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以统一为主流的政治生态不同,地处欧亚大陆西端的欧洲地区是长期分裂的。纵使是罗马帝国,也没有完全控制现在的西欧地区。最明显的就是莱茵河以东的广阔地域,就长期游离于帝国的势力范围之外。 罗马帝国曾经尝试征服这片土地,结果在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遇重创,数个罗马军团葬身于此。“瓦卢斯,还我军团。”帝国元首奥古斯都的这句哀叹就源自于这场令罗马蒙羞的战役。
纪录片《蛮族崛起》的海报,最右侧是汉尼拔 这次征服的失败,也为罗马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几百年后,灭亡罗马帝国的日耳曼诸部落就是从此出发,经过一场场血腥的战斗将帝国和他的文化一起送入历史。 进入中世纪以后,似乎只有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短暂统一了西欧大部分土地(不包含伊比利亚半岛,那里是阿拉伯帝国的势力范围)。但统一持续的时间不长,随着公元843年《凡尔登和约》的缔结,加洛林王朝几代人努力才拿下的领地一分为三,查理曼帝国瓦解。
查理曼大帝 之后的一千多年,尽管有着无数帝王枭雄,甚至教皇尝试过统一欧洲,但都以失败告终。即便是拿皇和元首这样的千古狠人都无法实现这个梦想。欧盟看似在统一的路上不断前行,实际上问题多多。未来欧盟很大概率会成为一个现代版本的神圣罗马帝国:顶着帝国的名头,中央没什么权威…… 那么,为什么欧洲难以统一呢?
三十年战争后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不是帝国
这个话题很大很复杂,本文只打算从地理的角度,给出几个看似合理的理由。 首先,从地理上看,统一对于欧洲并非必选项。作为长期统一的中国可能无法接受这一观点,但放在西欧却十分合理。统一虽然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其代价也是惊人。统一国家必然带来社会和行政成本的高涨。 以中国为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可以动员的兵力规模远远超过后世封建王朝。战国时期,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中,双方动员的兵力都在四十万以上。再加上保障后勤运输的力量,直接间接卷入这场大战的人口绝对在150万以上,而且是青壮年劳动力。考虑到当时两国人口规模,这个动员效率堪称惊人。
长平之战
一千多年后,明朝在决定历史走向的萨尔浒战役中投入的兵力只有十余万,而且来自全国各地。作为防守方的后金,女真八旗的总兵力不超过5万。 中国之所以需要长期保持统一,是因为统一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应对外来的挑战。但这些问题在西欧统统不必要。 首先说大规模工程建设。这种工程建设首先是水利设施建设。与季风性气候明显的东亚地区不同,西欧的气候相对比较稳定。
欧洲地形图
西欧主要有两种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地区。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联合作用,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在全球范围内极具代表性。这种气候条件下,西欧很多地区全年温和多雨。 以意大利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地区则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 这两种气候都十分稳定,年降水差异不大,因而出现旱涝自然灾害的频率较低。所以西欧各国在中世纪对于水利工程并不上心。类似中国那种集中全国力量整修堤防、疏浚河道、建设灌溉系统的行动很少。 近代,欧洲出于航运和发电的目的开始大规模修建运河、水库。但此时技术条件已经有了质的提升,所需的人力大幅度降低降低,对于大规模的社会组织需求自然而随之下降。 除了水利工程,另一个大规模工程就是大型国防设施的兴建。这一点,西欧的需求度也很低。原因在于西欧本身存在一定的地理优势,几乎没有什么强大势力对整个西欧地区构成威胁。 作为欧亚大陆的最西段,西欧地区的西、南、北三个方向都有大海作为屏障。
西边是浩瀚的大西洋,尤其是北大西洋,是世界海况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在古代,想要把大规模的军队运送过大西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对面的美洲大陆上,土著印第安人的社会发展程度很低,几乎不具备跨海远征的能力。 即便是进入现代,跨越大西洋大规模投送兵力也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当年盟军的诺曼底登陆靠着美国恐怖的工业生产能力,也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准备。而且这还是在掌控英伦三岛,拥有可靠前进基地的条件下。 南面的地中海虽然不大,对面的北非却因为紧靠撒哈拉大沙漠的缘故,只有沿海地区适合人类的生存。当然尼罗河孕育的埃及除外。历史上北非国家在面对西欧各国时基本没有占过上风。即便是强如迦太基和阿拉伯帝国,最多也只能拿下伊比利亚半岛,对于当时欧洲文明中心的亚平宁半岛、法兰克地区影响有限。
地中海及周边
北面,波罗的海也不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古维京人也确实彪悍。但有限的造船技术和北海复杂的海况,限制了维京人征伐的脚步!单层甲板的长船使得维京海盗只能攻击沿海和大河流沿岸地区,难以深入腹地。 唯一的威胁来自东部。广袤的南俄草原对于游牧民族具有无法抵御的吸引力。东南方向的巴尔干半岛更是直面来自西亚诸帝国的冲击,尤其是伊斯兰教诞生后崛起的数个穆斯林帝国。看似危机重重,实际却并不是这样。南俄草原远离作为游牧民族核心地域的东亚、中亚,历史上从未形成过强有力的游牧帝国。
南俄大草原
从东亚远征而来的游牧民族到东欧平原就已经是强弩之末,再难继续深入了。即便是游牧民族巅峰蒙古人在进入东欧后,也没有能力继续推进了。 至于巴尔干半岛,那里的山民骁勇好战,令欧洲各势力都无比头疼。即便是强悍的奥斯曼帝国也花了两百多年才基本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兵锋直指维也纳。但这个过程已经耗尽了奥斯曼帝国的气运。1683年,维也纳城下的惨败拉开了奥斯曼帝国由盛转衰的序幕。
攻入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军队 所以说,西欧在古代具有易守难攻的先天优势。再加上罗马帝国灭亡后,中世纪生产力的倒退,欧洲不具备什么征服的价值。 不需要大型的工程建设,没有巨大的外部威胁,统一对于西欧各国并不是急切的要求。 除了这两个因素外,还有一个地理因素限制了西欧走向统一的步伐。那就是相对破碎的地缘板块。西欧地区虽然以平原为主,但也不缺乏山脉和河流。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联系就被阿尔卑斯山阻断;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比利牛斯山脉,限制了大规模军队的陆路调动;莱茵河在古代分割了高卢和日耳曼地区的联系;易北河等河流分割了波德平原……
阿尔卑斯山脉地形图
整个西欧地区没有任何一个地理单元能够形成对周边地区的绝对优势,结果就是没有一个政治实体可以有效压制周边的势力。哪怕是因为外部威胁、联姻或者战争实现短暂统一,最终也会走向土崩瓦解。加洛林王朝、哈布斯堡家族、拿破仑帝国的结局就是明证。 这种情况与中国南方的形势很接近,这也是南方地区很难出现一个统一中国的王朝的重要原因。不要说明朝,因为朱元璋在崛起的过程中始终在长江以北的江淮地区控制了相当大的领地。
明太祖朱元璋 这种地理的割裂还带来了另一个后果:那就是各个地理单元中,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即便都推崇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信仰基督教,但西欧各国的语言和文化还是差异巨大。这种差异又进一步强化了分裂。当近代民族意识形成后,西欧再无统一的可能。 可以说,地理因素是西欧分裂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全部,还有很多其他因素的作用。但限于篇幅,这里就不讨论了。当然这只是个人浅见,错误在所难免,权当抛砖引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