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曹辉 让我们向淮南这位作者致敬! 用他永恒的爱记录了 我们都难以割舍的家乡 淮 南 一段文字 一组图片 一座城市 一段岁月 让无数淮南人陷入 那对家乡沉沉的回忆 勾起了无数淮南人滚热的家乡情! 看得无数淮南人热泪盈眶! “这是哪里,还认识吗?”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里,有许多影像令人刻骨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有的已经开始模糊,但那些特定的“时代印记”往往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并已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使我们很难忘却。特别是陪着我们慢慢长大的那些环境建筑或物件、风景,哪怕是不存在了,它也会经常地穿越时空叩击我们的心灵,似电影胶片一样亦真亦幻重映在我们眼前,温暖我们的人生,感动着你、我、他…… 在淮南生活工作了几十年,总是忘不了那些记忆深处的“影像”,尤其是在上学期间,比如在九龙岗住了几年就让我首先想起了“南门口”,在大通住了十几年则让我立刻想起了“转盘街”,在泉化住了多年,则让我想到了泉山商场。提起田家庵更让我立马想起热闹的“国庆路”多一些,说到洞山,我一下会联想到“老鹰膀”,谈起蔡家岗,我便想起6路车的“终点站”,说到凤台,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茅仙洞”……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上学那会去的频繁一点地方还是家门口附近的大通“转盘街”、大通影剧院、大通矿电影院、田家庵工人电影院、红枫电影院、龙湖电影院、国庆路新华书店、田家庵和洞山邮政公司集邮门市部以及淮滨商场、老百货公司,包括后期的恒发、胜发、四海、华联,以及远一点的蔡家岗谢家集西城大市场(那可是号称全国较大的综合性贸易市场之一)等。 因为从小爱玩,那些“地标性”建筑或“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亦常会留下我和伙伴们的身影,包括为了生计必须要去的地方,如大通和田家庵煤球厂每年必去几次,不然没得烧的,排队“揶沟”不说,那还是凭票证供应,有时还要在家门口自己“打炭饼”,不是自夸,我骑三轮车技术就是买煤球时去的路程中一次学会的。再比如我爱游泳,那肯定要去的地方一定是“淮河”、“老龙眼”、“百亩大塘”、“西八半”,甚至十五中后面不知名的野塘酷暑时也经常去“光临”几下。其实还是野塘好,十几岁的半大娃子可以“赤条条”地游来游去,无拘无束。 【八十年代的淮南市医药公司】 我个人印象中淮南那些“消失殆尽”的“脸熟景物”主要有:大通有一棵银杏古树非常出名,遗憾的是在“文革”中被损毁了,甚为可惜。大通梆剧团早己解散,原址已改为区房管部门。如今让人们忘不了的“动物园”很久以前就看不到了,田家庵“红枫电影院”、“龙湖电影院”、“物资大厦”、“泉山商场”等也早己被住宅楼所取代。友谊商场、国庆路新华书店、淮滨旅社、工人电影院、集萃副食品商场、新星大酒店、一新楼酒家(原1956年建立的淮田饭店)、春华酒楼(原淮河饭店)、龙园宾馆等亦早已被“改头换面”了。淮南大药房、淮南商场都改造了,龙湖商场翻建了,洞山饭店也早己拆除重建成为了现在的“新锦江”。人们熟悉的市委、市政府、军分区、市武警支队、公安局、淮南师范学院、淮南联大、淮南二中等亦己陆续搬迁到了罗山附近和山南新区了。 淮南市第一家1950年建的大通矿电影院己拆除,现在只有那水泥阶梯还给人们留下一点想头。上小学、中学时候,在这里看过的电影可能数不过来了,“铁道卫士”、“看不见的战线”、“流浪者”、“宁死不屈”、“摘苹果的时候”等都是一票难求。买票的紧张程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敢想象,踩着人头挤到小小的售票窗口,手很难撑进窗口,真如同打仗一样,买到手的票都是付出代价的,手被挤的疼痛不说,票全部都是皱巴巴的。买不到票还有过翻墙头的经历,那时放正片之前都会加映一期新闻纪录片。在这里我也经历和见证了许多的“故事”发生,因“你懂得!”我就省略了…… 【淮南市闻名遐迩的田家庵东城市场东门一角】 作为淮南的重要地标和标识:千里淮河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淮南淮河大桥”,可能有些淮南本地人不一定知道它的长度,我曾经为了拍淮河夕阳,从南侧影桥开始在上面走了几十分钟才到北边桥下,所以我记住了淮河大桥的长度3428米,桥宽14米。