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311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超无畏的黎明:金刚级战列巡洋舰设计史

[复制链接]

884

主题

1188

帖子

39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6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7 00:2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背景

在确立鞍马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计划后,日本海军很快就开始提前一年设计1907年度建造的新装巡。

这个方案在鞍马级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被称为改鞍马级。改鞍马级原计划搭载4门12吋炮和10门10吋炮。

但很快,搭载8门12吋炮的英国装甲巡洋舰(后称为战列巡洋舰)无敌级开工的消息传到日本,这让所有现有设计的装甲巡洋舰迅速落后淘汰。受到无敌级的冲击之后,舰政本部很快商讨了多达30个方案,但都不令人满意。

维克斯公司主导的设计

在舰政本部计划新装甲巡洋舰的时候,英国维克斯公司已经向日本提供自己的方案。1905年10月维克斯公司提供了一个和被称为"HMS Unapproachable"的方案相近的方案(注意:不完全相同)。其主炮为16门10吋炮,航速22节。

HMS Unapproachable配置图,维克斯公司的提案与此相似

虽然日本国内有能力设计建造战列舰,但日本海军意识到国内竭尽全力也就仅仅设计建造出了并不成功的河内级战列舰。而大型高速的战列巡洋舰设计的经验并不成熟,造舰和造机技术和英国等先进国比起来尚且不足。所以,海军大臣斋藤实对此提出了老办法,即向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订购新战巡,以达到引进英国最新技术的目的,同时还能改善疏远的英日同盟关系。之后再利用这些技术,国内自行完成后续三舰的建造。很快,斋藤实的意见便被认可并实施了。

舰政本部方面,负责金刚级基本计划的近藤基树也毫无对策。在向维克斯公司订购舰船时,双方立下了以下约定:

一、派遣日本海军的造船、造机、造兵各技术人员,长期监督、调查金刚工程。

二、日本方面将得到炮塔及其他船体、动力等相关设计图,继续在日本国内建造同级舰。

之后,日本海军对维克斯设计的装甲巡洋舰提出要求:搭载12门12吋炮,航速25节。1907年,也就是原计划新装巡开工的年度,维克斯公司在1月提出多个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方案。这其中包括搭载6门12吋炮、航速23节的13500吨案和搭载20门12吋炮的25000吨案。

日本海军对舰政本部设计和维克斯设计进行对比。1909年8月,维克斯公司提出538号设计,并在之后的对比中逐渐胜出。

维克斯第538号设计搭载8门13.5吋炮、12门6吋炮和8门4.7吋炮,排水量21500吨。虽然这个方案在整体上胜出,但日本海军并不认可两种副炮的设计,随即对维克斯公司提出修改的要求。

舰政本部商讨了维克思公司提出的试行方案,提出了基本计划方案,再由维克斯公司进行详细设计。设计者为乔治・瑟斯顿。

进入1910年初,金刚级的设计逐渐完善。这时的主炮为50倍12吋/305mm炮,副炮为16门6吋/152mm炮。之后,继续增加一座主炮塔,总炮数强化到10门。这个方案成为了新战列巡洋舰的基本设计方案,进行详细的设计工作。

虽然之前已经提出了13.5吋/343mm的炮搭载方案,但在这个阶段选择的是12吋/305mm炮。这并不是因为英国不许可出售,而是日本海军自己的选择。当时可能是为了和河内级战列舰的主炮口径统一,又或者是为了缩小排水量(类似的是,扶桑级战列舰早期设计也曾经采用过12吋炮)。

由于采用5座双联装炮塔会导致排水量大增,所以维克斯公司建议采用三联装炮塔。在研究三联装炮塔搭载案之后,日本海军几乎接近采用了。如果后来50倍12吋炮试射时没有发生故障的话,那么金刚级很可能会成为最早搭载三联装炮塔的日本舰船。

主炮口径的决定

在决定采用50倍12吋炮之后,从英国方面传来阿姆斯特朗公司的50倍12吋炮试射过程中钢线部和层成部(炮身设计为半丝紧)发生故障的消息。随后,这个消息在日本海军内部产生了很大影响,开始怀疑长身管的高初速火炮的可靠性。

