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敬亭山历史文化略考

[复制链接]

1873

主题

2147

帖子

760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6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9-3 10:2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敬亭山,世人共识“自谢(朓)李(白)相继赋诗,遂有名天下”。作者梳理文献资料研究后,认为敬亭山扬名原因:一是地近“雄州大郡”古宣城;二是南朝宋元嘉年间人们在敬亭山建梓华神庙,庙宇建成后不仅民间和地方官员对其崇拜祭祀,而且先后有六位皇帝对其不断敕封;三是敬亭山的天然景观;四是敬亭山上的人文胜迹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魅力,引来历代文人登临敬亭山,留下诸多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成就了敬亭山的美名。
“宣州多佳山水,山祖敬亭”。《洪武志》云“唐以避(敬宗)讳,曰昭亭山”,横亘府城西北,山势由西南走向东北,大小山峰60座,层峦绝壑,郁郁葱葱,首名一峰,旧有李白手书“云根”石胜迹;二峰碧云峰,近有神仙洞,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此拜会大和尚金碧峰;三峰翠云峰,李白独坐题诗处等众多名胜古迹散落两侧。三峰势如游龙,形如笔架,远看满目青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梅尧臣《昭亭山》诗云:“昭亭非峻峰,雄雄若蹲虎。”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溪幽白石暗,松静碧烟深”,显得格外灵秀。明代高维岳《敬亭山记》云:“敬亭混沌于上古,疆理于周汉,名胜于晋唐。”宣城四周皆被山脉环绕,只有敬亭山在广阔的平地上突起,像巨大的屏峰,自一峰到敏应庙,连绵三十多里,“为一郡之雄秀,高贤才人必仰止而快登”。光绪《宣城县志》载:敬亭山“东临宛(溪)句(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山川之灵气,与人文有关。西汉元封二年(前109),武帝刘彻在敬亭山下设丹阳郡,郡治宣城及敬亭山始受人们关注。吴宁谧《南楼赋》曰:“宣之形势兮,高据陵阳。敬亭北蔽,为之屏障。”
“峨峨亭山,千嶂万峰。中有明神,启而为宫(梅询《昭亭庙铭》)”。昭亭山神(又名敬亭山神)梓华,浙江钱塘人。高承《事物纪原·州郡方域部》载:“宋元嘉二年(425),有钱塘神梓华,友人双霞识之神,同在庙中。县令盛疑焚之,来托此山(由此可推知昭亭山南朝时在江南一带已是人所共知的名山)。”《大清一统志》引《永初记》曰:“宛陵北有昭亭山,山有神祠,神称梓府君。”嘉庆《宁国府志》载:庙始于宋元嘉中,有魏长史者自江右载豆来宣城,忽有梓木并舟而行,夜梦神告曰:“我钱塘梓府君也,欲托祠于昭亭山。”既而舟至其处,魏度山麓宜为神居,然无以得材,复梦神曰:“宣城方病,目舟中豆可疗也。”试之辄验。得钱既多,祠遂成。《太平寰宇记》载:“宛陵北有敬亭山,山有神祠,即谢朓赛神赋诗之所,其神云梓华君,颇有灵验。”《全唐文·敬亭庙祭文》载,“斯邦之人,虔奉灵威,有危必祷,有疾必祈。嘉报昭应,响答影随。”
昭亭神庙建成后,民间视“梓华”为神灵,普通百姓不分贵贱穷富,每年都要进祠祭祀,进而逐渐演化成宣城民间“三月三,上敬亭山”习俗,直至今日,每到春暖花开之时,市民纷纷相邀至敬亭山踏青赏景,从未间断。刘潜《春日游敬亭山》云:“三月莺花艳,寻芳上翠微。放开双眼白,拾得敬亭归。”梅询《昭亭庙铭》“刻丰碑兮传亿载,永穰穰兮福斯民”。
