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德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场战争以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以及伤亡最惨重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起初德军凭借“闪电战”优势,将苏联红军打得一路溃败。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出现了后勤补给困难等问题,再加上作战区域内气候环境恶劣等问题,德军逐渐丧失了战争主导权。而苏联红军则趁机发起反击,一举攻入柏林。 这也让很多人开始思考,同样是百万军队,苏军守住了莫斯科,德军却守不住柏林,为什么会如此呢?
德国战史给出了答案对于这个问题,西德历史学家鲁道夫·霍夫曼曾作为细致研究,并且在《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中对莫斯科战役进行了分析:从战略意义上来讲,德军入侵苏联的决定其实是正确的。 如果可以成功拿下苏联,届时将有更大的可能让英国屈服,进而将全世界都一步步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也是因为如此,德国才会出动大量精锐部队,向莫斯科方向进行大纵深突破。 但由于对战双方存在三个不同,这才导致一方守住了都城,另一方则没能守住。
苏德两军的后勤补给状况不同首先,当时德军用来运输物资的铁路系统非常混乱。德国拿下波兰之后,便希望通过波兰向苏联发动纵深突破作战。德军虽然顺利打进了苏联,但是因为波兰境内的铁路系统不给力,无法支持德军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 而战争进行到后期,德军也的确出现了后勤补给跟不上的问题,在攻打莫斯科之时,很多德军因为没有御寒的东西早早冻死,使用的武器装备也因为严寒大多歇菜,实在没有足够的优势攻占莫斯科。
可是苏联攻打德国的时候大不一样,在1945年时,苏军先一步出动了大批工程人员,将沿途的铁路系统进行修复,甚至是扩建。显然苏联方面也清楚,若要支撑百万大军作战,必须要确保后勤运输体系通畅。 苏联正是因为在战前做足了准备,其与德军正式开战时,不再需要为后勤补给而操心。再者说苏联人对于环境的适应性相对较强,他们在攻打德国柏林时,气候环境没怎么影响到苏军攻势,最后自然可以拿下柏林。
苏德两军的军民精神面貌不同其次,相比于德军守柏林,苏军在开展莫斯科保卫战的时候,表面上看苏联已经失去了大量的土地,但其实苏联仍然有足够的战略纵深,可以和德军展开接下来的作战。 因为没有彻底陷入绝境,苏联上下几乎不存在悲观情绪,在男性公民损失惨重的情况下,苏联的女性甚至都敢拿上武器装备上前线作战。 等到德军兵临莫斯科附近时,苏联当时的重要领导人斯大林更是大胆地采取红场阅兵,极大程度上鼓舞了军民士气。
而守柏林的德军则并非如此,经过长年累月的战争,德军的士气已糜。且最重要的是,以前德国民众在希特勒的演说下,相信德国对外发动战争,就可以让自己过上好日子。 但慢慢地很多民众清醒过来,特别是看到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战事后,国内资源被严重消耗,希特勒描述的未来却迟迟不见,不管是军队还是民众都失去了作战信念。 更别提到最后希特勒还选择了自裁,所谓“两军阵前,旗不可靡”,希特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帅旗一样的存在,他一死,德军更受影响,这样的一支军队,怎么可能守住柏林?
苏德两军的军队规模和武器也不同最后,苏军驻守莫斯科以及德军驻守柏林时,其兵力规模以及所使用的武器也存在很大不同,这也是导致苏军最终守住了莫斯科,而德军没有守住柏林的重要原因。 在莫斯科会战中,苏军投入了125万人的兵力,但这仅仅是莫斯科城内以及近郊的兵力,莫斯科的周围可用兵力还有百万左右。 这样看德军其实并没有兵力优势,拼消耗根本拼不过苏军。而苏军攻打柏林时,共计投入了250万兵力,德军则只有80万,自然能够成功攻下柏林。
另外在武器装备方面,苏德两军也存在明显差距。德军在攻打莫斯科的时候,军中配备了各种火炮1.4万门,坦克1700辆,飞机1390架。 苏军当时则装备各种火炮7600门,坦克990辆,飞机677架。但就像是我们在前文中提到的那样,受到天气的影响,德军有很多武器都没有办法使用。 再加上后勤受限,石油供给已几乎绝断,相比于石油等军需资源丰富的苏联,德军自然不会是对手。
等到苏军攻打柏林的时候,苏军共计投入了6250辆坦克,41600门火炮以及7500架飞机。反观德军,真正能够在战场派上用场的装备,火炮为800门左右,坦克和自行火炮500余辆左右,飞机更是只有400架。 且就算不对比这些重装备武器,光是普普通通的弹药,苏军就能够保证在半小时内倾泻98000吨,德军则是越用越少,实在是无力守住柏林。
当然除了上述原因以外,苏联和德国最后会有不一样的战争结局,还有其他一些成因,只不过这些成因的决定性没有那么高,这里就不做赘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