正在金刚设计阶段的1909~1910年,英国海军对12吋炮和13.5吋炮进行了比较测试。加藤宽治中佐通过英国海军和维克斯公司得到了相关文件,记录如下:

一、13.5吋炮的射程和定期偏差的误差较小,散布界和集弹性方面也比较好

二、高初速炮(50倍12吋)的装药完全燃烧时离炮口比较近,所以初速误差很大

三、50倍12吋炮的炮管寿命约为150发,而13.5吋炮则达到了约450发

四、从上述方面来看,50倍12吋炮是不利的,应该采用降低初速、增大口径的阿姆斯特朗式大口径炮

由此得出结论,新战列巡洋舰口径至少应该是13.5吋/343mm,最好采用14吋/356mm。

后来加藤继续询问了英国民间的火炮专家的意见,他们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另外,考文垂军械厂的雷金纳德·培根少将也强烈建议采用当时试制的42倍14吋炮。

金刚开工时间逐渐接近,需要尽早确定口径。由于时间紧急,武藤稻太郎造兵少佐带着英国方面提供的相关文件,从西伯利亚线回到日本。舰政本部在研究这些资料之后决定放弃50倍12吋炮,正式采用14吋炮。好在日本方面的决定十分果断,金刚也避免了其他外贸舰那样在一战中被英国收购的命运。

14吋试验炮在1911年2月完成,并在之后的3月8日到20日之间进行试射和确定装药量的实验,共计进行了4次实验,射击99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舰政本部的设计

在决定14吋炮之后,舰政本部以近藤基树为首重新开始新战列巡洋舰的基本设计。

根据平贺让纪念站上的文件,这个时期出现了B39~41三个战巡方案,起到对照验证作用。

B39

基本参数:垂线间长207.26米,最大宽28.96米,吃水8.84米,排水量29000吨

兵装:4座双联装45倍35.6cm炮,16门50倍15.2cm单装炮,2门短76mm炮,2具533mm水下鱼雷发射器

动力:67500马力/27节,77700马力/28节

煤炭搭载量:1100吨

防御:

主装203mm,弹药库装甲178mm,上装152mm,主装下部延伸装甲76mm

后部横向防御隔壁178mm

露天甲板25mm,穹甲水平部19mm,炮座51~229mm,司令塔254mm

操舵室侧面76mm,底部38mm,顶部19mm

水线装甲76mm

B40

基本参数:垂线间长198.12米,最大宽28.04米,吃水8.53米,排水量26000吨

兵装:3座双联装45倍35.6cm炮,16门50倍15.2cm单装炮,2门短76mm炮,2具533mm水下鱼雷发射器

动力:65000马力/27节,75000马力/28节

煤炭搭载量:1100吨

防御:

主装203mm,弹药库装甲178mm,上装152mm,主装下部延伸装甲76mm

后部横向防御隔壁178mm

露天甲板25mm,穹甲水平部19mm,炮座51~229mm,司令塔254mm

操舵室侧面76mm,底部38mm,顶部19mm

水线装甲76mm

B41

基本参数:垂线间长195.07米,最大宽27.43米,吃水8.84米,排水量25000吨

兵装:3座双联装50倍30.5cm炮,16门50倍15.2cm单装炮,2门短76mm炮,2具533mm水下鱼雷发射器

动力:63000马力/27节,74700马力/28节

煤炭搭载量:1100吨

防御:

主装203mm,弹药库装甲178mm,上装152mm,主装下部延伸装甲76mm

后部横向防御隔壁178mm

露天甲板25mm,穹甲水平部19mm,炮座51~229mm,司令塔254mm

操舵室侧面76mm,底部38mm,顶部19mm

水线装甲76mm

重量分配:

