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徽州区潜口镇潜口村的金紫祠,许多人并不陌生。这里既是千年古镇潜口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也是古徽州望族汪氏家旅兴盛的佐证。 资料显示,潜口村金紫祠为宋隆兴二年(1164)赐建,明正德九年(1515)迁于现址,嘉靖、万历时扩建,清康熙三年(1663)大修。该祠位于潜口村村口,坐北朝南,通进深达196米,占地近7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沿中轴线对称布局,由南至北依次为:牌坊、三源桥、棂门、戟门、碑亭、仪阖、露台、驰道、回廊、享堂、寝殿。寝后配有坐西朝东之汪华公庙。现存建筑为金紫祠坊、戟门、碑亭、后寝及汪华公庙部分建筑,其它建筑遗址尚存。 在这样一个文化厚重的汪氏祠堂内,发生了一段名载史册的红色故事。 1937年10月,国共双方达成协议,将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改编组建新四军。次年2月,新四军军部下达命令,要求部队在岩寺集结。3月,由新组编的新四军一支队最先到达,驻扎在潜口村。当时的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就曾住在金紫祠内。由于新四军在岩寺集结已过去80周年,当时的见证人不多了。 今年62岁的潜口村为民办事员胡善委告诉记者,新四军一支队在村内驻军的事情,村民大多知晓,基本上是村内老人口口相传传下来的,自己小时候也听村中长辈说起过这件事。目前,村内尚存两位老人见证过新四军一支队进驻潜口,其中一名老奶奶今年102岁;意识不清,需要亲人贴身照顾,另一位是今年95岁的潜口小学退休教师胡乃明。 在胡善委的引导下,记者来到95岁的胡乃明家。胡乃明虽已高龄,但耳聪目明,语言清晰。“村口的金紫祠就是新四军一支队的驻地,他们晚上在那里休息,白天在村头训练。”胡乃明介绍,新四军是一支军纪严明的军队,可以说是铁的军队,但对百姓却充满感情,对村民尊重和气。他们训练时,喊杀声很响,个个精神抖擞,与老百姓交流时,却轻声细语。住在村民家,他们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尽量不打扰农家。他们看到农户家缸里水浅了,会第一时间去挑水,还帮忙打柴,把村民家打扫得干干净净。 胡乃明回忆说,当时,新四军官兵主要集中在潜口村金紫祠附近,一个排一个排地居住在一起,白天训练不打实弹,听不到枪响,还经常到学校去上课,宣传抗日,教唱革命歌曲等。“村口有个叫中竹岭的地方,以前全是小山坡,新四军来了后,把山坡改造成平地,平时就在这里训练,他们还在训练场中间垒起土堆作为指挥台,带训的长官就在这个土堆上指挥训练。” 采访中,胡乃明讲起当年新四军的故事,始终很激动。他说:“记得当时新四军中有一名军官,字写得相当好,当时村中墙上写了很多标语,都是他写的,后来这些房子有的没人住了,有的倒了,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标语也找不到了。当时听说陈毅曾住在村内,但我没见到过他。” 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黄山市新四军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胡景明表示,长期以来,安徽省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乃至国家层面,都在对新四军的历史进行研究和考证,可以说许多故事至今仍未被挖掘出来,老人的记忆未必百分之百精准,但新四军的铮铮铁骨和爱民情怀,他们抵御外敌的英勇事迹,是得到历史考证和人民信服的,我们应该永远铭记,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