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4日,宝鸡市凤翔县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大案——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雍城遗址上的秦公六号陵园被盗掘。 在公安部挂牌督办下,宝鸡市公安局历时四个月,成功将案件告破。 一、引子 方正趴在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向下看。 一股土腥味夹杂着麦子的清香直冲他的鼻端,他仔细看了又看,盗洞深不见底,神秘莫测。
这是一个圆形竖井式盗洞,直径0.40米。在洞口北侧堆着一堆黄土,黄土中夹杂着大量的白膏泥和零散的木头碎片。 白膏泥其实就是一些黏性很强的泥土,传说用糯米汁和石灰调和白膏泥。因为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古人经常用它来填充墓葬。
方正站起身来,他发现自己被一大片麦田包围着,举目四望,西北方向大约1000米处,矗立着一片白墙黑瓦的建筑,那里是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方正长吁了一口气,这可不是一件普通的案子! 二、19.6米的盗洞 2011年6月4日早晨,宝鸡市先秦陵园博物馆的一位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开始巡逻。这种巡逻是不定时的。 秦公陵墓都不设封土堆,围绕着博物馆周边是一块块宽阔的麦地,此时麦子已经快进入收割期,在晨光中微微泛着金黄。
当来至6号陵园区,一堆新鲜的黄土引起了他的注意,土堆周围的麦子凌乱地倒伏着。
谁会在麦地中取土呢? 他心中掠过一丝不详的预感,快步向前,一个深不可测的盗洞赫然出现在眼前。
很快,宝鸡市公安局就接到了报案。 作为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宝鸡每一块麦地下都可能深藏着一座古墓。 丰富的地下墓葬群与价值难以估量的文物埋藏,也让犯罪分子盯上了这块宝地。在盗墓贼的轮番侵扰下,大量的古墓葬被破坏,文物被盗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为了严厉打击文物犯罪,遏制盗墓之风。2011年4月,宝鸡市联合公安局、文物局成立了打击文物犯罪领导办公室,从宝鸡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抽调了3名经验丰富的老警察,专门侦办与文物犯罪有关的案件。 成立伊始,人手稀缺。急需要一个年轻人,既能在一线冲锋陷阵,又要懂技术会研判。 方正由于有计算机专业背景,便阴差阳错地被调到“文物办”,从此成了一名与文物打交道的警察。 只是,方正没有想到,自己第一次参与侦办的就是这样一个大案。 得有人下去看看,方正想。 墓室有没有被打开,文物有没有被盗,现场有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物证,只有深入盗洞一探才能知道。 一个身材瘦小的文物工作人员被绳子缒着,缓缓放了下去。绳子越放越长,半天到不了底,似乎这就是一个无底洞。 站在上面的方正不由得揪起心来,这得是多深的一个洞啊! 好不容易,绳子不在下降,底下传来信号,到底了。 经过测量,盗洞深19.6米,19.6米,相当于6层楼那么高。后来,方正侦办了大大小小无数起盗掘古墓的案件,再也没有遇到这么深的盗洞。 “太深了,差点儿缺氧了!”刚刚爬出洞口的工作人员煞白着脸说道。他缓了缓,大口呼吸着新鲜的空气。 “下面是‘黄肠题凑’!我看到木头了,盗洞一直打到了椁室,上面还有新鲜的锯痕。” 工作人员将这些信息反馈给方正等人,“不幸中的万幸,椁室没被打开,文物没有被盗。” “黄肠题凑”是流行于秦汉时一种最尊贵的葬制,只有帝王及其妻妾,或者皇帝特别恩赐的宠臣才可以使用。 《汉书·霍光传》中记载:“光薨……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臧椁十五具。” 三国时魏人苏林注释该词为:“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即“黄肠”是指去皮后的柏木,因木心色黄称为“黄肠”,“题凑”是指结构上的基本特点,大概就是将柏木坊层层平铺、叠垒,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
正是由于柏木枋质地坚硬,又粗大笨重,起到了很好的防盗效果。在这次盗掘中,由于某种原因,犯罪分子并未能锯透柏木枋,进入墓室。 毫无疑问,这位墓主人的身份极为尊贵,其陪葬品之丰厚,文物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这位墓主人究竟是什么身份呢? 三、先秦陵园 1976年,宝鸡市凤翔县南指挥村一位村民想挖些土来修补自家院墙,他一铲子下去,挖出的却不是寻常的泥土,而是带着碎石的红色土壤。 他感到奇怪,好奇心驱使着他继续向下深挖,直到把铲子挖弯,触目所见的依然是泛红的泥土,仿佛这片土地被血浸透过一般。 而多少年来,这片地上一直寸草不生,寂静地荒芜着。 一支考古队闻讯赶来,进行实地勘察。 考古队很快发现,这是经过人工夯砸的五花夯土。初步勘察的结果,令考古队员震惊不已,它们来自一个巨大的地下工程,这个四方形的神秘地下工程,占地面积竟然足足有两个国际标准篮球场大。 随着抢救性挖掘工作的展开,一座深埋地下的千年古墓重现在世人面前。 大墓整体呈“中”字型,墓室长300米,宽42.5米,面积5334平方米,是整个秦公陵园中最早发现、唯一发掘的最大墓葬,被称为秦公一号大墓。
