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9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合肥有个“包青天”

[复制链接]

2704

主题

3081

帖子

99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18 00: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位于合肥包公园的包孝肃公祠。通讯员 张恒 摄
包公园一角。通讯员 唐大云 摄
包公故里文化园一景。记者 许蓓蓓 摄
  11月10日,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在黄山市举行,吸引来自美国、俄罗斯、菲律宾、马来西亚、日本等33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家旅行商参会。美轮美奂的安徽山水人文画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这其中,历史厚重、影响力深远的“包公及其故事”,是安徽一张耀眼的文化名片。
  目前,包公庙、包公祠遍布世界各地,包公文学已有英、法、西班牙、德、俄、日、韩等多国文字的翻译作品面世。然而,许多人并不知道,包公的家乡位于安徽肥东,包公在这里求学、成长,度过了人生前38年的时光。作为包公故里,肥东县深度挖掘、传播包公廉政事迹,打造特色廉洁文化品牌。
  “肥东走出包公这样流传千古的人物,这是咱家乡的骄傲”
  京剧、黄梅戏、豫剧、秦腔、庐剧……前不久,一场由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全国包公题材优秀节目展演精彩举行,让现场观众过足了包公戏瘾。“以前一说起包公,我想到的总是‘开封有个包青天’。今天看了演出才知道,原来包公的家乡在合肥。”来合肥旅游的重庆小伙严理表示,演出带给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包公故里”在安徽合肥。
  肥东县包公镇,蜿蜒的盘山公路、静谧的村庄在层林尽染中若隐若现,一座新建的占地约90亩的包公故里文化园就静卧在这里。行走在园内,参观包公故居、一处处历史遗存,千余年前的历史画面仿佛浮现在眼前。
  这里正是1024年前包拯的出生地。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春,庐州的包村,也就是今安徽省肥东县包公镇的一户官员家里降生了一个男婴。父亲包令仪给孩子取名“拯”,字希仁,希望儿子能以“拯民”“拯世”为己任,“济世人于水火,解生民于倒悬”。
  近年来,作为包公出生地的肥东县持续强化包公故里品牌,不断提升“包公”影响力。目前,规划用地面积5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的包公故里文化园已正式开园,这是可互动、可体验、可娱乐的情景式文化旅游区。
  “忠孝家源耕作本,诗书门第读为先。”走进园内建筑面积约1400平方米、仿江淮传统民居进行建筑布局的包公故居,步入由文史专家、安徽楹联专家戴健撰联的“世渊厅”内,包公家世源流、家族世系等资料图文并茂映入眼帘。资料记载,包拯祖先为春秋时期楚国大夫,历史上的忠臣典范。从春秋晚期至宋代,包氏家族以忠孝传家、世泽延绵,良好的家风传统奠定了包公成长的根基。
  在包公故里文化园,一系列经过复原、复建,与包公出生地相关的历史遗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寻访。荷花塘,原为包公家宅大门正前方的照面塘,据说为包拯父亲包令仪所修建,塘中莲藕雪白,甜脆“无丝”。花园井,原为包家后花园的水井,建于后周显德年间,延续10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此井又名曰“廉泉”,传说中贪官污吏饮用后会口干舌苦,腹疼难忍。“肥东走出包公这样流传千古的人物,这是咱家乡的骄傲!”正在园内参观的市民蒋家华禁不住表示。
  包公故里文化园运营负责人张明明告诉记者,自今年以来,该园累计接待游客约33万人次。最高峰一天接待游客量约1万人次。“作为包公的出生地,这是地地道道的本地资源、旅游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介绍。随着文化园的开园,“世界包公,故里肥东”的品牌进一步打响。
  “包拯在求学阶段就懂得不能被人情私交所困扰”
  “合肥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今年10月中旬,台湾安徽同乡会30余名祖籍安徽的台胞来到合肥包公园,齐刷刷唱起了改编的歌曲,满怀对故土的热爱。“包公谥号‘孝肃’,‘孝肃’所代表的忠、孝、廉精神,在两岸民众中广受推崇、深入人心。”长期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台胞庆正表示。
  “包拯在求学阶段就懂得不能被人情私交所困扰。”在包公故里文化园,讲解员所讲述的一则《包公拒宴》故事令不少参观者印象深刻。据传,包公中进士前,曾在合肥求学,当地有一位富豪,很想结识这位青年才俊,多次邀请他与另一位李姓同学去家中赴宴,李姓同学觉得盛情难却,但包公却婉言谢绝。并正告李姓同学道:“彼富人也,吾徒异日或守乡郡,今妄与之交,岂不为他日累乎?”
  坚守正道、慎独慎微、自守清操,是包拯立身处世的根本,更是家乡故土孕育的优秀品格。在这片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孝、廉、智、正、忠”的种子在年少的包拯身上萌发。《孝肃包公墓志铭》记载:“公幼挺然若成人,不为戏狎,长弥勖厉操守,不作私书,绝干请,慎交游,喜读书,无所不览,至于辅世康民,致君立节,可以训臣人之失。”
  园内,一尊高达6.3米的包公出仕主体雕像傲然挺立,呈现的是宋仁宗景祐四年(1037年)农历二月,38岁的包公在安葬完父母、守孝完成后,离开家乡走上仕途时的形象。只见他穿着布衣、背着油纸伞,握着刚刚写成的《明志诗》,目光如炬、神情坚定,满腔抱负和壮志溢于言表。