该桥建设于1977年7月,1980年铁路桥工程完工。桥的高度达38米,水中桥墩深达38米,1982年7月公路桥建成并正式通车。这么多年来,桥上通过铁路、公路运往的各种物资可以说是难以估算的。 不用介绍都知道这是淮河的渡口,尽管淮河附近区域建立了多座十分壮观的大桥,该渡口每天依然熙来攘往,甚是热闹,极大地方便了过往的百姓,“淮上渡口”历经几十年不变,变化的是渡船由原来的柴油发动机被替代了现代化的汽渡船,如今一次可乘上十几辆小轿车,哪怕是带拖挂的大卡车也能开上好几辆,并外加几百行人。从老渡船上可以看出来,几头牛,再加上手扶拖拉机以及几十个乘客,就塞得满满了。 淮南人以淮河“引以为荣”,“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已经成为当下淮南人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语。其实淮南市境内除淮河以外,还有窑河、泥河、黑河、架河、西淝河、东淝河等六条天然河流,人工开挖的有茨淮新河、永幸河,湖泊更有焦岗湖、高塘湖、十涧湖、蔡城湖、汤鱼湖、施家湖等。淮河在淮南境内长达81公里,而高塘湖湖面也近15平方公里。 说起淮上渡口让我想起70年代末的一次暑假里,我和小伙伴去淮河游泳,为了显示自己的跳水水平,我约定游过去上一条停泊的大船上,然后从船头的高处望下跳。结果我游过去时没搞清楚船下水的深度,准备工作没做好便仓促地进行了“表演”,等我以完美的“姿态”跳下去时,顿时眼冒金花整个人都“懵”掉了,那水太浅了,要不是水下沙子多,我的生命都会有危险,本来是计划游回去的,沒办法那次还是很狼狈地渡船而归。 【更新换代的田家庵淮上渡口汽渡船】 淮南航运历史非常悠久,可能有些人不一定太了解,上古时代的“凿木为舟”的传说就起源于淮河,淮南港所辖的“洛河古港”,早在明清时代即闻名遐迩。几十年来,淮南航运局也几经搬迁,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年前在四海大厦旁边时,我参加市广电系统新闻单位的宣传工作总结表彰会议就安排在航运局会议室进行的,没想到后来他们又搬迁走了。 70年代参观“万人坑”那会儿,忆苦思甜吃“窝窝头”的感觉还能记得吗?我们的小学课本让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淮南大通的“万人坑”。同时也知道了那里的“秘密水牢”、“三条白骨大堆”、“矿工作业场景”、“日寇侵害矿工刑具”。那个时候,几乎每年清明节期间,我们所在学校都组织同学们,在参观“万人坑”的同时,还一起为英雄人物郭章清同志进行扫墓,缅怀英雄模范人物。 作为侵华日军铁证之一的大通站后碉堡,已在大通老火车站与水厂之间存有70多年的历史,类似的碉堡还有几个,但留下来的很少,包括“万人坑”都是淮南人的一段非常沉重的“伤痛”。现在经历多次拆迁和道路改造都未动它,目的就是让后人永远“牢记历史,勿忘国耻!”1986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淮南市人民政府把它己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这个高12米又被称为“炮楼”的地方也成为了大通的“老标识”之一。 淮南作为煤城,要说煤矿不能不提大通矿和九龙岗矿,这两个矿可以说是淮南煤矿开采最早的矿井,1909年建立“大通煤矿公司”,开采达67年,直到1978年底才正式报废。九龙岗矿于1930年建成,该矿先后有9个井,共开采了52年,直到1982年完成它的历史使命。就“两矿”来说,不可否认的是原籍大通倪家圩的倪荣仙(绰号:倪小狼),解放初期为保住“两矿”,这位有争议的人物确实是作出了一定贡献的,当初“两矿”的安然无恙与他从中积极斡旋也是分不开的。 看到这张照片,不得不说我们又要告别了有着70年历程的一座老矿:2017年是新庄孜煤矿建矿70周年,也在这一年年底前这个将结束它的历史使命,彻底关闭,完成它悲壮的转身。这在淮南——因为这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中将成为难以磨灭的城市记忆,更是八公山人们、新庄孜的当地百姓难以回避、难以割舍的情怀,并给在这里曾经工作与奋斗的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思念和怀念。 