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析过很多有关于古代城池建筑的知识,包括选址、筑城所使用的工具,城池内的建筑群等,后有读者留言,问我为何不分析古代城池的形状?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这几天都在看一些关于城池遗址的平面图,今天就分析下古代的“城池形状”,以及这些城池形状的成因。 其实从我国的古代城池遗址以及书中的记载来看,百分之七十的城池都是方形的,这可以从中国最早的城池“藤花落古城”便可以看出,藤花落古城遗址就是呈现方形,全城分内外两城,不仅如此,就连护城河也是贴着城池而设。
先秦时期的城池自然以它作蓝本,所以建造出来的城池也多为方形,尤其是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周王城图,便是总结了史前以及先秦时期的城池建筑知识,之后便继续建筑方形城池,甚至以《考工记》注明,并流传至今,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古代城池建筑都是以周王城图为蓝本,尤其是形状,有正方形,也有长方形,有的城池宁愿加长也不愿意选择其他形状来筑城。 我们不妨看看有哪些方形建筑城池?秦朝咸阳城、汉朝长安城、三国时期建康城、曹魏邺城、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唐朝时期的长安城、辽国上京城、金国中都城、元朝上都城、大都城;
从这些方形城池来看,无一例外,全部都是与周王城图相似,大城池的城门多开,小的少开,都和“田”字类似,有十字街,皇帝宫殿建筑在中心,只有少部分是靠近城墙。 后来人们将城墙的直角角落改成弧形,有的甚至改成圆形,也有的将城墙的一面作修改,改成弧状,一般这种情况少见,只是作为军事防御而产生。 所以世事无绝对,文明时代的不断进步,古人利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和高超的建筑技术,加上古人的智慧,他们筑城开始因地制宜,建筑不同形状的城池。
即使以《考工记》的周王城图作为蓝本,但这也并非是硬性要求,虽说古人以祖宗为训,从脑海深处已经对这个制度根深蒂固,但是周王城图毕竟不适用于所有城池,中国地大物博,很多城池的选址以及建设形状会受到地理位置以及统治者的影响。 安徽桐城——正圆形以桐城为例,作为古城,最先在春秋时期为桐国,直到唐朝时期才被改为桐城,一直延续至今,位于大别山之东麓,东南边临近长江,地势平坦开阔,桐城出名人,形成一股流派,为桐城派,影响着整个国家,以至于桐城闻名全国。 现在要说的是桐城的形状,它并不是方形,也不是略长的方形城池,并没有依照老祖宗的城池建筑制度去筑城,桐城是全国唯一的圆形城池,准确来说应该是唯一的“正圆形”城池! 桐城的城墙东西南北都设有城门,分别是东作门、西成门、南薰门、北拱门,此外在西北方和正东方分别设立宫民门和向阳门。 又因北拱门军事防御薄弱,便设置瓮城,其余地方还设硬楼和马面,可以说和方形城池是截然相反的。
桐城城池形状是受到地理上的因素,从图中可以看出,它四周环山,唯独东南方地势相对平坦。然而地理因素是其一,其二就是河流,东南面临近长江,加上其他河流,桐城建筑成圆形是再好不过的。 这样也方便他们引水入城,图中有一条河从北门入,后往东接着又流向西南,途径衙署、柴巷最后由水门而出,另一条是在县署分流而出。 城内道路规划与其他方形城池也有所不同,里面没有直通的街道,一反常态,全都是一段一段弯曲的小巷子,城门之间更没有直达的道路,东西也不直通,这完全背离了周王城图的设计原则。
总体来看,桐城的城池建筑有很多特点,最吸引人的就是正圆形的形状,接着就是城内的道路规划,最后就是城内的一些建筑群,比如寺庙、祠堂、园林等建筑都是在全城主要地段,只有其他普通地段才是居民区。 当然也不只有安徽桐城是圆形城池,此外还有其他圆形、椭圆形的城池,北京的北海团城、山西翼城昆明太和宫,只是这些小型城池都不如桐城那样气派正规。 丹徒县城——不规则形状之前有提到过,我国古代城池近三千多座,还不包括小型城池,虽说方形城池占据多数,但是不规则形状的城池也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丹徒县城,丹徒的形状是极不规则的,现如今也没人能说出这种形状的来由,有的学者甚至表明,这很有可能是设计者的喜好。 丹徒县城位于江苏,隋朝时期建立,镇江府驻于此,整座城池看起来有些像方形城池,然而城墙脚并非直角和弧形,东北面与西北面都向城外突出两个城弯。南城墙为东西走向,西墙向北倾斜,东城墙也向西向北倾斜,四面面塑城墙均呈弯曲形状。
城里有五扇门,南门叫虎踞门,在城南城东的城墙上。 东城城墙有两扇门,南面是朝阳门,北面是定波门。 北方的城墙有一扇门,叫做十三门。 西城门在延晖门的北面,延晖门附近有一个大观阁。
每座城门外,都建有圆形瓮城全城建炮台八个,炮台建在城墙之外,单独做一个炮台,犹如其他城墙的马面。东城墙建四个炮台,南城墙只建一个炮台,西城墙也建一个炮台,北城墙建两个炮台。 南城墙与西城墙外有运河贯通,利用这段运河作为护城河,东城墙与北城墙另外引河水作为护城河,同时,把运河里的水引进城中。
第一条河是从城外运河南闸引入的,然后从南水关进入城中,通过朝阳门进入水城,再转向西流,到达延晖门,转北城墙北水关出城; 第二条河是从南城墙偏西引入,从兵营南端经教场转向营门,向东直达清风桥,然后向北直达绿水桥与主流汇合; 第三条河是从延晖门南侧引入城中,直通绿水桥与第二条河汇合,这样一来,即构成县城的水网。
城内的道路设计也大不相同,从定波门进城的道路,直通小市而达镇营桥。从虎踞门进城之大道叫五条街,经过石桥斜达镇营桥。从朝阳门进城的叫屏风街,经过清风桥、东观巷,到达城内教场等。 城内的公共建筑也有很多,庙宇、寺院、衙署、牌坊等应有尽有,只是全城形状看起来不美观,方而不方,圆又不圆,而且和其他城池不同,丹徒县城内居民较少,反而驻扎了许多兵营。
而这样不规则形状的城池非常多,例如条形城池(内蒙古的多伦诺尔城)、半圆曲折式的城池(广州早期旧城)、曲折形状城池(河南的阌wen乡县城)、乌龟形状的城池(杞县城池)、尖形城池(浙江余姚县城、象山县城池)。 总结语 从上面两座城池的形状以及其他不规则城池形状来看,我国古代城池形状并非只有方形,安徽桐城、江苏丹徒的形状布局就不同,它们没有一味地按照王城制度为原则筑城,更多的是根据实际的地形进行规划,同时也根据城池的防御以及河流等因素进行调整,但大多都是在山、水、地三大因素下所形成。 正是这些不同于方形建筑的城池,它们反倒灵活自由,打破了以前呆板的固定式格局,也为我国以后建筑或者改建旧城提供了许多资料,现如今城市规划也都采用古人智慧,因地制宜的进行建筑以及城内规划,不可一味的拉长或者过直,有时候适当的改变下城池的形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灵活多变,才能建造成有特色的城市。 参考资料 《周礼》 《考工记图》戴震 《中国城池史》张驭寰 《丹徒县志》光绪二十年(1894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