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香港导演不要怕拍纪录片。”
昨晚第41届香港金像奖上,获奖纪录片电影《给十九岁的我》导演张婉婷说。
本届金像奖因为疫情原因,入围影片仅33部,19部获得提名。唯二的亮点可能是最佳电影奖项颁给了纪录片,以及出现了一些新导演面孔。
作为华语电影先驱,香港电影一度辉煌,类型、片种与流派异常丰富,且有深刻的时代烙印。 片种1 古典英雄主义,猛造62个黄飞鸿
1949年底,新加坡电影商人温伯陵在香港投资拍摄武打片《鞭风灭烛》,成为香港电影史上第一部黄飞鸿片。50年代拍摄了62部,都由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
黄飞鸿 《鞭风灭烛》 导演:胡鹏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民意祈求社会稳定和平,黄飞鸿身上中国传统儒家道德精神,讲究礼、义、忍、恕、和的古典主义英雄气质,很难不令人神往。 而且这个系列天生让香港人产生文化亲切感,加上新加坡、马来西亚电影市场对香港武侠片有大量需求,因此根本停不下来。
不过,高产黄飞鸿背后,是跟风抢拍,以及情节公式化,正邪永远二元对立,影片质量良莠不齐。 片种2 武侠片红了,英雄终于肯做人了
早在清朝光绪年间,香港就有了商业电影放映。但本土商业电影浪潮20世纪才发生。
1928年,明星电影公司张石川执导武侠片《火烧红莲寺》,连拍18集,掀起武侠风潮。
《火烧红莲寺》导演:张石川
武侠片借鉴好莱坞类型电影观念和理论,继承中国传统武术和价值观,有视觉奇观也有理想投射,很快就形成了长盛不衰的中国特色影片类型。 但《火烧》热引发商业公司恶性竞争,市场一通粗制滥造,在社会舆论和电影管理部门的干涉之下逐渐散热。
新中国成立后,武侠片在香港复兴。当时通俗文化兴盛,金庸、古龙等人的武侠作品很火,为武侠片盛行提供了沃土。
电影公司邵氏、电懋,电影人张彻、胡金铨、楚原都是武侠片史上的重要角色,留下了《侠女》《龙门客栈》《独臂刀》《十三太保》等经典作品。
他们在老派武侠片的正邪二元对立上,探索出了更有人味的英雄角色和价值情怀。但三人的影片创作底色完全不同。
胡金铨1958年进入邵氏公司,作品不多但是质量极高。他的影片将价值观上升到家国情怀高度,主题贯穿爱过主义,而且优美、空灵、深刻。
胡金铨
他改编自《聊斋志异》、讲述明朝两党之争的《侠女》,获得了1975年戛纳最高综合技术奖,是当年的最高奖。
《侠女》 导演:胡金铨 上映时间:1970年
张彻更追求男性阳刚之气,他认为邵氏电影多是女性向文艺片,必须改道阳刚生猛的创作路线,得到了邵逸夫的支持。
张彻
于是,邵氏公司从黄梅调题材泛滥中解脱,开创了崭新的武侠电影时代。 张彻电影一以贯之的是男性重义守信的主题,但是英雄往往有勇无谋,逃不过敌人的陷阱或者悲剧命运。
他的片中很多赤膊上阵、血肉模糊、开膛剖肚的恐怖血腥,因此被称为暴力美学的奠基人。
《新独臂刀》 法国版海报 导演:张彻
用激烈的动作描绘出自虐式的英雄世界,恰好撞击着六七十年代注重感官刺激的娱乐消费潮流。 楚原偏爱改编古龙小说,擅长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在电影之中。
楚原
他的电影质疑友情和道义,传统英雄价值尺度荡然无存,转向揭示人性深度掩藏的对权利和金钱的欲望。武林高手为了金钱美女和地位厮杀,英雄内涵被掏空。
《流星蝴蝶剑》 导演:楚原
这里要提一嘴功夫巨星李小龙。他是本土武术宗师,且学习了日本柔术、空手道和拳击。身体动作和武术招式都超乎常人,快准狠,散发着血腥味,把中国功夫推向了新高度。
参与的影片不再是狭隘和门派或金钱美女之争,而是为民族、正义而战,与当时备受凌虐的民族群体愿望相符。
精武门 主演:李小龙
70年代新浪潮中坚导演徐克、许鞍华等都对武侠片感兴趣。
徐克1983年指导了大型科幻武侠片《新蜀山剑侠》,锻炼出了一批本土的电影特效师,拉开了香港动作特效片的序幕。
悬疑奇幻的武侠片《蝶变》颠覆了50年代黄飞鸿的沉重道德宣教和李小龙电影中的民族主义诉求,甚至偏离了张彻的江湖规则,更接近于胡金铨和楚原电影中的神秘诡谲,悬念迭出。
片种3 短命但关键,新浪潮片了不起
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新浪潮电影,仅有三四年狂热,却成为香港影史上关键一笔。
当时香港经济狂飙,伦理道德、价值和消费观念大变迁,直接打破原本垄断的电影市场,催生新电影和影人。也将香港电影从古早英雄武侠、功夫喜剧拉回现实生活。
以《狮子下山》为代表的表现草根阶级的电视剧大受欢迎,直接启示了香港新浪潮电影。
1978年,严浩导演的《咖喱啡》揭开了新浪潮电影的序幕。随后徐克、许鞍华、章国明分别导演了《蝶变》《疯劫》《指点兵兵》,让新浪潮站稳脚跟。
严浩在1984年创造了被称为现实主义精品的《似水流年》,为新浪潮时期画上完美句号。
在香港商业片泛滥成灾之时,严浩的《似水流年》以古朴的潮汕乡土气息,耐人寻味的普通人物的感情撞击,清新自然的表演风格轰动影坛,囊括了1985年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六项大奖。