长庆三年(823),崔龟从在河中府当从事,一天梦见“梓华神”,以后每到一处任职都备上祭品到庙中祭祀,看到的塑像,都不像梦里的人和事。开成四年(839)四月,崔龟从从户部侍郎调任宣歙观察使,五月至郡,吏告曰,“昭亭神,实州人所严奉,每岁无贵贱必一祠焉。其他所祝祷,报谢无虚日。”于是“谒昭亭神庙,见道路门巷及西壁画,抱案绿衣吏皆昔梦中所见,归而怏怏”。开成五年(840)七月,“得疾,苦下泄,尤不喜食,暮夜辄大剧”,再次梦见“左府君使人传语”。病愈后,“自以为必神之助,又自为文以祝神”“出私俸修庙之壤堕,加置土偶人马,垣墉绘画”,会昌元年(841)十一月完工,题《昭亭山梓华君神祠记》;置酒食到敬亭神庙祭祀,存《敬亭庙祭文》。大中七年(853)六月,刘重约受命任宣歙池等监军使,在任期间,身体溃烂,久治不愈,“祷于神而疗”,大中十年(856)四月一日重修敬亭山梓华庙完工,铭《再修敬亭府君庙宇记》。大中十二年(858)七月,宣州都将康全泰发动叛乱,宣州观察使郑薰拟取道芜湖逃至扬州,忽闻人语:“不如过丹阳湖。”逃至当涂县时,贼人已占据芜湖,因此躲过此劫,“乃知前语者(敬亭山)神也”。同年十月,宣州团练使温璋平定康全泰叛乱,郑薰作文祭祀敬亭山神,感谢其救命之恩。
唐大顺元年(890),淮南节度使孙儒率50万大军接连攻占宁国军节度使杨行密领地常州、润州,次年攻占和州、滁州,杨行密连战皆败。景福元年(892),孙儒大军在焚掠苏州、常州之后,再次围攻宣州,时间长达四个多月。“观察杨行密祷于神,风雷阴助”,连破孙儒营寨50多处,枭其首级传至京师,“自淮以南,江以东诸州皆下”,成为唐王朝南方势力最大的军阀。战后,杨行密感激昭亭神的庇佑,上书昭宗请求敕封为昭威侯。自此至明初400多年间,先后有六位帝王不断敕封敬亭山梓华神。南唐保大三年(945)左右,中主李璟为感谢昭亭山神保佑当上皇帝,登基后进封梓华为昭威王。
北宋景德元年(1004),真宗皇帝敕封广惠王。《文献通考·郊社考》载:“广惠王庙,宣州昭亭山神也。唐景福中,封昭威侯。伪唐保大中,加为王。”政和六年(1116),徽宗赐庙额曰“敏应”。政和八年(1118),诏更以庙为观,专命道流以奉祠事。宣和二年(1120),方腊起义,数日间起义队伍的人数增加到几万人,派兵攻打宣州城,城中百姓恐慌,人们奔走于广惠王庙。南宋胡濙《敬亭神庙记》载,(梓华)神即显灵,现风云兵甲之异,贼徒大骇,一夕远遁,民遂安居。有司上其事,(宋徽宗)诏加封忠护昭明广惠王,后殿为昭顺夫人,二子曰保惠侯、翊济侯。元至治二年(1322),元英宗敕封梓华为忠烈显正福佑广惠王。明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敕封梓华为敬亭山神,列祀南京十王殿,与其同时敬亭山受封“南国神山”。
敬亭山神庙建成后,地方官员先后多次对其进行维修或重建,史籍有明确记载十多次。见诸文字记载第一次重修敬亭山梓华庙,是调任宣州刺史的崔龟从;其次是宣歙池等监军使刘重约。昇元四年(940),齐王李璟对破败的敬亭山神庙“更彩绘威容,装换帏帐,添列鞍马,漆刷门窗”等进行维修,六月二十一日张延嗣撰《齐王重修敬亭昭威侯庙记》。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夏天的一个夜晚,风雨雷电将敬亭山神庙宇两旁的大树连根拔起,知州江嗣宗利用这些树木,将被雷电毁坏的庙堂进行维修。天圣十年(1032),宣州知州张某重修梓华神庙,并改名昭亭庙。神宗元丰五年(1082),邑人陈熙等重修,知州袁抗撰记。明洪武元年(1368),宁国府知府黄荣祖复建,六年(1374)知府胡乾祐重建。光绪《宣城县志》载,“后圮。洎宣德中徐善渊延江西龙虎山法士颜福渊,捐赀募众大加修拓。崇祯四年(1631),知县陈泰来将庙门东向,增建石坊,“规制益雄丽”。康熙十一年(1672),李文敏拓修。民国37年(1948)复建,名广惠王殿。
