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迪总统仍旧将推翻卡斯特罗政权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中央情报局,只不过是在其弟弟罗伯特·肯尼迪的领导下。1962 年 1 月 19 日,罗伯特·肯尼迪在对 5412 委员会的讲话中表示,总统对搞掉卡斯特罗非常感兴趣,他说,“这是美国政府的最优先的行动,其他都是第二位的。无论花费多少时间、金钱、精力或人力都在所不惜。”
另外,还需要看到的是。在猪湾入侵计划的批准、实施过程中,肯尼迪的表现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在计划的取消与否中左右为难,在执行过程中畏首畏尾,这与猪湾入侵的失败是有一定关系的。这也给赫鲁晓夫造成了一种印象——这是个优柔寡断,不会使用手中权力的人。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假如情况真是这样,这场古巴事件可以叫做‘怯弱和优柔寡断者的形象’。”泰勒也回忆说,“赫鲁晓夫大大低估了肯尼迪,更可能是由于猪湾的溃败造成的。在赫鲁晓夫眼里,在那次流产的登陆期间及其以后的时期里,美国的领导层一定是显得软弱无能,举棋不定,而且内部涣散。所以他很快决定要对此加以利用”。当然,肯尼迪总统也在这次猪湾惨败中汲取了教训,他在后来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临危不乱、雷厉风行的领导形象与猪湾事件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足以看出猪湾惨败对肯尼迪总统的影响。但真正讽刺的是,以猪湾事件为标志性事件的美国对古巴的敌视政策使美、古关系彻底恶化,而苏联与古巴的关系却开始进入蜜月时期。 卡斯特罗担心美国会进行第二次入侵,卡斯特罗知道古巴自身力量有限,他想到了苏联,1962 年春天,卡斯特罗告知苏联:“我们非常忧虑美国对古巴的直接军事入侵,同时我们正考虑如何加强我们国家抵抗进攻的能力”。由于美国采取的一系列针对古巴敌对政策,尤其是最终演变为一场猪湾入侵事件,使得古巴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恶化。而在美苏冷战的格局下,正好给苏联一个有利时机,苏古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是美国把古巴推向了苏联的怀抱。正如卡斯特罗在接受法国记者采访时所言:“古巴革命是古巴人自己进行的,苏联人没有给过古巴革命一分钱、一支枪。1959年1月,我一个苏联人都不认识,也不认识苏联领导人。”只是鉴于古巴革命是一次反帝、反独裁的民族独立革命,苏联政府于195年1月10日承认了古巴共和国临时政府,但之后并没有过多的交往。 不过,随着美古关系的不断恶化,苏联渐渐意识到,在美苏冷战的大格局中,古巴对于苏联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苏联可以借此机会在美国的后院扩大自己的影响,这不但对苏联有利,对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也是有利的。在美国对古巴实施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及秘密推翻卡斯特罗的行动时,古巴转向了苏联,开始向苏联求助,苏联不但在贷款、食糖、石油等方面给予经济援助,在军事方面也是全力支持。1960年3月4日在古巴哈瓦那港口发生了“库布尔号”货船爆炸事件,古巴在比利时购买的武器沉于大海并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卡斯特罗认为,这是美国所支持的反革命分子所为,美国想推翻古巴革命政权。苏联与古巴的关系由此越走越近,以至于猪湾事件发生的第二天,赫鲁晓夫就谴责了这场入侵行动。让赫鲁晓夫比较宽心的是卡斯特罗在猪湾狠狠地教训了肯尼迪一顿,但他还是心存疑虑,美国肯定会报复卡斯特罗的,这次入侵虽然失败了,但并不意味着卡斯特罗能击败美国的下一次军事入侵。所以,鉴于古巴的实际军事状况,苏联在古巴的要求下加强了军事援助。
赫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在卡斯特罗取得对反革命分子的压倒性胜利后,我们加强了对古巴的军事援助。古巴军队能吸收多少武器,我们就给他们多少武器……我们深知,美国人绝不会甘心卡斯特罗古巴的存在。他们害怕一个社会主义的古巴会像磁石一般吸引其他拉丁美洲国家走向社会主义,而我们则正好希望如此。我很清楚,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步骤保卫古巴,我们就很可能会失去她。”其实,美国之所以想除掉卡斯特罗,主要就是怕卡斯特罗的古巴被共产主义渗透成为苏联阵营的一份子。 所以说,在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古巴的争夺是必然的,而猪湾入侵事件更加剧了这种争夺。美国更想急于干掉卡斯特罗,扶持一个亲美政权;苏联则一心想要援助古巴,将其作为与美国对抗的基地。所以,猪湾事件使得美苏冷战战场转向了古巴,美苏之间的冷战由此更为激烈——美国人开始了他们的“猫鼬行动”,而苏联的“阿纳德尔行动”也出炉了。就这样在美苏的博弈中,“古巴导弹危机”变得不可避免。
结语 奥巴马的外交政策为继任者留下了一个选择题:是继续封锁古巴,放任它失败、落后;还是让古巴成为一个政治、经济与美国紧密联系、民主制度发达的“前院”。哈瓦那之行无疑是一个释放友好信号的开始。长远来说,美国与古巴的破冰之举甚至会带来整个拉丁美洲与美国关系改善的连锁反应。显然,如果在奥巴马卸任之后的下届总统能抓住机会的话,美国与拉美建立的联系将会长远惠及双方。但从美国这次大选情况来看,继任者恐怕都很难这么做,这就使事情充满了变数。也正因为如此,如果要“面向未来”,那么就必须“以史为鉴”,只有了解美古间的坚冰是如何形成的,才能更为豁达的看待“融冰之旅”所引起的涟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