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绩溪,你信步走进一个山村,就会翻开一页历史;你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你偶尔遇见一个路人,就可能是个秀才。 ——胡适 在中国,有这么一个神奇的小县城,14亿多的人口,他占了一亿分之一,生产总值连国家的总数零头也不到。 但是,这里走出的文化,却影响了中国近千年,这里有一个家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上,大儒、权臣、全国首富,国家领导人,大学者。 这个小县城就是安徽绩溪,城市徽州六县之一,如果隶属宣城。 历史上曾有“无徽无成镇,无绩不成街”的说法,它是徽商的发源地, 全国九大菜系中的徽菜发源地,被称“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 而独特的徽文化也从这里开始走出去,更是中国宗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 这就是神奇的绩溪,安徽的绩溪。 徽文化的起源地 绩溪在南朝梁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建县,至今已有近1500年历史, 而自唐以来以绩溪命名设县超过1200多年,是安徽省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据统计,境内1000年以上古村落有25个,500年以上古村落有30个。 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在绩溪,你信步走进一个山村,就会翻开一页历史;你随意踩到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你偶尔遇见一个路人,就可能是个秀才。 绩溪是徽文化的核心地带。从历史源渊上看,绩溪又是徽文化孕育发展的有机整体,徽文化中充满了闪熠的“绩溪元素”。 走近绩溪,如入“百里花园”。村落阡巷古风习习,马头墙下岁月悠悠。 恢宏的古祠傍,捏一把黑泥土,能溢出千年文化; 垂垂的黑墙上,剥一层灰墙垢,能闻透百载史香; 寂静的乡野里,踏一块青石板,能溅起亘古的历史记忆。 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数百年风雨的锤炼造化,曾滋养出一朵璀璨的徽文化奇葩。 这里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发祥地,程颐、程颢的后人大多迁居绩溪。 而这一学派影响了中国至少有一千年。 徽墨、徽菜、徽厨、徽商、徽雕、徽剧等诸多徽文化元素源于绩溪,徽文化中许多优秀传统思想也来源于绩溪。 和谐、包容、诚信、勤劳等思想都在这里得到完美体现。 “十户之村,不废诵读”更是绩溪人对文化、对知识追求和崇尚的生动写照。 地域上有人有物,“七胡故里” 清乾隆《江南通志》记载:“新安之属,以县名者六;邑小士多,绩溪为最”。 绩溪人口不多但名人多,宋元明清四朝就有文武举人222人,进士119人。 安徽省绩溪县,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仅以胡姓一族,便出了许多文能安邦定国,武能辟土开疆之俊才。 有唐以来,绩溪建县一千三百余年,胡氏家族名人辈出,堪为各姓魁首。 胡氏家族在绩溪县是大姓望族,故民间有“七胡故里”之说。 所谓“七胡故里”,是说绩溪乃七位胡姓名人的家乡,即胡舜陟、胡宗宪、胡松、胡雪岩、胡开文、胡适、胡锦涛。 胡舜陟是北宋名臣,金紫光禄大夫,绩溪县的“金紫胡氏”,便是因他而冠名的; 胡宗宪,明代抗倭名将,兵部尚书,连最出色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就出自他的账下,还第一个将钓鱼岛写入中国版图。 胡雪岩,清代红顶巨贾,一度是中国的首富,更是徽商鼎盛的代表 胡开文,清季徽墨巨匠; 胡适,现代国学大师、教育家;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核心人物。被称为“最有学问的中国人”。 胡锦涛,前国家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 无徽不成镇,无绩不成街 “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徽州人,那个地方就是个村落。绩溪人住进来了,他们就开始成立店铺,成为街道,然后逐渐扩张,就把小村落变成小市镇了。” 以绩溪为源头的徽商,以“无徽不成商”的商业神话,叱咤中国经济舞台300余年。 据考证,早在明代万历年间,徽商的资本总量就已有3000万两白银,到了清中叶,更是达到8000万两,令人瞠目结舌, 几乎等同于那时天子乾隆皇帝的“年收入”。 徽州境内多山,沟壑纵横,耕地极少,旧时一年打下来的粮食,也就够一家人吃二、三个月。 为求生存,只好背井离乡,外出经商,这也正是“徽商遍天下”的原因。 绩溪的男人生活的压力非常大,行走在如今绩溪的大街小享,所到之处,无论建筑还是文化,甚至是历史,皆能从中感受到一种关于生存的渴望。 在徽州,有一首家喻户晓的歌谣:“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 这首歌谣最早也来自绩溪。 如果有哪家的孩子受不了打工的辛劳和思乡的苦,半路跑了回来, 不仅要被村人嘲笑为“茴香”(回乡)豆腐干,就连父母也认为这是有辱门庭的事,要将其赶出门去。 如此的压力与重负,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徽商,尤其是江浙一带,因为地缘关系,徽商特别的多。 正是因为这些徽商,才有了夹柳带桃的瘦西湖,才有了乾隆下江南时一夜成塔的传说,才有了中国历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红顶商人(官商)。 明代最有名的“海盗”王直,正是绩溪出生,走上了一条海商之路。 清代的全国首富,来自绩溪的胡雪岩,依赖左宗棠,纵横江浙数十年,留下了“做官当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佳话。 如今这些都留在了绩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