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3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淮水之畔,寻访双墩文化遗址,发现珠城文明之光

[复制链接]

2668

主题

2818

帖子

948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48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1-6 14:0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淮水之畔,寻访双墩文化遗址,发现珠城文明之光

七月中旬的一个下午,雨后初晴,骄阳似火,我专程去寻访了双墩文化遗址及其春秋墓。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终极疑问,是你我日益遭遇到的困惑。素来喜欢行旅的我,尤其对历史文化陈迹颇感兴趣。在过去的岁月里,我曾专程寻访过几处古老的文化遗址,比如汤家墩、金山神墩,其中前者年代大约为殷墟文化一期, 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饕餮纹青铜方彝”在国内少见,可谓一方土地的一张考古名片。

双墩文化遗址位于蚌埠淮上区小蚌埠双墩村,南距淮河2公里,北边的不远处有北淝河绕过。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这里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1985年蚌埠市博物馆普查组在一片“瓦碴地”的土坡和台地上,发现很多陶片和夹沙陶片,具有早期陶器的特点,于是在普查卡上写下了:“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1985年8月5日。”

1986年10月,在遗址北部和东部掘两个探方,发现红色彩陶残片。接着,发现了陶塑纹面人头像和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陶器、石器、蚌器、骨器,大部分为生活器皿和手工渔猎工具,很多陶片上还有刻画符号。经测定,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陶塑纹面人头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4年6月26日,《中国文物》刊登了陶塑纹面人头像的研究文章,被定为“双墩文化”的标志。

双墩出土的陶塑纹面人头像,两条长长的月牙眉,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丰满的脸上,两侧用珠子连成的弧线,与额头的雕题印记呼应,具有完美的纹面修饰。那只不纯真的笑容,象征着先民们早期智慧的成熟。

在遗址出土陶器、石器、蚌器、骨角器等大量珍贵文物中,且不说那些器皿功能,已有了罐、坛、盆、釜、碗的分类,形体达到了相对标准化的规格,更重要的是,607件陶器底部刻画有图案和符号,明显是用抽象方式创作而成的。显示当时人类已具备象形、指事、会意等方面的文字功能;所刻画的图案线条流畅、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鉴赏价值。

这些器皿刻画符号,反复出现,初步带有规律性。它明显地表现了先民之间交往使用的功能,这表明先民们已从结绳记事向甲骨文的过渡。从图文同源追溯中国文字起源,双墩器皿上的刻画图案和符号,已被专家确认是我国文字的重要起源之一。

大量出土的文物表明,远古时代的双墩,南临淮水,北有淝河,四周低洼,茂密的丛林覆盖着湿地沼泽。他们就地取材,以树木架构,仿照树上鸟巢做成尖顶房屋,在底部用树立的柱子,埋在地下做根基,搭成干栏式建筑,过着巢居式的生活。

行走在双墩这一片土地上,思绪将我带到了亘古的年代,想象这里生活的场景:群鹿奔跑,野猪嚎叫,双墩先民们用自制的弩猎取;河边的扳网,打起鲜活的鱼虾;水稻熟了,就用蚌镰收割回家。土窑旁的工厂,手工匠人在精心制作陶坯。妇女们已经学会养蚕,有了简单的束丝,用骨针可以缝制衣物。在这片宜居的土地上,远古的先民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在质朴生活中,远古的先民不断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因此,双墩文化遗址被誉为“淮河文明之光”,其出土的陶塑纹面人头像,被誉为蚌埠地区的人文始祖,以雕塑的艺术形式,树立在市区的淮河文化广场。


大禹治水


张公山公园


湖上升明月(蚌埠中华古民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9 20:41 , Processed in 0.21071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