此外,每逢干旱,五谷不收之时,地方官员纷纷上敬亭山拜神求雨。记载敬亭山神庙祈雨的诗文有南朝建武二年(495)谢朓的《赛敬亭山庙喜雨》,嘉祐二年(1057)知州孙锡的《敬亭祈雨文》,哲宗绍圣三年(1096)张耒以直龙图阁权知宣州作有《敬亭广惠王求雨文四首》《广惠王祈晴文》,清有《敏应庙祈雨疏》。
“昭亭万仞山,古庙半山间”。梳理文献记载,据不完全统计,汉代至清末民初(1912),敬亭山上不同历史时期建造的寺庙祠庵、楼阁亭台、塔观殿洞、石刻碑记、古道名居及名人墓葬等有据可考110多处。
云齐阁,位于敬亭山腰,大约建于南朝齐。康熙二年(1644)宁国府知府龚鲲重建,乾隆三年(1738)知府程侯本、知县吴飞九、宣城县人詹上彩倡募重修,道光元年(1821)再次重修,咸丰三年(1853)前后被毁,刘焘《云齐阁》云:“层轩凌北极,胜事想南齐。”石盎寺,位于敬亭山南麓,僧人建传灯阁,藏有佛教经典,杜牧题有《偶游石盎精舍》,梅尧臣作《寻古石盎寺》,沈括作《石盎寺传灯阁记》。“山腰藏古寺,春老翠云松”。
翠云庵,位于敬亭山南半山腰,唐大中年间,刺史裴休建广教寺时,在此建卜静室,元末毁,明宣德年间在旧址建翠云庵,嘉靖年间损毁,陈希美在此改建凌云阁,知县谢玄珧复建,更名云齐阁。最高亭,在敬亭山腰,天启年间知县谢玄珧建。
额珠楼,位于最高亭之上,“四方文士游观题咏无虚日”,崇祯五年(1632),宣城知县陈泰来建。拥翠亭,李白独坐吟赋《敬亭山独坐》诗处,后人在此建拥翠亭,置碑志,为人文景观集萃之地,游人聚集揽胜之所。
广教寺,位于敬亭山南,唐宣宗三年(849)刺史裴休建佛殿,前有千佛阁、慈氏宝阁等。宋太宗时赐经卷一百二十卷,僧惟真建阁贮藏,郝允李建观音殿,梅尧臣为记。元末尽毁。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立为丛林。明末清初画家石涛曾在广教寺居住长达15年。清乾隆年间几乎全部毁坏,仅剩下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建造的双塔和石佛殿。石佛殿又毁于抗日战争期间。丹梯亭,位于七贤祠旁,康熙五十七年(1718),毁于山洪爆发;乾隆三年(1738),宣城县人詹上彩重建。
敬亭山历来为文化名人汇集之地,得意者来此放歌,失意者来此独坐。不仅山上有“神灵”,山脚临水路(东、南、北三面环水,水阳江绕山脚而过),山势宜人登临。
“嗟乎!自有兹山以来,代凡几易,疆域建置几更,达官迁客劳人韵士登临觞咏,流连而凭吊者凡几辈,而敬亭之名至玄晖始大显(佟赋伟《重修敬亭山七贤祠记》)”。有文字记载第一个以诗歌赞美敬亭山的就是宣城太守谢朓。谢朓到宣城上任伊始,首次登临敬亭山可能是去拜祀敬亭山神,有其《祀敬亭山庙》《赛敬亭山庙喜雨》诗文为证,为敬亭山美景所陶醉。谢朓的《游敬亭山》是有文字记载的人们游览敬亭山的第一首诗歌,中唐大诗人刘禹锡所讲的“宣城谢守一首诗”也就是指这首诗。“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俱然栖。上干蔽白日,下属带逥溪。交藤荒且蔓,樛枝耸复低。独鹤方朝唳,饥鼯此夜啼。渫云已漫漫,多雨亦凄凄”。一半写景,一半写情,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
