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上篇介绍了阿道夫·希特勒个人安保体系的沿革和组织构成,以及希特勒出席公开活动时的安保措施。下篇将介绍对希特勒住所、办公地点和指挥部的安保警戒,以及希特勒出行时所使用的特殊交通工具和随行安保措施。 驻地警卫 希特勒的办公地点和住所同样是德国安保部门重点设防的对象。自1933年1月后,希特勒就入住位于柏林威廉大街77号的总理府,这里自俾斯麦时代起就是德国政府首脑的驻地。总理府的外围警戒和门禁由警卫旗队和警察负责,内部安全由帝国保安处和元首护卫队负责。
■ 位于柏林威廉大街77号的旧总理府,1933年1月希特勒出任总理后就入住此处。 为了向世界展示新德国的风貌和成就,希特勒于1938年1月指示御用建筑师阿尔伯特·施佩尔在旧总理府基础上扩建新总理府,于1939年1月7日落成,包括旧总理府在内,新总理府的面积扩大了六倍,其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纳粹官方刻板严肃、乏味冷峻的审美观。由于警戒范围大幅扩展,因此新总理府的警卫力量也相应进行了重组和加强,由多个安保部门联合负责,分区合作。
■ 1939年落成的新总理府外景,在大门前有党卫队哨兵站岗,摄于福斯大街。
■ 新总理府一角,位于赫尔曼·戈林大街和福斯大街的交叉路口。 新总理府的四角和面向威廉大街的东侧由柏林警察负责,面向福斯大街的南侧由盖世太保负责警戒和巡逻,面向赫尔曼·戈林大街的西侧及总理府正门由警卫旗队守卫警戒。面向福斯大街的各个大门的警戒也各有归属,自东侧起2号门由冲锋队总部警卫队的步哨守卫,4号门为警卫旗队的步哨,6号门则由国防军柏林卫戍团警戒,上述三处地点均可以得到保安警察的支援。新总理府内部的警戒由帝国保安处、元首护卫队和警卫旗队负责,来自警卫旗队的哨兵在走廊、希特勒办公室及寝室入口处站岗,并派出巡逻队在庭院及走廊各处巡视。希特勒的贴身护卫则由帝国保安处和元首护卫队共同实施。在举行重大会议或特别活动时,还会从柏林卫戍部队和警卫旗队增派兵力加强安保。
■ 柏林总理府平面图,东、西、南三面临街的门户均由党卫队、国防军、冲锋队和警察守卫,1为新总理府,15为旧总理府,红色区域为元首地堡。
■ 新总理府内侧中央庭院的大门,同样设有党卫队卫兵的哨位。 在战争爆发前,希特勒在柏林之外最常驻留的地方就是位于巴伐利亚南部贝希斯特加登的伯格霍夫别墅,也是著名的“鹰巢”所在地。每当希特勒及其幕僚来此度假休闲,警卫旗队都会派出一支大型警卫特遣队进驻附近的兵营,并在别墅周边道路和乡间设卡巡逻,严防死守。帝国保安处也会派出特工,驻守在别墅附近的旅馆,统筹安排警卫事务,在别墅内部仍由元首护卫队负责近身保护。
■ 位于巴伐利亚贝希斯特加登的伯格霍夫别墅,希特勒及其幕僚会在此度假。 在二战时期,希特勒为了指挥各条战线的德军作战,在欧洲各地建立了多处野战司令部,它们被称为元首大本营,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规模最大的就是位于东普鲁士拉斯滕堡的“狼穴”大本营,是为指挥对苏作战而专门修建的。“狼穴”地处拉斯滕堡以东8公里的密林深处,于1940年底动工,1941年6月21日,即“巴巴罗萨”行动前一天完工。希特勒于6月23日首次莅临“狼穴”,至1944年11月20日最后离开,他在这里度过了超过800天,远远超过他战时在其他地点的时间,因此“狼穴”在战争大部分时间里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所在地,同时也是元首安保防卫的重中之重,这里最多时有超过1200人工作和驻守。
■ 今日在“狼穴”大本营遗址上残留的混凝土堡垒,“狼穴”是希特勒最重要的战时指挥部。
