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18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安徽六安最美10大古村古镇,皖西之地人文古韵悠远流长

[复制链接]

2207

主题

2615

帖子

834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34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1-24 12:23: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安徽,六安,皖西之地。
别称“皋城”,处于长江与淮河之间,大别山北麓。
这里,从遥远的汉武帝起名为“六安”之时起,人文悠远流长。
一起来看看这片土地上最美的10处古村古镇。

1 蔬菜村



独山镇蔬菜村,置身其中,仿佛周遭只有田园的清香和缓慢流淌的时光。古时蔬菜村家家户户种植蔬菜,故而得名“蔬菜村”。蔬菜村坐落于独山之畔,傍水而建,紧邻西淠河,乐水河穿村而过。
蔬菜村村内散布着多处明清时期至民国初期的传统建筑,沿着河边徜徉,一幢飞檐翘角的古戏楼出现在眼前。“戏演旧衣冠经文维武,楼增新气象革鸟飞挥”,在古戏楼戏台的两边柱子上,分别雕刻了这两句诗文,这是独山秀才王子泾撰写的,寓意戏中人演绎戏中故事,戏楼增添新景象。古戏楼始建于清朝中晚期,它是由江西丰城人熊祥先在道光23年捐资重建的,在民国14年重修。


绕过古戏楼,转角不远处就是蔬菜村最为久远的建筑——马氏宗祠,据说,马氏宗祠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祠堂供奉的主要人物之一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原配夫人马氏娘娘。
走在村里的青石板路上,皖西浓郁的大别山区传统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其中位于古村落后街的朱家大院,便是江北徽派建筑与皖西风格结合的典范。 这栋建筑建于清朝末年,保留了传统的四水归堂设计。




如今蔬菜村很多明清建筑上,都刻有苏维埃时期的指挥部标识,记载着那段烽火狼烟的岁月。在土地革命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此处位于鄂豫皖交界处的大别山腹地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一度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现如今,这些保护完好的红色旧址已经并入独山革命旧址群,向后辈展示革命先烈的事迹,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2 姚冲村姜湾
金寨县果子园乡,沿着山路行驶至山顶,穿过竹林就能看到一座极具中国传统村落特色的大宅——姚冲村姜湾,当地人称作姜家大宅。




据介绍,当年姜氏祖先起超公为李自成起义军大将,为躲避战乱而在此山顶建宅生活。


姜家大宅采用构图方正、轴线分明的传统布局手法。以中厅为中心,有三层房屋,每一层都有环廊相通。从内到外按八卦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方位开了八个门通往寨外,各处房屋均有巷道通往八个门。




生人进了姜家大宅有种如同进入了迷阵的感觉。每层房子之间义用大石块搭成的暗道相通,下雨时用于排水,战乱之时,用于地下通达。各房屋之间均有楼门相通,这些可构成地下、地上、楼上、立体交通。如果发生战斗或灾乱可通过这些通道来相互支援和进退。


姜家大宅独立成一体,历经数百年繁衍传承,形成相拥而居的庞大村落,100余间古屋,占地约2700余平方米,除去天井、院落和“隆子”(通道),每间屋子占地才十几平方米。


目前共有22户人家100多人居住在此,其中2户姓肖,其余均姓姜。姜湾人淳朴善良、宅心仁厚,至今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保留有传统的农耕习俗。古宅背后都是400岁高龄的枫树,等到深秋,这里满山都是红色枫叶,尤其美好。

3 上畈村朱家湾
金寨县汤家汇镇上畈村,有一处颇具皖西建筑风格的古村落建筑群——朱家湾古村,环山依水。始建于明末清初,经历了400年风雨,依然模样未改,一墙一路、一屋一瓦处处流露着历史的印记。




朱家湾古村落占地面积约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现存4进主屋和两套厢房,共72间,建筑群呈规范的长方形,具有明显的轴线对称。