据考古学家证实,秦公一号大墓墓主人为秦景公。 它的发掘创造了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几个之最: 一是为我国迄今发掘最大的先秦墓葬; 二是椁室的柏木“黄肠题凑” 椁具,是我国周、秦至西汉时期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 三是墓内发现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
四是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早在1933年,就有考古界前辈苏秉琦等人对凤翔进行过考古调查,认为秦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座都城——雍城,可能就在凤翔附近。 秦以水御敌,200年后首筑城墙,“城堑河濒”,是故,雍城是座“水上秦都”。 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在此建都长达327年,历经十九位国君的苦心经营,雍城筑起了规模巨大的城垣,修建了宏伟壮丽的宫殿,成为一座繁华的大都市。为后来“秦王扫六合”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1959年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在凤翔县城南经过数次调查,发现了南古城秦汉遗址。 1959年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凤翔队,明确了秦雍城的位置就在今天的凤翔县城南,雍水河之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上。 1976年,凤翔县城以南5公里,雍水南岸的三畤原,在那位村民的一铲子之下,秦王陵所在地惊现于世。 1988年,国务院将此处遗址以“秦雍城遗址”之名,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畤原,当地人称为北原,最初是先秦贵族盘马弯弓、纵情游猎的场所。尔后,因其南临渭水,北眺雍山,西依灵山,东接扶岐,加之土厚水深,地势平缓,因此成为秦国国君百年之后的安居之地。 现已探明秦公陵区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约21平方公里。除了秦公陵,这里还有绵延数公里的中小墓葬群。 目前共探明墓葬44座,根据其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分为14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大墓2~8座按一定布局有机地组成。 2007年,在原秦公一号大墓的遗址上建成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6号陵园的那位墓主人,很可能就是某位秦国国君。 四、神秘人的线索 经过仔细勘察,现场发现卫生纸团5个、“南孚”牌5号电池1只、蓝色“骄子”牌香烟蒂1枚。以及两片牛皮包装纸碎片,其中一片上写有“时尚之选”字样。 能够做出这样一个大案,需要多次踩点,连续数日的挖掘。 盗墓活动不可能在光天化日下进行,只有趁着夜深人静、月黑风高时偷摸行动。这样,就不是一两个晚上就能办到的。 在现场停留的时间越长,留下的痕迹物证就越多。 然而,在6号陵园被盗现场并未提取到太多的证据,现场被打扫得很干净,遗留的物品极少,这对破案增添了很大的难度。 “这伙盗墓贼不简单呢!”方正心想。 根据现场收集的证据,综合分析提取到的脚印,及其他现场痕迹,民警初步判定这是一个5人以上的犯罪团伙。 这绝不是普通的盗墓贼,而是一支专业的盗墓团队,手法老练,干净利索,既具备盗掘古墓葬的专业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反侦查意识。 再说,一般的盗墓贼也没有这样的胆量,敢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手。 像这样的盗掘古墓案,往往都会有本地人参与其中。本地人熟悉地形,了解当地情况,再勾结外地人,共同作案。 犯罪嫌疑人对秦公陵园的布局极为熟悉,能够在方圆51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准确寻找到墓室,内外勾结作案的可能性极大。 找到这个人就等于打开了破案的缺口,在宝鸡市公安局牵头下成立了专案组,全力展开侦办。 专案组围绕这个思路开始调查,组织警力对发案现场紧邻的南指挥、城关、纸坊、石家营四个村,展开拉网式排查。 重点摸排有过文物犯罪的前科人员以及和文物打过交道的、有相关经验的、古玩商店从业人员,甚至连订阅过文物杂志的,都是排查对象。 