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8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江西,走进地道古徽州

[复制链接]

1372

主题

1538

帖子

57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2-22 00:3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 / 程政
位于 赣东北和皖南交界之地的婺源,山水间的古村落群如珠如玉,被誉为 “中国最美乡村”。在江西诸地中,它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从山河格局看,婺源是赣东北浑然天成的一部分,文化上却与紧邻的江西各市县存在鲜明差异。
另一方面,它与皖南古徽州核心区有山脉相隔,水系相异,可在文化经济、历史习俗各方面都带着深深的徽州烙印。 婺源为何如此独特?边城故事又曾有过怎样的演绎和激荡?
边城婺源
古徽州文化“特区”
婺源,是镶 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明珠般的边城。这里山水秀美,粉墙黛瓦的古村落散落山水之间,“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宛如一首首古朴典雅的田园诗。
而对每一个走进婺源画卷的旅人来说,都会感受到浓郁的 古徽州文化风情,除了典型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参差的徽派建筑,饮食、习俗、方言也非常相似。
婺源段莘乡汪槎下村的油菜花及雅致的徽派建筑
摄影/熊盛文
当你打开地图就会发现, 属于江西的婺源距离安徽的绩溪还有相当距离, 绵延的五龙山脉则如一道巨大的屏障 阻隔在赣东北和皖南之间。再看水系,皖南水系是流向杭州的新安江(下游为钱塘江),婺源水系则属于奔向鄱阳湖的饶河。
在古代,人们缺乏高效的现代交通, 山河区隔往往也是地域和文化区分的边界,可 婺源却打破了这个规则。而更耐人寻味的是,婺源和紧邻的江西德兴、景德镇、乐平等地虽在地理上浑然一体,可这些地方赣风赣语鲜明,古村镇中的赣式古建筑也颇多。只有婺源,它仿佛有些执拗般地守住了徽派文化,给以赣文化、客家文化为主体的江西,营造了 一方特异的、耀眼的古徽州文化“特区”。
千年古徽州的一部分
徽州“南部生命线”的守护和经营者
其实, 婺源在长达上千年的时间里,曾是古徽州的一部分。
徽州在今天已不是一个行政概念,更多的是文化概念,但古徽州曾在历史上长久存在过——唐大历五年(770年), 歙州辖歙、休宁、婺源、祁门、绩溪、黟六县,形成了古徽州一府六县的格局(宋徽宗时改歙州名为徽州),直到民国中期,古徽州的行政格局都保持了基本稳定,“一府六县”延续千年,作为一个整体深入人心。《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中出身绩溪的胡适三句不离“我们徽州……”,却极少说“我们绩溪……”,可见一斑。
民国学者胡适,“我是徽州人”这一常用语多次出现在胡适著述和谈话录中
供图/海峰
今天的行政格局中, 古徽州绝大部分都属于安徽省,而被视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面积约2900平方公里的 婺源则归属了江西。它的确有些特别。
如果把古徽州看作一个整体, 最南端的婺源则是一块明显“突出”的区域,三面被江西的景德镇(古称浮梁)、乐平、德兴三地所环抱,和北边的徽州兄弟休宁之间还有山脉相隔,颇显另类。不过,对于历史上的徽州来说,婺源却是非常重要的存在。
古徽州地区群山蜿蜒,阻隔天成,宛如一方安定的“桃花源”。历史上,中国北方曾有数次战乱,衣冠南渡,从中原避乱而来的移民和世家大族陆续来到古徽州一带。这片山河“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土地承载能力有限,早期聚落多集中于古徽州北部条件相对较好的黟县盆地和休歙盆地,随着人口繁衍、增加,村落逐渐向南部的祁门、婺源扩进(这两处林木等资源丰富,也有相对较多的未开发土地)。 虽然婺源之北有五龙山脉这一天然屏障,但并不难翻越,也有许多山间隘口。
