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7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薛家岗遗址:穿越五千年的远古文明

[复制链接]

2647

主题

3022

帖子

973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73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30 07:16: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西南部的潜山市因潜山潜水而得名,历史文化厚重。位于潜山市区南7公里的潜水西岸,有一块地势呈东高西低走向,形状为一条宽窄不一的狭长土岗,这便是薛家岗遗址。
  △薛家岗遗址公园
  薛家岗遗址总面积约30万平方米。整个土岗自西向东伸向潜水,形似长龙探水,故也俗称“龙山”。其中位于土岗最东头的“龙头”部位为一台地,这便是当地习称狭义上的薛家岗。薛家岗台地大体呈椭圆形,整个台地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这里四周溪流回纡,松竹苍秀,景色优美,最适宜人类生息繁衍。
  1977年12月,潜山县文化馆在文物调查中发现了薛家岗遗址,随后安徽省文物工作队杨德标等同志多次实地调查该遗址,最终确认该遗址为一处内涵较丰富、保存较完好、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的遗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小雷介绍:“薛家岗遗址的发掘是“前五后一”,前五次发掘由当时的安徽省文物工作队,也就是现在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杨德标先生主持的,分别是1979年春、秋、1980年、1981年、1982年,发掘面积2200余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144座,另外还有房址、灰坑等,出土各类文物3000余件,主要有陶器、石器和玉器。陶器有鼎、豆、壶、鬶、碗、盆、陶球、纺轮等,石器有石刀、石钺、石锛等,玉器有玉璜、玉环、玉佩等。”
  △薛家岗一期M5
  △薛家岗五期M40
  前五次发掘是安徽新石器时代考古大规模发掘的开端,在安徽考古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随后的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安徽考古的一个工作重点地区就是皖西南地区,研究的重点课题就是薛家岗文化。张小雷说:
  后一次是指2000年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卫红先生领队,又对遗址进行了小面积的发掘,并对整个岗地中部的永兴地点进行试掘,确认这里也有新石器时代遗存,这就扩大了薛家岗遗址的分布范围和面积。
  为编写薛家岗考古报告,2000年秋天,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研究员吴卫红领队,再一次对薛家岗遗址进行发掘。2004年,《潜山薛家岗》考古报告出版,薛家岗遗址和薛家岗文化逐渐清晰起来。这也是安徽考古史上第一部大型考古发掘报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张弛教授把它称为“安徽考古的补白之作”。
  薛家岗遗址的发掘,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确立了薛家岗文化。张小雷说:“鉴于薛家岗遗址出土器物的独特性,在1981年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三次年会上,遗址的发掘主持者杨德标先生提出了“薛家岗文化”的命名,这是安徽第一个命名的考古学文化。但鉴于它的部分文化面貌上具有多元性的特点,特别是与宁镇地区有较多的相似性,在提出之初尚未得到考古界的普遍认可。”
  张小雷说,在1980年代,安徽和湖北、江西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又陆续在皖西南、鄂东、赣北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发掘,发现了一批文化面貌相近的遗址,在此基础上,以薛家岗遗址为代表的薛家岗文化逐渐成为考古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期间,不少研究者就相关问题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重点是讨论该文化的面貌、分期、年代、与周边文化的关系等基础问题。自1988年以后,“薛家岗文化”的命名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同。
  薛家岗文化主要分布在大别山东南麓两侧的山前或平原地带,中心范围分布在皖河流域及其南部以武昌湖、泊湖为代表的湖区。文化面貌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与太湖流域和宁镇地区的崧泽良渚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2004年出版的《潜山薛家岗》大型考古报告中,将薛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六期,认为前五期是属于“薛家岗文化”,第六期属张四墩文化。前五期又可分为早晚两大期,早期的绝对年代约在距今5500—5300年,晚期距今约5300—4800年。
  薛家岗遗址,地层厚度不一,分布范围较广,时代跨度较大,从距今5500年一直延续到夏商周、宋明时期。在遗址开挖过的探方中,从土质结构上可以看到五个文化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唐、宋文化层,第三层为夏商文化层,第四、五层为新石器文化层。从四、五层叠压关系和随葬品的组合变化来看,新石器时期的潜山人,已经脱离了原始人群的流浪生活,逐渐走向定居,并且创造了相当进步的生活、生产用具。在这些出土的用具中,大型多孔石刀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张小雷介绍:
  薛家岗遗址最独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就是大型多孔石刀,有1、3、5、7、9、11孔,最多的达13个孔,基本全为奇数,个别的还有四个孔的。而且石刀制作工艺精良,从石料的选材、打坯、成形,到钻孔、打磨,都有一套完整而规范的技术保障,特别是石刀的钻孔定位技术,采用了较为精确的测量方法,经测量已达到误差在1毫米以下的精度,这在我国已发掘同时期遗址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中1件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此外,薛家岗遗址的陶器、玉器也很有特色。像鸭嘴形足的罐形鼎、宽扁形足的盆形鼎、枫叶形足的釜形鼎,尤其是这种枫叶形足很少见于其他地区。玉器中有一种镂雕的玉佩也很有特色。
  △薛家岗五期M40
  △薛家岗四期M91
  张小雷介绍,薛家岗遗址出土的彩陶片,是我省第一次正式考古发掘出土的彩陶片。遗址发现的夏商时期的遗存,也是在皖西南地区首次发现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
  △薛家岗五期M40
  薛家岗遗址,是安徽考古史上的首次大规模发掘。张小雷提到,薛家岗遗址发掘的另一个意义,是锻炼了考古队伍,培养了一批地方文物干部。目前,薛家岗遗址在当地政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下,一方面被有效地保护,另一方面,被开辟成为新型的旅游景点。张小雷说:“薛家岗遗址的保护利用工作一直在持续进行着。早在1996年12月,薛家岗遗址就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也是安徽省第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国保单位,其他像凌家滩遗址是2001年被评为第五批国保。2009年以来,有关薛家岗遗址保护展示工作逐步启动。2012年,安徽省省政府公布了薛家岗遗址保护规划方案,修建了遗址陈列馆,复原了部分考古探方,遗址环境风貌得到有效整治,增设了安全技术防范系统,薛家岗遗址公园已基本建成,目前已经被列为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并积极申请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今天,走进薛家岗遗址公园,就仿佛穿越了五千年的时光隧道:古人居住的茅屋依清溪而建,泉水潺潺,鱼儿欢游其间,时而有身穿兽皮树叶的远古猿人,穿梭往来。黄昏时刻,他们三五成群,拢在一起取石生火,待篝火升起,便捧来食物,搭起最简便的烤架,熟食先分配给老人、小孩和怀孕的女子。晨曦微露,阳光缓缓洒向丛林、原野、溪流、山川,远古人在欣喜中舒展四肢,揉揉惺忪的睡眼,利索地穿好围猎行装,蓬乱的头发、强健的肌肉,手持造型各异的石器工具……它向人们诉说着,远古时期中国皖西南的土地上曾经璀璨、辉煌的文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2 18:45 , Processed in 0.69898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