论企业职工人数,当年的淮南矿务局在全国也是排在前列的,仅仅下面的二级矿达到上万人的不在少数,如新庄孜矿职工最多时包括大集体正式工超过30000人,1987年底统计的全民固定工就达到14000多人,这个数字又相当于谢二矿全民、集体的职工总数。谢一矿1987年底全矿职工达到了22300人,全民工9500人,而李郢孜一矿1987年全民职工接近8000人,外加协议工超过10000人。80年代投产的潘一矿拥有职工8600人,并被列为全国建设15个现代化样板矿之一。矿务局下属包括三十九处、四十二处、九十六处、九十七处、建凿、安装、工程、铁路、化工、医院以及机厂、选煤厂、水泥厂等几万人加在一起超过十万名职工。加上家属人数全矿务局拥有人口40万人。其中41个县级单位,6个准县级单位。 【蔡家岗三角游园内的雕塑由谢家集区于1984年建】 那些曾经知名的老厂“淮南钢厂、淮南造纸厂、淮南纺织厂、淮南毛纺厂、淮南麻纺厂、淮南煤矿机械厂(凯盛重工)、淮南煤矿钢铁厂、皖淮机械厂、淮南无线电厂、淮南瓷厂、淮南肥皂厂、淮南电化厂、淮南针织厂、淮南印染厂、淮南天一袜厂、淮南东风机床厂、淮南市被服厂、淮南市印刷厂、淮南酒厂、淮南橡胶一厂、淮南轴承厂、淮南制药一厂、淮南味精厂(后改制药二厂)淮南防爆电机厂、大通石油化机厂、淮南有机化工厂”等单位再也见不到当年那“叱咤风云”、“红红火火”的场面,有的单位改制重组了,有的单位如金属制品厂、市第二服装厂等早己告别了历史“舞台”。 2008年11月19日,随着最后一孔焦炭的出炉,在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境保护,淘汰落后产能”的声势下,那高高的化产回收装置塔罐被推土机拽倒,尤其是熄焦塔、焦炉以及大烟囱的倒下和拆除,历时40多年的淮化集团焦化厂焦炉和焦化回收装置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亦永远告别了淮化发展历史的“舞台”!最难忘的二期焦炉于我进厂时还处在建设中,直到1987年6月正式投产。当时我作为焦化厂的报道组长,自始至终都参与了广播、闭路电视、报纸新闻等对内对外的宣传报道工作,到后来在党委宣传部门报道了焦炉最后一孔“出焦”,有幸见证了二期焦炉的整个过程。 在计划经济时期,煤矿方面的“知名度”不用说,淮南七、八十年代的部分企业有不少是很那个“得瑟”的,比如始建于1931年的淮南煤矿机械厂,那可是中央部属企业,是全国大型骨干煤机制造企业中三家老厂之一,并逐渐扩大到拥有7000多名职工。同样是中央部隔企业的淮南煤矿钢铁厂至1975年划归淮南市,在全国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安徽造纸厂生产的纸张质量过硬,生产的卷烟纸一度到了“洛阳纸贵”的地步,甚至听说有企业要求合办卷烟厂…… 当年在淮南的中央部属企业还有淮南化肥厂,与淮南矿务局同样成为淮南最早的全国500强企业之一,拥有职工总数曾经达到7000多人,不包括大集体,这家企业不仅走出了多位“市领导”,而且还曾经走出了两位“副省长”。最为荣耀的是淮化员工生活区千家万户是全市最早使用煤气的。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第三建设公司也是直属化工部的大中型化工基本建设施工企业。中央直属的还有中国建筑第四工程局第六工程公司以及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三工程处。还有60多年历史的中央直属国有企业:中国能建旗下安徽电建一公司、二公司…… 【图为多年前拍的田家庵电厂一侧】 值得称道还有淮南的电厂,早在1941年田家庵电厂就破土动工了,不到两年就投产了,令人自豪的是1956年2月国产第一台6000千瓦机组投产发电,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自力更生制造的发电机组成功使用,在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洛河发电厂1986年投产至1987年底一年多的发电量就相当于淮南煤矿1978年前的30年的用电总量。平圩发电厂当年被列为国务院12项重大技术装备工程之一,在当年领先国际水平。时任总理李鹏曾为该厂题词:平圩不寻常,单机甲中华。那时三家发电厂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50%,而一天的发电量又等于1949年安徽省一年的发电量。 【本文作者(左一)与淮南理论界的部分同志参观平圩电厂时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