”,供东青岭村加工粮食之用。
在村落及方、程、傅、周等宗祠的组织下,经历代先民的疏竣治理,大塘水利蓄排工程日臻完善。有[1]记载,清同治三年(1864),当地受益大塘田地的村民,自发组织淘塘护坝。共和国后,政府水利部门数次拨款,加固加高大坝。目前一座高达30米、长50米的垒石大坝巍然屹立,泄洪水渠等配套设施完备。据东青岭方苍生老人回忆,大塘最深处达[2]廿多米,塘内泄洪放水结构复杂,除坝上筑有溢洪道口外,塘内有横坎八个,直坎八个,散坎三个((3)注:见东青岭方九可笔记本“大塘结构示意图”)。灌溉水田面积130亩,受益粮食总产量54668斤,其中东青岭村受益粮食产量31776万斤,梅间受益粮食产量2.2892万斤(注:岩下受益产量未计)。
笔者田园调查中找到了1999年元月东青岭方九可先生有关大塘历史资料的笔记本,现将《大塘重大修理历史记述》(4)原文稿抄录如下:
前事流传甚多,但本人搜集的少,现就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以后,大塘的扩建和维修作一叙述,以传后人。
1953年发动淘沙一次,历时半个多月,沙流到大河口、高塘䧱之外,淘沙的方法是,先贴出通知,请下游田户和人户做好吃水和清理流沙的准备。淘沙的工夫受益大塘田负担。
在大湾子出村的水圳外开缺,把沙淘至水湾的水圳里为止,下游则归沿线的田户自行清理。
1956年冬季,幸福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组织冬青岭、梅间、岩下三村的村民,又一次掏塘,挖深塘底,扩大塘周范围。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大兴水利,将塘坝加高,增添了三个散坎,蓄水量将近增加一倍。
60年代中期。农业学大寨,又在塘塝外脚增筑了一道石坝,加固塝脚。
1991年,我乡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山皮塌坡,泥石流翻滚而下,梅间、岩下、磡头等村庄数百年来的石拱桥、庙宇、河岸、民房、农田毁于一旦。但是,我们的大塘,虽险犹安,这是很了不起的奇迹。
1992年,在人民政府重建家园的关怀下,拨款维修了塘塝里皮和塘散明渠,使大塘的蓄洪、排洪能力更为提高。
但是近年来,每逢放塘浇田时,总是时常堵塞不通,给管塘人员增加了很多麻烦和造成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1998年经过大家的迫切要求和行政村、乡政府领导的重视,委托专人主持,把直坎和横坎进行大部分改制,务期达到放塘能畅通、横塘能够密的目的。修的功夫由田户按产量毎担谷田或分工负担。水泥材料由行政村、乡政府拨给。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大塘久未淘沙,塘中泥沙累计,失去很多蓄水能力。因此,淘沙之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议事日程了!
