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当把新世纪二十年电影放进百年影史来看,总觉得它有诸多缺陷,创意匮乏,技术喧宾夺主,孕育变革的环境似乎已经消失,人们陷入茫然和麻木。 但从微观层面来看,这二十年似乎也诞生了许多毫无争议的经典,所以要选出20部影片代表这二十年,必然挂一漏万。 我们仅仅从中选择了当年在艺术、商业或技术等层面引起极大关注,并持续被讨论的作品,从中窥视这二十年世界电影生态。 ▼ 2000 [卧虎藏龙] 导演:李安 主演: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郎雄/郑佩佩 类型:武侠/动作/剧情 奖项:第73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音乐 [卧虎藏龙]出现在千禧年像一种冥冥中的偶合,分外应景。 时代过渡的节点,势必传统与反叛的对冲也最剧烈,这是一个充斥着旧与新、规则与破坏规则较量的故事,既是角色与角色的较量,也是故事中每个角色灵魂的善与恶、是与非进与退两面在暗自较劲。 按“阵营九宫格”来划分[卧虎藏龙]的几位主角,或许李慕白是“守序中立”,坚守着秩序、传统、道德等等一切可以称之为规矩的条条框框; 玉娇龙是“混乱中立”,自由于她而言远大于规矩;俞秀莲是“中立善良”,行善事,做好人,这是她的信念; 罗小虎是“混乱善良”,我行我素,也有自己的一套“有所为有所不为”。 江湖时代更迭,不守陈规的新一辈必定破土而出,老一辈又急于按住他们的头,向规矩俯首。 [卧虎藏龙]的片名里,嵌了玉娇龙和罗小虎的名字,两个人都代表打破规则的“新生”,所以“卧虎藏龙”四个字,也就多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未来动态,卧着的虎会起身,藏起的龙将显形,“新”的力量无可阻挡。 新与旧的角力,具象到电影中,就成了李慕白与玉娇龙对青冥剑的争夺。 剑是一个有趣的符号,代表权力与话语权,并且或多或少有一点男性话语权的隐喻在。 玉娇龙这个少女何止在抢夺一把剑,分明是拳打江湖传承,脚踢男性权威,莽撞的反叛,有些可爱也有些悲壮。 李慕白这个宗师,与玉娇龙这个愣头青,按说实力悬殊,打都不用打,可这一老一少,一男一女,恰恰构成了东方太极的一阳一阴,一白一黑,二人的争锋由此也就被注入了东方哲学的韵味。 因为[卧虎藏龙],西方观众开始愿意主动了解、接纳与欣赏华语电影,行云流水的武打动作与缠绵含蓄的爱恋情缘,为他们展现的是一幅气韵兼备、山高水远的东方江湖画卷。 在新千年的开端,是李安打开了这扇让西方观众探索与品位东方美学的大门。 2001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导演:克里斯·哥伦布 主演: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艾玛·沃森/鲁伯特·格林特/艾伦·瑞克曼/玛吉·史密斯 类型:奇幻/冒险 奖项: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提名)/最佳服装设计(提名)/最佳原创配乐(提名) 如果要在过去20年中挑选影响力最大、辐射范围最广的系列电影,[哈利·波特]绝对能跻身前三。 它的出现开启了一整个奇幻电影时代,为所有童心打造了一个完整而庞大的魔法世界,不仅成为几代人成长路上的白月光,还直接影响了之后众多奇幻类电影的创作。 天知道当年电影上映后,有多少个麻瓜曾经幻想过收到猫头鹰送来的霍格沃茨入学通知书,又有多少傻孩子拿着魔杖对着父母念咒语被暴揍一顿。 那种天真又中二的快乐都源自于[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 作为一种造梦的艺术,电影恰到好处地平衡了原著读者和电影观众,通过完整的世界观架构和真实细腻的服化道制作,将原本存在于文字中的魔法世界最大程度地具象化,扎扎实实地还原在了银幕上。 