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1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物为伴:宋明文人雅致生活

[复制链接]

2530

主题

580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79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3-1 13:4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文会图局部 巨榻上摆放着各种酒菜、水果,文人围绕而坐,或聊天、或闭门养神、或相顾而语,神态各异。侍童手捧杯盘往来其间。

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泛审美主义。古典文化集大成的《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大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贴身大丫鬟分别是抱琴、司棋、侍书、入画:以“琴棋书画”入名,可见这些器物与文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长物一词,源出《世说新语·德行》篇,语称王恭为人“清廉贵峻,志存格正”,故一身之外,别无长物。是以长物之称,即指“多余之物”,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有时珍同拱璧,如文玩古董;有时一文不值,如明月清风。但常常,无用而有大用,极其精致的往往就是为世所珍的长物。


△ 宋徽宗真像 绢本,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姚文翰奉勅绘。

在儒释道思想熏陶下,中国的士子向以出仕、处隐两种途径调节与当政者的关系。朝政清明之时,以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而或君昏纲弛,则独善其身,鉴藏书画古玩,超然出世,在自娱中充实自我,寻找独立的理想人格。于是,一些闲闲散散、孜孜矻矻的人,一些坛坛罐罐、花花草草的事,勾织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日常。

斯人已逝,长物不朽。那些长物千百年来与中国文人相伴相随,既是精致生活和温文气质的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依托和见证。


△ 文会图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35年)绘。画中描绘了文人宴饮雅集的场面,巨榻不远处的石案上摆放着一架琴,清风吹来,仿佛琴在鸣响。

宋,器用之美

宋代被认为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人的黄金时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宋代理学关中学派创始人张载(1020年~1077年)的理想,也是经五代丧乱之后一代有为的士大夫们共同的心声。宋代的文人普遍以天下治平为己任,向古人求索、向其他思想流派学习,以期变古为新,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儒、释、道三教融合在宋代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在赵宋皇室的影响和推动下,由文化官僚、专职画师、闲散文人共同组成的宋代文人群体,继承魏晋六朝以山水诗为先导的士大夫文化,吸收唐代禅学精义,掀起了文人画的浪潮,确立了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并由对绘画的审美扩展到园林、居室、器用和品鉴、收藏等领域,一改汉唐以来金银奢靡之色,追求极简之美,形成了品调高雅的造物艺术。


△ 北宋定窑白釉台盏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M12出土。此套台盏为吕氏家族墓所出台盏中最为精美的一件,通体素净中透出北宋贵族们追求的雅致情调。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里说:“与盛唐相比,(宋)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心灵的安逸享受占据首位。不是对人世的征服进取,而是从人世的逃遁退避;不是人物或人格,更不是人的活动、事业,而是人的心情意绪成了艺术和美学的主题。”

《梦梁录》(作于元初,作者吴自牧)在回忆南宋时云:“焚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适累家。”当时,焚香、点茶、挂画、插花,被宋人合称为“生活四艺”,是文人雅士追求雅致生活的一部分。


△ 消夏图 宋,绿阴笼罩,百花盛开,盛夏的庭园里充满了凉爽和惬意。在仆人的服侍下,达官贵人们看上几幅字画,听上几段小曲,生活优哉游哉,堪称宋代上层生活的典型写照。

大乘佛教诸经尤其是《楞严经》中“六根互用”的观念,在北宋中叶以后士大夫习禅的背景下,逐渐向日常生活和审美方面渗透。以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为代表,从个人修道体验出发,追求六根通透、一心湛然无染的境界,由此使六根所接触的现象世界升华为心灵境界,将吟诗、作画、焚香、品茶、尝食等活动当作参禅悟道的途径或方式,并将其所赋予的嗅觉、味觉、触觉与视觉的感官体验,上升到极高的艺术层面,达到“道”的境界。


△ 明嵌云石紫檀木笔屏 1966年上海宝山顾村明代朱守诚墓出土。笔屏是一种笔插与砚屏组合而成的文具,非常少见。笔插是一种竖向的置笔用具;砚屏则是置于砚边,用于遮风障尘的小屏风。笔屏结合了两者的功用,插笔与遮风障尘两不误。