此外, 婺源还有一个重要的资源:水路。清代《徽州府志》记载,古徽州土地稀少,“所产至薄……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一”。为了生存,徽州人必须要走出去,而物资也必须要能运进来。“绝无农桑利”的徽州人便这样走上了“以贾代耕”的道路。历史上的徽商赫赫有名,他们逐利于九州,昌盛兴隆数百年,大江南北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古时舟楫之利远胜于车马,连通多山家乡和外界的水道可谓是徽州的生命线。而婺源,除了有可供开垦的新土地、林木、山货等资源外, 也有珍贵的水路——饶河。
这里的徽饶水道曾是古徽州南部的重要水路
徽商从这里走向鄱阳湖和长江
图为山河环抱中的婺源汪口村
摄影 / 程政
在徽州向外的交通网中,最重要的是通向杭州的徽杭水道(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而 婺源拥有的徽饶水道同样不可或缺——饶河上游南支乐安河源于婺北山地,弯弯曲曲流过婺源大片地区,和流过祁门、浮梁(景德镇)的昌江汇合而为饶河,注入鄱阳湖。因 连通着鄱阳湖、赣江、长江、信江等广阔腹地,徽州需要的盐、粮等大宗货物很多由饶河水系运送而来,而徽州的山货、茶和木材等商品,也需要从这条水道上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换取财富。 遇到大的天灾人祸时,徽饶水路还可能成为古徽州唯一的生命线,如明万历年间,“浙江大浸,诏禁邻境闭籴(指禁止从浙江买米),商舟皆集江西,徽人尤众”。
古徽州地处万山之中
但徽商从事商业活动却必须要走向四海
故而徽州文化中自古就有保护道路的传统
在今天仍遗留的古道网中
护桥、护路碑刻都颇为常见
图为婺源的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
始建于南宋
桥长140米,由11座廊亭组成
摄影 / 蔡骁翔
历史上, 婺源和古徽州其他地区之间人群迁徙频繁,在众多族谱中留下踪迹。婺源江湾村的江氏人才辈出,乃婺源望族,但族谱明确记载他们乃源出古徽州歙县。晓起也是婺源名村,《汪氏宗谱》中留下的建村历史写道:唐乾符年间歙县篁墩汪万武携族人至此,天刚破晓,但见青山环绕,绿水潺潺,花香四野,便搭草棚起炊烟,将此地取名“晓起”。
这种迁徙也可以是双向的,近代著名学者胡适出身绩溪上庄,但其祖先是婺源考水村的胡昌翼。绩溪话和婺源话颇为相似,可能与绩溪的大姓胡姓、洪姓等出自婺源有关。徽州文化特别注重宗族和血缘,迁走的人口虽另辟村落,但和原乡仍是血脉相连,“乡落皆聚族而居,族必有谱、世系数十代”,亲情深厚,非同一般。
千年血脉与民国“婺源回徽”运动:
文化经济脐带对婺源的拉扯
可以这样说, 婺源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的一员,山河地理脐带是连着江西母亲的;另一方面,文化、族群和经济的脐带中则流淌着古徽州的血脉。这两条脐带的滋养和拉扯,在和平统一时期并不相悖,然而一旦遇到割据、战争、动荡,山河的天然分割往往会影响婺源的命运。
春秋时期, 五龙山脉就曾是吴楚两国的天然分界。古徽州抗日战争时期,安徽大部分地区被日军控制,但婺源还在国军掌握之中。1936—1949年间,婺源曾在安徽和江西之间几次变换归属,也和军事有关:1934年蒋介石围剿赣东北红军根据地,为方便军队调度包围、进行交通管控,下达了婺源脱离安徽徽州而属江西的政令;1947年婺源重归徽州;1949年5月,解放婺源的是在江西活动的“二野”,婺源便暂划归江西浮梁专区,而五龙山脉之北则归“三野”军管,婺源再次被划入了江西省,此后一直属江西管辖,直到今天。
而民国这段婺源离徽—归徽的故事,还留下了很多令人唏嘘的演绎。
1934年蒋介石下达婺源归赣令后,就遭到了婺源和全徽州民众的反对,但蒋介石令地方“无条件执行”。然而,婺源和徽州之间的黏性远比想象中更为紧密,婺源不愿脱离母州,遂掀起声势浩大、持续13年的 “婺源回徽”运动。
婺源特产江湾月饼上公开压有“返徽”或“返辉”(谐“返徽”)字样。众多婺籍商人的名片、信封也坚持印上“徽州”字样。至于徽州商帮,也仍把婺源商人看作自己人。上海“徽宁会馆”1946年为婺源墨商开具的文书上依然写着“同乡詹天骅”。抗战胜利后,婺源回徽运动再次掀起高潮。婺源本地则出现了大规模的罢市、罢工、罢课。国民政府在压力之下,在1947年8月重新将婺源划归徽州,消息公布后,婺源乃至全徽州人奔走相告,街头鞭炮齐鸣,如同盛大的节日。
