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02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年绝艺,扬名中外——临泉杂技

[复制链接]

1269

主题

1409

帖子

529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9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3-3 00:0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阜阳市临泉县素有“中国杂技之乡”的美誉,从曾经的“撂地”卖艺到“杂技外交”的担当,作为杂技之乡的临泉,见证了杂技艺术的坚守与传承,杂技艺术,从古至今,熠熠生辉。
  杂技之乡 见证古老技艺
  杂技在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杂技源于秦汉百戏,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门类,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
  上世纪50年代初,临泉出土了一件西汉时期的陶戏楼,该陶器共四层,其中第二层和第四层塑有杂伎俑。考古专家认为这一文物可佐证在当时的临泉大地上已出现了杂技活动,临泉杂技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临泉自古是各种文化交流之地,当地的尚武习技之风与多地文化交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民间杂技艺术。临泉杂技技巧与难度并重,生活气息浓厚,既体现中原的粗犷又兼含江南的柔媚,具有文化的多元性,形成了“新、奇、巧、险、美”的独特艺术特色。
  早期的临泉杂技叫杂耍,是杂耍艺人养家糊口谋生的手段,他们自制演出道具、自制服装,农具、锅碗刀叉、农作物工具等,成了他们玩杂耍的演出道具。在明代中期,,临泉杨桥、长官出现“一撮毛”刀山班表演的“过河刀山”等节目,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明末清初,临泉现蹬技、顶技、走钢丝、转碟等杂技项目就已经很出名了。五豆齐飞、口里喷火、罗汉十二手、气功开石、上刀山、仙人摘桃等更是临泉的杂技绝活,每次亮相,都会赢得满堂彩。
  传统文化 涌起时代浪花
  上世纪80年代,临泉韦小庄人走南闯北四处演出,从肩挑背扛到板车、三轮车,再到农用车,依靠杂技家家户户逐渐脱贫致富。
  近年来,由于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临泉民间杂技良好的环境中迅速壮大。音乐、编排、服装、道具、灯光水平迅速提高,先后登上中央电视台等知名栏目;通过中文国际频道(CCTV4)“传奇中国节”给全球观众拜年;参加央视《乡约》、《乡土》《我要上春晚》等栏目录制、现场直播。
  随着临泉杂技团队的整体艺术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各级表演中连续获奖。临泉杂技团队多次受邀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交流等活动,在美国、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2005年,临泉杂技魔术马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临泉县正式被中国杂技家协会评定为“中国杂技之乡”,成为全省首个获此荣誉称号的县区。2021年,临泉县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关于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申报的临泉杂技作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在列。
  
  截至2022年,临泉县共有900多个杂技团,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遍及全国各大城市剧场演出,走向世界各地巡回演艺。为擦亮“中国杂技之乡”名片,2019年,临泉县规划建设了长官杂技小镇,将杂技文化与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整合,打造成为独具特色的“杂技小镇”和旅游小镇,成为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典范。
  临泉民间杂技艺术,扎根于临泉这片沃土,以自身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屹立于世界杂技之林,展现临泉民间杂技文化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阜阳市文化旅游体育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6 15:58 , Processed in 0.35880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