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许没去过武汉,但很可能买过“武汉书”。/pexels 从“盗版书”到“武汉书”,劣质盗版书始终影响着中国图书市场的良性运转,部分电商平台甚至变成了“盗版书集散地”。
2018年12月,几经易址、长跑十一年的豆瓣书店还是倒在了武汉大学南三门前。豆瓣书店的货源多来自于出版社库存书,这些原本因品相略有瑕疵或销量平平而只能被打入冷宫的文学、艺术、学术书籍,得以通过打折出售的方式获得新生。 只是,随着中国图书网等电商对于库存书的买断,像豆瓣书店这样的实体书店很难再有“捡漏”的空间。无论是主打新书、旧书还是库存书的实体书店,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互联网浪潮的冲击。 卖正版书的实体书店,倒闭的新闻屡见不鲜。而另一边,原来街头巷尾推着三轮车卖的十块钱一斤的盗版书、劣质书,却已经搭着互联网电商的东风悄悄登堂入室,完成了自己的版本升级。 由于武汉作为交通枢纽的地理位置,物流成本低廉,大量该类图书会选择在武汉生产和发行,因此也被称为“武汉书”。 “武汉书”一开始仅指品质低劣的童书,后来出版界将跟风书、编攒书、低质公版书、劣质书等都称为“武汉书”。这一产业中,不乏多年做盗版书生意的书商靠着“武汉书”一夜洗白。
熟悉的路边书摊,现在已不多见。/ flickr 今年4月27日,白岩松在当期央视《新闻周刊》节目一开始就直接毫不客气地点名移动电商平台在为人们阅读提供便利的同时,已经变成了“盗版书集散地”。 白岩松老师这么生气,据称是因为老有读者拿着在网上买的盗版书找他签名。而作家刘震云则表示,这些年有读者递上来的盗版书质量比正版书还好,连他自己都已经分不清。 从“盗版书”到“武汉书”,换汤不换药的背后,劣质盗版书始终影响着中国图书市场的良性运转,且有顺着网线迅速扩散的趋势。
白岩松怒斥盗版书市场,可惜收效甚微。/ 央视新闻
“武汉书”有多野?
如果要评选“武汉书”最大受害者,名列第一的毫无疑问是金庸。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武侠,有武侠的地方就有金庸,而有金庸的地方就有“武汉书”。 当初金庸小说传入内地,随之出现了一批山寨作者,他们包括但不限于金庸新、全庸、金庸巨、金康等。和小说名字搭配起来,就变成了金庸新作、金庸巨著、全庸全集。 对于这种现象,金庸亲自写文章下场开喷: “不论在香港、台湾、海外地区,还是中国大陆,都是先出各种各样翻版盗印本,然后再出版经我校订、授权的正版本……不付版税,还在其次。许多版本粗制滥造,错讹百出。还有人借用“金庸”之名,撰写及出版武侠小说。写得好的,我不敢掠美;至于充满无聊打斗、色情描写之作,可不免令人不快了。也有些出版社翻印香港、台湾其他作家的作品而用我笔名出版发行,我收到过无数读者的来信揭露,大表愤慨。”
如今的“武汉书”的业务范围广泛,从童书、教材、心灵鸡汤、成功学到畅销书,只要有钱赚的地方,就有“武汉书”的身影。 纵然是家里有千八百本藏书、能够熟练背诵各大出版社的老江湖,在他点开电商平台的那一刻,也只能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了。
还记得小时候骗过你的“金庸新”著吗?/ 网易看客
历数2014年以来中国最畅销的书,《人类简史》一定榜上有名。一直到今天,这本书仍然在很多书店占据着展台上最显眼的位置。 这本由以色列青年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撰写的通俗历史著作糅合了历史学、人类学、生态学、基因学等多学科的知识,虽然被不少专业的历史研究学者诟病为“观念先行,不重论据”,但仍然被扎克伯格、张小龙、罗振宇等一众国内外大佬追捧为“互联网圣经”。 2016年,市面上出现了另一本装帧类似的《人类简史》,不认真细看的话,可能会以为是《人类简史》再版了。 但是仔细对比会发现,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副标题是“从动物到上帝”,而出版于2016年的这本《人类简史》副标题则是“我们人类这些年”。
左为中信出版社2014年初版《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右为“跟风版”《人类简史》,与前者封面高度雷同 更为滑稽的是,这本《人类简史》的作者署名为亚特伍德,却找不到译者的名字。因为作者其实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却要顶着一个外国人的名字写书,其目的已经不言而喻了。 翻看这本豆瓣2.5分的《人类简史》,标记已读的就有将近900人。评论中有不少读者吐槽正是因为电商平台把这本书推到了搜索列表的第一位才会一不留神被人收了智商税。
