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凌志 在巢湖的一个论坛看到一个帖子,说是庙岗乡清涧村桴槎山脚下有处桃花源,前不久才举办了桃花节,便想去看看。
其实早就想去桴槎山。一来从前读过欧阳修的文章,像向往瑯琊山一样向往桴槎山,瑯琊山已经去了无数次,而桴槎山却从未去过。再就是桴槎山在巢湖境内,是家门口的景致,迟迟不至乃情理不符。周一周二老伴都要到老年大学上课,便把时间定在周三,打算带着老伴,两人来一次近郊的自驾游,一早从合肥出发,上午在桴槎山上游览,然后去桃花源赏花,中午到柘皋老街走走,尤其是要去一下李鸿章当铺修复现场,看看究竟柘皋的当铺比烔炀河的当铺强在哪里,以致媒体长期关注、声名远播的烔炀河李鸿章当铺,竟然没有得到优先修复,反倒让柘皋抢了先。
从地图上选了一条线路,出门上长江路,直行至铜陵路高架右拐,几百米后左拐上合裕路高架,二十公里后到桥头集,左拐上X026县道,十五公里后就到了桴槎山边的叉路口。X026县道从穿过合裕路开始,方向就一路朝东北,现在这个叉路口是向东而去的,再往前是一个集镇,近前后发现是肥东县王铁乡所在地。每次走合芜高速回烔炀河的时候,都从王铁出口下,却没见过王铁这个地方在哪里,今天才知道王铁乡政府原来就在桴槎山下。过了王铁,柏油路就变成了村村通水泥路,不过路面比较宽,两辆车可以从容错过。这条路没有名字,从谷歌地图上看,是通往一个军事基地的道路。
我们从这里前行不远,就看到路右侧山坡上有一座高大的纪念碑,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上去一看没有详细铭文,想起烔炀河志上曾记载过,我抗日武装在桴槎山与日寇有过激战,这座碑大概就是纪念那些在抗战中牺牲的无名英雄的吧。从山坡下到纪念碑有百余级数十米宽的墓道台阶,看起来很是壮观,只是已经年久失修,杂草丛生,斑驳破败。倒是纪念碑周围新建了许多私家陵墓,显得气势不凡。不知道是烈士纪念碑占用了私人土地,还是私坟侵占了公用陵园。总之,混乱的景象让人心酸,让过往的人们感觉有些愧对先烈的在天之灵。
过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水泥路面开始变窄,不一会又来到一个叉路口。只见路右边有个毫不起眼、破烂不堪的白铁皮牌子,上面刷着三个大红漆字:大山庙,字下面一个红色箭头指向东方。这条叉路是土石子路,坑坑洼洼的,弯弯曲曲,一直通往桴槎山顶。我小心翼翼地开着我那老爷车,摇摇晃晃,盘旋而上。到了山顶时,我跟老伴下车,拍了一下远近的景色,然后环顾四周,却什么建筑也没看见,我们不禁纳闷起来,大山庙在哪里,泉水在哪里?盘山道是从北面上到山顶的,我们想,也许庙宇和泉水都在山顶背后的山凹里吧。
