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因为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而知道巴黎圣母院的。 在早年的岁月里,巴黎圣母院也是我知道的唯一教堂,尽管不知道这里都是干什么的?直到后来我又知道了基督教,知道了梵蒂冈,知道了圣彼得大教堂才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巴黎圣母院因为雨果的小说而扬名世界,其实就规模而言,它可能不算什么,排不上世界著名教堂的前几名。 但在雨果的笔下,巴黎圣母院就是人间善恶交织、爱恨情仇的一面镜子,有美丽仗义的吉普赛姑娘爱斯梅拉达,有奇丑无比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有逢场作戏的花花公子弗比斯,有人面兽心邪恶的副主教克洛德,还有会跳舞山羊精灵,还有乞丐王国的芸芸众生。 法兰西共和国我最早是在语文课文里知道的,就是那篇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最后写道: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成了一生中抹不去的画面。 因为关注而知道了法国爱时尚、爱臭美的国王路易十四;知道了勇冠欧洲的拿破仑一世;知道了法国大革命开创的资产阶级民主;知道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失败。都是人类历史进程中有过重大推动事件。 最后也知道了法国人喜欢游行、喜欢表达各种的不满,是对自由、民主、人权最挑剔的国家,在法国期间看到了几次为鸡毛蒜皮小事游行的人,好像什么事都能找到“上访”的理由。 而我要去参观巴黎圣母院这天据说是有一场大的游行,傍晚当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这里,不仅道路没封闭,游行的人也没有看到。教堂里外的到是满满的人,原来是周末啊,是做弥撒的日子。 教堂里面祷告的人很多,神父主持仪式非常庄严,人们不停的唱着圣经的诗篇,真的很震撼,也感觉美级了。 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纳河畔,约建造于公元1163年到1250年间,这样算来已经有七百多年历史。但整座教堂在1345年才全部建成,历时达180多年。其实欧洲很多大的教堂建筑都经历上百年建设史,甚至现在还有一两百年都没有建设好的“在建教堂”。 巴黎圣母院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它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的,是为纪念罗马主神朱庇特而建造的。 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上,这里还因藏有很多13-17世纪的艺术珍品而闻名于世。 但巴黎圣母院在法国大革命时期遭到严重的损毁,教堂的大部分财物被抢走了,雕刻的塑像也给大量砸毁了,庆幸是钟楼的大钟幸免没有被熔毁。后来巴黎圣母院败落,一度作为商家酒窖使用,直到1804年拿破仑执政才将其重新用于宗教教堂。 1831年维克多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发表反响巨大,并轰动欧洲。巴黎人看到已经残旧不堪的圣母院十分不忍心,现在民间发起募捐也引起当时的政府关注支持,并开始大规模修复。 从1844年开始重新修复巴黎圣母院,工程持续进行了23年才全部完工,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巴黎圣母院全貌。 现在巴黎圣母院不仅成为法国的知名教堂,也是世界的著名建筑标志,成为很多哥特式教堂建筑模仿标本。 这一天刚好是星期日,教堂里满是做弥撒的信徒,在主教的引领下不断地唱着“赞歌”,可惜我听不懂,也不知道基督教的做礼拜具体环节,只是觉得非常的庄严,非常的震惊,非常的唯美。 神父和主教引领大家唱赞歌、做弥撒。 圣母院的穹顶非常高,同其他教堂看到的不同,这里的穹顶没有画壁画,整个殿堂在灯光的照耀下美极了。 巴黎圣母院并不是因为雨果而存在的,但雨果的小说无疑是它再生的重要因素。在世界文学家中,雨果是我最喜欢的作家,除了《巴黎圣母院》,还喜欢《悲惨世界》。他的小说人物很多就是生活在巴黎的塞纳河周围,而此时我似乎在寻找他们的影子,穿越两百多年去探寻世间的美好与温暖,去鞭笞邪恶与伪善。 伟大的雨果赋予了巴黎圣母院宗教以外的人文含义,让我们记住爱斯梅拉达的善良与美貌,更让我们挖掘出卡西莫多内心的正义与美好。 今天来到这里,那些庄严而肃穆颂歌中我体会另外一种力量,一种人类积极向上,勇于牺牲自己,团结互助,人性与仁爱的载体,在神的引导下走向一个美好的世界。 由于时间太紧,我不能过久停留观看,只是在两侧的亭廊里拍拍照,看看耶稣像、看看壁画、看看在此点燃蜡烛的人们。 这是期望很久,不同于一般的探访,巴黎圣母院让我知道人间再多的苦难,再大的波折,都要充满勇气,拥有一份美好、拥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力量! 作者:书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