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在第二次长沙会战补充了3300吨弹药,而第三次长沙会战只补充了300吨弹药。弹药量不足是日军失败的另一个主要原因。长沙守军建的碉堡、暗堡如果日军火力充足的话几炮就打垮了,此次日军远道而来就带了一些野战炮和山炮,而防守长沙的守军在岳麓山有重炮、山炮、重迫击炮上百门,日军这点火力早被国军所压制——火力不足是第三次长沙会战没有攻下长沙的主要原因。 时任37军140师第420团团长李龙光在阻击日军的过程中发行日军端着枪却不射击,从被击毙的日军尸体中发现日军随身没有一粒子弹。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饿”,随意更改作战计划导致后勤补给线过长,加之第九战区发动人民坚壁清野,日军找不到粮食吃,撤退的匆忙行军锅都扔掉,从农民地里挖点地瓜充饥,还不敢点火只能吃生的,甚至连生的都吃不上——被李龙光部俘虏的日军第6师团24联队士兵都饿得走不动。赵子立说:“第三次长沙会战,日军陷入重围,伤亡惨重,但日军的指挥系统未被打乱,日军虽在艰苦条件下撤退,却始终有部署有指导的撤退。”在占尽优势的条件下国军为什么没能全歼日军呢? 国军战役得失 首先战役发起前准备充分,吸取了第一二次长沙会战的经验教训,前文已有所涉及就不多说了。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不仅如前两次长沙会战中积极破路、坚壁清野,还协助军队打击日寇。国民党《中央日报》就记载了:麻林桥一个少年手拿大刀隐藏在山中,日寇撤退过程中见到落单的日军就用大刀砍杀,其一人就砍死日军三人,活捉一人;一老汉积极为守军带路,其一子在带路途中牺牲,其回家带着第二子继续为守军带路。在关王桥战斗中两个伤兵,被农民发现接回家中,将最好的东西给伤兵吃。 士兵归队时流着眼泪说我们再不努力杀敌就没有脸见湖北民众了。守卫长沙的第10军再战斗前一天晚上,勒令长沙西岸的长乐、望岳、含浦、美同四乡“劳军”,很快就凑齐了1000只鸡、10000斤肉。 当时《中央日报》记者感慨道:“这许多食物,就是在重庆,也许不能一天之内供应市面,而长沙四乡之地,竟能在顷刻间募齐,这是不是奇迹!”此次作战共动员40万人民参加破路、救护、运输、侦查等。 战斗中出现的军事上的问题有:实行包围时,战术呆滞;追击时不够大胆。第九战区长官部包围时命令,第一次到达什么位置,第二次到达什么位置等等,企图使各部队齐头并进,因而时部队行动迟缓,结果使日军能够抢占浏阳河㮾梨市渡河点,打开缺口,突围成功,这是限制各部主动出击缺乏灵活性造成的。如第10军参加战斗的有24346人;阵亡2588人;伤1383人;合计3971人。9按照此伤亡数量应该还有余力尾击日军,然而并没有出击;奉命支援的生力军第73军(建制非常完整)只追到汨罗江边接到薛岳命令不再追击就返回了。 外围部队又没有控制所有渡河点,如果像79军及时炸毁浏阳河上桥梁,战果可能会更大。战略上形成包围圈而实际上战术没有形成包围圈,留下许多空隙,实际上为日军留下退路。 不敢放手使用兵力。一般日军辎重部队战斗力是比较弱的,以一个军的兵力拿下没有问题。然而蒋纬国先生总结到:1月4日当日军第6师团从长沙脱离战场前,其战斗部队弹药已将告尽。该师团的辎重联队(兵力一个大队-1200多人)在位于㮾梨市附近,遭79军部队竟日攻击,该处日军虽陷苦战,但未被歼灭。倘当日第79军使用充分兵力,攻击奏功,虏获日军辎重,则日军第6师团脱离战斗后,无从获得补给,战力将尽失。必无法渡浏阳河突围而被歼。10 与之相似茶塘附近3师团辎重部队被26军围攻,但未被歼灭,致使第3师团突围。 情报保密不好,虽然指挥部分使用有线电话但是追击过程中必须使用无线电报,电报密码不经常更换导致追击情报被破译。 如58军134师向文彬团在击毙的日军佐级军官尸体上搜出与国军军用地图一样的日军地图,用红笔标注出防守影珠山的有20A(20军),神鼎山有99A,长沙方面追击的有4A,将国军无线电报全部破译,知道国军围追、堵截战役部署。 追击过程中不敢大胆追击,如暂5师与敌后卫部队一接触就停止不前,即不侧击,又不迂回,呆呆的聚集在一起,结果遭敌飞机轰炸损失惨重。 后勤补给太差,追击部队很多吃不上饭,如某师连续两天没吃上饭。这也是各部不能快速追击的一个重要原因。 畏敌不前。防守武宁、修水的国军三十集团军的第72军军部和34师畏敌如虎,被四五百日军追击逃窜,战后王陵基大发雷霆:“以一师之众被四五百日军打的望风而逃,还不执行总部命令,致使人民遭受重大损失,几乎影响战局,使我这个副总司令下不了台。” 给予72军军长韩全朴撤职、第34师师长陈良基撤职查办处分。 射击技术太差,浪费弹药严重。如国军第10军第3师共参战兵力为6674人。11共消耗手枪弹、步枪弹、机枪弹、特种钢芯机枪弹共666090发;枪榴弹1529发;各种炮弹:八二迫击炮弹、榴弹等9042发。12(笔者据《陆军第10军第3师参加长沙会战武器弹药损耗表》统计而成) 4天的弹药消耗比129师百团大战2月零21天消耗的弹药还多。129师消耗子弹354000发(步、机枪弹合计)、山炮弹200发、迫击炮弹2000发、手榴弹9000枚、机关炮弹200发。