“有溪出其阴,有潭在其坞”。以敬亭山为起点,由西向东存在一条地下温泉带(1996版《宣城县志》)。山北有潭名曰昭亭潭、又名敬亭潭。梅尧臣《昭亭潭上别》“借是昭亭水,相随亦有涯”。发源于敬亭山麓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有道汊河、梅溪河(古名霍村水)、查溪等河流,山坳多有泉水,“轻烟细雨添情趣”,每当山雨欲来之时,云从一峰之巅冉冉升起,山峰为云雾笼罩;阴雨之际,满山烟云聚散,变幻万千;亭台楼阁,时隐时现;细雨霏霏、山色朦胧,别具神韵,呈“敬亭烟雨”自然奇观。平日里,山间溪水潺潺、泉涌林间,如同琴音,谢朓《往敬亭路中》诗赞“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
“花香迷谷口,人语集山巅”。敬亭如此之美,谢朓身后250多年的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遍游皖南境内的天柱山、九华山、黄山及黟县境内碧山、墨岭,旌德石壁山,铜陵五松山,当涂天门山及宣城敬亭山,终被山峰俊秀,参天古木,石径环绕,溪流泉涌、鸟鸣猿啼、碧波荡漾(指位于敬亭山下的白马湖,又名白马荡)等多种山林元素组合而成的敬亭山独特魅力所征服,吟出千古绝唱“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时空跨越至1000多年后的明万历年间,举人高维岳游览敬亭山时看到的情景是:开春时节的敬亭山万卉争妍,韶华满眼,修禊饮而撷名芳,人唱阳春之曲;夏季劳作时的敬亭山则是遍野耕歌,熏风透体,沐幽兰而坐茂树,地憩清凉之境;秋高气爽时的敬亭山山逾青,水逾碧,更觉天高而气清,丹叶黄花、桂花树郁郁葱葱,秀色可餐;寒冬时节敬亭山岩石磷磷,山峰飞旋,华美而又素雅。凌晨拂晓时的敬亭山,红日冉冉升起,云霞光芒万丈;夜晚明月高挂时,敬亭山林间沟壑变化万端。
“玄晖发其藻,太白扬其辉”。名人雅士、诗坛泰斗、文坛巨星,纷至沓来敬亭山,览胜抒怀,陶冶情操的同时,无不为敬亭山的森天古树、茂密松竹、满山杜鹃、飘香丹桂、映山梅花、秋色枫叶、落雨梨花、山泉溪水、飞禽走兽等自然风光及山寺名僧、亭阁楼祠等名胜古迹所蕴藏的人文底蕴所倾倒,纷纷以生花之笔吟诗赋词、绘画留景,留下了包括宗教文化、古代建筑、摩崖石刻、名人游踪以及1300余首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字画等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敬亭山历史上的胜境。1939年,陈毅元帅率新四军东进,途经敬亭山写下了著名的《由宣城泛湖东下》:“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时隔40多年后的1982年,胡同志视察安徽,途经敬亭山下,缅怀陈毅,朗诵了陈毅同志《泛湖东下》,并指示:“敬亭山要恢复,把陈毅将军的诗和李白的诗,嵌刻上去。”原文化部长、中顾委常委黄镇同志,视察宣城,信步登临敬亭山,挥毫题写“江南诗山”四个大字。
我国的山岳能够成为名山,不仅靠自然景色,往往还要依托于人文景观,两者缺一不可,自然风光叠加人文景观,知名度才会骤然提升,自古至今没有一座名山大川因一首诗词而扬名,敬亭山也是如此。南朝、唐宋、元明清时期,宣城的城市地位是谢朓、李白、唐宋八大家及后世文人墨客长期停留的理想地,也正是由于这些人的来宣城、登敬亭,写下流芳百世的诸多名篇佳作成就了敬亭山的美名。“上州大郡”“江南名邑”的古宣城是成就敬亭山扬名的外在因素,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敬亭山的成名既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当然,敬亭山的沉寂也与宣城社会地位的变化相关联。