方案解析

这三个方案中,B39为4座双联装14吋炮搭载案,B40为3座双联装14吋炮搭载案,B41为3座双联装12吋炮搭载案。这批设计的目的是验证主炮布局的影响。

B39与金刚相同,搭载4座双联装45倍14吋炮。不过B39的布局与金刚不同,后面两座炮塔中间并未布置轮机舱。B40则减少一座炮塔。考虑到宽度问题,第二座主炮塔被布置在较宽的后部,后部主炮塔布局与B39相同。B41的主炮口径缩小到12吋,身管长为50倍,布局与B40相同。

三个方案均采用长艏楼和剪形艏设计,排水量处在25000~30000吨之间。可以发现,3座双联装14吋和12吋炮塔设计的排水量相差仅1000吨(实际上炮座内径分别是8.997和8.3米,差距并不大)。

三个方案的航速被设定在27~28节,由3根直立烟囱排烟。舰政本部计算了两个航速所需主机出力数据。

防护方面,采用了类似最终设计的布局。与最终设计相同的是,主装厚度为203mm,炮座装甲229mm。但这三个方案的主装仅覆盖动力舱,弹药库部分为更薄的178mm装甲。由于侧舷装甲减少,弹药库侧面 有其他强化手段。装甲内部有51mm炮座,以强化防御。

详细设计

在舰政本部完成基本的研究之后,将由维克斯公司完成后续的详细设计。新设计的基础是建立在出售给奥斯曼帝国的雷沙德五世/雷沙迪耶号战列舰(后英国战列舰爱尔兰号)上,并将其战列巡洋舰化。

在1910年10月,维克斯公司的瑟斯顿提出最终设计案472C。最终设计的番号被日本海军定为B46。

金刚/B46(设计时)

基本参数:标准排水量26330吨,常备排水量27500吨,公试排水量27580吨

全长214.58米,公试水线长211.84米,垂线间长199.187米,最大宽/公试水线宽/水线下最大宽28.04米,常备平均吃水8.22米

兵装:4座双联装45倍35.6cm炮(每门备弹80发,战时100发),16门50倍15.2cm单装炮(每门备弹120发),8门76mm子炮,4门短76mm炮,8具533mm水下鱼雷发射器(搭载四四式二号鱼雷24枚),3挺6.5mm机枪

探照灯:2座75cm,4座90cm,4座110cm

动力:2座改帕森斯式高低压直结蒸汽轮机(面积594.6m²),出力64000马力,转速290转/分,航速27.5节

4轴推动(转向:外),外侧推进器直径3.658米,内侧3.734米,推进器为三叶设计

36座亚罗式混烧锅炉(面积1092m²),温度饱和,蒸汽压力19.3kg/cm²

续航:燃料(最大)搭载量3911吨煤炭,954吨重油,续航力14节-8000海里

舵:2枚平衡舵

发电机:1座200kW涡轮发电机,3座200kW柴油发电机,3座100kW发电机

发电能力:1100kW/225V直流电

防御:203mmKC主装(水下延伸段76mm),中、上甲板上装152mmKC,穹甲19mmNS,露天甲板38mmNS

横向防御隔壁:前部中甲板152mmKC,下甲板127mmKC,后部中甲板152mmKC,下甲板203mmKC

水下防御:2层防水纵壁

弹药库:穹甲19mmNS,水下侧面13~19mmNS,底部19~25mmNS

司令塔侧面254mmKC,顶部76mmKC,底部76mmKC,通信管102~178NCS

炮塔正面、侧面、后部254mmKC,顶部76mmKC,炮座76~229mmKC

炮廓炮盾38mm,隔壁51mm

舰载艇:13艘

乘员:士官52名,下士官兵1207名

重量分配(排水量26624.26吨)

舰体:8083.4吨/30.4%

舾装:1365.6吨/5.1%

防护:6343吨/23.8%

兵装:4332吨/16.3%

动力:4459.6吨/16.8%

燃料:1100吨/4.1%

各类装备:940.9吨/3.5%

比叡防御配置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4

主题

1188

帖子

39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965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1-17 00:23:23 | 只看该作者

军舰比叡(子炮搭载状态)