一九九九年元月十四日
与东青岭相隔不足十里的竹里村,唐末时属绩溪古遵化乡借溪里,由绩溪周氏始迁祖周壵公三子囦公(又名爽)迁此而得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是绩溪岭南最古老的村落之一。据民国周赟编修的《周氏族谱正宗》之十二卷记载,明万历年间,囦公22世孙应爵公,捐资并受族人推举,主持修筑了十里长的重大水利工程“麻果堨”。
麻果堨取山云水于饭甄尖与笔架山间的山云洞口,取水源地在长岭湾一段。水渠经上过水、下过水、野猪石滩、阁桥坎,顺流而下,横过半岭山腰至江成墓水库,形成一米多宽的沟川,在转头桥处筑坝将水拦向竹里,过大岭头顺地势进入竹里,总长约十华里。
水渠穿过的地方地质复杂,部分为坚硬的花岗岩。上游渠圳建设材料就地取材,沿山将花岗岩巨石凿开,分割成长1.2米、宽30公分的石条,再由石匠精雕细琢,将石条上部加工成半圆状的沟槽,嵌入原水渠的胚型中,石质水槽逐根相衔接,形成独特的花岗岩“石枧”。水渠中间改用花岗岩石板铺底,两侧辅以花岗岩石条,构成石枧水渠。这样长短不一石枧水渠的有一百一十多根,最长的有二米多长,短的也有七八十公分。下游部份地势相对平缓,是弯弯曲曲的石垒沟圳。这种独特的水渠堨圳建筑方法,是奇观,也是创举,它凝聚着古代竹里人的劳动智慧。
麻果堨水源充足,受益水田近千亩,基本满足了梅间、竹里、松岭几百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需求。竹里周姓先人的这一水利工程,哺育滋润了数以万计的子孙。关于“麻果堨”名称来历,笔者在田野调查采访松岭老人时得知,传说是竹里修渠引水经过松岭村时,应允分“一瓦槽水”给松岭周姓同宗(注:周壵公二子固公后裔)。由于供水有限,松岭村民为求生活、农事用水能长流不断,在每年安苗节期间,家家户户以糯米、芝麻加工的芝麻粿为祭品(注:过安苗节时,附近其它村庄只做水馅包不做麻粿),在取水处举行感恩祭祀活动,形成一种民间习俗。久之而久之,周边人便俗称此引水渠为“麻果堨”。
笔者调查时,竹里周世甫、周明助等老人谈到上辈口传,当时竹里与尚(上)村为山云洞口取水权争执不下,最后采用“穿烧红铁鞋定水权”的野蛮方法解决。竹里一后生勇敢地站了出来,光脚踩入烧红的铁鞋中,这一勇敢壮举为竹里村取得了山云洞口取水权。尚村人只好在山云洞口竹里麻果堨之下挖二眼水塘蓄水灌溉。
麻果堨是明清以来绩溪岭南著名的水利工程。由于年代久远,工程险峻,堨长水急,加上沿途风景秀丽,引来不少名人骚客考察,或留有磨崖石刻书法遗迹。在民国版周赟主修的《周氏族谱正宗》(5)中,收录有清乾隆年间霍山廪生陈弘谟作的《麻果堨记》,他记载:
自竹川东行,由横山路经云路馆前度大岭,有山涧焉,从高而下,白练一泓,逶迤曲折,俨如瀑布, 匕有声,大可运碓,余始异之。及度岭而南,沿山蓦磡,或横山腰,或踰冈阜约五六里许,将近莲花峰麓,则巨石嶙峋,犬牙相错,或出石罅,或伏石底,通泄不常,要无渗漏。又进数里,则累石无数,如鳞次栉比,此水大都皆由暗度,天巧不足,则以人工济之,有一堨焉。路石壁旁,有大书石刻数行,岁久石泐,字多漫灭,不可尽识。询之懋公,则曰:此予先太祖环宇公所筑,田亩资其灌溉,子孙世食其利,曾载志书,今壁间所志者,即其事也。予作而叹曰:甚哉!水之为利也。昔禹平水土,先尽力于沟洫,秦人作郑谷渠,关中遂成沃野,无凶年,视此堨之筑,虽利之大小不同,要其为利于民,一也。
盖此水之源,出自莲花峰前界石山顶,余至山云寺处半山中,殿前天井水皆平满,澈底澄泓,游鳞可数,流注山麓,积而成涧。若非此堨,则顺流而西,注入他乡,竹川之涸,可立而待。
