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在中国传统的评书和曲艺节目中,是非常频繁出场的武器。在人们的印象里,锤是猛将手持的一对巨大的八棱或者圆形武器,大小应该和西瓜差不多。
文艺作品“八大锤大闹朱仙镇”
在史书记载中,锤比较早的记载是在唐代的《太白阴经》中“器械篇“,书中记载:”马军及‘陌刀‘,并以啄鎚、斧钺代,各四分支“,啄鎚的图片,在唐代阎立本的”锁谏图“中可以看到实物的形象(图1,7世纪)。
图1 唐代“锁谏图”局部
笔者认为,此类锤的雏形是由西周时期的“殳”类兵器演化而来,殳是球状多刺的锤击兵器,是先秦时期战车上必备的五兵之一,用于两军车马交错冲撞时使其疏离分开。根据形制可分为带有尖刺的实战用“锐殳”和无尖的仪仗用“晋殳”。
图2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藏的法门镇庄白村出土的青铜殳(公元前9世纪)。
图2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馆藏西周青铜殳
到了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形制不同的骨朵。如内蒙古博物馆馆藏的青铜骨朵头,是战国时期匈奴所使用的武器(图3,公元前3-5世纪)。从类似的器具可以看出,斧钺类平面切削的兵器或仪仗器,是农耕民族所喜爱使用的。而类似于骨朵、流星、布鲁类可以脱手投掷的武器,则更加适用于游牧民族捕捉猎物时使用。
图3 内蒙古博物馆馆藏战国时期匈奴青铜骨朵
唐代初年的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注解西汉时期的识字教材《急就篇》时,对锤进行了注释:“铁锤以铁为锤,若今之称锤。亦可以击人,故从兵器之例,张良所用击秦副车,即此物也。"这种铁锤即是铁椎。而梲(zhuō)是与椎极相类似的袖锤一类兵器,《淮南子》一书中称其为“袖梲”。颜师古注则释说:”梲,小棓(bàng)也,今俗呼为袖梲,官可藏于怀袖之中也”。
根据欧阳修撰写的《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这里说的高祖,是五代十国后晋的高祖石敬瑭,“泰山石敢当“的来历也源于此。可见,锤在汉唐时期,已经作为随身兵器携带,而且逐步由实用性向礼仪性转变。
图4-图7为唐代仪仗铜锤头(10世纪,8公分,徐开宏先生收藏)。锤头青铜质地,上下均以花形为卯,四周散布鱼子地,锤头与套筒之间以绳纹环连接,六棱套筒上錾刻卷草纹。卷草纹盛行于唐代,又被称为唐草纹。
图4 唐代仪仗铜锤头(1)
图5 唐代仪仗铜锤头(2)
图6 唐代仪仗铜锤头(3)
图7 唐代仪仗铜锤头(4)
到了宋辽金时期,锤作为礼仪器和随身武器进入了成熟发展期。《宋史·仪卫志二》记载:“御龙骨朵子直二百二十人,并全班祗应”。皇帝的亲近扈从禁卫军里,有二百二十人手执骨朵,护卫皇帝。
图8是2010年在洛阳仁厚村出土的一幅北宋壁画(11世纪),壁画中一名文官手执长锤,应为护卫或仪仗之用。
图8 仁厚村出土北宋执锤官员壁画
图9-图12,是与壁画中类似的一柄宋代铜锤(11世纪,62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锤锤长62公分,锤头呈鼓形,锤颈处和锤杆中部均有人面形吞口,有趣的是,吞口的神态和三星堆的人神面非常相似,这也和中古时期的人神崇拜有一定关系。
图9 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1)
图10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2)
图11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3)
图12宋代长杆人面吞口鼓形铜锤(4)
在宋代,龙、兽、人面都是锤吞口的常见题材,图13-图16的宋锤(11世纪,48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锤头分瓣,每瓣之间凸起筋线,使分瓣效果更为明显。上下的双龙吞气势威猛,是宋锤中的代表之作。
图13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1)
图14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2)
图15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3)
图16 宋代双龙吞口六瓣铜锤(4)
图17-图20的宋代铜锤则是兽面吞口(10世纪,45公分,郭阳谷先生收藏),锤头为六面鼓形,上下兽面吞口,锤杆中部以绳纹环分隔。
图17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1)
图18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2)
图19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3)
图20 宋代兽面吞口平尾铜锤(4)
图21-图24的宋代铜锤则是佛教相关题材的锤型(秦川先生收藏,40公分,11世纪)。锤颈部和中段均以佛家摩尼幢形状吞口装饰,锤尾部则以战盔形状装饰,此类莲花题材和南北朝瓷器上的佛教元素颇为神似。
在河南省白沙出土的北宋墓葬中,壁画上亦有持锤的护卫图(11世纪)。在宿白先生出版的《白沙宋墓》一书中,对骨朵进行了类比(图25,《白沙宋墓》摘录)。
图21 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1)