相传明朝末年,镇守湖南长沙的朱姓将军不敌清军八旗铁骑,在长沙城失守后,不得已举家向北逃难, 选择大别山腹地的一处村庄隐匿,这便有了朱家湾。


朱家湾建筑群现归吴姓族人居住。据吴氏族谱记载:长沙王来朱家湾之前,湾里已有人家,现今的老宅最后一进东侧墙头还残存有元朝时期彩绘石砖。


朱家湾最大的建筑特色——下雨进门不湿脚。叫做四周回廊,由青砖条石修筑而成,整个循环被包围在大宅中,到了下雨天,雨水流进回廊里,来往过路的人不会被雨水溅起的水花而打湿鞋子,地上的泥土黄沙也不会被雨浸透变成淤泥弄脏衣裙,同时还具备消防防火的作用。
“厢包正、正包厢”是朱家湾古宅的第二大特色,古宅大门向南,石门框,一对精致雕花的石鼓立在两侧门框前,工艺十分精美。古宅内设会客大厅、戏楼、绣楼、住宅、天井、花园、书房等,采光充沛,冬暖夏凉。


每间房由8个柱子落脚而撑,每根柱子最底端是一个石墩,防湿防潮。主要建筑的厅廊均呈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厅房、书房及回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砖镶嵌而成。
古宅除了用来居住生活,还有个拥有特殊作用的一处建筑——瞭望台,也是古宅建筑的第三大特色。进大门后,门楣上方砌有两眼方孔,为瞭望孔,这与朱家湾最初主人的身份相符,用来防御敌人入侵。


朱家湾村落选址布局为“富”字形,宝盖头为村落后高大的伏山,宝盖下的一横就是村落,朱家湾门前本没有水塘,古人在屋前空旷处掘一口水面达两亩的水塘,这就是“富”字的“口”,水塘往南是大片田地,即为“富”字最下端的“田”字。朱家湾村落选址布局,呈现出皖西地区宅居文化印记。

4 瓦屋基村晏家老湾
豫皖两省交界处,汤家汇镇最西北部,海拔高达1500米以上的金刚台佛山寺两大山脉地带上,坐落着这样一座古村落——晏家老湾。300多年前,晏氏家族依照瓦屋基村得天独厚的山水人文,在此建造了大宅,大宅布局颇为讲究,建筑精致美观,雕梁画栋,颇具皖西古建筑风格。




古宅始建于清朝,有1800多平方米,共有89间房,古宅依山设计,为复式结构,传承“耕读绵延”的家声和风情,建筑多以双层墙、木框架堆架结构为主,—幢三进,两边各有两套厢房,10个庭院,回廊相连,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环境优雅,错落有致,结构严密,浑然—体。




最特别之处就在于入户门厅高挂的一块寿匾——“耄耋康强”。1842年3月29日,晏家五乾公七十大寿,清朝宰相周祖培特意亲笔题写寿匾示贺。


如今这块寿匾依然挂在老宅当中,虽然经历岁月沧桑和时代动乱,老宅几十间房屋倒塌破损,但是晏家人始终筹钱修缮着存放寿匾的门厅。曾有收藏家前来购买寿匾,老人家闭口回绝。如今,寿匾变得斑驳不堪,但上面依稀可见的字迹仍然彰显着晏氏家族曾经的地位。


再往里走,第二块寿扁“年音德茂”也是清朝宰相周祖培亲笔题写,在晏家五乾公六十大寿时庆贺送出。




在古宅大门的左侧有一间房,青砖灰瓦,门头上刻有“福禄寿喜”字样,龙凤呈祥,波浪形砖雕精美。柱脚石雕尤为特别,形态各异,纹络精细,体现着当时石匠的精湛技巧。

5 斗林村李家湾

金寨县汤家汇镇斗林村,李家湾老屋最为出名,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始建于明朝,前后施工近20余年, 距今 300余年。
李家湾老屋坐落在一个高坡上,独特的建筑风格与周边现代式住房反差很大,但是在这青山绿水之间,它的存在却又如此恬静、安详。