于此,见公之濬此堨,为力甚劳,为虑甚长,为利甚溥,而不以不记。然予又闻公曾开界牌石路,岁饥赈民,粟贫不能婚葬者,多捐助之。是皆公利于人,富而好行其德者也,因并记之。
清嘉庆版《绩溪县志》卷二《建置志》(6)“水利”条目记载,“麻果堨在十五都竹里村”。由于水利工程的用料坚固,或穿崖暗渠,或依势砌圳,做工精巧,水源丰沛,供水稳定,平时少有修护。如今取水的上游水渠多被灌木草丛淹没,平时难觅这一古代[3]水利工程之全貌,许多周姓族人后代也只享水源,只闻其名,未识麻果堨工程的全貌,但古渠滔滔不绝的流水,记录着周姓先贤们的艰辛付出,彰显着周姓先贤们的聪明[4]才智。
注释:
(1)民国版《城南方氏宗谱》第21卷
(2)清光绪汪子青著《绩溪地理图说》手抄本,现存作者处
(3)见1983年东青岭方九可《大塘笔记本》
(4)见1983年东青岭方九可《大塘笔记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16

主题

57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742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2-20 02:01:04 | 只看该作者
02
实践中的民间水利文化
以农耕为主的绩溪十五都人,为与自然灾害抗争,过去一直由宗族组织筹资兴修水利,耕种排灌水系日趋完善。清光绪年间宁波知府绩溪人汪子清所著《绩溪地理图说》载(7),“山云水之堨圳,麻果堨,在山云洞口,灌松树岭田百数十亩。”“借(荆)磡岭水之堨圳,大堨,在方家岱上,灌梅间东青岭等处田数百亩。此堨由借溪引来横过梅间上出口。”荆磡岭下兴修有多条堨圳引水,经头堨、二堨、官堨分流,为东青岭、岩下两村的饮用水源及农田灌溉水源。这些堨圳用水“塘规”,约定俗成,多少年来为民间百姓坚守,成为民间“水利文化”。
1、管水方式来自实践积累。绩溪民间遇干旱用水调度,约法三章,主要体现在公平、有秩、合作精神。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一(8)载:“岩脚一名黄堨,在十三都遥遥岩口,灌竹山干田三千余亩,自明嘉靖间立议,分作六广轮灌,行至今遇旱不灾。”磡头许金捐资修建的戈溪源“五里横圳”综合工程,也依民俗立规。东青岭大塘因涉及多村田亩,采集体抽阄,有序按时分水,轮流管水方式。
经过历代祖先的实践,摸索出一整套实用有效的管水办法。头堨、二堨由梅间管辖,灌溉小岭坞山下荷花塔一带的田地;官堨属东青岭管辖,主要是灌注大塘,储备浇灌官堨下的水田,解决村民吃水用水。依据地理和天象变化规律,定下了塘规:遇天旱大塘放水,先由管塘者定出日期,开始放水,名曰“放散水”。前一天管塘者要“插旗”,通知大塘所属田户,由各户按干旱情况自行拦水下田。接着,分头日水、二日水、三日水、四日水,按照放水日子,各田户在当晚要到头堨、二堨、官堨各分流点守水下塘,不守水者不予开缺(即停止浇水)浇田。
笔者通过方苍生老人找到了方九可整理的《大塘源头水分时灌溉图》。图中依大塘水系对分时水气进行了分解。令笔者称奇的是,在没有钟表计时情况下,依太阳光线照晒的角度和标识,来规定一更至五更的水气安排。以“晒到象鼻,阴到狮头”的时序,为头堨、二堨与官堨划分水次作了硬性规定。即当日光阴到荆磡门楼阳边的象鼻石时(大概下午2时左右),头堨、二堨放开堨头水,让官堨灌大塘或浇田;当日光晒到荆磡门楼阴边的狮头石时(大概早上七点左右),头堨、二堨拦水停止浇田。将水下放,归拥有“下畫水”(一更水)的田户浇田。一更水以后(约晚上八点钟),头堨、二堨、官堨的水全部灌大塘。天刚亮时,灌塘水停止下塘,供拥有“五更水”的田户浇田。至于官堨下的田亩浇水,则以“点香”来计时分水次,按各业主田亩的多少,计算点香的根数。另外,还有一条不成文规矩:这三堨在荆磡岭河中的堨头,拦截河水只能用草蒲泥,决不允许用石灰塌坡泥。