纵览历史上,地方的行政隶属调整乃常见举措,而一个县如此强烈地要求归属某地的情况实不多见。这背后的原因,是耐人寻味的。
婺源不是徽州最重要的县,却是徽州文化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徽文化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朱熹也自称“新安朱熹”(新安为徽州别名),而婺源为朱子故乡,徽州人历来引以为豪。徽州朴学,休宁人戴震是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师承的却是婺源人江永。徽派篆刻创始人是婺源县人何震。久负盛名的新安医学,婺源医家也是重要力量……故而,“徽州之视婺源,犹东鲁之于曲阜,南粤之于中山”(《婺源县志》)。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朱熹的家乡是婺源
一直自称“新安朱熹”(新安为古徽州代称)
他一生广收弟子,徽州从其学者甚众
供图/丁海秀
二则,婺源和古徽州血脉相连,情感深厚。明朝兵部尚书程敏政是休宁篁墩人,他夫人则是婺源大畈人,他在《婺源七日与浯村大畈诸眷家别》诗中写道:“亲戚情深别酝浓,蓝舆摇兀两三峰。酒醒已过扶车岭,犹问前山第几重。”大意是他去婺源走亲家返回休宁,酒深情浓,在轿子里摇晃了一阵,酒醒时已过了休婺之间的扶车岭,可见婺休一家,不分彼此。比起来,婺源与江西之乐平、德兴、浮梁三县在地理上更少阻隔,但交往却少,甚至还时而发生纷争摩擦,如1929年就发生了乐平人阻婺河道事件。记得多年前听婺源老人回忆往事,说他少年时挑担翻山,从婺源到屯溪每几里路就有茶亭,招待往来人等,乡情浓郁,整个徽州都这样,而江西就没有。
当然,这背后最重要的力量,还是经济。 婺源作为古徽州的一员,经济筑于商业之上。比起婺源,赣东北其他地区土地相对平旷且肥沃,农业发达。浮梁多高岭土而擅瓷业,德兴银铜矿千古有名。文化、风俗和生产模式都和婺源存在明显差异, 婺源和赣东北邻居们之间存在隔阂,是可以理解的。
更要紧的是, 徽商是一个有强大凝聚力的商业集团。徽商在外经商,要拆借资金、信用背书、运输调度、解决突发困难,都需要依靠各埠的徽商团体和会馆,而这背后则是宗族血缘和千年情感凝聚出的信任和信用。向蒋介石提交的“婺源返徽”请愿书中也着重提出了这一条:“会馆组织皆有会公债资金,骤行分裂,损失固巨,纠纷亦多,而数万婺侨无团体保障,势必孤立,甚或失业。”婺源商民失去母州护佑,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危机和恐慌。故而在民国的这场返徽运动中,除了上层士绅,大量中层婺源商人、底层茶农家族也是最中坚的力量。
说到这里可以理解,婺源解放后虽再次划归江西,但并没有再出现大的波澜,大约跟整个社会经济模式变化,以及徽商的式微有关。
在婺源,处处闪耀着
古徽州文化的光华
在上千年的漫长时间里,因为婺源和古徽州的种种渊源,为江西留下了一道徽文化的绚丽弧光。 来到赣东北的游人访过景德镇瓷都,领略过信江丹霞,还可以在婺源邂逅地道徽州。
深入过皖南徽州村庄的人,往往会有惊诧之感——看似低调的乡居,朴素的粉墙黛瓦,内部却是一个个华美繁复的雕刻世界。这就是令人惊叹的徽州“三雕”(木雕、砖雕、石雕)。 在婺源,你同样能看到令人惊艳的“婺源三雕”。
在很多古村落中,走进祠堂和昔日的富商宅院,梁、枋、栋、屏门、窗扇,甚至石头和青砖上都能看华美的纹饰,精美繁复,在中国诸多民间雕刻中可谓独树一帜。
婺源三雕,清雅古村落中的璀璨华章
江湾镇汪口村俞氏宗祠
婺源三雕作为徽州三雕的一个支系,可圈可点。徽墨名村婺源虹关,还把墨模雕刻技艺应用在建筑上,明清徽派古建虑得堂、顾汝堂、六顺堂、玉鉴堂的砖雕花门楼独树一帜,务本堂廊厢8扇门窗,采用镂雕技术雕出了“八仙过海”,内外可达七层。雕刻主题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琴棋书画还有大量反映孝道、表彰“忠义”,提倡耕读传家的主题,无不浸透着婺源崇文尚雅,“虽为贾者,咸近士风”古徽州氛围。
江湾镇汪口村俞氏宗祠的精美木雕细节
