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8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消暑与驱蚊:古人怎么过夏天?

[复制链接]

2217

主题

2625

帖子

837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7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7-23 00:2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人夏天如何降温?

古代夏天并不比我们现在的夏天凉快,《浮山县志》就记载过乾隆八年(1743年)的极端高温天气:“夏五月大热,道路行人多有毙者,京师更甚,浮人在京贸易者亦有热毙者。”气象学家分析,当时的气温至少达到了四十摄氏度。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这么热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降温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温设备,比如人工风扇。这人工风扇并不是找两三个丫鬟给你用扇子扇风,那点风力太小了!古时候的大户人家厅堂上方会安装拉拽式风扇,一大片扇叶差不多有门板那么大,由丫鬟拽根绳子拉动扇叶给厅堂送风。此外,还有手摇式的风扇,类似手摇鼓风机。据说古时候还有“空调风扇”,古人使用风扇的时候,还会把风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风扇前摆两盆冰块,这样送出来的风就是凉的,这种风扇已经具备了空调的功能。还有的人会在风扇前摆很多盆鲜花,这样送出来的风都是香的。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厅,都会有一种“空调”系统——空调井。在厅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连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留一个送风口,这样,井下凉风就被源源不断送进厅堂,达到降温效果。最豪华的当数降温亭——将水引到屋顶,制造人工瀑布,以达到降温效果。

除了降温设备,还有降温食品。比如吃冷饮、吃冰镇水果或喝饮料。那古人用什么进行冰镇呢?其实,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鉴”。其原理很简单:制作一个有夹层的容器,在夹层里放入冰块,然后在容器内放入食物或饮料进行冰镇,成为冷食或冷饮。宋代的冷饮已经平民化了,北宋都城开封就有种叫“冰雪冷元子”的冷饮很是畅销,其做法类似今天甜品店中的芋圆。到了元朝,蒙古贵族喜欢在冷饮里加入奶制品,称为“奶冰”。据说马可·波罗来到元朝后就很喜欢吃这种冷饮,并将其制作方法带回了欧洲,欧洲人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冰激凌。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来自中国。


铜冰鉴(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有的读者可能会产生疑惑:古代夏天的冰是从哪里弄来的?我听过多种说法,技术含量最高的说法是古人用硝石制冰,将硝石溶于水,此过程大量吸热,便可使水降温结冰。但这个方法的制冰量太少了,而且非常费事,无法满足古代夏天巨大的冰块需求量。另外,一些古籍里还记载了古人“夏造冰”的方法,比如《淮南万毕术》《汉书》等。其方法大同小异:将沸水放入瓮中密闭,然后放入冰凉的水井中,三天后就可以得到冰。这个方法还真和科学沾点边,因为瓮中温度骤降,会导致气压降低,随着气压降低,水的冰点会升高,不需要达到零摄氏度便可结冰。然而,这个气压变化并不大,冰点上升的度数也微乎其微,不足以达到制冰的效果。今人也根据古籍记载的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也是不能制冰。

其实古人取得冰块通常的方式不是制冰,而是存冰。这种方法很简单,即等到冬天自然结冰时将冰块储存到地窖里,然后等到夏天时取出使用。这种简单的存冰方法,从先秦一直使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储存的冰块都取自城市里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积水潭、太平湖,还有济南的大明湖,都是过去重要的取冰处。寒冬时节,湖面结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开始进行切冰作业,把冰切成一米见方的冰块,运送到地窖里保存。保存时还要在上面盖上厚厚的稻草保温,这样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古代大城市内都建有很多的冰窖。清朝时,北京城内的官方冰窖就有四处十八座,由工部统一管理,存冰量在二十万块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口胡同,就因清朝时在这里设置的冰窖而得名,类似的还有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城市可以在冬天时存冰,那南方城市冬天也不结冰啊,怎么办呢?答案是进口!19世纪上半叶,美国商人就将北美波士顿地区的冰块用商船贩卖至中国广东,非常畅销。这种出口的冰块体积特别大,运输时会将其放在船舱底部,避免阳光照射,还会在上面盖上锯末等物,阻挡空气流通,所以冰块融化速度非常缓慢。等运到中国时,除去损耗,还会剩很多。美国作家梭罗在其名作《瓦尔登湖》中就记载了19世纪中期美国对华的冰块出口情况:

倘若你的生意是与天朝帝国打交道,那么在某个塞勒姆港口海岸旁边置办一间会计室,就足以应付了。你可以把本国生产的各种产品出口,把真正的产品输出,许多冰、松木和一点花岗岩。

1846年,波士顿出口的冰块达到六万多吨。十年后,又翻了十倍。其中,很多就是出口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有人还会疑惑:跨越半个地球贩卖冰块,能赚钱吗?的确不怎么赚钱,但没办法,欧美需要进口中国的货物,而自给自足的中国却不怎么进口欧美货物。你运别的东西到中国也卖不出去,卖冰块总比空跑一趟强。而且远洋航行需要重物压舱,用冰块压舱总比用石头好。

古人夏天如何驱蚊?