2、管水责任来自受益亩产。水利是农耕的命脉。有了充足水源,水稻产量才有保证。管塘人员的责任,依照老塘规进行。因此,管水责任落到了受益田亩农户的肩上。下面是东青岭方九可先生在上世纪1983年整理的大塘受益亩产表(9)。
东青岭过去以方姓为主,每年自然由祠堂老屋来组织。程姓迁来后,管水由两姓分担。后来,每年管水组织者或牵头人是由村组织来完成的。在方九可整理的《东青岭村大塘管水问题讨论纪要》中,首先管水者必须是来自主要受益水田户,确立管水人名单。其次以抽阄方式决定管理者顺序,每年三人,依顺序排队。三是要履行放塘管理和次年管理交接的责任。管水人名单抽阄定后,十三年一循环。管理者的工资是从受益的谷田中按比例进行抽取。现附《管水轮流表》和《东青岭村大塘管水问题讨论纪要》(10)如下:
东青岭村大塘管水问题讨论纪要
时间:1983年8月6日
地点:大坦上
出席者:程全茂、方李龙、方竹生、方三天、方中民、方金鱼、程云义、方家拾、方传来、许秀时、方其女、程观留、方安序、方明寿、方益民、方九可、程婉青、方月来、方社金、程起留、程云龙、方传林、程东顺、程临善、周时华、程介明、许必田、程云亚、程全玉、程来善、程灶统、方名龙、方昇平、程飞来、许周明。
讨论内容:
1.今年管水是在后期再来进行。故在去年的每担谷田人民币叁角的工资基础上作三分之二计算,定为每担谷田人民币贰角。
2.管塘时间:至次年清明节交与下班接管。如无漏洞情况,应该把塘灌满交班。
3.下年管水由本次一遍抽阄决定。依次轮流,如不愿管,应自行协商,找人顶替。
4.下年管水工资改为收大米。每担谷田收壹斤贰两。
5.管塘人员的责任、制度,依照老塘规进行。
6.守水人员,必须按照自己的所在田片的日眼,积极地派出成人到场,否则不开田阙。
7.每年在开塘前一日,全村不论有无大塘田,每户都要派出成人到场爬官堨。此事由当年管塘人员发动!
8.今年大塘不准随便擅自放塘取沙。如违,公罚人民币(每次)叁拾元。
9.村中门口塘是重要的防火塘。按半么田水由管塘人员灌足。芭篱外之下的田户应自觉协助进行。
10.管水人员产生办法:由承包户主进行抽阄落实如下,每年三人,按抽阄号码,顺序轮流。号码1-43号。
3、管理长效来自民间自我约束。除了以大塘为中心的堨圳管理外,还有二级水利管理网的形成,而这些二级水系管理,主要依靠民间契约的自我约束力。如一些支堨支圳管理,遇特殊年景,相关人等通过订立书面协议来达成用水意见,协议具有约束力,同样不能违背,这是民间水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梅间、岩下各一张民间管水协议,借此可窥一般。
梅间轮流浇灌田亩协议
立合议际坎下头堨人等,兹因今岁旱甚,数旬未雨,山川涤涤,田中禾苗尽行枯槁,人皆競競业业,是以合堨人等酌议田亩,开明品搭抽阄分作四日轮流浇灌禾苗,一样四纸,各执一纸存照(再批:堨圳有倒破涨,各带锄头粪箕修补,爬通不到,口口罚)
民国三年阴历六月初八日并四日浇水田亩开列于左:
头日田亩水:
周兴晧,田一亩,程汉章,田一亩。程林禹,田半亩。周启门,田一亩。周顺锦,田三角。周兴家,田一亩。周启槐,田半亩。程社门,田一亩。程社久,田一亩。程林安,田一亩。
二日田亩水
