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56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楼梦》与宁国初探

[复制链接]

2527

主题

5797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678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 13:09: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川形胜,使宁国更早地拥有宗教文化发展的独特优势。自唐至清,各地的高僧名道相继来宁国传经说法,于山林间建寺立观,如春笋般崛起的寺庙达70座,观、院、宫、楼达16座,殿达32座,庵竟达173座。据旧志记载,其中建于唐代20座,宋代29座,明代23座,清代14座;历征战乱,至1936年尚存寺32座,庙32座,殿31座,庵167座,包括观、院、宫、楼总计是294座,仅在港口镇一处就有龙王庙、东星庙等4座。宁国县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处处有香烟缭绕,钟馨之声随处可闻。可惜这数百座古文化建筑,至今已荡然无存。

《红楼梦》开篇有跛足道人念念有词"好了歌",僧道二人为小说故事拉开了帷幕。宁国县境庵比寺多,小说里也是庵比寺多,而且某些庵名、山名、物名,或在宁国有出处,或可谐音与联意。如:水月庵--宁国旧志记载,在古代行政建制四十都境内的宁山钓鱼台有水月庵。

大荒山--宁国西有大方山(属高峰山脉),山上有宋治平二年(1065年)建的大方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重建,庵后有白石崖,高数仞,古柏森然,改名弥勒庵。青埂峰--宁国西有高峰、青山,仅高峰之上有寺、庵、观4座,附近一带总计有18座,其中有青山庵等古庵12座。通灵宝玉--高峰之东数十里有通灵峰,峰上有延庆寺,峰麓桃花尖有青莲庵,南麓有岫云庵。水月庵亦在不远处。

风月宝鉴--距通灵峰不远处的文脊峰,有龙隐庵、东麓有灵岩寺,寺侧有山门六洞,其中的朝阳洞洞口,正如《红楼梦》写的:"一块石上字迹分明",镌刻有"洞天风月"四个醒目大字。高峰(包括大方山)、文脊峰、通灵峰都是宁国境内寺庵群集的名山,包括写入《红楼梦》的水月庵,它们都是座落在东西向的一条景观线上。宁国的寺庵环境大都如小说描述的:"山环水绕,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

海拔1153米的高峰,奇花异木,珍稀动植物繁多,有宋治平(1064-1067)年间立碑为记,至今岁逾千年的罗汉松;有隆冬落雪即溶称为"豆腐台"的奇迹,并有龙宫响水、长台瀑布、狮背云海等自然景观10多处。登临绝顶东南眺,犀峰攒簇如"翠螺千点,攒列几案",千顷山、龙沄山、紫岩山山巅之上有天池,远接天际,烟水迷朦,恬淡如画。

高峰绝顶有白云禅寺,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宋治平年间赐额,明代朱元璋封典,隆庆戊辰(1568年)改覆铁瓦,俗称为铁瓦寺,供奉文殊、观音等佛象50多尊,僧侣有百人之多。西坑上有高峰庵亦覆铁瓦(年代不详)。据宁国县志办公室王晋同志介绍,近期在古寺庵遗址,拾得铁瓦4片,瓦上铸有"雍正"字样。

宁国山区峡谷内有云雾飘渺,山石嵯峨,洞穴迭出,流泉淙淙,繁花蔓生。文脊峰的山门六洞,洞内别有天地,诸洞天造地设,各有幻奇玄妙,深者达10里,浅者可容数千人;有的曲折幽深,鬼斧神工,呈"一线天"之险;有的神秘怪邃,寒气袭人,内有涛声轰鸣;有的钟乳高悬,石笋遍地,晶莹剔透,琳琅满目,或势如巨狮雄蹲,或形如莲花捧柱;有的洞口薄雾缭绕,洞内似有仙踪飘逸,传说中仙人留下的石浴锅、石桌、石凳,至今尚存。直至清代,江南的溶洞发现甚少,更少开发,于是,宁国的山门洞就成了闻名遐迩的奇异景观。宋代的沈括,清代的施润章、周赟等数十人,用诗记为:"苍崖腹封壁四环,一门中辟俯惊澜"、"洞锁幽云通鬼谷,湫鸣清瑟隐湘灵"、"路疑云裹伏,源忆鸟边穷"、"移榻分林洞,流泉出户庭"、"易浣灵池碧,难饮丹灶红"。

曹雪芹写江南的山乡景色,笔饱墨酣,山农既有"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苦,也有"晨夕风露,阶柳庭花"自给自足的怡然之乐。山乡绚烂的景色,写来别有新意。如:"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茅屋,有千百竿翠竹掩映";又如:"倏而青山斜阻,转过山环,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的矮墙,墙头皆用稻草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数楹茅屋外面,都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篱笆上的蔷薇、月季、金银花,这些没要紧的草花干了,卖到茶叶铺去,也值几个钱"。宁国一带的老者,可以从这些工笔画式的描写里,重温昔日山乡的旧梦。小说中的农舍农庄,在今日的江南已不多见了。

宁国是皖南的竹木柴炭主要产地,南京的水西门是这些山货集散的传统大市场。曹雪芹连隆冬季节"悄悄准备了一篓炭,五百斤木柴",富人家"手里拿着小铜箸儿拨手炉的灰"也写到了。

宁国是历史悠久的绿茶之乡,《红楼梦》对品茶写有如下一段:

"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这是老君眉'",(按:老君眉形长如眉,满布毫毛,产于宣城。)贾母便吃了半盏,笑着递于刘姥姥,刘姥姥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按:这个"熬浓"是宁国大方山以玉米为主食的山农们的饮茶习惯。山农晨起后第一桩事,是通开灶膛里的火烧水,抓一大把茶叶放在瓦壶内冲上开水,然后置于火坑内熬炖,全家人共饮此茶。)

《红楼梦》里又写:"你等我去替你炖口好茶来,一面进去,就通开火烧茶。"由此可见,曹雪芹对山农生活方式的观察与行笔,都是尽其真实的。曹雪芹在北京西郊写作《红楼梦》时,过的是"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可是在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是江南的美味佳肴,宁国一带的软、甜、馨香的语音。作者对宁国一带村言俚语的运用,既十分娴熟,又十分贴切得体,使人读来有声情并茂之感,远非一般的采风可轻易拈来的。试举例如下:

"说与人也未必信,今儿你既老远的来了,又是头一回见我张口,怎好叫你空手回

去呢?"

