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梵蒂冈。 意大利的“国中之国”。 小到什么程度? 水,电,一切资源均由邻国提供。 同样是意大利,曾出现过一个“大”国。 有多大? 这么说吧,它曾激起战后意大利发起第一次、且唯一一次的侵略。 还迫使联合国修改了宪章。 但它面积更小。 小到,早已消失不见,几乎无人知晓。 停。 别以为Sir要给你们科普什么冷门历史。 相反,它一点不冷。 还都可能是你喜欢的,什么天才、热血、乌托邦。 甚至,它也没有完全消失。 只要你想,就可能再现。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 L'incredibile storia dell'isola delle rose
网飞出品喜剧,豆瓣分数8.0。
玫瑰岛,名字很浪漫。 长什么样?难道是玫瑰的海洋? 呵呵,它只是一个丑丑的钢铁平台。 即,人造岛。 面积也就400平米,接近篮球场大小。 那它特别在哪? 注意它的全称,玫瑰岛共和国。 没错,现实中,就是这个看起来岌岌可危的铁架子……
△ 真实的玫瑰岛 可它真的是一个国家。 它有领土,有常住人口,有政府; 有国旗,有国歌; 发行邮票,甚至还发行护照…… 别笑,这都是真的。 它是被欧洲委员会承认的独立国家。
△ 玫瑰岛发行邮票 但不靠谱也是真的。 它只存在短短两年。 建国,1968年,亡国,1969年。 童话还是笑话? 还得从头说起。
01 天才? 欧洲委员会外面,停着一辆造型奇特的车。
里面,坐着一个瑟瑟发抖的寒酸男人。
看着像乞丐,说话像疯子。 他说他是一个国家的元首
“疯子”叫罗萨。 工程师,平时有着各种各样古怪的想法。 没事造造飞机,造造汽车。 造就造吧,还喜欢无证驾驶。
这份疯狂也带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结果毫不意外,全线崩溃。 亲情方面,规矩做事的老爸对他各种瞧不上眼。
爱情方面,三年前和相爱的女朋友分手,至今单身。 原因嘛,只能说活该。 给准老丈人倒腾电视机弄炸了,差点把人家弄瞎。 这就算了,道歉都没一句。
至于工作......
所有人都劝他正常一点,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 他想了想,嗯。 我这个样子的确不适合“这个”世界......那就建一个自己的世界吧。 我去。 于是,最疯狂的世界出现了。
所以,什么天才,什么疯子。 某种角度,他是个实干家呀。 同样是过家家,你在玩泥巴,人家就能建一个国家。 接下来请收好这份建国指南。 (p.s.千万请勿模仿,被抓概不负责。) 首先,资金。 罗萨找来好朋友毛里奇奥,俩人一拍即合。
其次,选址。 在意大利领土外的国际海域,没人管得着。
然后,打地基。 预算有限,帮手有限,怎么运钢材到海上? 答案:让它自己“游”过去。 弄一批空心钢柱,带着它们浮到海上,然后打开一侧,灌满水的钢柱就会自己下沉。
最后,抽取地下的饮用水源。 一个乌托邦,如此这般,有了雏形。
“开国大典”是一个暴风雨的夜晚。 岛上来了第一个居民。 一个已在船上漂泊数月的电焊工。 然后,是第二个。 诺艾曼,海滩派对热衷粉,公关能人,因为当过逃兵被德国取消公民身份。 听说有几个疯子建了个岛,还不受管辖,他就来了。
这事儿,谁听了都新鲜。 慢慢地,岛上来了一批批游客。 岛也有了新名字,玫瑰岛。 他们也从别人口中的“疯子”,成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一个疯狂的想法,加上一点天才的执行力。 他们获得了自由! 自由…… 自由? 真的能?
02 热血? 一个自由之地,应该什么样? 对好基友毛里奇奥来说,要有喝不完的酒; 对“国民”诺艾曼来说,要有狂欢派对; 而对“国主”罗萨来说,以上都是充分条件。 这里可以夜夜笙歌。 这里可以重逢爱情。
这里可以是一个麻雀小社区,五脏俱全。 友善收容每一位无处可去的旅人。
也可以是一个国家,有规,有矩。 政府、官方语言、联合国认证……
总之,既然是乌托邦。 那么想象力就是国家的第一生产力。 但既然是国家,就有属于国家的危机。 你看,海报后方的战舰是肿么回事?