许鞍华对越南难民题材情有独钟,先后用70年代越南大变动的难民生活为题材,拍摄了《胡越的故事》《投奔怒海》《狮子山下·来客》,被称为越南难民三部曲,也成就了她的代表作《投奔怒海》。
这批政治倾向的电影内驱力实际上是作为女性天然地对不公的愤慨、对弱势群体的母性同情、对正义的呼唤力挺。
《投奔怒海》 导演:许鞍华
这个时期仍有带着武侠基因的动作类型片,但已经分类明确,一种是表现香港现实生活的枪战片,警匪片、犯罪片,另一种是悬疑奇幻的武侠片。 新浪潮电影最大特点是呈现香港现实生活,表现平常百姓的喜怒哀乐。
影片革新了电影技术、改变了影像风格,从总体上提升了香港电影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此后,新浪潮中坚导演们分道扬镳:许鞍华转向了女性题材;新浪潮开拓者严浩着力改编名著,拍了《滚滚红尘》和《棋王》。
徐克展原本爱用怪力乱神揭示了人类的劣根性和历史荒唐。90年代开始迎合大众趣味,颠覆老黄飞鸿形象,打造华丽绚烂的《黄飞鸿》系列。
《棋王 》导演:严浩
新浪潮并未像法国新浪潮、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一样发展成美学革命,没有共同的宣言,没有统一的风格和主题,力量分散,在几年之后被商业电影吞并。 片种4 看着看着就哭了,喜剧片解压又扎心
70年代,城市化商业化大规模发展,娱乐消费消解生存压力,喜剧片迎来好时代。
袁和平导演、成龙主演的《蛇形刁手》《醉拳》是功夫喜剧片的代表之作。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和出色的拳脚功夫,让成龙快速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超级武打喜剧明星。 功夫喜剧片遵循快乐原则,将李小龙的硬招还原成妙趣横生、令人眼花缭乱的杂耍功夫。
《蛇形刁手》 导演:袁和平
严肃的英雄传奇被还原成世俗故事,充满意识形态的教化还原成纯粹的娱乐,用不死英雄的喜剧性抚慰观众的心灵。 90年代的香港电影界,周星驰成了票房标杆。1992年,因为他所主演的五部电影票房霸占香港票房前五,被称为了周星驰年。
武状元苏乞儿工作照
周星驰对喜剧电影本质了若指掌,开创并光大无厘头喜剧电影,用后现代的结构、拼贴、戏仿来完成表演和叙事。 片种5 英雄不死,在英雄片里被时代摩擦
80年代后期,吴宇森的英雄枪战片继承了香港武侠片的传统,加入了新的美学元素。
1986年,他自编自导的《英雄本色》奠定了吴式暴力美学风格,掀起英雄片浪潮。
《英雄本色》 导演:吴宇森
吴宇森沿袭张彻的男性情义与动作暴力,把传统价值观念和动作片元素融合,但是以现代的抒情手法浪漫化铺陈,为动作电影带来革命性的观念。
英雄形象可以看到古代侠客英雄的身影,他们身怀绝技但结局悲惨。用暴力mix诗意来描写人与人、人与时代的积极关系。 片种6 吓人吓到办公室,恐怖片杀疯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功夫片衰落,恐怖片抓住时机杀出一条血路。在香港,很多知名导演都拍过不止一部的恐怖惊悚电影。
许鞍华携手六十年代玉女偶像萧芳芳《撞到正》,引领香港新浪潮。关锦鹏也曾集合梅艳芳、张国荣共谱人鬼情《胭脂扣》,揽获亚太地区各影展无数大奖。
《胭脂扣》 导演:关锦鹏
2000年之前,香港恐怖片题材多以古老中国传奇、小说为改编,旧时代的村镇、荒郊野外为背景构织着模糊的家国梦。 新世纪后,即使恐怖片仍从《聊斋志异》中取材,但阵地逐渐由村镇转移到了繁华都市,转移到了市民生活的电梯、办公室、车库等。
2002年上映,由杜琪峰、韦家辉导演的《我左眼见到鬼》,由本届金像奖影后郑秀文饰演。
《我左眼见到鬼》 导演:杜琪峰 韦家辉
这部恐怖片在香港电影低潮时期两天就收获了400多万的票房成绩。爱情、喜剧与恐怖相融合,令人耳目一新。 片种7 性别和人性关怀,都在文艺片里了 关锦鹏1979年追随许鞍华转入电影制作,他的电影清一色表现的是女性世界,话语权交由女性霸占,男性是被审视者和被叙述者。 他的作品偏离香港传统商业电影的作风,总是泛着古典凄凉况味,充满着浓郁的怀旧情绪,让人联想到日本50年代的沟口健二导演。
《山椒大夫》 导演:沟口健二
导演王家卫更爱用符号和隐喻,来呈现强烈宿命情节和末世情怀。空间封闭幽暗、时间恍惚、个体孤独、情节交错断裂。 这些纯属感官、私人化的华丽颓废符号,奠定了他作为香港“作者电影”代表的地位。王家卫在借鉴类型电影的同时也在改装和瓦解电影类型。
重庆森林 导演:王家卫
导演陈果则以香港回归为背景拍摄了三部曲《香港制造》《去年烟花特别多》《细路祥》,主要表现1997年香港回归前后香港人对过去的留念,对前途的茫然和身份焦虑。
《细路祥》 导演:陈果
回归后,陈果影片重点放在了香港外来移民和内地妓女的生活,重点表现欲望放纵和人心的泯灭。
《三夫》 导演:陈果
曾经香港电影探索出的这诸多片种,有些已经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式微。很多人怀念那个所谓的香港影史黄金时代。
但新的电影故事也在发生,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些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