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常陪月亮上班的记者一族,熬夜成了必备技能。 “能熬夜吗?”华西都市报的棋友问贾知若。 “可以。”他回答道。 那是1996年,当时的贾知若就职于成都电视台,因为能熬夜,会下围棋,拿过成都市广电局的围棋冠军,贾知若接住了华西都市报抛来的橄榄枝,从此踏上了体育记者之路,这一走就是22年…… 作为一名资深的体育记者,贾知若经历了韩流肆虐世界棋坛的“暗黑十年”,也见证了人工智能打败人类围棋高手的历史时刻……曾用笔名“风中之刀”,撰文犀利敏锐,读者阅之,酣畅淋漓。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他,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真”。
人物档案: 贾知若,资深媒体人,知名体育评论员。棋迷一枚,17岁习棋,业余5段,毕业于川大新闻系,1996年入职中国第一张都市报——华西都市报,从事体育新闻报道,历任首席记者、首席评论员等职,早年间“包办”了华西都市报的所有封面体育评论。多次获得成都新闻媒体界围棋赛冠军,棋类报道代表作有《“聂马崩盘”》、《中国围棋地理》、《宋娜丽莎的微笑》等。 01 进入棋圈:乐在“棋”中 广交好友 以能上北大的分数考入川大新闻系,与同寝上铺的兄弟吴东伟恰好分数相同。一个贵州省修文县的文科状元,一个四川省新津县的文科状元,一个会足球,一个会围棋。两个学霸的日常,不是天天顶俩黑眼圈出没图书馆,也不是北窗高卧把酒言欢,而是在围棋的智力比拼和足球的临门一脚中相互学习、相互切磋。
一群足球老记的聚会 上铺的兄弟是个棋迷,自学成才,他是贾知若的围棋启蒙者。寝室的床板上铺满了雪花般的围棋书,这些书都是他们修炼围棋技艺的“武林秘籍”。 贾知若说自己当时是个“很不敬业的学生”,上课也和上铺的兄弟坐在一起,不是讨论学习,而是用纸画棋盘来下棋。说到这里,他哈哈大笑起来,这画面一下让我想到《请回答1988》的一幕:诺大的教室,老师在讲台上唾沫横飞,下面的同学有的奋笔疾书、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在纸盘上画棋盘下棋。这些平凡的记忆静静流淌,在他浅浅的笑纹中若隐若现。 大学里,围棋爱好者卧虎藏龙。初学围棋的贾知若也上面花了很多时间。1993年,他参加了川大十强赛,获得第三名,结识了当时夺得桂冠的金镝。那时的他年轻气盛、争强好胜,“当时输了不服气,后面还经常找他挑战。”贾知若回忆道。 采访贾知若的这天,他早早到了约定的茶馆,和同样热心围棋的企业家詹伟正在“手谈”。他说:“以前棋瘾大,年轻爱较劲,还和朋友下过通宵,下的是胜负;现在对弈,更多的是为了与友人聚会、交流,下的是情感。” 贾知若坦言,自己在围棋里面得到很多乐趣,交了很多挚友,同时拿到了围棋报道的“通行证”。 他不仅是一位业余围棋痴迷者,也是足球狂热爱好者。爱好与工作如此完美交融,他说:“得其所哉。”
采访四川围棋名宿、国医大师李克光 02 报道棋圈:焦点事件报道净化棋圈生态 作为华西都市报的第一批首席记者、足球报的专栏作者,历年来撰稿不计其数。早年间,足球报“劲体育周刊”、新浪棋牌纹评论道专栏以及21世纪体育棋牌版的稿件大部分都出自于他之手。 “首席记者的评选有何标准?”笔者问。 “具体有些标准,记不太清,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包括评委在内的读者,对你的新闻作品至少有一些认同感吧。”他回答。 早些年,棋坛出现的焦点话题,诸如2004年的武汉退役职业棋手状告《围棋天地》案,又如2008年的“聂马崩盘”等,贾知若都会第一时间找到当事人采访,并交出深度报道。 时光回到2013年,一个偶然,贾知若看到棋牌论坛上有人转载棋手曹恒廷的微博,他抓住了这条线索迅速跟进,这一组报道,撕开了职业棋手社保问题的一道口子,后新华社跟踪报道,称之为“中国围棋界用工第一案”。 该案归根到底是企业与员工的纠纷问题。