13第3师报告其毙伤日军1万余人(这个水分大大的有,日军一个师团才两万人)除去炮兵和医护兵、司令部不拿枪战斗的,假设国军战报数字是真实的国军平均一百发打死一个日军,这还不算炮弹杀伤敌的数量。 而1942年晋察冀边区春季反扫荡一分区司令员黄永胜战斗总结报告说:“射击技术及指挥差:如在第一阶段里,平均68.6粒子弹和1.6个手榴弹毙伤敌一名;第二阶段,平均54.1一粒子弹和3.8个手榴弹,毙伤敌一人。整个战役中平均61.3粒子弹和2.7颗手榴弹毙伤敌一人。” 军纪太差。《第三次长沙会战》中记载:影珠山阻击日军撤退时,日军死伤不少,留下一些战利品。在日军还在继续射击的情况下,有些官兵竟然前往争夺,贻误战机,还被日军杀伤不少。因互相争夺,各部之间还互相射击。人民积极支援国军作战而国军如何对待人民呢?第10军第3师《阵中日记》记载,长沙守军正与日军激战时,薛岳命令驻守岳麓山的第77师于1月3日渡过湘江,准备对日军出击。第77师(杂牌军)渡江之后,集结在碧湘街一带,不作任何出击准备,而去彻夜翻箱倒柜,勒索民财,而且还有三、四个士兵抓住一个中年孕妇进行轮奸。 蒋纬国编辑的《抗日御侮》虽然有为尊者讳——曲笔不写蒋介石军事指挥错误,单纯的从军事角度看还不错,但是因为其自身属性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指出国军失败的政治原因,这个核心问题。 国军军事的错误实质是政治的不良
大家看这样的兵如何打仗?能活下去都不易。图片来源于网络 毛泽东说:“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国军军事上的错误的根源是其政治不良。1942年国民党战史会编《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提到:“士兵待遇过低,营养不足,以致体力羸弱”,后果“牺牲于敌人白刃下者为数甚多”。因饥寒交迫冻死战壕的——仅12月26日晚冻死者就有十余人。国民党兵役司令官周开勋的记忆中,国民党的役政“弊病丛生,惨绝人寰”;壮丁的“衣食住行”,“惨不忍睹”。壮丁穿的——“往往是冬发夏装,夏季不发,……每人发一套汗衣裤、一套单军衣裤、一顶军帽、一床灰毡(有时不发)。” 由于国军普遍存在的吃空饷,不仅杂牌军存在,国军嫡系部队也是如此。《剑桥中华民国史》引用了不少美国人眼中的国军,一位美国专家1944年广泛地检查了不同种类部队的1200名士兵,他发现57%的人表现出营养不良。这显著地影响了他们发挥士兵职能的能力。1945年在西南作战时,美国观察家发现第十三军(军长石觉-国军嫡系部队)甚至不能步行一小段距离,“一大批掉队,而有许多人因极端饥饿而濒于死亡”。另外一位美国军官包瑞德上校报道说,看到国民党士兵们“行军不到一英里,就摇摇晃晃倒下来死了”。 《大公报》的一位记者说:“军队开过以后,在路旁能发现死亡的士兵,一个接着一个”。因为医疗条件太差导致战斗受伤就离死不远了。1938年罗兹·法默看到过被运送到后方的伤员,他评论道:“遍体坏疽,蛆虫在伤口上蠕动。”经这样的治疗,即使是轻伤员也会迅速感染,而多数伤情,如胃部受伤或丧失一肢,往往致命。 国军将领这么做的目的用宋希濂的话说:“(远征军)有许多空缺,入缅时各级部队长就已冒领了许多钱。及到战争失败(第一次入缅参战),许多下级干部和士兵都病死、饿死或被敌人打死以及逃散了。正当入缅军丧师辱国,举国震动,士兵的亲属得到噩耗,悲痛万分的时候,入缅军的许多部队长和军需人员却是充满了愉快和欢笑,因为他们可以大捞一把,领来的大批外汇再也无须发给那些死人了。死的逃的愈多,对他们就愈有利,他们就愈高兴。”14 对于这一切蒋介石全都知道,40年3月20日上午蒋介石在中央训练团对兵役会议出席人員讲话说:“名义上早已补充的部队,实际上往往经过三、五个月还没有补充。即如第十八军(嫡系)去年十一月所应补充的部队,到現在已经五个多月,还没有收到!”15 由于吃不饱、穿不暖还饱受国军军官的欺压。高戈里老师采访了许多原国民党六十军起义战士,一个起义战士(手被连长打的终身残疾)几十年之后提起在国军的遭遇仍涕不成声:“狗日的国民党太不把当兵的当人看!” 美国记者白修德看到的国军:“中国军官对待士兵好像畜生。士兵可以被拷打、被杀掉,责罚的方法中包括割耳朵和鞭打。常可以看到士兵被罚以赤裸的膝盖,跪在石子很多的操场上,两手反绑着,直到昏倒为止。” 蒋介石在1944年7月21日讲话称:“前几天我看到红十字会负责人送来的一个在贵州实地看到的报告……据报告人亲眼看到的沿途新兵都是形同饿殍,瘦弱不堪,而且到处都是病兵,奄奄待斃,有的病兵走不动了,就被官长枪毙在路旁,估计起来,从福建征来的一千新兵,到贵州收不到一百人。”16 《剑桥中华民国史》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第十八军第十八师被视为一支较好的部队,1942年还驻在后方未参加战斗,却由于死亡或开小差,它的1.1万人中有6千人失踪了。高思大使评论道:这些统计数字并非例外,类似的减员率在所有军区普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