图22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2)
图23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3)
图24宋代经幢吞口九瓣铜锤(4)
图25 《白沙宋墓》书中骨朵对比图
图26-图29是题材非常独特的宋代铜锤(11世纪,48公分,林海先生收藏),锤的尾部是一个宽鼻卷发的胡人面,在唐宋时期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高鼻深目的异国人形象也逐步见于艺术造型,此种造型被戏称为“胡人顶瓜”。
图26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1)
图27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2)
图28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3)
图29 宋代胡人顶瓜铜锤(4)
图30-图33宋代铜锤的锤头也很典型(11世纪,52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与明仿宋画“二郎搜山图”中的锤头非常一致(图34,16世纪),锤杆上下双虎吞,锤杆也是带自然倒角的八棱杆,长度非常适合马上作战。
图30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1)
图31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2)
图32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3)
图33宋代虎面双吞口铜锤(4)
图34 明仿宋画《二郎搜山图》局部
图35-图38的宋代铜锤也是和佛教题材相关(11世纪,34公分,潘华先生收藏)。獬豸吞口、莲花托、八棱杆都是宋锤的特征。锤尾为铁八宝,宋代出现过一批铜头铁尾的锤,与常见的锤有所差异,或为当时集中制作。
图35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1)
图36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2)
图37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3)
图38 宋代獬豸吞口铜锤(4)
图39-图42的摩羯吞口宋代铜锤(11世纪,47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是很典型的宋代纹饰,锤瓣之间加筋,锤杆粗壮浑厚。摩羯纹饰是在汉代随着佛教东进而传入中国,摩羯在印度佛教传说中,是被佛陀降服的一种怪鱼,而到了中国后,龙文化对摩羯进行了改造,成为了龙首鱼身的瑞兽。
图39宋代摩羯吞口铜锤(1)
图40宋代摩羯吞口铜锤(2)
图41宋代摩羯吞口铜锤(3)
图42宋代摩羯吞口铜锤(4)
图43-图46的宋代铜锤为獬豸吞口(11世纪,49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獬豸是中国神话中代表法权的神兽,宋代御史、大理寺卿等执法官员,所戴头冠被称为獬豸冠,寓意执法公正。
图47 宋代童首铜锤(1)
图48 宋代童首铜锤(2)
图49 宋代童首铜锤(3)
图50 宋代童首铜锤(4)
图51-图54为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11世纪,41公分,秦川先生收藏),上下吞口均为胡人面,尾瓜胡人头顶带着一个旋纹的环,和帽子形状类似。锤尾部带有挂环,必要时可以当做绳索类暗器使用。
图51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1)
图52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2)
图53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3)
图54 宋代双胡人面吞口鼓形铜锤(4)
图55-图58为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11世纪,50公分,孙鉴先生收藏),乳钉纹饰经常在高古青铜器和玉器上可以见到,宋代青铜器物纹饰多仿商周,这柄乳钉锤獬豸形象威猛,非常古拙。
图55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1)
图56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2)
图57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3)
图58 宋代獬豸吞口乳钉铜锤(4)
图59-图62为宋代的罗汉相吞口锤(11世纪,44公分,王永新先生收藏)。这柄锤就品相而言,几乎没有瑕疵。上下均雕刻罗汉相,锤杆中部以绳纹环分隔,非常精美小巧,适于观赏和把玩。
图59 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1)
图60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2)
图61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3)
图62宋代罗汉相吞口铜锤(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