专案组的任务发下来,年轻的民警都嘟囔起来:“这什么时候是一站呢!”牢骚归牢骚,排查工作还是紧锣密鼓的展开了。 但这样的排查无疑于大海捞针,一时间,案件没有实质性进展。 遗憾的是,围绕现场提取的物证进行的调查,也没有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现场提取的两片牛皮纸碎片,被确定为来自肉夹馍的包装纸袋。 为不放过任何一条线索,民警先后辗转凤翔、宝鸡、陈仓、西安多地,走遍了卖肉夹馍的大小店铺,最终在一个写着“土耳其烤肉夹馍”的三轮车流动摊点上,找到了同样的包装袋。 然而,线索就此中断,小贩已经完全不记得案发时间段是什么人买过肉夹馍。 而此时,秦公六号陵园被盗的消息不胫而走,媒体蜂拥而至,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陕西省公安厅、公安部先后挂牌督办,这给办案民警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 方正决定将手头的线索再过一遍,以确保没有遗漏的地方。 当他再次翻开案卷,他的目光再一次被黑洞洞的盗洞牵引住,那里仿佛是来自地狱深渊的凝视。 这次,他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从洞口往下,有3米左右的距离,有明显的人工挖掘的痕迹,洞壁上留下了清晰的铲锹印迹。 3米往下,直至墓室,洞壁光溜溜的,光滑平整,一点儿都看不到人工痕迹。 这是怎么形成的呢?方正百思不得其解。 带着这个疑问,方正到处打听。 一个“线人”带来了消息:有人懂得这方面的知识,但这个人不愿透露自己的身份,他要求和方正单独见面。 方正毫不犹豫答应了。 在一家乱糟糟的农贸市场门口,方正在线人的带领下,见到了这个“神秘人物”。 来人大概50来岁,一脸黝黑,看上去普普通通,只是两只眼睛大的出奇,活像一只蛤蟆成精了。 来人示意跟着他,他不紧不慢地走着,穿过农贸市场前的一条马路,左拐右拐,拐进一条偏僻的小巷。在巷子口一根电线杆旁,他站定了,方正忙从包里拿出盗洞照片,递给他。 “这是个高手啊!”来人啧啧赞叹着,反复看着手中的照片,“这活儿干得漂亮,一般人可干不了。”方正留意到,他的左手一直缩在袖管里,似乎有什么残疾。 “这是挤压式爆破形成的。” “什么是挤压式爆破?”方正问。 “这种爆破关键在于掌握炸药的剂量,要恰到好处,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这就完全凭个人经验了。 “确定墓穴位置后,先用洛阳铲打出一个直径10厘米左右的探洞,将炸药填进洞里,填到距离地面2到3米左右时,布置雷管引线,然后引爆。炸药在地下闷炸后,泥土向两边挤压,刚好形成可以让一个人钻进去的盗洞。” “挤压式爆破有两个好处:一是安全省时,地上还没有土堆,适合连续作业。人工打洞既耗时耗力,又容易塌方,还容易暴露。 二是动静小,因为爆破是在地下,爆炸声传不出来,也就一个屁的动静。” “那么,这行中谁会这门技术呢?”方正急需知道这个答案。 来人大眼睛忽闪了几下:“你要找的人是个河南或山西人。” 目标群体出现,范围一下子大大的缩小了。 民警迅速前往车站、酒店,对案发前半个月内所有来宝鸡凤翔的河南、山西人员展开摸排。 第一轮摸排下来,毫无收获,他们决定将范围扩大到一个月内。 从案发前往前推,至5月1日,办案民警通过大量走访,从大酒店到小旅馆,从乡村旅社到农户家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初步采集的信息上,再排除老人、妇女、小孩,最终摸排出符合条件的297人。 民警对这些人逐一进行核查,挨个排除嫌疑,从中发现了3名有盗窃前科的河南人。对这三个人进行重点调查时,其中,来自三门峡的任向成引起了方正的注意。 方正在对任向成的背景和社会关系进行梳理时,发现他与其他5个来自三门峡的人互相联系密切,行迹可疑。 这6人的行动轨迹表明,5月28日至30日,他们连续三晚都在发案地,晚上同时出现在发案现场,白天又回到同一住宿地点。 很快嫌疑人的身份就明确了。一个以张得胜为首,任向成、曹老栓、南氏兄弟、张有器组成的6人河南籍盗墓团伙暴露在专案组面前。 五、一锅儿端 此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四个月了。10月10日,专案组派出抓捕力量赶赴河南三门峡,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展开抓捕。 盗墓团伙分工明确,一般称为“一锅儿”,这其中大致又分为“掌眼”、“支锅”、“腿子”和“下苦”四个不同的等级。 “掌眼”具有探寻古墓和鉴别文物的能力,负责策划、组织,鉴别和出售到手的文物。 “支锅”负责盗墓前期投入的资金、设备,以及后期工人的工资。 “腿子”是盗墓活动中的技术工人,掌握爆破等专业技术。 “下苦”则是干活的主力,要抡铲探眼,打洞开坑,收入却最低。 在这个团伙中,最早暴露的任向成就是个“下苦”的,他是被老乡张得胜每天花200元雇来的。负责望风、挖洞。 10月12日,任向成在家中落网。 而前去抓捕张得胜的民警却扑了个空。张得胜住在一个老厂的小区,灰色的破旧建筑挤挤挨挨,纵横交错的电线将天空分割成一块块凌乱的格子,处处流露出一片衰败的气息。 民警在张得胜家门前发现了一个煤棚,透过门缝向里望去,里面乱糟糟地堆放了一些杂物。一个民警眼尖,他突然低声叫到:“看,洛阳铲!”
