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正式编制只有三师六旅,随着战争的发展,八路军的扩编就不可能损失兵得到国民政府的编制,因此115师扩编后一口气组建了7个教导旅,为什么要叫教导旅? 【公告:本号在今日头条新开关联账号“知兵堂老周”,敬请大家关注支持】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正式编制只有三师六旅,随着战争的发展,八路军的扩编就不可能再得到国民政府的编制,因此115师扩编后一口气组建了7个教导旅,为什么要叫教导旅? 其实,这也就是文字游戏而已。当时国共两党的历史恩怨,是双方控制与反制的政治斗争产物。国共两党政治理念矛盾,是两个阶级的矛盾,已无调和的可能。在抵御外寇日本入侵时,国际矛盾大于国内阶级矛盾,因为外敌入侵针对的是国内所有阶级,于是国内各党派联合起来共同抗日也是势在必行。但与此同时,国内两党在联合之下,互相提防以及各自为战后落子布局,也不是预料之外的事。 军事上,国民党联合我党,同时也试图用编制控制我党军队,借刀杀人,通过与日军作战消耗我党军队。那么反过来,我党就要在这条历史夹缝中找到一条艰难的生存道路,于是跳到广阔的敌后去,发展和壮大敌后武装,扩充人民军队,就是最正确的道路! 八路军第115师下辖两旅四团,外加一个直属的独立团,总兵力一万余人的正规编制下,在东渡黄河,在山西战场作战中,通过建立游击武装,补充团,独立团等编制外手段,不但抵消了作战损耗,还新增七千余人的兵力。之后,穿过太行山进入山东,在1941年已经基本完成部队的战略展开,并且需要完成与二万四千余兵力的山东纵队合并,山东纵队之前都是由敌后游击武装为基础组建的,完全没有正规军的底子,所以这次合并,肯定是以115师为主。 兵力已经超过115师的山东纵队,是由各敌后游击武装,起义部队等小股部队,在我党领导下整合起来的,之前也没有正规编制和正规训练,更没有正规作战的经验,由115师开始整训后,双方本身还有招收兵员,扩充队伍的任务,115师的新兵,山东纵队及新兵,都需要进行正规化军事训练。著名的铁道游击队,这一时期也有撤到根据地参训经历。还有115师自己在正规编制外,还有教导团,补充团,独立团等额外编制,山东纵队下面也有总队、支队、大队……等各种临时编制,不利于指挥,于是115师先是组建六个,后来又添加一个,总共七个教导旅。 教导旅,教导团,教导总队之类,都是临时编制,现在我军部队里时不时都会出现一个,实际上就是各部队自建随营军校,为自己部队强化培训骨干、军官等人员,具体目标是为扩编整训基层士官、军官。还是强化部队骨干业务。或者留存部队精华骨干不论,都可以装到教导处这口大锅里。到教导旅这么个大编制的一般情况下不多,也正是抗日战争中,国军兵员损失过大,靠补充团都来不及补充,才开始教导旅这种大编制新兵整训机构。 115师进军山东,属于开赴敌后战场,正常情况下部队随意扩编,无疑是军阀作为,八路军当时名义上还是在国民政府下属的统一编制,虽然扩编是唯一生存之路,但也不能因此给国民党抓到辫子,更不能给我党统战宣传工作造成被动和麻烦,所以主力部队在敌后,直接招兵扩编是说不过去的,但是响应“人无分老幼,地无分南北,守土抗战,人人有责”的号召,广泛发动敌后群众,利用广大民众的抗战热情,大规模培训敌后人民的作战技能;既能在敌后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又能及时补充正规部队损失的兵员,你自己说的抗战人人有责,现在有那么些热情的,愿意参加抗战的群众,咱们不能嫌多就推到门外不收吧?别说七个旅,七十个旅咱也得收啊! 实际上当时山东也是国民党政府在敌后政权相对完善的地区,115师教导旅也还有外围组织,整训的主流是收编补充扩大我军的队伍,但是也有非我军指挥的地方武装、国民党游击武装,其中国军李仙洲所部,就曾派员联系受训,所以这些部队受训后,并非当时就接受我党领导的武装,同样也是一种抗日力量,其存在,也在社会各界理解和接受教导旅作用中,起到良好作用。所以即使国民党一方,明确知道115师组建教导旅的目的,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下。 很快,国共矛盾摩擦还是上升到皖南事变彻底撕破脸,其深刻主因也就是双方关于军事力量控制和反控制的矛盾,既然已经撕破脸,我党我家当然就连教导旅的台阶也直接给撤销,不但115师,其余各部也都各自发挥老红军发动群众能力超强的特点,广泛发动群众,既为抗日战争,也为日后解放战争做准备。 抗日战争结束后,解放战争国共双方短暂的筹备期中,双方都准备建立八百个旅的军队来做最后决战,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我们做到了,国民党没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