与此同时,这些活动从原料置备到使用方式,无不讲究;从器具到场合,细枝末节各有雅意。四艺合一,展现了宋代文人学士风雅的生活美学。其中,诗词书画与饮酒、烹茶、焚香共同构成宋代士人日常生活中的赏心乐事。

中国的用香历史可追溯至春秋之前,盛唐时期调香、熏香、评香已成为高雅艺术,香道文化俨然成形。宋代发展达到鼎盛,香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燕居焚香成为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情致宛然,别有意蕴。

宋人的香事活动中,使用的香炉材质丰富,以瓷炉为主,取其轻巧、不导热、无杂味等优点。瓷质香炉几乎遍布所有窑场,且都是各窑精致的产品,足见香事之盛。小香炉与书室布置相关,主要用于品鉴沉檀之香,一炉沉香成为宋代文人书桌上的必备之具。北宋时流行高足杯式炉与筒形炉,南宋时期出现了各种仿古式样的小香炉,造型秉承古代青铜器的端正沉稳,装饰追求朴素简洁之美。


△ 焚香祝圣 宋,李蒿绘。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唐朝时,陆羽(733年~804年)的《茶经》奠定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茶道艺术的理论基础。《茶经》十章七千余言,从“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十个方面对茶文化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其中,源,讲茶的主要产地及气候与茶性的关系;具,讲茶的制作工具;造,讲制茶工艺;器,讲二十四种煮茶、饮茶器皿;煮,讲烹茶技巧;饮,讲饮茶与茶韵方面的品鉴;事,讲茶史茶话;出,讲不同产地茶的高下等次;略,讲茶具和茶器的用法;图,就是把以上内容绘图示人。这些都为宋时茶事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两宋时期,国君的提倡、文人士大夫的推动,使得士林乃至全社会饮茶之风盛行。此时的茶饮,不仅仅是文人士大夫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其自我文化认同的体现,成为生活格调与品质的双重象征。陕西蓝田吕氏家族所有墓葬中都有随葬的茶具出土,这些材质不同的茶具涵盖了宋代各式泡茶方式,足见当时茶事之盛。


△ 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瓜棱腹带盖执壶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M2吕大临墓出土。此件青白釉执壶形制精美、釉色莹润,应为景德镇湖田窑之佳品。


△ 宋耀州窑青釉托盏 陕西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M16吕大章墓出土。该套托盏为茶具,最大特点是茶盏与盏托异色配搭。

瓶花之制的开端,可上溯至魏晋时期的佛事供奉。至宋元时期,花瓶样式的丰富、使用人群的广泛和社会功能的多样,都开启了前所未有的盛景。受理学影响,宋人开创理念花,更注重理性意趣,以清、疏风格为主,追求线条美,内涵重于形式,体现插花者的人生哲理与品德节操。

高矮两式梅瓶、胆瓶与长颈花瓶等式样,代表了当时怡心适用、品味日常的生活美学;而铜瓶与瓷器中的仿古式瓶,造型多来自于商周、秦汉的尊彝古器,可视为宋以来礼制循古与文化复兴的另一支流。仿古类的花瓶盛行于南宋时期,既有铜质的小瓶,也不乏仿自古代铜、玉器的瓷质琮式瓶、贯耳瓶、环耳瓶和花觚,乃至适合栽种花卉的花盆和花钵。


△ 宋仿周兽面纹铜尊 尊体纹饰细密规整,以云雷纹为地,而以线状几何纹勾勒出主纹饰,意在仿商周纹饰,但均变体,如头部为八组变体蝉纹,下接一周垂首折身小虫纹;腹部与圈足各饰两组兽面纹。

遣兴于笔墨文章是古代多数文人的一生寄托,书法的功能一开始是很实用的:沟通、记录。发展到宋代时,对待书法的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游戏来娱情自适。与其他领域不同的是,书法领域的这种变化是自上而下的,有流传下来的文字说宋徽宗(1082年~1135年)“万机余闲,不以声色为娱,珍玩为好,惟留神翰墨,怡养天和”。在文士的聚会欢宴场合,书法是重要的娱乐方式,“风生翰墨留连看,月入笙歌次第催”(《次韵知郡安抚元夕赏倅厅红梅三首》)。