一只洛阳铲从地上的杂物中探出一个黑乎乎的头来,民警马上对煤棚开始搜查,顺利起获了洛阳铲、探杆、探头、炸药、导火线、指南针等一批盗墓工具。
张得胜呢?是不是听到风声逃之夭夭了?这时,当地警方传来好消息,张得胜正在回来的大巴车上,即将抵达陕县客运站。 抓捕民警一路风驰电掣,直扑车站。刚刚赶到出站口,还没等车停稳,民警一眼看到了张得胜胖墩墩的身影,挤在熙熙攘攘的出站人群中,一颗秃头熠熠发光。 曹老栓因为身材瘦小,身手敏捷,特别适合开坑打洞,下墓摸金。方正去曹老栓老家抓捕他时,当地配合的民警告诉方正,这小子就跟土行孙似的,一撒手就不见人影了,三五个人根本撵不上他。 根据线报,曹老栓就在家里,但如果民警强行闯入,估计没等民警进去,他就跑没影儿了。方正决定守株待兔,等他出来后再瞅机会抓捕。 三个小时后,曹老栓终于出窝了,他沿着镇上的一条街道向前走去,还不是警惕地东张西望。当地民警开了一辆本地牌照的面包车,并未引起曹老栓的注意,远远跟在后面。 怎么抓呢?方正想出一个办法,他将一侧车门拉开,让面包车匀速前行,其他几个人拽着他,防止他掉下去。 当面包车经过曹老栓时,方正突然一伸双臂将曹老栓牢牢抱住,一把拖到车上,另一个人迅速拉上车门。 等曹老栓反应过来,一副冰凉的手铐已经扣到了他的手腕上。 至10月22日,前往三门峡抓捕的民警收获满满,6名抓捕对象全部归案,无一漏网。还真是“一锅儿”端啊。 张得胜被捕后闭口不谈,最终在大量的证据面前低下了头。随着嫌疑人的交待,专案组一开始苦苦寻找的那个本地盗墓贼终于露出庐山真面目。 六、“专业团队” 这个团伙的“掌眼”是江波。 江波,现年48岁,宝鸡市渭滨区人,因吸毒被公安机关多次打击处理。1996年因贩毒被判刑3年。刑满释放后,一直无所事事,靠着父母退休工资生活。 2010年初,江波恋爱了。他遇到了一个不嫌弃他的过去,并愿意和他共度余生的人。 这时他才开始认真审视自己的生活,他要成家立业就得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靠父母的退休工资显然难以维系一个家庭的开支。 而本身游手好闲的性格让他不会踏踏实实地勤劳致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他日夜谋划着各种发财的捷径,梦想着一夜暴富。 有一天,他正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时,突然灵光乍现,想到了盗墓。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己生活在一座“金矿”上面,却愁着不知道怎么来钱,随便盗掘一座,也就够自己下半辈子逍遥快活了。想到此处,江波一骨碌爬起来,激动地一口气灌了少半瓶白酒。 从此,江波开启了盗墓“求学”之路。他到处查阅资料,翻阅古书,拜师学艺,向高人请教,学到了不少古墓葬及文物知识。 这期间,他得知先秦文物年代早、规格高、价值大,正好能满足他一夜暴富的愿望,于是最终将目光投向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雍城遗址。 江波伪装成游客,多次来到先秦陵园博物馆,来了解先秦墓葬的结构和布局。在主展厅的沙盘模型前,他将秦陵分布图用手机拍照,进而进行研究。 他一遍又一遍观察着秦公一号大墓的墓室、墓道,用步子测量长宽数据,确定主墓室内存放棺椁的位置。认真阅读宣传资料和墓室平面构造图,直至将这些内容完全记在脑海中。