读者们的愤怒简直溢出屏幕。
《人类简史》这种作品还能凭借原作者的名气进行区分,在成功学和鸡汤读物专区,一本不怎样的原著混在一堆更不怎么样的“武汉书”里,就简直是大型连连看现场了。 这两年应用心理学成为都市白领中流传的显学,于是你只要花7块钱就可以买到《墨菲定律》《人际关系心理学》《社交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九型人格》,为你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 面对疲惫的都市生活,你还在为父母的催婚、甲方的无理要求、同事的明争暗斗而生气吗? 那么只需要再花5块钱,就可以同时拥有《一生气你就输了》《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生气你就赢了,别让你的人生输在情绪上》《别让直性子毁了你》这五本宝典。 它们将三百六十度无死角地向你阐释几乎每个中国人都知道的三个字:莫!生!气! 不必去追问这些书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少阅读的收获,单是这比卫生纸还便宜的价格,就可以推断都是些堪比白云大妈《月子》的煌煌巨作,还要什么自行车?
混乱的盗版书市场,彷徨无措的读者。/ flickr
盗版书曾经是盗火者
现在很多图书上市时都会带一个腰封,上面有作家、学者或书评人的署名推荐,而盗版书和武汉书将腰封的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有学者曾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其中很多书他既没有看过,更不会推荐,奈何他平日里提及的书实在太多,不少劣质书也趁机印上“XX推荐”来打开销量。 有一次,可能因为被冒名推荐的书实在太烂了,他实在忍不了就给这本书的出版社打电话,结果编辑回复说,“中国又不止你一个人叫这个名字。” 虽然如今这位作家不堪其扰,但年轻时候的他也是一个“受惠于盗版良多,被盗版资源滋润成长起来的文艺青年”。
20世纪30年代末,北京,东安市场的书肆。 可那些被盗版的作家,尽管认可知识属于全人类,也不一定乐意天天被读者“白读”。 上世纪80年代,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拉美的文学爆炸开始被中国文艺界留意。马尔克斯的多部作品也是在此时进入中国市场,并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作家。 八九十年代如果你没有读过《百年孤独》,基本就被开除文青圈了。莫言、陈忠实、苏童、余华、贾平凹、韩少功、张炜,被“魔幻现实”征服的作家名单还可以列出很长很长。 然而,其实一直到2010年,中国大陆才在多方努力下获得马尔克斯的授权出版第一本正版的《百年孤独》。 早在1990年,马尔克斯就曾到北京、上海访问。不过马尔克斯的这次中国之旅并不愉快,因为大街小巷的书店里都明目张胆地卖着他的盗版书。 面对中国文艺界人士,心直口快的老马揶揄了一句:“各位都是盗版贩子啊!”当时在场的钱锺书非常尴尬,只能一言不发。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试图缓和一下局面,也不好使。 结束这段访问后,马尔克斯还留下句“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虽然老马放了狠话,但在他逝世后,《百年孤独》还是在中国出版了。
可以说,在上世纪文化资源匮乏的年代,正是这些盗版书、盗版碟、盗版带为中国的年轻人带去了一团火。 诚然这些盗版书商自然都是为了盈利而毫无情怀可言,然而他们也是盗火者,盗版让文艺不再是一部分人的特权。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些从小作坊里赶制的劣质书籍将会照亮着什么,灼烧着什么。 当今世界最受追捧的左翼知识分子齐泽克就是著名盗版爱好者,2007年来中国开学术讲座的时候还专门淘了100多张盗版碟。 按照他的理论,盗版才是真正的共享经济。因为盗版打破了阶层对于文化的垄断,使得文化资源能以极低的价格在整个社会流通。
像齐泽克这么“坦荡”的文人可不多见。/ 界面新闻
现在还买盗版,可耻吗?