曹恒廷出自曹大元门下,起诉自己的东家齐鲁晚报围棋俱乐部(当年没买社保),曹大元是齐鲁晚报俱乐部的总教练和负责人之一,师徒反目,震动棋圈…… 曹恒廷告大东家一案,把围棋界一些众所不知的问题推到观众视野,如职业棋手的待遇,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企业用工规范等。贾知若解释道,当时在写这个报道时,顾虑重重,因为早年华西都市报组织“仙女山·围棋三夫妇对抗赛”的原因,他和曹大元老师关系不错,而且这个报道对于曹来说,必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幸的是,在报道过程中,曹老师很豁达,只要实事求是说明事件缘由,他并没有反对媒体公开报道。同时,曹恒廷也有诉求,希望有个公开的平台让自己说说话。 在报道这个事件时贾知若就知道,这对中国围棋界目前的现状会有一定触动,只有把问题提出来,大家才会想到去改善它。“这对后来职业棋手的发展是有意义的,整个棋圈就是通过这些纠纷、焦点事件得到逐步改善。” 正如贾知若所说,“一个好记者要敢于面对这些,不能老是去做和事佬。”报道不只是需要清风明月锦上添花,也需要举正刀刃披荆斩棘,才能用一支笔撬动整个社会的思考。这个报道之后,贾知若和曹大元的情谊有增无减,曹恒廷也对他表示感激。
作为华西都市报特派记者赴贵州独山县深河桥 03 暂离棋圈:思考不懈 笔耕不辍 2013年3月,华西都市报编辑出版的《华西城市读本》推出了川东北新闻,川东北版面向南充、达州、广元、巴中、广安、遂宁等川东北地区发行。 贾知若当时在南充待了一年,主要任务是充当“80万禁军教头”,培训那一批初出茅庐的年轻记者。后来由于报纸经营方面的原因,要把一半以上的记者转为专职拉广告的“行业记者”……贾知若每天与他们朝夕相处,看到很多年轻记者面对真实的行业现状后的无奈,也看到了一大批年轻记者的离去。“很难过,也挺失望,这年月,美好的新闻理想不太容易实现。”
近年来,新兴媒体正在夺取受众的注意力,传统媒体“渠道为王”实力不再,话语权也逐渐式微,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已成大势所趋。作为一名资深的记者,感悟了黑白之间的智力碰撞,记录了棋手在围棋战场上厮杀的飒爽英姿,游刃有余地有行走在棋文方圆间,但依然感到了迷茫和困惑。 2018年因集团内部调动,再加上想学习新媒体,贾知若离开了华西都市报,就职于四川法治报,目前负责四川省委政法委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体育记者的生涯按下了暂停键。 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活跃在围棋赛场上,但他的笔墨一刻也没停止与围棋的关联。受成都棋院的委托,贾知若正在写一本成都围棋史《画说棋城》,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讲述蓉城有代表性的棋人棋事。 当问及将来还会写围棋吗,贾知若笑呵呵地说道,“我可能学点新东西又会回归,因为我不能离开他们(棋圈的朋友)。”
参加2017年的凉都杯 现在已经在《四川法治报》工作的贾知若,回忆起当年在《华西都市报》做体育记者的工作时光,依然满怀感激。 笔作利剑,心秉明灯。他的作品,用词精炼,写句夺目,对行业有敏锐的直觉,无不透露出深厚的文化积淀、力透纸背的写作才华和对行业的不懈思考。不过,比起这些优异的禀赋,埋藏在他内心深处的谦逊和对新闻职业道德的坚守,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记者的文章都要署自己的名,署了名就要对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负责。”他说的这句话依然清晰。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