完工时的金刚船体长214.6米,水线长211.84米,最大宽28.04米。为了满足高速,金刚级的长宽比约为7.57,接近狮级的7.62,舰型比较细长。

常备排水量27500吨,标准排水量26330吨。船体采用长艏楼、高舰艏干舷设计。除了为改善凌波性而采用剪形舰艏外,整体上与英国主力舰比较相似。服役之后,金刚级的凌波性方面并没有负面评价,整体设计比较成功。

上层建筑和同时期的日本战列舰类似,前后桅均采用三角桅设计,3烟囱排烟。

兵装

1.主炮

金刚级的主炮为45倍14吋炮,是在1911年11月的内兵令19号中正式采用。为了隐藏真实口径,在英国人的文件中被记录为「12-in Vickers Mark "J"」,内兵令也明确要求暂时称其为「四三式十二吋炮」。不过很快在第二年5月18日的内兵令10号中,便去掉了口径隐藏的要求。维克斯制造的炮被称为「14-in Mark "A"」,日本人称之为「四三式/毘式十四吋炮」,在日本制造的炮被称为「四一式十四吋炮」。自1917年10月5日的内兵令17号开始,14吋炮改称36糎炮,正式采用公制单位。

四一式和四三式/毘式两个型号的区别在于尾栓设计。其中,四一式尾栓的设计者是当时的造兵中监(相当于中佐)有坂鉊藏博士,采用时间是1908年(内兵令149号)。这款尾栓减少了操作所需空间,炮塔尺寸也因此有所缩小。除此之外,两者的炮身设计完全一致。I、II、III4、IV型为四三式/毘式炮, III、III2、III3为四一式炮。

服役时,金刚为8门I型炮,比叡为4门II型炮(一号和二号炮塔)和4门III型炮,而榛名为8门III型炮,雾岛为8门II型炮。I型和II型更换内膛之后成为了III4型,而III型成为了III2型。到后来,各舰更换主炮的情况逐渐不明确。

这款火炮的口径稍大于英国当时采用的13.5吋炮,这是日本首次采用世界上口径最大的舰炮。

四三式/四一式35.6cm炮(由于比较复杂,这里就只列出搭载上舰的I~III型炮数据)

身管长:45

炮身全长:16.002m

弹程:13.9m(I型),13.9/13.99(II、III型)

药室容积:283.5(I型),303.2/294.9(II、III型)

膛腔断面积:1015cm²

炮身重量:83.4t

膛线数:84

膛线缠度:28

膛线深度:3.05mm

最大膛压:30.9kg/mm²(I型),30.5kg/mm²(II、III型)

初速:790m/s(I型),800m/s(II、III型)

寿命:250~280发

炮身构造:丝紧四层

弹药

穿甲弹(五号)

弹重:635kg

发射药:131.9kg/90C2(I型),136.5/90C2(II型),133/90C2(III型)

药囊数:4

维克斯式双联装35.6cm炮塔

金刚的主炮仰角为-3°~+25°,最大射程25800米。后续各舰考虑到射程过剩,将最大仰角减小到+20°(射程22500米),其他不变。

金刚服役时,采用的炮弹是模仿哈德菲德公司设计的被帽穿甲榴弹和被帽通常榴弹,于1912年采用。在1913年,模仿法国施耐德公司设计的新型被帽穿甲弹,设计出了三年式穿甲弹(简称三年帽)。这款炮弹是大正时期日本海军普遍采用的穿甲弹。三年式穿甲弹采用时拥有和同时期英国穿甲弹相当的能力(采用绿弹之前),大致可以击穿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口径的装甲。但缺点是与当时英国的穿甲弹一样不耐冲击,容易自毁(面对倾斜装甲时效果非常不佳)。另外由于装药和信管问题,早爆和信管失灵的情况也不少。意识到这些问题之后,日本海军开始开发新式穿甲弹。