"宝丫头古怪着哩。"

"长的像一把水葱儿,这个性情人儿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

"原来是你这个蹄子肏鬼"

"讲了这些话,不怕矼了牙。""没吃过猪肉也看过猪跑路。”

"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动嘴,眼皮子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

"我要告诉人,就长一个疔,日后不得好死。""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

"后日是她好周年,给她上个坟烧张纸,也是姐妹一场。"

"我这里占着手,五丫头送送吧。"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如今这些畜性,每日家偷狗摸鸡,扒灰的扒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

以上例句,其叙事状物,民风民俗及声律音韵表达出来的感性,与宁国一带民间的语言风格如出一辙。为节省篇幅,不妨再举一些语汇,显现宁国一带的方言特色。

称谓如:"凤姑娘、林姑娘"、"母舅"、"姨爹"、"堂客"、"小丫头"、"朝奉"、"新姑爷"、"小名狗儿"。嗔语如:"作死"、"短命鬼"、"屄嘴"

责骂语如:"王八脖子一缩"、"洑上水"、"屁本事"、"撞尸"、"挺尸"。风俗如:"抓周"、"劫数"、"凑份子"。

动作如:"歇歇脚"、"胡羼"、"睡中觉"、"喝一盅"、"打耳刮子"、"犟嘴"。

物名如:"茅厮"、"堂屋"、"茶钟"、"盘缠"。

宁国一带民间语汇丰富生动、幽默诙谐,有助于文学艺术塑造人物形象。例如对山区老农妇刘姥姥的刻划,如果没有在宁国一带山乡生活的体会,没有村言俚语的丰厚积累,是难以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给人以真实感的。

曹雪芹是有汉族血统的满洲正白旗人,《红楼梦》写的是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权贵之家,按照常理应使用等上的语汇,铺排八旗世族的家法,但是小说开篇阐明了故事是发生在江南,而非北方,于是,作者在"真事隐"的笔法下,就有了运用生活积累、选择语言风格的自由。很显然,作者的创作源泉一是来自金陵家世,一是来自宁国一带的民间,这两者对其创作契机和巨著的产生,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曹雪芹的金陵家世与江南的关系,应从其曾祖曹玺于康熙二年(1663)出任江宁织造算起,直至雍正五年(1727)为止,曹氏四代人在南京居住首尾掐算达65年之久。曹家在金陵大小人口有14人,在南京及附近县邑有住房13处(北京仅有2处),置有地产8处,计19顷零67亩(北京仅600亩),如秣陵有270亩,芜湖有400余亩,含山有百余亩。今南京南郊的江宁县陆郎乡花塘一带,尚住有曹氏后裔及王、史、薛家族的后代,分别住在曹上村、小王庄、史家庄(现改名"新府")和薛家凹。这个"花塘"在小说中是大观园中心,塘中有小岛,岛上有古亭基座;大观园东西各有一座自然村,今名观东村和观西村,陆郎乡是紧邻皖南之地,因与东吴大将陆逊传说有关而得名。

皖南在历史上一直是古都金陵的经济腹地,当时南京是清廷两江总督衙门所在,作为两江(江西省和江南省,后者含有今之江苏和安徽)首府,粮食和竹木柴炭多来自皖南,发达的织造业则依靠江苏供给蚕丝棉花,但部分亦来自皖南,"江宁织造"并不简单地只是主管业务的政府机构,尚衔命以织造官员身份承担为朝廷联络江南知识分子,沟通满汉民族感情,以平息反清复明政治活动的职责。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康熙皇帝宠信的侍读,爱好诗词歌赋兼及琴棋书画,是颇负时誉的创作家、编著家、藏书家、刻印家,与江南文士在纵情山水流觞赋诗中结下了友谊,被奉为"风雅主持"。曹氏执掌的江宁织造所在地与总督衙门隔街相望;曹雪芹住南京时的老宅与总督尹继善官邸紧邻,两家过往甚密,尹继善很欣赏曹雪芹的才华

曹雪芹出生在这样的世家,当然有可能到过皖南。他家遭厄运,遵从满人管理的法度,随家迁返满人根基地北京后,仍然对皖南风情一往情深,常向其笃友敦敏、敦诚两兄弟倾诉对江南的眷念,敦敏、敦诚先后赋诗说曹雪芹是"秦淮旧林人犹在"、"秦淮风月忆繁华",这个"秦淮"当为江南的泛指。

曹雪芹所处的年代,正是宁国一带继宋明之后直至清代中期,经济文化一直处在上升的时期,南京至宁国一带的驿道和水运交通发达方便,作者将此地的风土人情吸纳入《红楼梦》的艺术创作领域,并且在开篇特意援引"宁国府"之名,运用"宁国公"这个典故是大有深意的。

当然,要证实这一探索,还需要宁国史志部门和对"红学"有兴趣的学人,在史料方面作进一步的发掘与研究。今笔者不揣谫陋,抛砖引玉以就教于方家。

(周一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4-6-14 12:41 , Processed in 0.24687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