△ 宋高宗赵构(1107年~1187年)给岳飞二信帖。

文房用品是笔耕丹青的必要条件,而文房器具成为士人爱赏的雅物,则自宋代开始。文房用具以其丰富的功能、独特的造型以及考究的材质与精湛的制作工艺,构成宋代文人绚丽多彩、品位高雅的艺术世界。

诸多字体中,陆游(1125年~1210年)尤喜草书:“华堂却来弄笔砚,新诗醉草夸坐中”(《春感》),“一杯弄笔元无法,自爱龙蛇如卷声”(《晨起颇寒饮少酒作草数幅》),“笔墨有时闲作戏”(《初到行在》),“判牒不妨闲作草”(《焚香作墨渖决讼吏皆退立一丈外戏作此诗》)……这些描写是宋时书法观念转变的典型例证,在这种对翰墨的玩味之中,书写者实现了高度的自我满足。


△ 唐寅(字伯虎,1470年~1524年) 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徽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文徽明、仇英并称“明四家”。

岳飞(1103年~1142年)的抄手式端砚,砚底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行草铭文,乃为岳飞亲书,其中所配的鸡翅木盒盖上有汪洛年(1870年~1925年)所绘的岳飞像。除砚池外天地四壁都有题铭,分别是南宋谢枋得(1126年~1289年)、文天祥(1236年~1283年)、元代鲍恂(生卒年不详),明代王守仁(1472年~1529年)、于谦(1398年~1457年)、陈继儒(1558年~1639年),清代朱彝尊(1629年~1709年)、王澍(1668年~1743年)、张謇等四代名家题赞。

明,与古同游

明代士大夫身处独特的政治环境,强调自身环境的艺术化需求,逐渐从义正词严的关注庙堂之高,转向独抒性灵的艺术创造,营造园林居室,定制陈设器用,把对生活文化的体验诉诸笔端,生活品鉴类著作迭出。既是对宋代造物艺术的继承,也生发出自身玩物心态的转变,抒写人生处世的格言和个人的生活情趣成为风尚。

时代的尚奢风气使他们普遍认为,只有在阔大且设计精心的庭园里,在考究的家具和精美的茶具、香具环境里,优雅生活的气韵才能得以完全呈现,真正代表一个人地位和品位的不是金钱,而是法书、名画、文玩、奇石和花卉虫鱼这些与日常生活无甚关联的雅物。


△ 竹院品古 明,仇英(约1498年~1552年)绘。文人雅士的品古爱好,自古延绵不绝。图中右二人坐湘妃竹椅,正全神贯注于鉴赏桌上所陈之古画册页,中立者正捧古玩,四周罗列觚、爵等铜器,人物神情专注,环境幽静,逍遥自在。

明代文人在器物审美上,开始从实用功能和礼仪功能转向审美功能。他们讲究精雅,从内圣外王的人生目标转向自我内心情感的体验,不再恪守传统的“道为器用”的礼教观,有意去除附着在器物上的政治和道德诉求,回归物质生活本身,重视纯粹的感官体验和个体诉求,在日常生活领域表现出对物质文化的狂热迷恋。

沈德符(1578年~1642年)《万历野获编》有云:“嘉靖末年,海内晏安。士大夫富厚者,以治园亭、教歌舞之隙,间及古玩。”明代中叶以后,宫廷贵族乃至文人士大夫颇流行于园林聚会,透过书画器物之品鉴,营造出“闲雅好古”富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并形成“高堂广榭,曲房奥室,各有所宜”的居住标准。


△ 中兴四将图 南宋刘松年绘。“中兴”是指宋高宗建南宋后宋军抵御金军入侵的历史阶段,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四位军事统帅抗金功绩最为突出,称“中兴四将”。