知乎上关于“购买盗版书可耻吗”的问题已经有1970个回答。可以看到,面对这一拷问,不同位置不同职业的人对它的理解并不相同。 如果你是高校师生,对于Sci-Hub这个网站应该并不陌生,它是学术界最大的盗版网站,在上面你可以找到全球三分之二的学术论文,而且全部免费。 创立它的人是俄罗斯高等经济学院的研究生Alexandra Elbakyan。她创建这个网站的原因就是为了打破学术出版的付费墙,并因此上了全球几大学术出版商的黑名单。
打开Sci-Hub,拯救因学术而干瘪的钱包。 无论海内外,高校每年经费的很大一部分都用来购买各种期刊数据库。连财大气粗的哈佛大学也曾抱怨连年上涨的订阅费用是一笔很大的财政负担,而对于发展中国家和一些中小型研究机构来说,正版论文所需要的费用,已经把它们拒之门外。 然而这些费用并非支付到论文作者手中,相反,不少作者还需要为自己论文发表支付版面费用。发论文要钱,看论文也要钱,原本应该共享的人类知识成果,却成为了大出版集团牟取暴利的手段。 盗版行为当然是一种不应被提倡的行为,无论出于任何缘由也不能理直气壮地喊出“盗版有理”。那些明知是盗版书而主动购买的读者,往往会以经济问题作为借口。 自从上世纪末三次图书市场化改革放开对于书价的管制后,中国大陆的图书价格的确是连年上涨。近年来的新书平均价格,也基本在50元左右。 通过历史的纵向比较来看,将盗版书泛滥归因于正版书价格上扬似乎言之有理。不过横向对比来看,中国大陆的书价确实算不上贵。 占据图书消费大头的城市居民,在一杯三十多元的奶茶面前都能耐心排队,却对着一本四五十的书喊贵,恰恰是因为之前卖的太便宜了。
别说买书了,对于许多人来说,好好逛一次书店都成问题。/ pexels 人们之所以对书价的变化格外敏感,一是相比于其他生活必需品,正是由于书籍的非必需,消费者对其价格变动的预期存在延迟。其次,就读者对书价的认知而言,心理价位对其具有重要影响。 当图书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流通时,读者对一本书的心理价位往往与其实际生产成本存在较大的偏差,习惯了盗版书和低价书的中国读者对于图书的心理价位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此外,还有很多读者并非主动购买盗版书。某二手书电商平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教大家分辨盗版书,前面提到的《百年孤独》,至今仍是最受欢迎的盗版对象,各种盗版多达七八种。 连做二手书生意的电商都难以避免被盗版书商倾销,把识别盗版书的任务推给每一个普通消费者就实在是避重就轻了。 正版市场的开放程度、出版行业如何驱逐劣币、电商平台是否有严格共识、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是否到位、低收入者的阅读权利怎样保证、消费者的习惯如何培养,盗版从来不是一个单纯的道德问题。 在讨论盗版问题的时候,自然不能以使用盗版为荣,但是一味地挥舞“盗版可耻”的道德大棒,除了自我标识出正版买家的“高贵身份”,对于解决盗版问题同样是隔靴搔痒罢了。
面对猖狂的盗版书,我们能做的还有许多。/ unsp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