全世界的蚊子有三千多种,其中雌蚊子在繁殖时主要以吸人或动物的血为食。被蚊子叮咬后,不光皮肤发痒,甚至会染上疟疾等传染类疾病。所以,每当夏天来临,防蚊都是生活中时刻需要注意的事。蚊子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一亿多年了。两千多年前的《庄子·天运》里就有记载“蚊虻噆肤,则通昔(夕)不寐矣”,表达了对蚊子的痛恨。那古人夏天是如何防蚊、灭蚊的呢?

烟熏法是古人最常用的驱蚊办法。蚊子怕烟熏,还惧怕一些特殊的味道。古人发现蚊子的这一习性后,就用烟熏驱蚊。古人发现,燃烧艾草、蒿草的驱蚊效果不错,而且烟雾不多,味道也不呛人。于是,艾草、蒿草就成为古人驱蚊的常用材料,还被制作成最早的驱蚊工具“火绳”。一直到改革开放前,火绳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被使用。秋天,人们将结过籽的艾草、蒿草采集回家,像编辫子一样将其编成绳状,然后挂在房梁上晾干,避免受潮。等到第二年夏天,火绳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晚上睡觉时在屋内将其点燃,驱蚊效果是极好的!火绳的功能类似初级版的蚊香。


汉朝火绳

到了宋朝,古人已经在火绳的基础上制作出了蚊香。宋代《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蚊香”里有雄黄的成分。雄黄是硫化砷矿石,也是古代用途很广的杀虫剂。另外,书中还提到了古人在端午时节采集材料制作蚊香,这很有可能与古代端午采集艾草的习俗有关。

蚊香的制作工艺在清代进一步提高。晚清时,一个来华采集茶种的英国人曾写过一部名为《居住在华人之间》的书,其中就有关于蚊香的记载。这个英国人当时从浙江西部去福建武夷山,途中由于气候炎热潮湿,被蚊子叮得整夜无法合眼。他的随从就购买了一些当地人使用的蚊香,驱杀蚊虫很有效。他把这一信息传回欧洲后,引起了欧洲昆虫学家和化学家的极大兴趣,询问他这种蚊香是由何种物质制成的。后来,他在浙江定海获得了这种蚊香的配方—松香粉、艾蒿粉、烟叶粉、少量的砒霜和硫黄。是的,含有砒霜!不知道古人烧这种蚊香会不会中毒。

除了蚊香,古人还用香囊驱蚊。香囊在明清时期很流行,除了有香水的功效,还有驱蚊的作用,因此也成为古代文人雅士和贵族公子的最爱。香囊中含有多味中药,比如藿香、薄荷、八角、茴香等,这些中药的味道具有驱蚊的功效。另外,古人也会用酒驱蚊,如宋代的《证类本草》记载:“社酒,喷屋四壁去蚊子。”将酒喷洒到屋子里驱蚊,这种方法和今天喷洒“花露水”如出一辙。有学者曾对一千多部中医古典著作进行过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驱蚊成分有浮萍、鳗鲡、夜明砂、社酒、雄黄等。这些成分中,有些含有毒素,有些气味较重,并不太适合居家常用。在现代驱蚊中药里,最常见的成分则是艾草叶、薄荷、藿香、石菖蒲、丁香等,这些成分相对较为安全。

除了驱蚊法,古人还有避蚊法。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把蚊子挡在外面!挡蚊子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蚊帐了。南朝梁元帝撰写的《金楼子》记载:春秋时期的齐桓公以打开“翠纱之帱”放饥饿的蚊子进去一事阐述自己的治国之道。这里的“翠纱之帱”就相当于今天的蚊帐。唐宋以后蚊帐进一步普及。北宋张耒诗称:“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可以看出,蚊帐已是当时居家必备之物。蚊帐在我国使用了两千多年,其重要性在当下依旧不减。2016年里约奥运会时,寨卡病毒肆虐,而蚊子正是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在其他国家运动员“谈蚊色变”之时,我国运动员拿出了老祖宗的法宝——蚊帐,有效地防止了病毒传播,也引起了他国运动员的效仿。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发明,而今仍能派上大用场。

此外,古人还有许多奇葩的灭蚊法。比如在家中大缸内注水养青蛙。蚊子喜阴凉,又需要在水中产卵,所以爱往缸里飞,一飞进去就会被青蛙吃掉。还有一种“灭蚊灯”,小说《金瓶梅》里有提及。灭蚊灯吊在蚊帐内,灯盏的侧面开有小口,当灯绳被点燃后,就会因冷热不均产生气流,蚊帐内的蚊子便会被气流吸进灯盏内烧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2-25 00:17 , Processed in 0.5652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