地址细化到楼梯下壁橱的信件,橱窗里陈列的光轮2000,逃跑的巧克力青蛙,动图形态的照片…原本天马行空的想象被细化到一所学校,一项运动,一句咒语甚至一袋零食,说是真实存在也不为过,以至于罗琳后来的写作都受到了电影的影响。 [哈利·波特]系列一拍就是十年,而且你我热爱的小巫师从未换过演员。 从2001年的[魔法石]到2011年的[死亡圣器],银幕前的麻瓜们眼看着霍格沃茨的学生从十一岁的孩子成长为守护魔法世界的中青年。 这种同步的时间流逝模糊了电影和现实的界限,让人有一种身处其中的参与感,无形中强化了观众与影片的粘合度,这种情感依赖不亚于当年的[星球大战]和《老友记》,成为了一种现象级电影记忆。 [哈利·波特]之后,电影界掀起了一阵奇幻电影风潮,[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潘神的迷宫]等都是这类奇幻电影的延续和发散。 电影中,尼可·勒梅的魔法石有复活生命的功效,现实中,[哈利·波特]的魔法石也的确让整个奇幻电影迸发了强大的生命力。 就算为我们送入学通知书的那只蠢猫头鹰一直迷路未到,但在心里,我们永远都是霍格沃茨的学生。 2002 [无间道] 导演:刘伟强/麦兆辉 主演:刘德华/梁朝伟/曾志伟/郑秀文/陈慧琳 类型:剧情/悬疑/犯罪 奖项: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剪接 人们从狂欢中醒来,陷入难以言明的忧伤。这时,离新世纪的到来,才仅仅过去两年。 2002年,依然是一个电影的好时代。 好莱坞一片太平盛世:[指环王2]续写着魔幻史诗的旅途,[蜘蛛侠]翻开超英电影的新篇章,[谍影重重]打响新式特工类型,[芝加哥]唤醒百老汇的经典时光; 年轻导演开始挑起中坚大梁,久违的老将也迎来转型,[纽约黑帮]的斯科塞斯开始了新的征程,[猫鼠游戏]的斯皮尔伯格玩出了新的花样,[钢琴家]让波兰斯基摘得桂冠。 而好莱坞之外,山田洋次的[黄昏的清兵卫]深情回眸了武士精神,阿莫多瓦的[对她说]倾诉了他最离奇的爱欲寓言,林权泽的[醉画仙]在戛纳小镇一展韩式水墨,让这一年的电影世界更加的丰富多彩。 [指环王2:双塔奇兵]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当年华语影坛的风起云涌牵动人心。 毫不夸张地说,2002年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分水岭,一度辉煌的香港电影正黯然落幕,而野心勃勃的内地电影商业化迎来喧哗的开幕。 在时代的洪流下,华语电影风云变迁,无限的机遇涌现,也有数不尽的身影消逝。 在这场华语风暴的中心,张艺谋的[英雄]为内地商业大片吹响了启程的号角;而为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画上圆满句点的,则是刘伟强、麦兆辉的[无间道]。 与大张旗鼓、毁誉参半的[英雄]相比,这一年的[无间道]更显得成熟、稳健。 它看似是一场紧张激烈的警匪对决,但其真正的主题,却是人性善恶的复杂辩论和对自我身份的苦苦寻觅。 身在警方的刘建明,陷入黑道的陈永仁,他们内心的矛盾纠葛,远比警匪两方的斗智斗勇更引人注目。 故事的最后,死去的人得到了解脱,却只留下刘建明一人苦苦挣扎着“想做一个好人”,无间地狱的内涵才真正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无间道]的出现,是让人兴奋的,也是让人痛心的。 兴奋在于,它在香港无数经典警匪片的路数之外,依然找到了一个新颖十足的故事,它有惊险刺激的善恶对决,也有回味无穷的身份互换,有对人性复杂的深邃透视,也有对世事无常的怅然叹息。 痛心在于,故事之外,它象征的正是香港电影最后一次骄傲的谢幕,它散发的是无法遮掩也无法重返过去的哀愁,它如一首深情款款的挽歌,牵起的是我们所有人对往昔荣光的眷恋。 [无间道]之后,香港电影再也无法回到从前的巅峰。 大批香港电影人开始融入内地市场,焕发出新的色彩。