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杯酒释兵权”很难被模仿?

[复制链接]

52

主题

59

帖子

26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0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宋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真的是只靠吃一顿饭就解决了功臣问题吗?在这之前的五代,短短53年换了八姓十三位皇帝,在这之后又有杀功臣的朱元璋,哪个皇帝不想轻松地解除大将兵权?为什么只有赵匡胤能成功呢?
做天子也太难了
建隆二年(961)七月,一天晚朝结束后,大宋的开国之君赵匡胤请客,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一帮老朋友喝酒聊天。待酒酣耳热之后,他命令侍从退下,对这些禁军宿将发表感言:“没有你们,就没有我老赵的今天,我是天天念叨你们的功德啊!但做天子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当节度使快活,所以最近比较烦,长年累月也不敢睡上一个安稳觉。”
石守信等人有点儿恍惚了,有点儿蒙了,当皇帝竟然还不如当节度使快乐,那为什么还处心积虑要做皇帝呢?赵匡胤说:“这个还想不明白?天子这个位置,谁不想坐坐呢?” 石守信等人一听,话中有话,一下子酒醒了大半,都连忙叩头道:“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敢再怀异心!”
赵匡胤说:“我清楚你们是没有异心,但你们手下的人要贪图富贵怎么办?一旦把黄袍加在你们身上,即使你们不想干,也办不到啊!”
宿将们知道受到了猜疑,弄不好就招来杀身之祸,赶紧频频磕头,痛哭流涕地说:“我们这些人都是猪脑子,恳请陛下可怜,给我们指条生路吧。”
赵匡胤看时机差不多了,趁机开导道:“人生在世,就如白驹过隙,追求富贵的人,也就是想多积攒点儿金银财宝,自个儿好好享乐,让子孙也不再贫乏。你们何不放弃兵权,出守藩镇,买块好地,买个好房,为子孙留下永久的产业;再多收些歌儿舞女,每天喝喝酒,听听歌,看看美女,乐呵乐呵,以终天年。我与你们互为婚姻,君臣之间,用不着相互猜疑,上下和谐,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众将领听赵匡胤说得如此清楚明白,立刻叩头拜谢说:“陛下为我们想得太周到了,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
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等都上书称病,言辞恳切,请求朝廷解除他们的兵权。太祖一概允准,让他们出镇地方为节度使,除天平节度使石守信还名义上保留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的空名外,其他宿将的禁军职务都被废除了。到建隆三年(962),石守信的虚名也被剥夺了,从此,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这一职位也就空缺了。
赵匡胤是个言而有信的人,所以不久之后,他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家,互通婚姻,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光美还娶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这就是北宋初年历史上著名的 “杯酒释兵权” 事件。


和平表层下涌动的权力争斗
这件事看起来很轻松,把几个人聚在一起,喝了几碗酒,吃了一顿饭,聊了一会儿天,就把问题彻底解决了,而且解决得很好。问题是,吃顿饭就能解决军权的问题吗?如果这么简单,五代之时的哪位开国之君不想解除手下大将的兵权呢?大权在握的禁军将领、大宋的开国元勋就那么愿意交出军权吗?实际上,这是君主和将领两者地位、实力、智力等方面暗地较量的结果。
第一,从赵匡胤来说,建国以来的众多措施已形成众星拱月的势头。
五代君主建国之初,未尝不想大权独握,但都未能梦想成真,最终都是打下了江山给了别人。赵匡胤之所以能实现独揽大权之势,在于他有高于五代亡国之君之处,那就是他的果敢、决断及实力扩充。清朝乾隆皇帝对 “杯酒释兵权” 曾经有过如下评价:历来诵读史书的人大都认为宋太祖在宴饮之间轻松地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在不知不觉间,不声不响地使天下归于安定,这实在是鄙陋浅见。石守信等数位禁军首领如果不是受制于宋太祖,又怎能靠几句客气话、知心话、暗带威胁的话就放弃了自己所掌握的军权?当时宋太祖比这些禁军将领更加机智勇武,有信心、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处理事情,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石守信等人接受命令还来不及,又怎么敢有不同意见?修史的人没有远见卓识,只是在宴饮这一移权方式上不断来炫耀其中的奇异之处,而不是从宋太祖本身的英勇决断处入手,甚为可笑!
乾隆做皇帝六十载,对于君臣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然比一般文人要深刻得多,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 “杯酒释兵权” 和平表层下涌动的权力争斗。赵匡胤之所以能以宴饮的方式实现权力转移,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他掌握了主动权,在双方的角逐比量中,人单势不弱。
第二,赵匡胤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也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采取了一个循序渐进、各个击破的步骤。这个步骤显然是有意安排的,并且意味深长,足见赵匡胤的政治手腕。
第一步,在建隆二年(961)的闰三月,先解除慕容延钊、韩令坤的禁军领导职务。当时他们二人一个是殿前司的最高领导殿前都点检,一个是侍卫司的最高领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为什么先从他们下手呢?因为这两个人虽然名义上是禁军的最高将领,但却一直驻守地方,对禁军其实并没有足够的掌控力,最多算是个兼职。既然只是一个名誉,解除这个名誉对他们来说也没啥了不起的。因此,从他们开始比较稳妥。
第二步就是解除 “杯酒释兵权” 事件中的四位禁军将领的军权,对他们而言,一把手都被罢免了,他们这些二把手、三把手再被罢免,在心理上也不会有多少不平衡,何况赵匡胤还有不少优惠条件在等着他们呢!
第三步,收尾。免除包括太祖亲弟赵光义在内的几位高级禁军将帅的职务,只留下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韩重赟继续在禁军中,但从侍卫司改到了殿前司,改任殿前都指挥使。
赵匡胤与禁军将领的博弈,前后持续了四个多月的时间,最后以绝对优势胜出,“杯酒释兵权” 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场景而已。
结果从来都是多方多次较量的结果


想想此前的五代时期,五十三年时间换了八姓十三位皇帝。难道这些皇帝不想长期在位吗?为什么他们不能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召集起来吃顿饭,让这些藩镇交出兵权?道理很简单,五代的皇帝不具备这个实力。在皇帝与各路军阀的博弈中,皇帝不具备震慑藩镇的实力。如果此时想通过吃顿饭解决军权的问题,无疑是让政变提前发生。
政治斗争的结果从来都是各方相互博弈、相互角逐的结果。因此,貌似平稳的权力交接,其实是各方实力与智慧博弈的结果。只是这种博弈有时在桌面上,有时在桌面下;这种博弈有时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看得明白,有时大家看不到,看到了也不明白个中玄机罢了。
结果既然是多方多次博弈的结果,面对结果应当十分冷静。人生并不是每一次结果都符合自己的利益,面对不符合自己利益的结果应当理智对待。因为这不是个人力量当时能够解决的,既然如此,接受它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一时的接受并不意味着永远接受。当个人力量足够强大时,新一轮的较量与博弈也就加速了,改变结果的时机也就成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2-23 05:21 , Processed in 2.08399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