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海军没有驱逐舰,也不具备建造驱逐舰的能力,稍大点的战舰是国民党留下的旧式护卫舰和炮舰,1954年,中国从苏联购买了4艘07型驱逐舰,随后在青岛成立了第一驱逐舰大队,这些驱逐舰是参考意大利驱逐舰设计的,质量上存在问题,苏联当处理旧货的卖给中国,但高达38节的航速比中国那些旧式护卫舰有着巨大的优势,尽管这种二战时期的驱逐舰算不上先进,采用的是平行二层甲板,海情超过3级海浪就会打上甲板,摇摆非常剧烈,舵叶又无液压装置,操舵兵要用全身的重量压到操纵盘上才缓慢地转向,配置的“格尤斯”对空警戒雷达只有一个“A型”荧光屏,只能显示目标距离数据,发现目标还要打电话给舰长。
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生活战斗环境极差,4门130毫米主炮开火时后坐力达到48吨,从舱面到机舱都震耳欲聋,让人耳膜疼痛,很考验战士的承受力,居住环境更差,住舱极为狭小,高级军官单人舱也就是3~4平方米,普通军官们4~6个人一个住舱,房间的舷窗距海面只有半米,出海必须关窗,水兵住舱有6个,30~40个人一个舱,床是上2层吊铺加最底下三个铝箱,铝箱也是床位,舰首住舱最小也最遭罪,26名舰员睡觉连翻身都困难,还是海上航行颠簸最大的地方,但好处是舱室没有空调装置,夏季甲板烤得烫人,晚上舱室就成了蒸箱,空气流通全靠风机,住舱越靠前风量越大,到了尾端几乎没风了。 因为没餐厅,舰员要在住舱里就餐,伙房在上甲板,只有5~6平方米,里面有两口炒菜用的大锅,外面一个大蒸箱,炊事员要做几百人的饭菜,浪大时还把自己绑在锅台旁炒菜,有时一个浪头就把锅里的菜倒在地上,舰员打饭必须通过上甲板,高海况时会全身湿透,饭菜打回来其他人员没法活动,只能由两名舰员分餐,分好以后一个一个地传送到其他舰员手里,在只有几分钱一份菜的年代,水兵的伙食标准是每天1.2元,士兵饿了可以到伙房去拿东西吃,但绝不充许打水,全舰只有18吨淡水,供几百人一日三餐,洗漱只有分得一杯,导致驱逐舰只能出海7天。 二:无比艰难的051驱逐舰
到70年代,这4艘1934年设计,二战前期下水的老式驱逐舰已经破败不堪,但中国海军就这4艘驱逐舰,不得不修修补补继续服役,60年代,中国海军需要深入南太平洋回收远程运载火箭再入舱,于1967年开始051驱逐舰的施工设计,由于当时科研储备空白,051的38节最大航速、9级海况下航行、导弹和其他四大武器的技术要求超过了当时中国的工业极限,用新研制的903高强度低合金钢建造的纵构架式主船体有100多根纵向骨架,组成15个水密隔舱,由260多个工厂和科研院、所提供732项原材料,165种非金属材料,1600余吨金属材料,2·5万米管路,16万米电缆,1240项配套设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