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7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0分钟了解“极简中国漆器史”

[复制链接]

2772

主题

6344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831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0 12:47: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分为六部分,以时间为序,工艺为纲,系统地展示了自战国时期至20世纪中国漆器的工艺特色与艺术面貌。品种包括彩绘、素髹、雕漆(图1)、螺钿、金饰、建漆等,涵盖了中国漆器史上两大高峰时期的多数工艺品种。首先,战国至汉代是中国漆器史上最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礼仪、生活、丧葬用品,都可以用漆器制作,各地墓葬中出土的以彩绘为主的漆器数以万计。虽未能展出这一时期重量级的漆器珍品,但通过视频资料观众可以了解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等处汉墓漆器出土的盛况。其次,漆器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是宋、元、明、清时期,品种繁多,数量可观,并以艺术品居多,出现了“千文万华”的局面,也正是本次展览之重点。为向观众介绍此前了解不多的宋、金时代漆器,上博特别借展了浙江省博物馆、常州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大同市博物馆所藏的七件重要出土漆器珍品,有些堪称顶级的国宝,自出土以来从未离开过当地。此外,上博还将文物研究和科技检测方法相结合,利用CT扫描技术窥探漆器内部的结构及装饰,也是国内外漆器展览之首创。


1. 剔红人物楼台图圆屏,明正德二年(1507),上海博物馆藏
漆彩飞扬
彩绘漆器是出现时间早且延续时间长的漆器品种。自新石器时期开始萌芽,经夏、商、周时期不断探索,到战国、秦、汉时期达到鼎盛,之后历朝历代都有制作。展览中有13件器物是上博于2008年从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调拨的该地区墓葬出土器,另有部分本馆旧藏和近年来入藏的器物,风格各不相同,可以反映这一时期漆器生产的普遍性。例如展出的存放在特殊展柜中的彩绘凤鸟纹漆耳杯及彩绘云纹漆奁,两件展品皆为木胎并经自然干燥的漆器,虽已残损变形,但其彩绘十分精美,原汁原味地保存了战国时代的彩绘特征。
彩绘漆镇墓兽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底座长33厘米,宽31厘米,角宽65厘米,通高73厘米,湖北省荆州市刘家台25号战国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镇墓兽由基座、兽体和一对大鹿角组成,基座与兽体用整木雕制而成,方形底座浮雕方块纹,兽体直接插入底座中间的榫孔内。兽头浮雕,云状兽眉,龇牙咧嘴,口吐长舌,兽颈后曲。兽体髹黑漆,并用红漆描绘云纹、几何纹等。一对鹿角插在兽头两边,向外张开的树杈既显示威严,又寓意繁衍再生。此镇墓兽阴森中透着神秘,充分体现了楚文化的特色。(文/包燕丽)
清雅素髹
素髹漆器是出现时间最早、最为简约,也是传承时间最久的漆器品种,历代都有制作。展品中有上海地区出土的宋元时期日用品,也有古琴等高雅艺术用品,精致内敛,气息古朴;还不乏有清代乾隆时期的菊瓣形朱漆脱胎器,其制作工艺高超,装饰华丽,亦体现了皇家的审美情趣。
黑漆莲瓣形奁


南宋—元(1127—1368),直径27.2厘米,高38.1厘米,1952年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章堰乡北庙村元代任氏家族墓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此奁为木胎,呈八瓣莲花形,分盖、盘、中格、下格、底五层,下承高圈足。每层间均以子母口形式扣合,严丝合缝。从口沿部分残留的痕迹判断,此奁原来也应有银扣。奁表面均髹黑漆,因年代久远且经多年水浸,呈紫褐色,但漆色铮亮。奁内第一层圆盘中原来放置铜镜,另有一格从底部痕迹分析,原置四圆盒。从已发表的资料看,此奁当为宋元时期同类莲瓣形漆奁中体量最大者,可代表宋元时期素漆制作的最高水平。(文/包燕丽、周成慧)
雕锦镂华
雕漆是在器胎上层层髹漆至数十层或百余层,再用刀雕刻出纹饰的漆器,按所髹漆色和雕刻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剔犀、剔黑、剔红、剔黄、剔彩等,是传世漆器中数量最多的品种。展品按品种和年代顺序加以展示:有揭示了雕漆起源时期风貌的汉至三国时期剔犀云纹圆盒;有宋、金、元时期,福建茶园山、山西大同、上海青浦出土的剔犀、剔红漆器;还有上博馆藏明代中期“正德”款剔红人物楼台图圆屏等。
剔犀云纹圆盒


汉—三国(公元前206—公元280),直径6.7厘米,高5.1厘米,李汝宽家族捐赠,上海博物馆藏
木胎。盒呈圆形,顶微微隆起,直壁,子母口,银钮,平底。盒外髹黑漆,间朱、黄漆各一道。盒内及底均髹黑漆。盒面剔三角形如意云纹三朵,边缘部分因修补,纹饰已漫漶不清。盒壁剔勾云纹一圈,上下相对。
此盒黑漆呈褐色,为年代久远所致。盖面所雕如意云纹具有原始形态,盒壁勾云纹则有汉代云气纹的遗风。漆层薄,制作工艺介于剔刻与磨显之间。其尺寸与汉代组奁内的小盒相似,据捐赠者回忆曾有四个。此盒对中国雕漆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文/包燕丽)
剔红双螭纹圆盘