■ 希特勒及其亲信在“狼穴”大本营内漫步,自左向右分别是凯特尔、戈林、希特勒和鲍曼。 “狼穴”的占地面积约6.5平方公里,处于森林的包围之中,这里树高林密,从外界无法观察到森林的内部情况。在“狼穴”外围设有内外两道铁丝网栅栏,外侧栅栏周长8公里,内侧栅栏周长约3.5公里,在内侧栅栏之内分为三个安全区。1号安全区是“狼穴”的核心区域,这里建有十余座钢筋混凝土堡垒,墙壁厚达2米,作为希特勒及其重要幕僚的住所和办公场所,此外还有其他附属建筑物。1号安全区的安保由帝国保安处全权负责,并有元首护卫队成员贴身保护希特勒。拉滕胡贝尔在此有专用办公室和宿舍,还设有多处警卫哨所和兵营,确保区域内的人员时刻处在监控之下,甚至安排专门人员在希特勒用餐前试吃,以防有人在食物中下毒,俨然古代帝王的待遇。
■ “狼穴”大本营的平面图,设有内外两道栅栏,内部划分为三个安全区。
■ 1941年冬季,希特勒在“狼穴”与元首护卫队的贴身警卫们合影。 2号安全区在1号安全区的外侧,这里是托特、施佩尔、里宾特洛甫等纳粹政府部长的住处以及“狼穴”工作人员的宿舍和保安处警卫人员的兵营。3号安全区将1、2号安全区包围在内,是警卫部队的警戒区,由元首护卫营的官兵驻守。在安全区及内外栅栏之间设置了检查哨、监视哨、瞭望塔等警卫设施,还修建了机枪火力点、反坦克炮阵地和高射炮阵地,在栅栏之间布设了雷区,部分栅栏还通了电,24小时都有哨兵巡逻警戒。“狼穴”的所有建筑物都经过精心伪装,在屋顶种植植被、建筑之间覆盖着伪装网,以至于从空中都不容易辨认出林中的房屋设施。一条铁路支线横穿营区,元首专列可以直达1号安全区。“狼穴”附近还建有机场和火车站,所有进入“狼穴”的人员和车辆都要经过卫戍部队和保安处警卫的重重盘查。
■ “狼穴”大本营内大型混凝土堡垒遗迹,可见正面有纳粹鹰徽的轮廓。
尽管“狼穴”的安保措施十分严密,但是仍然未能阻止密谋分子的渗透。在1944年7月,克劳斯·冯·施陶芬贝格上校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参加军事会议的机会两次深入“狼穴”,并成功引爆了炸药。阴差阳错的是,有人移动了炸药位置,加上会议地点临时从封闭的地堡转移到通风良好的木制会议室,减弱了爆炸威力,结果希特勒再次幸免遇难,仅受了轻伤,现场有4人丧生、13人受伤,而在柏林的密谋集团行动迟缓,而雷默指挥的元首护卫营临阵倒戈,最终导致政变归于失败,在随后的大搜捕中有超过7000人被捕,4980人被杀。
■ 1944年7月20日“狼穴”刺杀事件发生后,戈林在视察爆炸现场。
■ 影片《刺杀希特勒》中的元首护卫营营长奥托·雷默,他在7·20事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出行护卫 和如今的很多国家元首一样,希特勒出行时都会乘坐专属的交通工具,比如专车、专列或专机,它们无一例外地都进行了特殊设计和改装,增加防弹设施和救生设备,兼顾安全性和舒适性,还可以充当移动指挥部使用。同时,德国安保部门对于希特勒的出行安全极为重视,对路线的规划、沿途的警戒以及随行护卫都会事先做好周密安排。
■ 作为希特勒专车的梅赛德斯-奔驰770-W150型豪华轿车,有防弹装甲和防弹车窗。 为希特勒准备的专车有多个品牌和型号,但他的选择总是梅赛德斯-奔驰公司的大型豪华轿车,其中尤以770-W150型轿车最为著名。奔驰公司在1938年至1945年间为希特勒了制造了8辆770系列专车,其车体都加装了8毫米的装甲板,车窗也都使用防弹玻璃,其中前后车窗为30毫米,两侧车窗为20毫米。希特勒专车除了参加公开活动外一般不会插上易于辨别的旗帜或标识,以策安全。从1934年开始,希特勒的首席私人司机一直由埃里希·坎普卡担任,正是他在1945年4月30日将希特勒夫妇的尸体烧掉。
■ 1938年9月,希特勒乘专车出行时受到狂热民众的夹道欢迎。