回去后,江波甚至精心绘制了一张方位图。 江波的准备工作没有白费,当他们对6号陵园进行盗掘时,江波对深埋地下的墓室定位准确度之高,令人惊叹。他们打的盗洞直达墓室,不差毫分。 有了目标,一个人可干不来,他还需要“开坑”的专业人才。江波四处打听,到处寻找同伙。 机缘巧合,2011年初,江波经人介绍认识了行内的“专家”——张得胜。张得胜因掌握爆破技术在行内有着较高的威望。 二人一拍即合,决定联手干一票大的。他们约定五五分成,梦想着一次盗掘最少可获利千万,这样每人就可分得500万元。 张得胜迅速联系了他相熟的任向成、曹老栓等人,多次带人来到宝鸡与江波碰头,前去踩点,确定墓室的位置。 为了筹措资金,他又将之前认识的浙江台州人叶老板拉进伙,作为“支锅”,由叶出资到黑市上采买炸药、洛阳铲等盗墓工具。 2011年3月,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的江波和张得胜决定动手。他们连干了两个晚上,江波参照着方位图,用脚丈量,确定了探眼的位置,几个盗墓贼轮番上阵,用洛阳铲打探洞,一直打到七、八米深时,铲子敲不下去了。
几个盗墓贼一阵欣喜,这是打到墓室了吧,张得胜马上开始布置雷管炸药。谁知,炸药受潮、剂量也不够,没炸响。 回去吧。到了5月初,这个团伙备足了炸药不屈不挠地又来了。这天夜里,他们又重新打了探洞,填装好炸药,用雷管引爆。一声闷响,盗洞炸开了。 盗洞炸开后,洞中的硝烟一时散不出去。这时他们才想到要有鼓风机,如果没有送风设备,毒气一时半会儿排不出去,洞底也会缺氧,人在下面待不了多长时间。 于是,他们将盗洞稍加掩饰,去准备装备去了。 谁知,天公不作美,连续多天降雨不停。等到天气好转,已经到了5月底了。5月28日,他们再次纠集在一起,找到上次的盗洞,在炸好的盗洞上“开口”。 所谓开口就是要挖通地面至挤压式爆破形成的盗洞那段3米距离。这也就是让方正百思不解的为何这段盗洞有人工挖掘的痕迹,再往下却光滑平整的原因。 张得胜等连续作案三天,白天睡觉,晚上挖坑,最终将盗洞挖到了19.6米,成功打到墓室。接着又在盗洞底部挖出一个可容纳两三人活动的空间。 “发财了!”望着暴露在眼前的黄肠题凑,几个盗墓贼喜出望外,这样的规格,陪葬品不可能不丰厚。只要打穿椁室,诱人的巨额财富就唾手可得。他们迫不及待地拿出汽油锯,开始锯柏木枋。 一阵锯响,狭小的盗洞里瞬间烟尘四起,呛得在下面操作的曹老栓连连咳嗽。忙活了大半夜,柏木坊纹丝不动,只锯掉了一点儿木屑,烟却越来越多了,鼓风机根本没办法将烟全排出去。他用衣服捂住口鼻,但是无济于事,浓烟滚滚,人已经没法待在下面了。 曹老栓只好放弃,悻悻地爬出盗洞。几个灰头土脸的“摸金校尉”呆呆地望着盗洞出神,没想到功亏一篑,到手的财富又成了一枕黄粱。 这几位哪肯就这样放弃,他们一合计,决定去购买防毒面具,四度卷土重来。 第二天,张得胜不放心盗洞,指派曹老栓到“工地”(指盗洞)查看。曹老栓远远的看了几眼,发现麦地里有人在活动,掉头就溜了。几个盗墓贼一商量,估计盗洞已经被人发现了,连夜跑回了三门峡。 2011年10月23日,随着最后一名嫌疑人叶老板在浙江台州被抓,这一以江波、张得胜为首的盗墓团伙9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落网,案件成功告破。盗洞已经由文物部门填埋,除黄肠题凑一块木头遭到破坏外,未有其他损失。 *文中犯罪嫌疑人均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