因为疯子会冒犯世俗。 而自由也会冒犯权威。 一开始,世界是拿它不当回事的。 在罗马的意大利议会,临近散场,一个官员才犹豫着提了一个芝麻大的议题…… 说实话,他觉得自己相当小题大做。
要不是联合国秘书长煞有介事地打来电话。 总统都差点以为这是恶作剧。 总统:???
“小题”,也真的逐渐“大作”。 消息传开,人们纷纷来信,申请放弃意大利国籍,加入玫瑰岛国籍。
总统和国家没脸了……决定光(侵)复(略)玫瑰岛。 先是“糖衣”。 拿钱一个个收买。 再是威胁。 “国主”罗萨的爸爸被公司劝退。 两招下来,效果显著。 岛上仅有的几个国民开始“叛乱”。 故事,也开始进入了最精彩的地方。
先说到这儿吧,故事放一放。 这不光是一个荒诞故事。交代一下历史背景,你可能会了解它的创作动机和现实意义。 玫瑰岛建成的这个1968年,可是个多事之秋。 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都动荡不安。 大背景下美苏冷战、越战都在激烈进行;局部环境上,民权之声又四起。 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以及同年的法国五月革命,都是相关主题的青年运动。
那时人们相信,年轻人没什么想不到,也没什么事做不出来。 造岛成国,当然也不算天方夜谭。 但年轻人真能做成一切事吗? 也未必。 其一,有阻力。 正如前面所说。 意大利政府是阻力,顽固保守的宗教更是阻力。 电影里,梵蒂冈主教表面对这种伤风败俗的“国家”深恶痛绝。
背后,其实是对宗教掌控力失控的担忧。 其二,年轻人缺乏积累和实验,难以形成真正做事的方法论。 玫瑰岛最大的问题,不止是它没“国力”,没“部队”。 它还没有“货币”,没有“法律”。 最大的,它没有“制度”。 它只有一个“自由”的原始命题,却缺乏匹配的制度与方法。 自然,也就没有远景与未来。
03 乌托邦 看它,会让Sir想起另一部电影,《海盗电台》。 年代相近,1966年。 同样在海上,同样是一个追求自由之地。 只不过不是小岛,而是轮船。 这是一个摇滚的大本营,船上住着几个特立独行的文艺青年。 都是电台DJ,共同点是,热爱音乐,崇尚自由。 那正是英国摇滚乐最蓬勃的时代。 披头士、滚石,伟大的名字一个接一个涌现。 但当时,BBC电台一天只让播放不到45分钟的流行乐。 于是,海盗电台出现了。 它决定,每天24小时放送音乐,而且都是流行摇滚。 接下来,它对英国人进行了“听觉侵略”。 英国每天都有一半人口收听,且随时随地,跟着一起摇摆。
船上的生活,更是逍遥自在。 DJ们时不时开派对,和女粉各种嗨。 情敌间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很具摇滚精神,爬上桅杆跳海。
这是音乐人的乌托邦,也是政客的眼中钉。 政客们一直想办法取缔这个非法电台。 于是找个借口,说他们占用电波,影响渔民捕鱼。
△ 特地出台了《触犯海洋法》 《玫瑰岛》一个情节,疑似在致敬《海盗》。 国主罗萨在岛上,用钻机取水。 海岸警卫队怀疑他们在发射信号,非法占用公共电波。 罗萨只好解释……我们是一个没有广播的国家。
两个乌托邦,命运都很相似。 可以算无疾而终。 又可以说,是“先天不足”的死亡。 其实所谓国家,最少也得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体。 而《玫瑰》和《海岛》,似乎更像一场娱乐与艺术的派对。 这样的自由,太缺土壤。 你肯定会猜到玫瑰岛的结局,所以这不算剧透. 最终,玫瑰岛被意大利舰队炸沉,这被调侃为: “意大利唯一赢过的战争。” 在结尾,他们彼此肯定了追求自由的初衷。 一句大俗话“改变世界”,权为安抚。 “无所谓,谁在乎呢 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或者至少努力过”
老实说相比之下。 《海盗》的这个情节,反省更深刻: 面对施压,电台不得不低头。 在一天晚上,DJ们和听众们告别,播放了最后一次节目。 倒计时之后,一片寂静,所有人都难掩失落。 然而。 就在政客们洋洋得意庆祝之时。 收音机,再次响起。
视音乐为生命的人,不会投降也不会输。 他们输掉了船,却没有丢失“国土”。 音乐是他们的自由,这自由通过无线电波在空中传递,这就是土壤。 国家,不是简单的玩意。 虽然“国家”二字说出来很帅。 但一个艺术之“国”,本不需要实际的国土。 它的“国土”可以在脑中,可以无处不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