■ 在1934年至1935年间担任希特勒私人司机的埃里希·坎普卡,他也是希特勒夫妇的送葬人。 当希特勒乘专车出行时,最大的安全隐患来自道路两侧的欢迎人群,刺客很可能隐藏其中向专车开枪或投掷炸弹。帝国保安处会联合盖世太保和保安警察预先对路线沿途进行检查,党卫队员和警察在道路两侧组成双重警戒线,甚至手挽手构成人链,阻止狂热的人群接近车队。警察还会增派警力在沿途巡逻,在附近的街道小巷里部署有党卫队预备队,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顶部也会安排监视哨,在人群中会有便衣警察监视。
■ 希特勒在座车上与两旁的拥护者们握手,此时他身边的保镖们都高度紧张。
■ 希特勒站在专车副驾驶席上向民众挥手致意,注意他身后坐在后排的元首护卫队保镖。 希特勒的随行车队也按照严格规则编组和行进。在车队最前方是一辆来自党卫队或保安警察的前导车,在其后方50米处为希特勒专车,他通常坐在或站在副驾驶席上,一位元首护卫队保镖和一位副官坐在后排座,在专车后方紧跟两辆护卫车,分别由元首护卫队和帝国保安处成员乘坐,护卫车后方是一辆纳粹党或党卫队高官的座车,其余车辆全部在后方100米处跟进。战前,随行安保人员仅携带手枪,在战时还会配备冲锋枪,甚至在护卫车上架设轻机枪,有时会有额外的安保人员站在汽车两侧的踏板上,准备随时下车应对突发情况。当希特勒乘车前往国外或赴前线视察时,会改乘六轮奔驰军用汽车,同时在车队前后会有军队的摩托车队和装甲车开路和殿后。
■ 希特勒随行车队的警戒队形(上)及上下车时的安保措施(下)。 在希特勒抵达或离开建筑物时,从建筑物门口到道路两侧100米范围内不允许人群进入,由党卫队员组成警戒线。当车队停止时,两辆护卫车将分别停在专车前后,党卫队高官座车在道路另一侧停车,呈品字型将专车围住。在出发时,专车先行,其他车辆依次跟进。
■ 在希特勒乘车出行时,其专车后方跟着2辆护卫车,分别乘坐帝国保卫处和元首护卫队的保镖,上面两幅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专车的安保配置,可见在护卫车两侧踏板上也站有保镖。 早在1932年希特勒参加总统大选时,他就包下了汉莎航空公司的一架编号D-2600的Ju 52/3m客机作为专机,在德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开创了政治家使用飞机进行竞选活动的先例。在掌权后,希特勒继续选择Ju 52作为专机,而D-2600也成为元首座机的专用编号,恰如今日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在1932年为希特勒驾驶包机的飞行员汉斯·鲍尔也被任命为元首的首席私人飞行员和政府公务飞行队队长,他担任这一角色直到1945年。
■ 1934年,希特勒的Ju 52专机D-2600号飞翔在纽伦堡上空。
■ 希特勒在Ju 52专机的客舱中看书。 在战前,希特勒至少拥有3架Ju 52作为专机,并被赋予“殷麦曼II”号的称呼,以纪念一战德军著名王牌飞行员马克斯·殷麦曼。1937年,福克-伍尔夫公司的新型四发客机Fw 200“秃鹰”下线,在鲍尔的建议下,希特勒选择了该机的三号原型机作为专机,以取代Ju 52。这架原有26个座位的大型客机被改装成拥有两个豪华客舱的专机,其中希特勒的专用客舱内配有高档家具,其座椅配有防弹装甲和自动释放降落伞,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确保希特勒能够安全逃离飞机,但这架飞机没有安装武器。这架Fw 200专机比Ju 52速度更快,航程更远,也更为舒适,被命名为“殷麦曼III”号。1942年,另一架Fw 200改进型也加入元首专机行列,它换装了功率更大的发动机,配备了4挺机枪。
■ 1937年加入元首专机行列的Fw 200V3客机。
■ 在1933年至1945年间担任希特勒首席专机驾驶员的汉斯·鲍尔。 1944年秋季,一架Ju 290A-7运输机被指定为新的元首专机,在改装中延续了Fw 200的逃生座席,并在客舱周围安装了12毫米防弹装甲,舷窗也使用50毫米防弹玻璃,全机配备10挺机枪,然而改装工作迟至1945年2月才完成,而希特勒从未坐过这架飞机。另外2架Ju 290也被列入元首专机的后备机。
