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到1949年的春节。那时候北京还叫北平,正处于解放前的最后时刻。后来曾经担任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秘书长的 杨玉昆,当年还是北平的一名小学生。那个春节在他眼里是什么样呢? 点音频 听报道 1949年,杨玉昆7岁,在北平西板桥小学上一年级,喜欢吃炸酱面。父亲是《世界日报》的排字工人,教他认了不少字儿。 杨玉昆:还没开始上学的时候,我就会写这几个字:我爱吃炸酱面。那个“酱”字挺复杂的,繁体字,不好写。 小杨玉昆惦记的除了炸酱面,还有豆面丸子汤——一种肉汤煮的素丸子。那时候,能吃到其中一样,就算是改善生活了。1949年1月的一个早上,杨玉昆跟着父亲去德胜门附近的早市吃豆面丸子汤: 杨玉昆:八点多钟,就听见炮声越来越近,这个市场就乱了,那个丸子汤只吃了半碗也顾不得了,就都走了,跑到挺远的地方,才觉得没事儿了,也听不见炮声了。后来有人说解放军根本没有往城里打,有时还放的是空炮。 杨玉昆的记忆里,这样的炮声是从农历十月开始响起: 杨玉昆:从农历十月左右,就老能听见炮声,忽远忽近的。这说明,解放军逐步已经把北平包围了,好多据点也都拿下了。 北平和平解放 那时候,杨玉昆家租住在北海夹道的一个院子里。北平城被包围,原本驻扎在城外的国民党官兵也被迫撤回城内,营房有限,他们需要分散住在老百姓家。杨玉昆家住的那个院子里,也来了几名。 杨玉昆:当时这个士兵的士气是比较低落了,住在老百姓家里他们也发牢骚,傅作义调动军官让士兵唱抗战歌曲,比如《保卫东北》,有士兵就说,“别挨骂了,东北早让共军占了,还给我们壮什么胆啊?”让士兵修战壕,有的人就磨洋工,说挖战壕是给自己挖墓穴。 这个冬天,阜成门和白塔寺一带的茶馆里,人们都惦记着国共谈判的进展,不知道老百姓面临的是战争,还是和平。1月21号,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消息传开了: 杨玉昆:街头议论纷纷。我父亲在报社里就知道了,傅作义召集各军的军长都传达了,说已经跟解放军签订停战协定。第二天,1月22号,傅作义在电台里宣布签订停战协定,不打了。北平市民就放下心: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打了。但至于今后怎么办?其实很多人心里也没有底。 北平和平解放 北平城就在这样的气氛里迎来春节,杨玉昆的记忆里,这个春节要冷清一些,甚至很少听到鞭炮声。除夕夜,一家人像前几年一样,吃的是白面饺子: 杨玉昆:吃了顿饺子,白菜馅儿的,有点儿肉。别的就没什么了。 跟杨玉昆家住同一个院子的国民党官兵,除夕夜在营房里吃了饭才回来。为了不打破春节的平静,解放军推迟两天,在1月31号,正月初三,才从永定门和西直门进驻北平城,国民党军队撤出,院子里的这几名官兵也收拾行装,跟邻居们道别了: 杨玉昆:这时候国民党的军队全部开出城外,听候安排,我们院里的兵也跟父老乡亲告别了,说“我们走了”。 同样是这一天,杨玉昆在家门口的北海夹道第一次见到巡逻的解放军,又从房东的收音机里,听到了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最后一次播音: 杨玉昆:播音员说,本台奉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立即停止广播,等待接管。从后天即2月2号上午起,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使用本台原来波段播音,请注意收听。 《北平入城式》画面 等到这个波段再传出声音,就是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了,播音员的声音变得有力,音乐也不一样: 杨玉昆:音乐里尽是“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2月3号,正月初六,解放军正式举行的入城式上,杨玉昆又听到了这首《解放区的天》: 杨玉昆:到初六了,买卖都开张了,这个时候解放军举行了入城式,从上午十点开始, 8个小时。 这是后来《东方红》当中的片段,而东北电影制片厂和华北军区政治部在1949年2月3号当天拍摄的纪录电影《北平入城式》里,并没有现场声,而是后期的配乐和解说: 人汇合成了无边的海洋,锣鼓震动了古老的北平城,各种样式的旗帜遮盖了北平的天空,人民大众是这样喜悦地等待,迎接自己的队伍…… 《北平入城式》画面 那些举起的横幅,还有扭秧歌的人,杨玉昆到现在还记得。 这是北平有史以来最光荣的一天,也是值得全国人民骄傲的日子。 解放后,北平的一个新事物就是国营商店,出现在2月5号,正月初八,跟之前私营的不一样: 杨玉昆:有国营商店了,便宜、保险,不会买到假货,不会亏斤短两。 过完年,杨玉昆在小学的第一个寒假也结束了,开学之后,这个春节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他要学习的几个字词: 杨玉昆:教我们写了“共产党”“毛主席”。也还是繁体字,挺复杂的。 记者:白杰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