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各类艺术精品层出不穷,其中“芜湖三画”——铁画、堆漆画、通草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而“三画”中的堆漆画又由于色彩艳丽,立体感强,经久不脱落、不变色而被誉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
堆漆画的由来
芜湖堆漆画是一九五六年,由芜湖民间老艺人吴思才创制成功的。他是芜湖街坊著名的漆匠,并且多才多艺,能书能画。
那个年代的油漆业,除油漆家具外,还有一些商家请名人题写的店名招牌,寺庙请画师绘制的殿宇廊柱的图饰,皆由漆工制成金字半浮雕状及镂雕油漆而成,这就为吴思才创制堆漆画提供了条件。
1956年,在“挖掘民间工艺”政策的指引下,许多被湮没的民间工艺和创新的工艺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吴思才借鉴并吸收国画的表现手法,并受储炎庆挖掘铁画工艺的启发,经过无数次试制,创制出具有本土特色、独树一帜的堆漆画,成为继铁画之后的芜湖第二画。
精雕细琢的堆漆画
堆漆画内含泥塑之技,外呈浮雕之形,兼蓄西洋油画的特色,使它们浑然成为一体,具有雍容富丽、斑斓多彩的风格。它既宜用鲜明的色调表现四时花卉,也宜用大笔写意的方法挥写山河景致。
据《芜湖古城》一书记载,堆漆画有一套严格的工艺操作规程,先要在精制过的木板画幅上刮灰,刮好灰后复制画稿,再按照画稿堆上油灰,然后用砂纸、刮刀进行磨光和修整,最后打上白漆底子,等到晾干后再涂上油漆颜料,前后经过抹灰、画稿、堆灰、磨光、修整、上漆、涂彩等七道工序,最后装框,一幅堆漆画才算完成,这即是早期芜湖堆漆画的制作过程。
完善工艺,堆漆画与漆雕画
1959年后,吴思才又在早期堆漆画的基础上,开发了别具风韵的漆雕画,即如今的堆漆画。这种漆雕画以国画手法为基础,在退光漆板上临摹原稿,最终制成画稿,并精心雕刻,最后将空隙部分粘上螺钿粉,装裱而成。由于色彩素雅大方,表面光洁夺目,一经制作成功,很快便成为楼堂馆所悬挂之佳品。漆雕画诞生后,当时受欢迎程度远比早期堆漆画好,久而久之,漆雕画逐渐成为堆漆画主打产品。
而对于第一幅堆漆画的问世,则有《松鹤延年》和条屏《四季花鸟》两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吴思才当年一开始为堆漆作画,后来的漆雕画也只是在制作过程中少数程序不同,因而漆雕画仍习惯被统称为堆漆画,并沿用至今。
堆漆画的辉煌历史
堆漆画主要作品有书法、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上世纪60年代初期,芜湖市在新落成的工艺美术厂设立了专门的堆漆画车间。吴思才带领几名工人专门从事堆漆画生产,先后创制了一大批堆漆画作品。这其中,《四季花鸟》《木兰从军》《梁红玉擂战鼓》《弋江全景》等作品还曾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览,引起世人关注,还有一些作品被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芜湖堆漆画的发展历史虽然很短,但它曾在我国漆画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流传下许多珍贵作品。它既吸收国画和铁画的艺术技法,又具有典型的芜湖地方文化特色。堆漆画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反映了我们民间艺人的伟大,也成为芜湖的文化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