雅集,指古代文人雅士吟咏诗文、议论学问的集会。至明代,雅集在文人雅士中流露出更高的意境,他们将其发展为抚琴、赏香、啜茗、读画四大意趣,将闲逸的生活形态推衍到生活艺术的顶峰,成为宫廷倡导的文士潮流,也派生出竞相尊崇的儒雅风尚。

明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制芽茶,自此中国的品茗方式进入了大变革时代: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茶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茶叶的撮泡法,茶具自然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紫砂茶具异军突起,为更好地衬托茶汤的色泽之美,莹白如玉的茶盏成为茶客的新宠。


△ 柳如是端白写经砚 白端砚石色洁白如雪,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是琢制朱砚的上乘砚材。柳如是(1618年~1664年),明末清初名妓,“秦淮八艳”之首。作书得虞世南、褚遂良笔法,后人赞其“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左图)。 岳飞(1103年~1142年)抄手式端砚所配的鸡翅木盒 盒底是杨守敬、缪荃孙的题刻(右图)。

晚明江南文士袁宏道(1568年~1610年)在《觞政》中从酒令、情境、器具、掌故等,列出十六条目总结了饮酒的各项礼仪法则,也书尽了晚明文人饮酒的闲适雅致。

明代的文士将品茶、饮酒当作一种精神追求,首先强调品饮的情境:松林竹下、山中河边、棐几明窗、时花嘉木。这类常常出现在文人山水画中的景致,也往往被认为是最佳的茶酒之所。对茶酒情境的要求与渲染,亦是有意识地强调文士的高雅与独特。


△ 李香君(1624年~1653年) 南京秣陵教坊名妓,与董小宛、陈圆圆、柳如是等被称为“秦淮八艳”,孔尚任《桃花扇》1699年问世后,李香君闻名于世。

晚明文人对熏香赏花颇为讲究,此时香事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文人雅士设香斋、呼朋唤友、听琴闻香、共品共赏,到达了物我两忘之境地。香文化的发展,带动了各种类型和不同用途的香具的出现。此时香炉依然是最常见的香具,其外形各式各样,有博山炉、筒式炉、莲花炉、鼎式炉等。此外,为了营造高雅清净的环境,以及在演奏乐器时燃香助兴,还产生了一种专为抚琴弹筝时使用的小型香炉——琴炉,是文房用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件。


△ 惠山茶会图 明,文徵明(1470年〜1559年)绘。画中人物共有八人,五主三仆,有的坐在泉亭下、有的在鼎旁煮茶,与周围的景色构成一个整体,既展现了暮春时节山林的幽深佳美,也反映了文人生活的闲雅情致。

晚明亦是插花艺术的鼎盛时期。万历年间,我国历史上第一本论述瓶花技艺的专著《瓶史》诞生,书中对插花所用的器具以及欣赏、禁忌等内容做了详尽的描述。明代的花器包含“插花”与“盆景”两类器皿。插花器常置于案头,与文玩一起构成明代书房的陈列品,盆景器则置于园林之中,成为文人雅集的点缀。

“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书房室内的家具器玩陈设,最能体现文人的精神内涵。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形成,其中文人士大夫成为主流群体。他们崇尚高雅,讲究品位,对于书房的陈设布置格外重视,追求高雅别致、独具匠心的格调,以文房清玩为点缀,明式家具陈列其间,烘托出悠闲安适的气氛,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使书房成为一个修身、怡情的美好天地。


△ 明万历青花梅兰竹纹长颈瓶 嘉兴洪合良三项氏墓出土。青花瓷,葫芦形,细长颈,鼓腹,矮直圈足,腹上绘梅、竹、兰。

白端写经砚为“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的文房用具,砚底刻着篆书“柳如是写经砚”字样。白端砚石色洁白如雪,莹润如玉,纤尘不染,在以紫色为主调的端砚家族中,别具一格;而他们的生活,也似乎从历史的深处向我们走来。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无论是哪一个朝代,在长物相伴之中,都可以体味到一种生命的律动。


△ 岳飞抄手式端砚 砚底有“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个岳飞亲书的行草铭文,用笔浑厚圆润,气雄力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16 14:01 , Processed in 0.24698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