主炮布局方面,相较于狮级战列巡洋舰和爱尔兰级战列舰,金刚级取消了将炮塔布置在舰体中部的设计,所有炮塔集中在艏艉方向上,增加了炮塔射界。与B39~41不同的是,后部两座炮塔中间布置了轮机舱。将来进行改造时,两座炮塔中间的布置将受到限制。

完工时每门主炮的炮弹搭载量为80发,战时搭载为100发。经过改装之后,每门主炮的搭载量固定在100发。

2.副炮

金刚的15cm副炮在1912年6月正式作为兵器被采用(内兵令第15号)。在1917年,与主炮一同改为公制,称为15糎炮。与主炮相同,也因为尾栓型号分为毘式和四一式两个型号。其中,毘式型号为II型,四一式为III型。除了金刚搭载II型外,其余各舰全部搭载III型。后来金刚的II型炮被更换为统一的III型炮。副炮的仰角为-5°~+15°,最大射程12.4km。

由于45kg左右的炮弹对日本人的体格来说太重,长时间作战时难以维持射速。所以,从后来的伊势级战列舰开始采用弹重约为38kg的14cm副炮,以更好地完成击退驱逐舰的任务。

毘式/四一式15cm单装副炮

口径:152mm

身管长:50

炮身全长:7.62m

弹程:6.67m

药室容积:26.14L

膛腔断面积:186cm²

炮身重量:8.36t

膛线数:42

膛线缠度:30

膛线深度:1.27mm

最大膛压:29kg/mm²(II型不明)

初速:850m/s

寿命:367发(II型不明)

炮身构造:三层加压

弹药

通常弹(四号)

弹长:571.7mm

弹重:45.36kg

装药量:2.573kg

发射药:12.5kg/37DC

药囊数:1

3.其余火炮

金刚服役时,每座主炮塔上面搭载了2门40倍76mm子炮。布置这款炮的目的是击退鱼雷艇之类的小型高速艇,但其作用越来越小,实际只有金刚号搭载了这种炮。

金刚前部主炮,可以看到二号炮塔上搭载的两门子炮(1913年)

其余三舰临时搭载了4门四一式76mm炮,分别布置在烟囱两侧,单舷2门。

自1916年采用训练用的短3吋外膛炮(次年改称四一式短8糎外膛炮)后,金刚级的子炮被分别撤去。

正在使用外膛炮训练的扶桑五号和六号炮塔(1924.10.27)

考虑到航空威胁的增大,金刚在1918年间搭载了新式的三年式76mm高炮。另外为了近距离防御,还搭载了4挺施耐德公司的6.5mm机枪。

4.鱼雷发射器

金刚级搭载8具侧舷533mm水下鱼雷发射器,单舷4具。其中金刚、比叡两舰的发射器由英国制造。

上图可以清楚看到金刚级两舷的鱼雷发射器的布置方式(水线下的圆圈)。

金刚级搭载四四式二号鱼雷24枚。从1917年开始,改用六年式鱼雷。

六年式鱼雷略图

随着交战距离的延伸,主力舰搭载鱼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且主力舰在高速航行时水压过大,水下鱼雷弹道受到干扰,难以正常发射。另外在水下布置鱼雷发射器会影响舰船的水密设计(比如陆奥的鱼雷室就曾经有进水的例子)。所以在后续改装中,鱼雷发射器被逐渐撤去。

防御

虽然金刚级后续3舰的建造在国内完成,但大部分材料还得依赖外国生产(横须贺建造的比叡材料甚至接近全部进口)。所以金刚级的装甲也是大量来自外国生产的。

金刚级完工时使用的垂直装甲为KC,水平装甲为NS钢。日本海军将维克斯公司生产的渗碳装甲称为VC装甲,一直使用到长门级。日本海军通过对英国生产的装甲进行了比较测试,最终决定采用维克斯公司生产的渗碳装甲。虽然称为VC,但实质上是KC装甲的一种。

相较于同时期的英国战巡,金刚级的主装厚度减小了1吋,为203mm。而炮塔装甲则增加了1吋,达到了254mm。

所以,金刚级的主装相比同时期的狮级更加薄弱。但金刚级主装的优点在于覆盖了炮塔段,而狮级仅覆盖了动力段。狮级的上装覆盖范围相比金刚也更小,上甲板部分无防护。狮级的水线装甲覆盖范围相比金刚级也更小。