而这部独特的[无间道],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共同的记忆。 它对于其他各地类型电影的影响,更是在未来延绵不绝。 你瞧,斯科塞斯的[无间道风云]、朴勋政的[新世界]等,不都跨过了时空与它交相呼应吗? 写到这里,不知为何,那首《被遗忘的时光》又在心间悄然响起。 2003 [指环王3:王者无敌] 导演:彼得·杰克逊 主演:维果·莫腾森/伊利亚·伍德/西恩·奥斯汀/丽芙·泰勒/伊恩·麦克莱恩 类型:奇幻/剧情/冒险 奖项:第7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等11项获奖 绝大多数托尔金的书迷、[指环王]系列的影迷以及影评人都公认,[指环王3:王者无敌]是整个三部曲中最好的一部。 很多年之后,我们才明白一个道理,系列电影的最终篇获得的高分评价,很大程度来自人们把追随故事和等待结局所花费的时间成本也计入其中。 但[指环王3]不是,它的的确确有一个史诗篇章进入高潮与巅峰部分应有的样子。 磅礴的战场,人性的焦灼,悉数汇聚在三部曲的最终章当中。 更难得的是,行至故事的尾声,故事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在不失焦的情况下,和最初的自己形成了一种逻辑闭环似的呼应。 熟悉托尔金的人知道,[指环王]的原著小说中,不乏对现实的种种指涉,彼得·杰克逊在处理电影时,并没有过度执念地要对这些指涉逐个还原,而是“让中土归于中土”。 如我们所知,在小说中托老秉持了反战的态度,但对于影像化的[指环王]系列电影,这种微妙的情感一旦处理得稍有差池,就会将整个故事带偏,也正因如此,杰克逊始终在“做减法”,将小说的内涵简单化,拍战争就拍战争,讲人性就讲人性。 到了[指环王3]中,他的全副精力,几乎都集中在“米那斯提力斯之战”和“末日山摧毁魔戒”两条主线上,因而即使整部影片时长达到近四个半小时(这里按加长版计算),在叙事和情感上也非常清晰和连贯。 “米那斯提力斯之战”是大场面上的恢弘,压城黑云般的兽人大军,背水一战的人类,这场彼得·杰克逊用特效“砸”出来的大战,逼真到一如还原了确确实实发生过的历史战役,这是史诗二字中,“史”该有的残酷与悲壮。 “诗”的部分更多由弗罗多呈现,这个夏尔来的霍比特人和咕噜的组合,颇有几分像浮士德和魔鬼梅菲斯特。 弗罗多不是天生英雄,但欲望与使命的撕扯中加诸他身,推着他接受人性的试炼。 [指环王]三部曲代表了魔幻史诗题材影片在新千年之初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无论从故事的完成度、演员的表演、剪辑的流畅性,还是最重头的特效技术呈现,时至今日都鲜有作品超过这座高峰。 让我们抱有期待的是,如果将[指环王]的故事线向前推,托尔金的《精灵宝钻》中,还有大量中土历史有待开发。 至于彼得·杰克逊还有没有野心,在银幕上继续为中土“著影立传”,我们拭目以待。 2004 [无人知晓] 导演:是枝裕和 主演:柳乐优弥/北浦爱/木村飞影/清水萌萌子/韩英惠 类型:剧情 奖项:第5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社会和家庭是人这一生必然要面对的两大生存环境,是枝裕和一直在这两者间,娓娓道来处变不惊的故事。 日本电影界鲜有如他一样的导演,既像个温和路过的旁观者,又真挚动情地向你讲述他所看到的人生。 他从不刻意放大悲情、愤怒,而是努力在里面寻找寻常的矛盾、残酷,进而挖掘它们对生活的映射价值1988年,是枝裕和大学毕业的第二年,日本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案件——东京巢鸭弃婴案。 一位单身母亲把四个孩子遗弃在出租屋内,最大的长子只有14岁,最小的女儿不到2岁。 警察发现他们时,屋内堆满生活垃圾,臭味熏天,7岁和3岁的女孩因长期挨饿,虚弱不堪;长子带回来的不良少年把2岁女婴虐待致死,被他装进行李箱偷埋在公园里。 