于是,我们开车沿山路继续前行。翻过山头后,山路开始渐渐往下,果然在主峰之南有一个山凹,茶林环抱之中,一片金黄色的屋宇呈现在我们眼前。拐过一个弯,车就到了庙宇门前的广场,虽然才八点来钟,但广场上已经停了几部小车,看来还有捷足先登的人。庙宇的建筑不多,就两进,坐北朝南,迎面的第一进黄色建筑是一个高大的殿宇,飞檐翘壁,门楣上高高地悬挂着一个匾牌,上书天王殿三个金色大字,匾牌左边的小字是“马立友赵进敬献”,右边是“佛历二五五七年癸巳年秋住持释昌学敬立”。 我们拾级而上,进入殿堂,正中一尊塑像,像弥勒但又不能肯定,我不信佛,也不研究,也就一绕而过。穿过大殿是一个大大的院子,左右两边是平房,估计一个是睡觉的,一个是做饭的。右边平房的堂门前还挂着一个请香的牌子,也许还兼做点生意,因为大殿前摆了一块醒目的黄牌,上书“请香请到大殿后,请勿自带香烛”。二进的建筑是大雄宝殿,比前面的大殿更加高大,里面的佛像很多,正中是如来佛,两边是各色佛等,表情各异,仪态万千。
院子当中有块石碑,一人多高,隐约可以辨认出是大山庙序,大意是说,人心所向,政策允许,开发桴槎山,重修大山庙,乃经纬之举。大山庙又名甘露寺,据传始建于梁唐,几经兴衰,鼎盛期曾三千尼姑八百僧,九十九间半宇,俗称“北九华”。建国初,仍香客云集,方圆百里。尔后被合巢二县所拆,旧址已辟茶园。佛事搭台,经济唱戏,建庙并非朝夕之至,统一规划实施,此属量力而行。理应各尽其力,功过是非,后人评说,云云。
大雄宝殿前的平台上也有一块小石碑,是石塘镇政府所立,内容是“肥东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山庙遗址,肥东县人民政府2001年12月26日公布,石塘镇人民政府、肥东县文物管理所2009年5月18日立”,背面内容是“保护范围:整个大山庙和龙王庙遗址。建设控制地带:大山庙整个遗址四周各200米,龙王庙(含合巢泉)四周各200米”。一只芦花大公鸡悠闲在院子里,到处晃荡,旁若无人地觅食、张望,大殿、院子、大雄宝殿,组成一个三级平台的四合院,在这个空旷的山谷里,整个庙宇显得无比静谧。
出寺庙门向南,越过一道山岭,就是龙王庙遗址,现在是桴槎山茶场。茶场有三排平房,也呈阶梯状,合巢泉在最低的第三级院子里。只见院子中央,有一个低矮的小石屋,西侧墙的正中开了一个大口子,没有门。人弯着腰进去,就能看到一左一右两个大石坑,一方一圆,均约一二米直径。坑里是静静的泉水,清澈见底,里面有些许白色的硬币。欧阳修《桴槎山水记》里所说的桴槎山泉水,就出自这里的两眼山泉。据说这两眼泉水原来一清一浊,但现在都是清泉。茶场的人告诉我,他们把浊泉重新疏浚了一下,就变成现在的清泉了。我估计合巢泉的名字,大概就来源于这两眼清泉上面的这个小石屋了,想想倒也名符其实。 这时,一个茶农走过来,提着铁桶,低头弯腰,进入小石屋,从右边的圆石坑里提了满满一桶水,摇摇晃晃地,向着上面的房子,拾级而去。我们看着坑里的物杂件,终究压制住了品尝的欲望,但这两汪泉水,却在年复一年地滋养着大山上辛勤劳作的人们,也供奉着大山庙里的善男信女。想想唐朝京师的欧阳公,远隔千山万水,居然喝到了桴槎山顶的泉水,还做出了传世的文章。那时候也没有动车飞机,那装在坛子里的泉水,在运往京城的路上,都发生了哪些化学反应呢?