从文献记载及流传下来的描写敬亭山的诗词歌赋来看,谢朓、李白、杜牧、许浑、张乔、梅尧臣、张孝祥、贡师泰、梅守德、梅清、施闰章等人登临敬亭山多是拜访山寺名僧,如谢朓《祀敬亭山庙》、李白《赠宣州灵源寺仲俊公》、梅尧臣《寄广教寺文鉴大师》)、许浑《送僧归敬亭山寺》、张乔《赠敬亭清越上人》、贡师泰《万松庵》、施闰章的《自敬亭翠云寺步至一峰庵》等等。此外,谢朓、李白身后名震天下的大文豪,未必就是仰慕他们诗名,追寻他们足迹而来。就个案来讲,李白应从弟李昭之邀来宣城,韩愈随兄嫂在敬亭山下生活7年,白居易为参加科举考试来宣城,杜牧来宣城当幕僚,刘禹锡应好友宣歙观察使相邀来宣城,文天祥来宣城出任宁国府知府,梅尧臣、高维岳、施闰章、梅清等是土生土长的宣城人,历代文人墨客汇聚宣城、登临敬亭山各有各的原因。清代宁国府知府佟赋伟在《重修敬亭山七贤祠记》中就已指出,“遂使敬亭一峰声齐五岳”,乃历代文人墨客竞相题咏而成,不是刘禹锡所说的“宣城谢公一首诗”所能做得到的。只可惜,刘禹锡“君不见敬亭之山黄索漠,兀如断岸无悬崖。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影响深远,忽悠或蒙蔽了世人一千二百多年,今人仍不加甄别在传颂,成为人们否认敬亭山自身魅力的证言。
“古今多少事,只存古籍中”。森林植被是敬亭山优雅外衣,溪水山泉是敬亭山灵动血液,猿啼鸟鸣是敬亭山生机点缀,山寺名僧是敬亭山神秘符号,名胜古迹是敬亭山魅力载体,诗歌画作是敬亭山文化灵魂。曾几何时,频繁的战乱、人为的损毁,致使敬亭山昔日特色植被、人文胜迹损毁殆尽,湖河干涸、水土流失,使敬亭山不再有往日的灵动,长期冷落与随意践踏更使敬亭山满目疮痍。敬亭山恰似家道中落的名门贵族,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敬亭文脉、诗山文华,难觅踪影。诗山看不到诗,慕名而来者,大多怅然而归。
“凤凰涅槃”需有时。稍懂中国诗歌的人,都知道“敬亭山”。“诗山”是敬亭山的品牌,为世人公认且最响亮。如果说诗歌文化是敬亭山历史文化的灵魂,宗教文化、词赋书画、民俗文化、自然风光是则是敬亭山历史文化的躯体。将敬亭山定位为“江南诗山”也好,“中国第一诗山”也罢,关键是要有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的史料,让专家学者游览敬亭山后受启发,普通游客觉得“有看头”、管理部门“有赚头”。
建议在现有规划的基础上,一是进一步厘清敬亭山的文化底蕴,将散见于不同史籍中的敬亭山历史文化梳理出来,用“史实说话”,做足做好敬亭山的“文化历史”;二是将历史上与敬亭山相关的600位左右历代名人及其诗词、歌赋、散文、游记、字画等1300余篇佳作集中展现,历代相继在敬亭山修建的亭台楼阁庙宇等110余处名胜古迹艺术再现;三是在山上人文景观遗址处勒石明示,树碑撰文,让湮灭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动”起来、“活”起来,引导游客自己发挥想象力;四是用现代传媒集中展现敬亭山历史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胜迹。敬亭山已消失的自然景观不可能再现、毁灭的人文胜迹不可能完全恢复,即使能够恢复,没有周围自然景观的陪衬,也难以再现历史盛景。可参照“山海关”“八达岭”等旅游景点的做法,建造声画版的“大美敬亭山”,直观再现南朝谢朓、唐代李白等历代名人描述的敬亭山自然景观及他们漫游敬亭山的神态让游览者感知,从内心深处认同敬亭山“江南诗山”“南国神山”、宗教名山、“声名齐五岳”的历史地位。
(作者陆再奇系宣城市委党史地方志室副主任、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1 00:33 , Processed in 1.062234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