古建群坐北向南,为复式结构,庄园特色明显,内分东西,中分三进:一进门厅、吊楼、彩绘,二进厅堂,三进堂屋。 主要建筑的厅廊都呈穹形顶棚与飞檐相呼应, 整个厅房、 书房及公共场所地平和回廊均由方形釉面青砖镶嵌而成。


门厅为青石雕花, 上有 “忠厚传家”字样, 两旁雕花石鼓, 门框为双石套扣, 将木门镶在其中, 既坚固又美观, 古朴大方。



跨过高高的木质门槛进入院落,木结构框架为主的李家湾, 一幢三间, 回廊连接, 分割庭院和起居房屋, 环境优雅,错落有致,结构严密,浑然一体。



木结构上有各式圆雕和浮雕,山水、草木、人物、珍禽异兽,应有尽有,如:《四季平安图》、《麒麟送子》、《狮子绣球图》、《龙凤吉祥图》等,附带油漆彩绘,比比皆是,华贵古朴。



一色青灰砖瓦,上有寿头、龙凤呈祥、砖雕,下有石柱、石桌、石雕造型。特别是柱脚石雕都有形态各异的花纹,虽相似却不相同。





“礼隆三豆”、“淑德延龄”、“操坚寿永”,三个大匾高悬厅堂上方,虽然已经布满灰尘,但字迹依旧清晰可见,这些大匾分别出自嘉庆和道光三年。 三进堂屋为祭祖之用 , 室内以雕刻为主要艺术手段,木制雕柱新颖夺目。

6 七门堰村

舒城县干汊河镇七门堰村有一个汉代古水利工程七门堰遗址,是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距今已2000余年。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1998年5月4日,七门堰被认定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汉高祖7年,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始于七门岭下阻河筑堰,曰“七门”,引水东北,发展农耕,灌田8万余亩;又于东加筑乌羊、槽牍堰,谓之“七门三堰”,灌田共废,废断龙舒水,灌田1500顷。明宣德年间(1426-1435),县令刘显在进行疏浚,扩大灌溉面积的同时,制定用水办法和管理制度,人民世受其利,为纪念刘信、刘馥、刘显,于堰建“三刘祠”,勒石树碑,记三人功德。


七门堰以充分利用自然陂、荡、塘、沟,形成自流灌溉网为其特征。这里有山有水,山水相映,宜于游人。“三堰余泽”,被誉为“龙舒八景之一”。

7 晓天古镇

晓天古镇,老街古韵幽美。晓天老街现存长700多米,街宽3米,目前,大约有300户居民,多是老人和陪读家长在此居住。


临街建筑多是清代遗存,典型的徽派式样,或一层或二层建构,街面门台一律青石长条,铺板店门,上有阁楼,内墙为厚实的土坯砌就,冬暖夏凉,四周很少有窗户,只有一个小小的天井透着光亮。


推开大门,屋内有一条两人可以通过的巷道,巷道两边各自有人家,进了大门,旁边就是锅台和水缸。一条巷道一般住着六、七户人家,每两户共用一个天井,每条巷道的后门通向晓天河。






金家老宅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老宅原先是江家大屋,这里建有江北一绝的“独梁厅”,一根长18米独木脊梁一驮三间,系清乾隆初年江氏先祖江小源所建。抗战期间曾是省第七临时中学教学区和大礼堂,著名作家张恨水怕战乱影响子女的学业,将儿子张小水、侄女张静君送到江家大屋避乱、读书。