是枝裕和当时便有了要把这个案件改编成电影的想法。 2004年,[无人知晓]重现了这起案件,不过做了很大改编,剔除了过于黑暗的虐童情节,只把重心放在了长子和妹妹们相依为命的生活上。 虽然故事仍然很残酷,却也洋溢着孩子世界的温情。他们是成人躲避责任、混乱生活的受难者,尚不懂得何为生之艰难时,便已在经历不应有的痛苦。 是枝裕和让深爱这部电影的影迷,沉浸在克制的同情和有限的温暖中,完全没有传达愤怒情绪的意图。 在无数同类表现儿童受伤害的电影里,我们看到太多对成年人的指控,那些并非没有道理,只是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维度的表达。 [无人知晓]的动人可以超越地域、文化和时间的界限,让原本稍显极端的个案,具有了普世的警醒价值。即使是这样一个原本骇人听闻的事件,是枝裕和也能并且有意要传达出积极的力量。 长子扛下母亲丢下的重担,一方面要照顾妹妹,一方面他自己还保留着青春期贪玩、叛逆的天性。他认识了不良少年、离家的少女,从中获得交朋友的快乐,也感到过迷失。 孩子们构筑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有过偶然短暂的快乐,然而饥饿、贫穷很快又把他们拉回惨淡的现实。 那纯洁的孩子面孔出现在银幕上时,很难不让人想起大人的罪恶,可又不至于放大为愤怒情绪,还能让我们保持理智的思考——现实为何如此不堪?社会和家庭,哪里出了问题? 世界无论如何变,责任、情感牵连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带着母亲回来的希望,几个小孩凄惨生活的样子,引领我们带着充沛的情感思考现实。无论何时看[无人知晓],它都能警醒我们周围正在发生的类似事情。 2005 [撞车] 导演:保罗·哈吉斯 主演:桑德拉·布洛克/唐·钱德尔/马特·狄龙/布兰登·费舍/泰伦斯·霍华德 类型:犯罪/剧情 奖项: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剪辑 [断背山]属于影史,[撞车]属于2005年。 不管时间过去多久,每年总还是会有人拎出[撞车]来骂一骂。它就以这样古怪的方式永垂不朽。 2006年第78届奥斯卡,[撞车]爆冷获得最佳影片。 至今,这仍是奥斯卡历史上最具争议的影片之一。 有人说,这是史上最差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甚至还有人说,奥斯卡最令人震惊的时刻不是[爱乐之城]被颁错奖,而是2006年颁给[撞车]竟然没反转。 连导演保罗·哈吉斯本人,也在2015年出面回应:是啦,我也觉得[撞车]不配拿奥斯卡最佳影片…… [撞车]那么差吗?也不尽然。反对者有几大指摘。 一是种族刻板印象。这有点冤枉。 确实,影片的前半段,黑人是小混混,波斯人是斤斤计较、神经紧张的小店店主,所有的细节都像充满冒犯性的种族笑话。 但这正是导演哈吉斯想造成的反差,当人们陷入这些刻板印象后,影片的后半段再反戈一击,打破这一切,暴露出不同族裔的复杂一面。 像哈吉斯自己所讲:“我们都知道,西班牙人会把车停在草坪上,亚裔无法在黑暗中开车?你觉得这些种族笑话很好笑?先笑吧,一旦你觉得这一切处于你的舒适圈,我就会慢慢把你从椅子上惊翻过来。等到你走出影院,想法就全变了。” 二是设计痕迹过重。这倒有些。 影片采用非线性剪辑,像《纽约时报》所钟爱的那种畅销书,到最后不同线索收拢为一条。而在每一条线索中,几乎都有反转。 在“死亡威胁”面前,以为自己平等待人的警察,杀死了只是掏出圣母像的黑人男孩;而搞种族歧视那一套的,反倒救了黑人女人的性命。 加之结尾用不同人的相聚和理解,掩盖了影片的黑暗底色,有那么点和稀泥的意思,被这么批评,倒也不冤枉。 只是在这方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谓设计,只看对不对个人口味。 它的获奖,不是没有道理。 