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别山最早石刻演绎传奇故事

[复制链接]

2704

主题

3081

帖子

99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9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27 00:20: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由于历史久远、文化浓厚,在大别山地区,不少先贤留下众多的勒石题刻、如天柱山(石牛古洞、虎头岩)题刻群、黄柏山题刻群、金刚台题刻群、司空山题刻群……可谓群“星”璀璨。这些勒石题刻,为研究大别山地区的人文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价值重大。但您知道大别山地区有史料可考的最早勒石题刻在哪吗?而围绕这最早勒石题刻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胭脂井”的美丽传说
    在我省潜山县,有一个二乔故里闻名。这二乔是什么人呢?据史料载,大乔、小乔,是庐江皖县(今潜山县)人。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挚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在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的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主人乔公有二女倾国倾城“飞香尘于绿水,待华月于西厢”。束素折琼,飞风动柳;香暖玉闾,满生芳幽。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清人高啓在《过二乔宅》有更清晰的描述,“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壁炤江东,都与乔家作佳壻。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色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作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明朝人罗庄就有诗赞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不过,在当地,我们还听到了关于“胭脂井”的另一个民间传说。说的是二乔婚姻并非自愿,孙策、周瑜逼婚时,两位美女欲投井自尽,又念及老父,便坐在井旁,相对而泣,滴滴血泪,落入井中,染红了井水。正如“天柱老人”乌以风所云:“双双佳女会王侯,倾国定怜汉鼎休,谁识深闺残井水,至今似有泪痕流。”
    不管是哪种传说,“胭脂井”是确定存在的。它就位于今天潜山县城东的梅城镇王湾村。当地人告诉我们,胭脂井口原先被农田淤土覆盖,1993年发掘修复。我们看到这里现已开始兴建二乔公园了。
    当然,更让我们感举的是,在胭脂井栏上有着弥足珍贵的题刻“建安元年”字样。虽然由于年代久远风雨剥蚀,有些字迹已模糊不清,但从清康熙《潜山县志》的记载来看,这应该就是大别山地区最早的现存于世的勒石题刻了。“传(乔公)汉末避地于潜之北三里,名彰法山麓,溪水环曲,松竹郁茂,为其故居。今改名为广教寺,墓在寺后,寺前有井。相传公二女梳妆,至今有脂粉色,后人于上建秀英亭,今井废,井栏有建安年号。”清康熙《潜山县志》(卷之六 ·古迹)中翔实的史料记载为我们搜寻遗迹提供了便利。
    “胭脂井”引来不少文人雅士
    站在这古井边,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刻于广教寺乔公宅胭脂井井栏的石刻,应该是在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这样算来距今已近两千年,能流传至今真是难得。
    当然,历代先贤皆为保存“胭脂井”这一历史遗迹也作出了不小努力。例如,清光绪七年辛巳秋八月,诰授中宪大夫知潜山县事岭南陈慎容涵川氏撰《重修胭脂井亭记》中就说,“……今井废亭毁,流览古今,不禁沧桑之感。是以重为浚治。井上仍覆以亭,颜其额为秀英,沿古迹也。偶与二三老憩於亭。汲於井,井泉犹带浅红色。古称胭脂井有自来矣……”
    古往今来,这“胭脂井”也引来了不少文人雅士的赞赏。清康熙年间的1694年春,大别山文学奇才石庞就遊历到二乔故里,目睹乔公馆之景,当寻觅到“胭脂井”见那糢糊不清的井栏题刻,忽然心生悲凉写下了《江南春》的诗篇,“胭脂零落井风起,红走酣春天关紫。黑雾拥日阴红灯,天气叠巘绿尘腾。鬼工夜凿方山哭,江头泪雨吹老竹。翠暮波生平碧流,歌台花热烟修修。吴王寻香恋故道,魂来一溪儿女草。冮南春,愁杀人,兰凤千里天鳞鳞。书客归家鬓丝白,闭门坐泣东皇逆。历尽阴寒已廿四,少年心事谁复悉。焉得一夜华风发,能使韶年如二月。”这首诗将春天的欢乐与阴寒愁杀糅合在一起,诗人的这种思维定式,在其诗作中屡见不鲜,使诗歌更有魅力。要知道,石庞创作这首诗时才24岁,可见其不一般的才华。因此,这篇作品被清代桐城人姚鼐、庐江人宋倚平、怀宁人昝省雪等七十余位先贤所收录。
    最早题刻作者是谁
    那么,谁是这最早摩崖题刻的作者呢?关于大别山区有确切时间记载的最早的勒石题刻,多年来有学者也一直在苦苦地寻觅着。细细地咀嚼史料,探究着摩崖题刻的早期雏形。我们不难发现,汉末书法家宜官是最可能的作者。
    据《晋书》卷三十六转引卫恒《四体书势》云:“至(汉)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讨足而灭之”。从这里,有学者就指出,汉末书法家宜官是“胭脂井”井栏题刻的作者。
    古人常于山崖、寺观、涧壁石岩题诗留名以凿刻,就如同现代人在网上发帖一般,摩崖题刻是古人展示文采,抒发情怀,传播作品的一种手段,也是一块块多棱镜,以史为鉴,映照时代推进。题名记时的题刻最为典型,寥寥几字,可谓千古流传。但让不少研究者惋惜的是,大别山区域的有些摩崖题刻却不能流传千古。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地貌的变化、战争损毁等人为因素外,有一点就是题刻之石质,亦是能否使其流传千古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古人或许早已注意到这一问题。因其题刻地岩石结构的硬度不同,有些石质细腻密度大、硬度高,耐腐蚀性就强,较为适合题刻;有些地方石质不适合题刻,表现为石质耐腐蚀性差,受自然风蚀影响大,一经题刻,表层极易风化剥落,字迹则模糊不清,无法辨别,更不要说长久留存了。
    众所周知,大别山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深厚的是东南区域,今安庆市的许多市县就在这一区域内,其中的潜山县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告诉我们,潜山在安徽先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地位,在大别山地方区域史上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史料记载,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南巡狩,至于盛唐,登礼潜之天柱山,号曰南岳。天柱之名遂为天下所共知。潜山还有着距今6000多万年的龜化石成为科学史上的珍贵实物,距今5000多年的薛家岗文化遗址见证着史前时期的璀璨文明,西汉至南北朝的南岳作为当时南方的地理坐标,至今缺考的皖县故址始终蒙着一层神秘面纱,数以百计的唐宋名家石刻题字,记录着中国书法书体发展的轨迹……
    虽然胭脂“井栏”题刻者无法寻觅,然东汉建安元年的“井栏”题刻的留存,就说明不单古人题刻选石的考究,农田泥土淤埋的自然庇护,更有历代先贤的备加珍爱和呵护,方使这一遗迹流传至今!
    □杨先之  程堂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27 05:27 , Processed in 0.25305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