周顺楚,田一亩。周兴财,田三角。周玉寿,田一亩。周启东,田一亩。周志善,田一亩三角,周留顺,田一亩。周银柱,田一亩。周社门,田一亩。
三日田亩水
周兴沛,田五角。周苗盛,田五角。周顺马,田二亩。周兴准,田二亩。周兴财,田五角。周和尚,田半亩。周兴晧,田半亩。
四日田亩水
周兴晧,田一亩。周玉寿,田二亩。周清风,田一亩。周贵生,田二亩。周桂德,田一亩。周厚谟,田一亩。周观桂,田三角。
岩川上四亩堨、湾下堨分水议约
立议据人上四亩堨冯如生、湾下堨许锦鹿等:
缘土名岩下湾下堨堨头石埠下,左首有出水眼两个:壹当河流直冲而来,壹由增旁脚外横滩而出。今凭中议定:如遇旱魃为灾,久晴不雨,其横出之水归湾下堨灌溉社庙前之田,上堨不得再行妄争;其直冲之水听上四堨有份人等由左导引至右圳塍头,挖党车揽,救济全堨之田九亩之外,不得徇私舞弊在此车揽,籍甲浇乙。
又议:圳外荒田不得打泥掘低及挖沟接枧情事,其石埠上河心内亦不得挖党吊水。各无异言,欲后有凭,立此议据壹样两纸,各执壹纸,永远存照。再批:水鳖前以后不得抽低,又照。
民国廿三年古历七月 日
立议据人:
上四亩堨 田主:冯如生(押)、张永华(押)、张吉庆(押)、傅成达(押)、傅良心(押)、张德顺(押)
湾下堨 田主:许锦鹿(押)、 张观云(押)、傅良光(押)
凭中 许仲臧(押)、许家宝(押)、章恒来(押)、周姓3人(名略)(押)、方、傅姓各1人(名略)(押)
代笔 许友桐(押)
03
水利纠纷中的官方文化
徽州社会中,民间祠堂自治是主体,水利纠纷也不例外,同宗同祠的由祠堂出面调解。以往,干旱灾害频繁,当涉及到两村或数村之间相持不下或发生械斗时,一般都请官府亲临现场,勘查解决。历史上大塘用水过程中也不乏有这样的案例。
大塘上下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农田灌溉水系。上游官堨头、官王堨、官田子等名称是官方介入后民间改口的叫法,这也成了官方介入水利纠纷的历史见证。所谓官堨,即由官方确认的引水圳。受头堨、二堨、官堨的拦截遏制,位于河道下游的岩下自然村,虽然有荆磡源头河流经,但天旱时河床断流,灌溉出现危机。
民国初年,为解决东青岭与岩下村用水之矛盾,曾请绩溪县府官员到现场实地勘察,判定官堨直向拦水时,只能用草蒲、石块拦截,禁止用石灰和黄泥。目测时要有一竹枧水下流为度。此种“截”、“放”水的办法,因经官方勘查判定,故名为“官堨”。官堨分流分横、直两向,直向沿河道流至岩下村,为岩下饮用水之源,也是岩下村大部分农田的灌溉水。官堨横向流至东青岭。
时隔数年,东青岭与岩下纠纷再次升级,县里再次派员来解决水利纠纷,经调解,作出“官堨头应留一瓦槽水下河”,不得拦得严严实实,以利岩下村用水的规定。时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梅间村个别人在头堨桩口,用石灰塌坡泥拦水,拦得滴水不漏,二堨、官堨的管理者也纷纷效仿,不按老规矩,也用石灰塌破泥拦水。岩下村民,群起拿起铁铲,铲掉了头堨桩,矛盾再度激化,上级派人再次调解,才得以维持原状,沿用草蒲泥拦水。
官方适时介入水利纠纷,对于社会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同样具有不可小视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笔者在调查中找到了一块原立在大塘坝旁的刻字碑石,上面“严禁口口,毋许私放,如违,公罚钱二两”字迹仍然清晰可辨,但没有“落款”。是官碑或是数村共立的禁碑没有答案。据称,这块石碑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塘时,丢在塘坝边作了行路石。