一是质量还算稳当,多线叙事做得平稳清晰,为了逃避死亡而暴露黑暗,为了挽救生命而选择光明的设计也算深刻。 二是,当年的发行方狮门,见到学院成员就发放DVD,而那时游说还不那么普遍,它的宣传力度足以占据学院的多数票。可做参考的是,[断背山]的发行人到颁奖季末期发现,许多人没有看过他们的电影。 三是,它确实是个安全的故事,暗示着种族问题终将和平解决,让想法天真的学员成员看了心情熨帖,再难解的矛盾都会随着时间解决的,一切都会变好的,不是吗? 如果没有这么多争议,如果最终不是[撞车]获得这个不那么服众的奥斯卡,它还会被铭记吗?这一次,也许时间也给不了我们答案了。 2006 [三峡好人] 导演:贾樟柯 主演:赵涛/韩三明/王宏伟/李竹斌/项海渔 类型:剧情/爱情 奖项: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狮 [三峡好人]是一部关于寻找的电影,而其中丢失的部分正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东西。 作为一个时代的拾穗者,贾樟柯执着地用镜头记录着这个时代的变化,透过那些被裹挟的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细枝末节的历史遗留物,捕捉着那些快要消逝的东西,将最后一点残影保存在自己的片子里,供人缅怀。 作为一个地标性的景观,三峡的变迁可以看做这些年来中国巨变的一个缩影,[三峡好人]恰好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成为了一部悲今怀古的典型,声画之间,隐藏着贾樟柯淡淡的叹息。 电影中,煤矿工人韩三明和护士沈红为了同一个目的来到奉节——寻找丢失的爱人。韩三明加入了当地的拆迁队,在每天的轮锤敲打中,等着失散多年的妻子麻幺妹儿回来。 沈红一路辗转,问了很多人后终于见到了变心的丈夫,却在跳完一支舞后选择离去。 表面上,他们是在寻找消失的另一半,实际上,不过是为了给内心无处安放的情感一个出口。他们丢失的是“曾经”,同奉节的三峡好人们一样。 为了修建水库,一座两千多年的城市两年就拆了,奉节人丢失的不止是家园,还有世世代代的记忆。 一片片废墟宛如宇宙大战的现场,那个丑丑的“华”字形移民纪念塔就像一个带有时代记忆的符号,别扭尴尬地提示着人们这里即将被抹掉的一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时代洪流面前,我们都是弃儿。 [三峡好人]的英文名是Still Life,静物的意思。 用贾樟柯的解释是“静物代表了一种被我们忽略的现实,虽然它深深地留有时间的痕迹,但它依旧沉默,保守着生活的秘密”。 电影里楼房废墟的墙上,还存留着民宅里自勉的字画,周杰伦的海报以及获奖的奖状,这些个静物背后,代表的是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 他们或许勤勉努力,或许崇拜偶像,或许成绩优秀,但这一切见证物都注定被袭来的大水淹没,或者说都注定被时代的洪流淹没。 王东明的桌子上挂着各种各样的钟表,颇有一种时间凝固的意味。 或许对奉节人来说,时间和记忆已然停在了房子被爆破的那一刻。大桥后的新居不过是一个住人的地方,埋在水库深处的才是有温度有记忆的家。正如小马哥对韩三明说的“这个时代已经不适合我们了,因为我们太怀旧了。” 2006年,[三峡好人]让贾樟柯捧回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其成就和国际影响力已经毋庸置疑,可好巧不巧,国内的上映偏偏撞车了张艺谋导演的大片[满城尽带黄金甲]。 如今回头来看,当时影片的发行更像是一次文化行为而不是经济行为。贾樟柯那种“殉情般的阻击”透露出一种被时代左右的无奈和叹息,毕竟,在崇尚黄金的年代,谁还会关注好人呢?说到底,我们也不过是自己所处时代的某个静物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