203mm主装面对13.5吋以下口径的主炮时可能有一定效果,但152mm的上装存在风险。随着炮战距离延伸,远距离的大落角炮战的炮弹可能击穿上装部分进入舰体内,造成致命损伤。

金刚级的水平防御思路和当时的英国主力舰一样,通过露天甲板装甲阻挡命中甲板的炮弹,或使之爆炸(由于设定的交战距离较近,炮弹的弹道较为平直,难以击穿一定厚度钢板构成的露天甲板)。而下层的19mm穹甲,则是为了防止进入舰内的炮弹对重要区域造成损伤。这种设计在近距离交战是有效的,但在远距离炮战时,水平防御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

穹甲装备工事中的雾岛

金刚级的穹甲为19mmNS钢。从防护效果来说,穹甲只能阻挡击穿侧舷装甲的弹片,防止对重要区域造成损伤,而不能像长门的76mm穹甲那样阻挡炮弹。

金刚级的炮座为229mm,炮塔正面装甲为254mm,炮塔顶部76mm。与其他部分防护一样,炮塔相关防护的防御也是不足的,在后来的改造中有必要重点强化。

根据日俄战争的经验,金刚级的主装下段连接76mm装甲,以防御水中弹。

动力

1.锅炉

金刚级完工时搭载36座亚罗式混烧锅炉(比叡为伊号舰本式混烧锅炉),四座并列布置。锅炉为亚罗公司开发的三胴水管式混烧锅炉,上部为蒸汽筒(胴板长3.47米,内径1.27米),下方为两个水筒(胴板长3.09米,内径0.33米),上下筒之间由直立式蒸发管(水管)连接。蒸发管受热面积400m²,火床面积6.7m²。

锅炉有3个煤炭焚口(炉筒),装备3台效率为200kg/h的喷燃器。燃烧方式为煤炭上散布重油燃烧的方式。当时煤炭依赖人力加入,为了长时间了维持良好的燃烧效率,均匀投炭的火床深度为2米,锅炉的大小受限。因此,金刚级搭载了36座锅炉。

亚罗式水管锅炉搭载作业,右侧为雾岛的舰艉。拍摄于三菱重工长崎造船所(1914年)

为了减少锅炉的搭载量,金刚级的蒸汽压力增加到19.3kg/cm²,蒸汽温度饱和。每座锅炉出力1777马力,36座锅炉出力64000马力。单座锅炉重24吨,效率为74马力/t。

伊号舰本式锅炉

与其他三舰不同的是,二号舰比叡搭载的是伊号舰本式混烧锅炉,同为36座。这是日本海军大型舰船首次搭载伊号舰本式锅炉,此前这款锅炉一直搭载于中小型舰艇。伊号舰本式锅炉是舰政本部造机部门仿造英国的亚罗式三胴锅炉,并加以改进、制式化的产物。修改的部分是将原设计的直立式水管改为弯曲式设计。

修改之后的伊号舰本式锅炉蒸发管受热面积增加到402m²,蒸汽压力19.3kg/cm²,饱和温度,3座200kg/h喷燃器。其他方面的数据不明,推测和亚罗式锅炉一致。

而由民间造船厂建造的榛名、雾岛两舰按照维克斯公司提供的图纸建造,采用的是亚罗式锅炉。

2.蒸汽轮机

主机为2座复式两用改良帕森斯式高低压二胴直结蒸汽轮机。相比一般的帕森斯式蒸汽轮机,改良型的全长缩短。为了改善低出力时恶化的燃料经济性,将高压蒸汽轮机段落开头修改为大热落差的冲动式,以实现工作蒸汽的高压化。而其他部分(低压蒸汽轮机的全部)则依然为传统的反冲动式。