我们正沉浸在对合巢泉的遐想中,忽然听到外面传来吵闹的声音。出去一看,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喊撵一群采茶人。大姐告诉我们,这茶场是她们四户人家承包的,由于面积大人手少,看不过来,偷采的人很多,现在这些采茶人都是在偷采。这里出产的茶叫桴山云雾,是完全自然生长,不施肥不用药,天然绿色,雨前茶八百多块钱一斤,非常好喝。大姐给我留了手机号码,说是外面假冒的桴山云雾茶很多,要买真正的好茶就直接找她。攀谈中我们得知,大姐的丈夫过世早,她拉扯着三个儿子艰难生活。现在,三个儿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全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着。看着纯朴善良的大姐,我们默默地为她祝福。环顾四周,感到这里的自然环境确实很好,没有工业污染,没有太多的人迹,茶的品质一定不会差。我们跟大姐约定,谷雨期间再上桴槎山,来买她的桴山云雾。
因为没有其他的路,我们只好原路返回。到了S331省道,左拐往庙岗方向驶去,准备到桃花源看看。到了庙岗后,一路上也没有看到有去桃花源的路牌。犹豫间,车子开过了庙岗,前面几公里就是柘皋镇了。干脆先到柘皋吧。虽然柘皋离我老家烔炀河很近,以前也多次到过柘皋,但都是车来车往,吃过饭就走,也没有仔细看过柘皋是什么样子。这次进镇子一看,觉得比烔炀河镇大很多,柘皋河很宽很深,气势不一般,而且穿镇而过,就感觉柘皋镇更具江南水乡特色。进入老街,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比烔炀河多得多,老街原貌和基本格局尚存,不像烔炀河老街,已经破败不堪,难寻往日风采。
过了柘皋河大桥,进入老北街巷子,没几步就到了李鸿章当铺。这个老北街比烔炀河的东街要窄一些,尤其是当铺跟烔炀河没法比。柘皋的当铺是五小间街面,烔炀河当铺光是中间的主楼门面就是五大开间,两边的辅楼还不说;柘皋的当铺门楼低矮,门坎与街面持平,烔炀河当铺门楼高大,光是门坎就要上好几级宽石板台阶,才能进入大门;柘皋当铺全是库房,以存放物品为主,没有交易大厅,估计充其量也就是有个交易柜台。而烔炀河当铺主楼的二进是五开间的交易大厅,规模堪比山西日升昌票号。我不是研究人员,但仅凭这些直观的现象,我们就不难得出简单的结论。我是想不到,究竟是烔炀河工作不力,还是巢湖市有关部门考量了什么不得而知的因素,而把修葺当铺的优惠给了柘皋。
看看时间还早,我们决定再去找找桃花源。在庙岗路口,问了一个小大姐,她不知道桃花源在哪里,但告诉了我们清涧村的路线。我们拐进去一看,是X100县道,忠庙镇到栏杆集乡的,中间经过烔炀河,我以前多次走过庙岗以南到烔炀河的路段,庙岗以北从未走过,所以不熟。我们北上几公里,就到了庙岗乡清涧村,问了路边放学的小学生,知道桃花源已经过了几里地。于是返回头,在一个崭新的叉路口,我们向山里拐去。在桴槎山东麓中段的山脚下,有一个狭长的山谷,山谷两边是缓缓的山坡,山坡上被开垦成桃园,漫山遍野的桃树,大概有三五百亩。虽然桃花已经开始谢落,但仍然能感受到那种树山花海红遍天的壮观。
公路尽头是一所老年乐园,正在建设之中,但看上去倒像是一个休闲园林,依山势修建了几级池塘,像梯田一样,沥青马路围绕池塘,盘旋蜿蜒,山水风光无限。这里环境确实不错,但除却费用不说,单就离城市那么远,怕也不会有多少人家能把老人送来享受。估计到时候还得改变用途。但愿这不是开发商本来的如意算盘。
到现在为止,我们才搞清楚桴槎山的走势。浮槎山在巢湖市和肥东县的交界处,山势自东北向西南延伸,形状酷似台湾岛。我们早上走的路线,虽然绕了十来公里,但避开了合肥市区东门和肥东县城的交通拥堵地段,而且新拓宽的合裕路非常宽,车子开起来,舒服,惬意。回程时,我特地从肥东走了一下,那种难受与不爽,真是不愿意回想。有合肥朋友想去桴槎山的,一定要走合裕路哦!
离开桃花源的时候,已经中午十二点多,我们想在附近吃顿农家饭,便按照路人指点,来到清涧街上。只有一家小店兼开饭店,进去后,年轻的小老板问我们几个人,我们回说二人,小老板手一挥说,没有饭!原来他只有一个人在厨房里忙碌,一个包间里坐着一帮人在打牌等待。估计是忙不过来吧,我们虽有不快,但也无可奈何,赶紧打道回府。
看来,这个地方要想成为旅游景点,怕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乙未年二月十五 于合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