都说“婺源归来不看村”,步行在婺源乡间,村村是画,步步皆景。村落大都依水而建。古徽州风水文化认为,水的格局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在婺源虹关,一湾碧水绕村而过。人们在村头水口建造龙门碣提高水位,蓄水为龙门湖。在龙门碣下端的溪河中有一青石突出水面,称之“鲤鱼跳龙门”。婺源下溪村,几十棵古樟长在水口河中一舟状土石洲阜上,这在徽州风水中被称为“罗星”,水流环抱之,犹如“陀螺”,寓意锁财不泄,聚气凝穴。婺源乡村不少水口都有罗星,有的村落还在罗星上建阁立庙,以增镇锁之功。
图为婺源大鄣山乡菊径村
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村落形状宛如马蹄
摄影/刘剑聪
风水林也是古徽州村落中的一道景观,由龙山林、水口林等多类型组成。婺源的风水林格外出彩。在婺源山区行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若遇到一片格外高大的古树,背后往往会有村庄。如同《桃花源记》那般,缘溪行,忽逢林,沿溪林前行,柳暗花明,便见俨然屋舍。
古徽州村落先祖迁居初期,常通过栽植吉祥树来判定基址吉凶,故称为“卜居树”,树龄多与村龄相近。如下溪村一株罗汉松即为程氏建村的“卜居树”,已有800多年历史。虹关村中一株冠如巨伞、遮天蔽日的古樟树被誉为“江南第一樟”。徽州文化认为“村庄林茂,为吉气所钟;反之则林木尽伐,风吹气散,未有不败”,保护村落林木是乡里俗约和宗族族规。
云雾缭绕的婺源风水林及村落
摄影 /苏泽云
在婺源,徽州文化的印记还有很多很多,如徽派建筑最典型的“四水归堂”——楼上四面回廊、中间一个大天井。天井用来采光和通风,落下的雨水会顺着屋檐汇聚到室内的天井,乃“财不外流”之意。正堂的太师壁下,往往一张长条案桌,陈列一瓷瓶一镜,中间放一只自鸣钟,寓意终生平静。
以我在皖南生活和探亲的感受,徽州人讲究礼让、崇尚读书。在婺源民风也大抵如此,婺源晓起村的楹联写着:“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直到今天,婺源家家户户的春联和内室对联中,也到处可见“书声震屋”“苦读勤耕”的文字。而一位刚从田地归来的老农,口中往往也能吟出几句唐诗宋词,讲出微言大义,令人感叹。
“中国最美乡村”,婺源给古徽州
增添了别样清丽与生机
因为自然“脐带”的不同,比起皖南的古徽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关麓两源头”的婺源还有独特的一种风情。 这里山地相对皖南几个古徽州大县更有存在感,很多乡村都坐落山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自然风光格外秀丽。
婺源篁岭村坐落在石耳山的山坡上,海拔1200多米,是 古徽州区域内海拔最高的古村落之一,山间竹林密布,梯田叠翠。村庄建筑呈扇形错落排布,秋季村民们把收获的农作物置于窗外横梁之上, 形成著名的“篁岭晒秋”美景,正是“窗衔篁岭千叶匾,门聚幽篁万亩田”。
篁岭晒秋的美妙景观
摄影/刘剑聪
除了天然森林,婺源古村落周边千百年历史的“风水林”也成为众多野生动物的庇护所,婺源栖息着300多种鸟类,其中很多都被列入了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其中,体型娇小的猛禽白腿小隼野生种群和被国际鸟类学界列为极危物种的靛冠噪鹛都堪称婺源的生态名片。
在许多村落中,还可以看到另一种风景:蜿蜒的古道。其中翻越五龙山脉,连接婺源和休宁的休婺古道是婺源和古徽州母亲间的亲情痕迹。山岭重重间,古道纵横,密如蛛网,有的古道用长约四尺的青石条铺筑而成,可让马匹和轿子安稳通过,道上还有很多古茶亭的遗迹。
岁月流逝,古道上的喧嚣早已消散,但山间瀑布仍飞泻而下,杜鹃花海年年盛开,山道旁的马尾松仍伸展着迎客之臂。翻越山岭的公路虽已建成,但今天仍有很多喜爱徽文化的人,会特意沿着古道翻越赣皖间的群山,寻找婺源和古徽州之间的千年故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0 18:40 , Processed in 0.3396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