  包拯自幼便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熏陶,并随父游学四方,体察民情疾苦,立下了正直、忠孝的人生信条。年少时期,包拯来到庐州(今合肥)城内求学,遇到了他的人生导师刘筠。刘筠,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因不愿与奸臣同朝为官,而请求外任到庐州担任知州。因是庐州学子中的佼佼者,刘筠对包拯大为赏识,包拯便投身刘筠门下学习。刘筠的言传身教、提携、赏识,对包拯日后逐渐形成清廉公正、不附权贵等为官思想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拯进士及第,以亲老侍养。不仕宦且十年,人称其孝。”“少有孝行,闻于乡里。”在包公故居“奉亲厅”的一面墙上,镌刻着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欧阳修等人对包拯的高度赞誉。关于包拯尽孝、不计功名侍奉双亲的故事,不仅在当地当时传为美谈,更是流芳后世。
  天圣五年(1027年),28岁的包拯“一举甲科,拜八品京官”,被授为大理评事(正八品)、知建昌县(今江西永修)。后因父母老迈,不便长途奔波,遂上书肯辞。后改监和州(今安徽和县)税,但因父母“乐处乡里,不欲远去”,包拯毅然决定离开仕途,返乡归养。接下来的数年间,包拯居住乡里尽力侍亲,从日常饮食起居到出游散心,他都悉心料理。明道元年(1032年)前后,父母亲先后去世,包拯在墓旁搭建茅屋,为父母实实在在守孝三年,做到了“庐墓终丧”。守孝期满,他才在乡邻亲友的屡次劝导之下,重返仕途。
  树高千尺,根深沃土。在包拯接下来26年的仕宦生涯中,先后担任地方守臣、御史和谏官、三司官、监司官、军政官等,但他始终初心不改,始终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在“律人先律己,正身先正心”的高度自律中,坚决践行“清心”“直道”的做人道德、为官准则,履职尽责、勤政爱民,为革除时弊、惩贪反贪、发展地方经济等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百姓交口称赞的“包青天”。
  “包公出生于合肥,成名于端州(今肇庆),扬名于开封。他为官26年,但在合肥老家一直生活到38岁才踏上仕途。可以说这38年奠定了他一生成长的思想基础,形成了他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道德表示。
  “我们了解到合肥是包公的出生、成长和归葬地,十分感动”
  “正气摄王侯,铡恶除奸传万世;遗风昭日月,蜀山淝水庆重光。”“铁面贮黄泉,清声远播,墓侧犹张三宝铡;赤心化紫气,明镜长悬,民间永念一青天。”……连日来,“合肥包公园”视频号接连推出多期“读园”视频作品,对园内众多楹联匾额进行解读。其中,在包公墓附近的一副副由知名书法家撰写的楹联,经过讲解员的生动解读,令许多网友感慨动容。
  无论本地人、外地人,在合肥旅游必打卡的景点一定包含了老城区的芜湖路72号——包公园。走进包公园,只见园区内绿树成荫、清风徐徐,包公祠、包公墓、清风阁、浮庄等依河而建,在合肥老城区中形成了一块古朴庄严的幽静之所。其中,包公墓便是包拯及其家人的迁葬地。
  嘉祐七年(1062年)5月13日,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得病,溘然长逝,终年64岁。宋仁宗亲临吊唁,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传说由于包拯生前铁面无私,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其后人为避免包公墓被盗挖,便采用疑冢等方式掩人耳目。因而,对于包公安葬在何处,历来是众说纷纭。直至1973年,这个近千年的历史谜团终于得到了解答。
  1973年,合肥文物部门对位于合肥市东郊大兴集的包拯及其家族墓地进行清理,出土了包拯遗骨及其墓志铭,还有包夫人董氏及他们的儿子、儿媳及长孙的遗骨。包拯墓志上的3000余字,不仅记录了其一生,还详细叙述了其死亡时间及死后由河南运回故里的过程。原来,包公去世次年,其女婿文效将其灵柩运回合肥,叶落归根。经专家详细考证并结合陪葬用品判断,包公归葬地位于合肥无疑。
  老庐州城东南门外的护城河如今被命名为包河。包河中有一小洲,名为香花墩,曾是少年包公读书的地方。后人在此修建了包公书院,逐渐演变为包公祠,并在晚清时期,由李鸿章捐资重建。数百年来,这里成为合肥人供奉纪念包公的地方,一直香火不断。1987年,合肥市将包公墓迁至附近,让这位百姓爱戴、世人敬仰的清官长眠于此,与千年之前朗朗读书声遥相呼应。
  新的包公墓专门请来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潘谷西先生进行设计,占地3公顷,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物有照壁、子母双石阙、神道碑、石刻群、享堂、主墓、碑画廊、附墓区、地下墓室、展览馆等。肃穆的仿宋建筑无处不透露出人们对这位“千古名臣”的敬重。在整个园区最后方的展览馆,人们可以通过图片、文字、影像等方式了解包公墓挖掘、重建的全过程。
  斯人已去,清名永存。1999年,为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合肥市在包公墓园与包公祠中间地带又修建了清风阁等大型仿宋综合性建筑群,以进一步弘扬包公及其廉洁精神。“一直以来,我们在河南听说了包公的很多故事。来到安徽,我们了解到合肥是包公的出生、成长和归葬地,十分感动。”来自河南的游客祝成文告诉记者。
  “千百年来,包公廉洁公正、刚毅正直、不附权贵、铁面无私的品格和精神,一直滋养后人身心,涵养社会风气。”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韩家炳教授表示,诞生于安徽的“包公与廉洁文化”,既是历史的,更是时代的。

  记者 许根宏 许蓓蓓 丰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 21:16 , Processed in 2.16568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