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的许继慎纪念馆改造一新。记者 袁野 摄 六安市与上海市合办的红漫大别山展览吸引了大量观众。 (六安市委宣传部供图) 六安持续构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不断提高管理层次和水平,全力打造红色文化高地和旅游目的地。通过发动全社会力量,创新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呈现方式,努力让六安的“红”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叫得响,时时提醒着人们:前行不忘来时路,吃水不忘掘井人。 如何保护? 完善机制织牢“安全网” 许继慎,中国工农红军早期杰出将领,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2023年底,提档升级、修葺一新的许继慎纪念馆,也是六安市裕安区红色研学一号线的第一站参观点。 许继慎纪念馆内,经过重新布置的展陈详细叙述了许继慎光辉的人生足迹,厚实研究成果转化成新的话语表达,让各地研学团队参观感受更为直观深入。而在纪念馆外,重新整修的烈士纪念广场上,新打造的无名烈士雕塑、讲述百年党史的四个阶段的浮雕墙,令游人们驻足、凝望、深思。 “许继慎纪念馆早在2009年就已建成,2010年投入使用。但纪念馆的建设维护水平有限,展陈及周边环境多年来没有提升机会。”裕安区景区管理中心副主任莫俊峰介绍,2023年,裕安区紧紧抓住机遇,推动研学线路周边多处红色纪念场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焕然一新。 “我们充分利用上海市松江区与六安市裕安区对口合作项目资金,对许继慎纪念馆、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旧址等场所进行了修缮保护,融入红色研学一号线,展开一幅生动鲜明的革命历史长卷,让游客尤其是研学学生产生更为深入心扉的参观游览体验。”裕安区委讲师组张平说。 作为全国闻名的革命老区,六安市的红色资源得天独厚。该市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86处(共340个文物点),革命遗址遗迹533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3处、省级12处、市级46处。 “红色资源是六安市最宝贵的资源,如何保护好、利用好?六安2022年便在全省率先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六安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2023年率先出台《六安市革命遗址遗迹保护条例》,划定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红线;编制《六安市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等,做到全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六安市红色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主任孙炜说。 抓住和上海全面对口合作的机遇,六安市近年来推进金寨县革命博物馆、许继慎纪念馆、胡底烈士纪念馆等场所的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为人们走进峥嵘革命岁月提供更多生动“索引”“课件”。同时实行文保单位责任人公示制度,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四有”工作,由政府购买服务,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聘用了170多名文保员,织密了革命文物保护的“安全网”。 “红色文化不仅仅是一处处实体的遗址遗迹,也包含了很多非物质的精神遗产。今年以来,我们联合文旅、退役军人、档案三部门开展了六安红色歌谣征集保护;积极推进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将金寨县烈士陵园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试点建设数字成果全面收录。”孙炜说,保护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才能赓续老区光荣而鲜明的红色基因。 如何利用? 创新传播让历史“说话” 红色的历史,不仅可以看,更可以走入其间、亲身感受。 在霍山县诸佛庵镇,红色主题密室逃脱文化项目《红夜》成为当地最新网红打卡体验地。挖掘1929年刘淠西发动的诸佛庵民团兵变事件,以刘淠西参与革命到英勇就义的辉煌革命生涯为线索,这个全新的体验空间,赋予所有参与者阅读历史故事的临场感和互动性。 “上午参观了刘淠西故居,随后的体验,让我们对刘淠西烈士的一生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看到最后刘淠西同志在狱中宁死不屈,牺牲在敌人枪口下,特别感动!”前来打卡体验的六安市民胡女士感慨良多。 诸佛庵镇镇长程晨告诉记者,打响六霍起义第一枪的诸佛庵镇,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之前多以纪念馆、展览馆传播红色文化。“以这样的方式介绍红色历史,全面详实,但较为静态、单一,而新型文化传播项目能够快速吸引年轻受众群体,更容易与旅游产业衔接融合。我们在与党史办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后,引入了这个红色主题项目,打造了诸佛庵镇文化旅游产业的一张新名片。”程晨说。 改变过去仅在纪念场所聆听革命故事的样式,走进历史现场、与革命前辈跨越时空对话,这种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在六安多处开花。在霍山县落儿岭镇,鹿吐石铺大捷被改编成为大型实景演出《大别山传奇》;在金寨县汤家汇镇,传奇的立夏节起义改编成为沉浸式戏剧《立夏》。艺术表达与技术呈现有机结合,传递丰富情感和历史信息,带来别样的新鲜感、现场感,既让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旅游资源无缝对接,更让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果有了巨大提升。 “六安是一片红色的土地,群众对红色历史有着深厚的感情。我们引导全社会参与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进一步系牢群众与这段红色历史之间的情感纽带,让红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有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孙炜告诉记者,六安市引导群众在保护好红色遗址遗迹的前提下,通过开发农家乐、民宿等,将红色文化资源活化,让群众切实享受到红色旅游红利;同时引导一批小微企业,开发包括花生糖、挂面、香薯干等各类特色农产品在内的红色伴手礼,努力让六安的“红”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叫得响。 “我们还持续举办了‘红色记忆·我有传家宝’赛宝大会、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大别山红色阅读马拉松等一系列活动,深挖六安红色历史,编写了红色著作近30部,开展红色主题宣讲报告200余场。”六安市委史志室主任唐玉刚说,丰富多彩的传播形式,展现了底蕴氛围,深化了人们在美好生活中饮水思源的感念,推动红色文化历久弥新。 如何提升? 立足长远绘就新蓝图 今年8月,“红漫大别山——上海、六安红色文化文物展”在中共一大纪念馆专题展厅开展,该展专门从当年红二十五军与红二十八军合编的汤家汇镇豹迹岩村精心挑选了部分石材布置展厅。 10月24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系列学术活动在金寨县举行。来自上海市、六安市、三明市、黄冈市、信阳市、湘潭市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探讨交流。复旦大学课题组发布了《上海与六安对口合作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十四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陈斌告诉记者,六安市丰富的红色资源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当地目前对于红色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我们认为,对于六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规划,至少需着眼未来10年的发展。这次我们发布的规划就做到2030年。”陈斌说。 举办一次次活动,让六安市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姿多彩走出大别山。通过一次次交流,六安市也逐渐明晰了红色资源开发的短板和发展方向。 “与上海市的对口合作,对六安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在与各地专家的交流探讨中,我们认识到目前六安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层次不够高、特色不够鲜明、品牌也不够响亮,专家实地考察之后,提出了展陈布置重复程度高、文创产品开发薄弱等问题,都需要着力解决。我们将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与旅游价值,持续构筑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努力打造红色文化高地和旅游目的地,让‘红色宝藏’成为老区六安的城市精神之源、信仰之基,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孙炜说。(记者 袁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