南宋(1127—1279),口径19.7厘米,高2.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盘呈圆形,弧壁,浅腹,平底内凹。盘面回纹锦地开光内雕双螭纹,开光外雕牡丹纹。盘外壁雕两圈云纹,外圈为如意云纹,内圈为气形云纹。底髹黑漆。


此盘经CT检测发现曾作改制。经过后髹,虽已面目全非,却不能掩盖其真相。从其兽形螭纹、金银器上的牡丹花样式和心形云纹等纹饰以及造型、制作工艺诸因素分析,应该是早期雕漆在国内不可多得的遗存。(文/包燕丽)
金髹彩妆
漆器的金饰工艺主要分为嵌饰与描饰两大类。此部分展品中有唐代银平脱铜镜以及戗金、描金漆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村前乡宋墓出土的朱漆戗金人物花卉纹菱花形奁、浙江瑞安北宋慧光塔出土的识文描金盝顶舍利函,分别代表了宋代戗金、描金漆器的最高水平,堪称国宝。
*国宝级藏品
识文描金盝顶舍利函


北宋庆历二年(1042),底边长24.5厘米,高41.2厘米,1966年浙江省瑞安市仙岩寺慧光塔出土,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函檀木为胎,由方形盝盖和须弥座式函基组成,通体髹浅褐色漆。盝顶盖面中间识文描金对称缠枝莲花,四角对饰折枝牡丹纹。盖身四壁饰连弧形开光,两弧线连接处各镶嵌小珍珠一颗。开光内金粉白描佛教故事四则:一幅为神将侍立、乐器环绕、水云飘荡的礼乐图;一幅为二护法侍卫舍利瓶,二飞天飞翔于舍利金光的两侧空中;另两幅为对称布局的大梵天、帝释天及眷属礼佛护法图。开光外布满识文描金折枝牡丹纹。基座束腰处四壁中间各堆饰一狮纹,四角饰折枝牡丹纹、卷草纹。函内底有金丝栏金书11行180字,具录施主舍钱造宝函盛舍利名位,末尾署“大宋庆历二年(1042)壬午岁十二月题记”字样。根据“建塔助缘施主姓名”,此函是永嘉县严士元所舍。这件舍利函有明确的制作日期和精确的出土地点,可以说是宋代识文描金漆器的典型作品。(文/何秋雨)
识文描金
识文是堆漆的一种,即用漆灰堆作阳线花纹或平地堆作阴线花纹,花纹与漆地同一颜色的髹饰技法。在这些花纹上屑金、泥金或打金胶上金和贴金称为“识文描金”。
螺钿萋斐
螺钿是用螺、蚌的外壳在漆器表面加以装饰的工艺,有厚螺钿和薄螺钿两种类型。宋元时期螺钿工艺精进,钿片逐渐变薄,出现了许多佳作。展品中宋元时期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黑漆螺钿人物图圆盒,均为海外回流文物,国内罕见,十分珍贵。清代螺钿精益求精,钿片薄如蜂翼,细若秋毫,普遍采用点螺工艺,局部片嵌金花,其构图、配色模拟书画趣味,随彩而施,光华可赏。
黑漆螺钿楼阁人物图菱花形盒


南宋—元(1127—1368),直径30厘米,高17.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12瓣菱花形。盒外黑褐色漆地上嵌螺钿。盖面在菱花形开光内表现人物和庭院景观。人物冠服制式、纹样的刻画较为写实,有宋金元时期的典型特征。长者策杖冠巾,雍容尔雅,其衣衫所刻大花纹样表示官员身份且品级较高,头巾式样如风帽状,乃幞头巾子之一种,其后有垂幅蔽风,常见于宋元绘画。侍从穿有衬领的圆领衫,上有滴珠纹、十字、米字纹锦。一人袖口套有“襻膊儿”,且挂于颈后,属宋代发明,用于提拢衣袖以便劳作。左上角半露厅堂建筑,窗牖、阑槛镶嵌极为精细。其中童子持莲、花鸟等纹样以及屏板之山水画面,皆具宋元时期显著特征。盒内髹朱漆,外壁饰缠枝花48朵,形态各不相同。圈足随形,内髹黑漆,外饰毬锦。螺钿为整片雕刻好再镶嵌,纹饰静雅可爱,纤秾疏密各适其宜,为早期软螺钿漆器罕见之作。(文/刘刚)
闽风瑞光
展示近现代福州沈绍安开创的脱胎彩绘漆器21件(图2),另有一件厦门漆线雕代表作,均为20世纪福建地区漆器工艺的代表性品种,时代气息浓厚。


2. 沈正镐制彩漆鳌鱼桃盘,清宣统二年(1910),沈正镐捐赠,上海博物馆藏
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展
即日起—2019.2.24
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厅
整理|谷屹
图|上海博物馆
参考书目与延伸阅读
上海博物馆编,《千文万华——中国历代漆器艺术》,上海书画出版社,2018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2 19:56 , Processed in 0.22778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