■ Ju 290A-7运输机侧视图,该型飞机于1945年加入元首专机行列,但希特勒从未坐过。 为了保证希特勒的飞行安全,在其主要的起降机场——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常驻一支党卫队安保分队,监督机场周边空域,对进出港飞机、乘客、行李进行安全检查,德国空军会派出战斗机提供全程护航。不过,对于意图暗杀希特勒的密谋分子来说,在飞机上做手脚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选项,无论是凌空爆炸,还是坠落地面,乘机人的生还几率都非常低。1943年3月13日,在希特勒的专机上发生了一次暗杀未遂事件。当天,希特勒前往斯摩棱斯克视察,密谋集团成员冯·特雷斯科夫将军将隐藏有定时炸弹的白兰地酒成功地送上了元首专机,但因为引信失灵而致行刺失败。
■ 柏林-滕珀尔霍夫机场的航拍照片,这里是元首专机经常使用的机场。
■ 影片《刺杀希特勒》中再现了元首专机的飞行镜头,D-2600号后方跟随着另一架随行人员乘坐的Ju 52,并有4架Bf 109护航。 希特勒与前德国皇帝和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总统一样,喜欢乘坐专用列车进行长途旅行。希特勒的元首专列由德国国家铁路公司提供和保管,在其出行时国铁公司会重新编制列车运行时刻表,保证专列一路畅通无阻。
■ 乘坐专列出行的希特勒在车站接受部队的列队欢迎,元首专列按照特殊时刻表运行。
■ 希特勒在元首专列上凭窗观望。 元首专列有平时和战时两种编组方案,其核心是专供希特勒使用的豪华装甲车厢,重达60吨。在和平时期,元首专列由一辆机车牵引,依次拖挂行李兼电源车厢、元首包厢(No.10206)、会议车厢、护卫车厢、餐车、两节卧铺车厢、洗浴车厢、客运车厢、通信车厢和行李兼电源车厢,共11节车厢。在战时,元首专列将由2辆机车牵引,加挂两节装有四联装20毫米机关炮的防空车厢,客运车厢、餐车各增加一节,总共有15节车厢。通信车厢装有700瓦短波电台以及可以在停车时使用的电话。帝国保安处和元首护卫队的成员在护卫车厢内待命,其他随行警卫部队在客运车厢内。
■ 元首专列上装修奢华的会客厅。
■ 希特勒下车散步时与防空车厢的炮手们打招呼,可见防空车厢上装有四联装20毫米机关炮。 在战争爆发后,元首专列采用“亚美利加”的秘密代号,后来改为“勃兰登堡”。在波兰战役、法国战役以及巴尔干战役期间,元首专列还兼用为移动指挥部。此后,随着各地元首大本营的启用,元首专列就不在担负指挥职能,但依然是希特勒往返于柏林、慕尼黑、贝希特斯加登和各处前线指挥部的主要交通工具,而在铁路沿线和停靠车站,德国安保部门都会提前布置警戒部队,确保安全。
■ 1939年9月波兰战役期间,“亚美利加”号元首专列中途停车时,希特勒和外长里宾特洛甫在车外小憩,当时元首专列也作为希特勒的移动指挥部。 结语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堡内饮弹自尽,同时也解除了德国安全机关的保卫职责,在过去十余年间时刻守护着希特勒的重重铁壁也随着第三帝国的崩溃而彻底瓦解。作为希特勒安保工作的总负责人,拉滕胡贝尔沦为苏联战俘,被判处25年监禁,后于1955年获释,两年后在慕尼黑去世。纵观从纳粹党初期到战争结束,纳粹德国党政军安保机关对于希特勒的保卫工作总体上是成功的,但绝非疏而不漏,埃尔塞、特雷斯科夫和施陶芬贝格都成功地将炸弹送到了希特勒的身边,每每都因为某些偶然因素导致功败垂成。总之,似乎有某种难以形容的运气伴随着希特勒,使他注定按照自己的意愿结束生命。(崎峻战史/文)
■ 1939年2月,希特勒在出席活动时与戈林握手,在他们身后有大群安保人员跟随,同时党卫队员在街边警戒,阻止人群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