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溪河的干流走向及水系。(资料图片) 古濡须水曾为吴魏相争的古战场。(资料图片)
古称濡须水的濡须河,今天被称为裕溪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这条河流从巢湖闸开始,一直流到裕溪口入江。它横跨巢湖、含山、无为、和县等市县,是巢湖市乃至合肥市水上运输的主要航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古来为兵家必争地
濡须河是巢湖最早的通江河道,有史料记载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即已形成,从东关濡须口开始。濡须口位于濡须山、七宝山之间,濡须山在今含山县东关乡境,谓东关;七宝山在无为县黄花乡境,谓西关。因濡须口地势险要,两岸经济发达,古来为兵家必争。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两国就曾在濡须水流域展开过大大小小几十次战争。发生在濡须口的战争,最有名的当数三国时的魏吴之战。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四征东吴,在濡须口有过两次大战。当时,孙权在东岸(东关)筑城陈兵,曹操便也在对岸的七宝山与锥山立栅布阵,故濡须口又称栅口。
而传说中,濡须口是大禹为治巢湖之水患,在巢湖沿线直至长江考察中发现,巢湖的水总体来说由西边而来向东边流去,流到巢湖东口便遇到濡须山的阻挡。只有劈开濡须山将巢湖的水引入长江,才能彻底解决巢湖的水患。于是大禹便带人移山让水,不料一块巨大的顽石怎么也挖不动,大禹见状挥动大斧,大喝一声向顽石劈去。只听得“轰”的一声,濡须山中的顽石炸裂开来,从此有了濡须口。
濡须河从濡须口至黄雒河口折南流,经仓头镇至马口闸进入上、下九连圩之间的马口河,于神塘河口入长江。而最早的入江口是神塘河口下游的栅港口,早已崩入江中,随之神塘河口至栅港口间的河段也崩入江中,濡须水的通江口才退至神塘河口。
裕溪河河道的变迁
南宋时期,巢湖至裕溪口的通江河道逐渐形成,自巢湖经东关沿杨柳圩北堤至三汊河镇的河段,称后河,东下入江;又自蟹子口开直道经黄雒河,至三汊河纳后河,抵雍镇,称前河,一并东北向入江。至此,巢湖的通江河道变为两条,即南流的濡须河和东流的裕溪河。
到了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神塘河口被堵塞,裕溪河乃成为巢湖水系入江的唯一通道,西河成为裕溪河的主要支流。古濡须河的上段东关至黄雒河口,已成为裕溪河的组成部分,它的中游黄雒河口至马口闸,已成为西河的中、下游河道。
自宋代至明、清,裕溪河的巢湖口至东关河段,称天河,又名漕河,俗称马尾沟;东关至黄雒河镇河段,称铁毛河;黄雒镇至运槽镇河段称运漕河;运漕镇以下始称裕溪河,经雍镇(即濡须镇)折东北注入长江。
如今的濡须河已经通称为裕溪河,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完整的裕溪河应该是这样的:裕溪河自巢湖湖口经巢湖市流至含山李家墩,左纳清溪河来水;至林头,又左纳林头河来水;经钓鱼台、东关至瓦储村,水分两股:北股为老裕溪河,已纳入牛屯河分洪道,东流至陶咀,经含山县铜城闸联通牛屯河;南股裕溪河折南流,至无为县黄雒河口,右纳西河来水;黄雒河以下河道顺直,东南流向,经含山运漕镇至三汊河,左岸有水道经铜城闸沟通牛屯河;经黄渡至芜湖市鸠江区沈巷镇雍镇,折北偏东流,至裕溪镇过裕溪闸后,折东流,于裕溪口注入长江。
一条河见证一座城
据史料记载,从抗日战争前后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裕溪河只能常年通航50吨以下木船,季节通航50至80吨级木船,但需从后河航行。枯水期长江水位跌落迅速,裕溪河口门水流湍急,入河航船必须聚众背纤拉溜进口。当时,裕溪口街道和附近农村的一些闲散劳动力,专为口门两岸进口船只拉溜,以取得些微报酬。故民间有“裕溪口的纤,搭到就背”的歇后语,这也说明当时裕溪河航行困难。
1958年,在裕溪口建成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内河港口——裕溪口港。这里也是淮南铁路的终点,北煤南运也通过这里转运到长江下游的各个城市。1962年,在裕溪河与巢湖的接口处建巢湖闸。巢湖闸不但很好地调节了巢湖和裕溪河的水位,对防洪抗旱发挥很好作用,也成为今天裕溪河上一个著名的人文景观。
上世纪70年代,有关部门首次对裕溪河实施河道全面治理。施工河段为巢湖闸至裕溪闸河段。那时,没有现今的机械化施工条件,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全靠千军万马齐上阵的人海战术。1971年冬至1972年春,在60多公里长的河道整治工地上,分布了裕溪河两岸的巢县、无为、含山、和县四个县的16万民工。1973年冬至1974年春,又动员了肥东、无为、巢县、含山、和县等五个县的6万民工继续投入这期裕溪河整治工程的扫尾。经上述两个冬春的河道整治施工,基本完成了河道水上部分的土方任务。此外,通过对钓鱼台、东关、黄雒河等三处大弯道河段裁弯取直,使裕溪河河道长度缩短了7.6公里。
近年来,随着巢湖市的快速发展,已然将裕溪河纳入怀中。这个曾经的古战场,如今已成美好城市的宜居之地、经济腾飞之地。作者:王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