8 苏埠古镇

苏埠镇,自宋代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境内古迹众多,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千年老街保存完好,青砖黛瓦、重梁高脊诉说昔日苏埠的繁华,街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白麻会所、刘铭传当铺、汇康钱庄、肖隆盛米行、王大忠私宅等。徐帅铜像和苏家埠前线指挥埠旧址永慧寺以及苏家埠战役总指挥部旧址朱家大院墙讲述着当年红军战史上“围点打援”的辉煌胜利,永慧寺和朱家大院墙已是省级文保单位。


巍巍大别山,滔滔淠河水。苏家埠镇位于大别山东北麓、淠河中游、安徽省西部。始建于元,兴于明,繁盛于清,迄今已有千年历史。苏家埠的繁荣,缘于淠河的舟楫之利,起始于一位姓苏的人在淠河上摆渡,人称“苏家渡”。后来,随着社会进步、生产不断发展,大批竹木、茶麻等在此集散、转运,于是渐成码头、商铺,宋代始称“苏家埠”。
街道以十字街为中心,四方延伸,分东、西、南、北四条主要大街和数十条后街小巷。十字长街,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径通幽,一排排木质结构的商铺老宅,一个个高墙大院的奇闻轶事,在这里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


是时,南来北往,东进西出,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无所不有,大有解放前上海大世界和南京夫子庙的味道。难怪至今在苏家埠老人们口里盛传着“买不到的在这里买得到,卖不掉的在这里卖得掉”的俗语。买卖兴隆,可见一斑。


朝晖夕映入阁楼,楼上谁影似娇羞,深闺暗处藏幽梦,梦寐晨昏倦梳头。别看如今这一番凋零残败之景象,曾几何时这可是大户人家才有的特权景致。深闺小姐,落魄书生,贩夫走徒……多少花前月下,浓情蜜事,在阁楼高处寂寂地深锁着。




古风犹存映沧桑,十字长街听寂寥。老街的历史一天天被淡去,老街的故事一日日被掩映,但那些繁荣的印记,那些鲜活的轨迹却不会磨灭,它是老街的根,老街的魂。


镇中的老街始建于元,兴于明,繁盛于清。而如今,一半街巷一半萧条,没有了车水马龙、繁花似锦,却有了岁月刻下的不灭痕迹。
9 毛坦厂古镇

毛坦厂明清老街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镇,地处舒城、霍山、金安三县区交界外。老街始建于明初,全长1320米,呈南北走向,是皖西地区迄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处古民居。




老街全长千余米,宽不过三五米,南北走向,现在大部分房屋是晚清的建筑,临街房屋有750多间,民宅近百户,有些门面辟为商铺。


街道中间为长青石板,两边铺鹅卵石,青石条上有深深的辙印,是旧时独轮车留下的痕迹。




老街始建于元末明初,朱元璋攻占下南京后,为抗击元朝骑兵,施行了“马政”,在苏皖一带的州县养马输军。此地依山傍水,草场肥美,适合养马,于是州官便设厂饲马,称为“茅滩厂”(明朝称养马用的棚子为“厂”),后渐渐变为“毛坦厂”,音型的转变缘故,不可考了。




明朝统一后,毛坦厂商旅云集,渐成重镇。清朝实行了“茶马政策”,以茶换马,使这里的茶经济发展迅猛,出现众多商贾大户。2007年毛坦厂老街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10 临水古镇

临水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西北,坐落于大别山余脉古壁山下,濒临淮河,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西部与沿淮重镇三河尖镇接壤,北部与阜阳市隔河相望。山水环绕,历史悠久、景观秀丽,就像皖西淮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古老,秀美,闻名。


临水镇的特产便是闻名全国的临水酒,临水镇更有千年酒乡的美称。临水地区酿酒始于唐、显于明、兴于清,一直延续至今。唐贞观年间,临水就有“酒坊数十处,居民愈千户”。


如今,古镇有保存相对完好的石头老街,房屋、院落、巷道均为石头堆砌、铺设,居民大多为老年人和留守儿童,保留着淳朴的生活气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11-16 10:26 , Processed in 0.25122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