在4轴推进的金刚中,2组高低压蒸汽轮机并列配置,在同一车室内设置巡航段落和后退段落的高压蒸汽轮机连接外轴,内置后退段落的低压蒸汽轮机与内轴相连。两组蒸汽轮机计划全力转速与推进轴同为290rpm。

比叡和雾岛的主机和金刚是同一型号的。最初两舰的主机都被考虑在三菱长崎制造,但由于完成时间的关系,比叡的蒸汽轮机被三菱辞退,并由维克斯公司制造。而担任榛名建造所的神户川崎和布朗公司缔结了进口蒸汽轮机制造的技术合作,所以主机是冲动式的布朗-柯蒂斯式。

2座改良帕森斯式和布朗-柯蒂斯式蒸汽轮机均是每组对应2座凝汽器。不过布朗-柯蒂斯式蒸汽轮机比改良帕森斯式更轻。单算蒸汽轮机本体,榛名为929t,其余三舰为1002~1028t。算入锅炉水和燃料后,榛名的动力系统为4337t,其余三舰为4444~4465t。

推进器为三叶结构,外轴直径3.66米,内径3.75米。

另外,金刚的电气设备相比此前主力舰有很大进步。全舰搭载发电机7座,发电量1105kW。

3.动力布置

Th:高压直结蒸汽轮机,Tl:低压直结蒸汽轮机, Bm:混烧锅炉

随着蒸汽压力上升,锅炉数得以减少。再加上采用改良帕森斯式和布朗-柯蒂斯式蒸汽轮机尺寸的缩小,锅炉室和轮机舱的长度缩短。相较于狮级战巡,三号炮塔和动力舱的配置得以更加合理。

锅炉布置在并排两列、四行的8个锅炉舱中。以舰艏到舰艉的方向为正方向,第一行锅炉室搭载了6座锅炉,其余各锅炉室均搭载4座锅炉。

金刚级由3座烟囱排烟。第一行锅炉室由一号烟囱排烟,第二行由二号烟囱排烟,三、四行由三号烟囱排烟。因为二号烟囱连接的锅炉最少,所以尺寸也是最小的。后来由于一号烟囱排烟对舰桥有影响,从比叡开始一号烟囱后移并增高。

两组蒸汽轮机也被中心纵壁分割为两部分,左右前部轮机舱各并列设置了一组高低压二胴型直结蒸汽轮机。高压蒸汽轮机连接外轴,低压连接内轴。所有传动轴的旋转方向都是向外旋转。

公试成绩

建造计划

在日本海军认可最终设计案472C后,一号舰伊号装甲巡洋舰(后命名金刚)于1911年1月17日在维克斯公司的巴罗造船厂开工。次年5月18日下水,并于1913年8月16日完工。

二号舰卯号装甲巡洋舰(后命名比叡)于1911年11月4日在横须贺工厂开工,1912年11月21日下水,1914年8月4日竣工。

三号舰二号装甲巡洋舰(后命名榛名)于1912年3月16日在川崎神户造船所开工,1913年12月14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竣工。

四号舰三号装甲巡洋舰(后命名雾岛)于1912年3月17日在三菱长崎造船所开工,1913年12月1日下水,1915年4月19日竣工。

金刚最初预算的建造费为1679万日元(造兵529万)。根据海军省年报记录,各舰的实际建造费(括号内为造兵费)依次为2758万(1085万)、2427万(1091万)、2654万(1057万)和2675万(1091万)日元。

由于榛名、雾岛两舰是日本首次在民间造船厂建造的主力舰,两家造船厂的竞争非常激烈。自1912年6月相继开工之后,两舰几乎以一致的进度建造着。之后,三菱长崎建造的雾岛在1913年12月1日下水,相比14日下水的榛名提前了2周时间。这次下水提前的主要原因是长崎港的大潮来得更早。之后榛名舾装过程中的动力机械系留试验延迟,川崎造船所造机最高责任者因此剖腹谢罪。

两舰均于1915年4月19日竣工服役。这次同日服役也被认为是海军考虑到两家公司竞争而统一竣工时间的结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1 16:53 , Processed in 1.71755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