麻果堨是竹里村之源头堨,它直接灌溉水田60余亩,间接灌溉150余亩。每年冬、春季节,竹里人都要对麻果堨进行全面整修疏浚,使之流水畅通。笔者在编修村志时,发现了有关麻果堨管理内容的会议录,现附如下:
竹里扩大干部会议录
时间:1962年7月5日晚
地点:大队址
出席:家德,忠助,灶頉,光宝,来宝,海福,互香,厚雄,周助,张大山,光清,灶金,来义,国正,大生,许金仙,光春
会议内容:
一、周光春同志传达中共中央文件;
二、周忠助布置当前工作:1、夏粮入库,2、夏茶采摘;3、署期回乡学生大队安排生活,安排生产;4:麻果堨问题,(1)确定专人管理。经讨论同意今年度(7月--63年6月)由周信同志负责。(2)职责:防止外村人盗水,松木岭水位按规定放水,不得随意扩大,疏通堨圳,堵漏防渗。(3)报酬:全年200斤干粮(麦占六成,稻占四成)。全村四个生产队及松木岭村分摊(松木岭占十分之一)(11)。
同样,麻果堨也有过官方介入的例子。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尚村在此堨上游新建堨圳,拦截麻果堨源头水。竹里村民依史力陈,据理力争,并将麻果堨上游新建之圳予以拆除,对方采取报复行动,将麻果堨身毁坏数十米。事出之后,时任绩溪县县长张省山亲临现场协调处理,最后,县财政出资购买“洋灰”(当时水泥称“洋灰”)[1]修复麻果堨,县长明确表态,今后任何人不得在此堨上游筑圳拦水,从而平息了事态。
04
几点建议
“大塘”与“麻果堨”是明朝当地人修筑的水利工程,近五百年来,一直发挥着农田灌溉作用,成为造福民生的重要水利工程,同时也成为人文内涵极其丰富的水利遗址,应当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如今,大塘坝内碧波涟涟,水平如镜,群峰倒映,水鸟成群,好一派水光山色!麻果堨如龙似蛇,盘踞在山云洞口的半山腰中,两边山峰险峻,渠边灌木丛生,一年四季,风光无限。这是农田灌溉的源泉,也是消夏旅游的好去处。为此,笔者建议:
1、邀请学者专家进一步开展学术考证,整理两个水利工程的第一手原始史料,如碑、阄、通告、契约、会议录、产量记录等,进一步挖掘提升这两项古老水利工程的文化价值,从中探究古人的农耕智慧,开展申报县保省保单位程序。
2、请水利与文化部门,开展麻果堨古渠修复工作,如全面修复麻果堨引水渠,尤其是对堨上游的精华部分要修旧如旧,撤除松岭小水电站。沿古渠山道改石板观光大道,并在山云洞口或取水源头建取水标志,或立陈弘谟《麻果堨记碑》。利用山云洞口野猪滩石、阁桥档、山云水等自然景观,恢复上过水边的土地庙、金蓑衣银踏耙传说的“磨岩石刻”,使其成为可以观光的旅游景致。
3、从文化旅游角度,编制莲花塔峰下古大塘遗址游览规划,在塘边恢复方定之的“梅涧草堂”建筑,请书法名家撰写、刻录胡松《梅涧草堂记碑》和大塘禁碑,或东青岭清初著名诗人方白山有关山云风景的诗词,并在大塘下圳原址恢复古水碓,与仙人庵、荆磡岭、豺狗狼尖等自然山水,形成一个生态田园旅游圈。
(作者方静系绩溪地方文史学者,安徽省徽学会副秘书长,安师大历史学院兼职教授,绩溪徽州学研究会、绩溪胡适研究会执行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3 00:02 , Processed in 0.3276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