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围棋
查看: 67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磊夫:曹操形象在宋元明清的变化

[复制链接]

2718

主题

2869

帖子

967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67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01:13: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大多数人而言,死去万事即成空,只有一些关于他们言行和成就的记忆、记录留存后世,一些事实尚可讨论,但整个人生基本已盖棺定论。
然而,对曹操来说,他冲突且矛盾的一生却在许多世纪后仍被讨论、再造。他自身的复杂性格及名不正言不顺的成就,意味着他及其生涯在后世成为一个符号,而对其的判断也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环境和主流意见的左右。
宋元的《续后汉书》
11世纪,北宋印行了《三国志》及其他官方史书,其中的大部分在南宋时还能被读书人看到。当《三国志平话》于14世纪初印行时,以牟利为基础的出版业已发展起来了。
许多读者心心念念的是汉人的宋朝被异族的金朝赶出了中原腹地,因此在三国的年号及正统传承问题上,朱熹在《资治通鉴纲目》中的安排及其在道德上对司马光的实用主义的反对很受欢迎。然而,甚至在此之前,学者们就对陈寿强调曹魏的做法提出了异议,1167年,强烈主张北伐的张栻印行了《经世纪年》,也提出蜀国才是汉朝的真正继承者。其后的历史学家纷纷将陈寿对三国的安排修正为以蜀汉为唯一正统的结构,魏和吴皆处于次要位置。其中的两种主要著作都名为《续后汉书》,但写作意图及性质都有很大差异,南宋萧常写成的在先,其后是元代的郝经。
郝经的《续后汉书》面世于1204年,高官周必大为其作序,还被国家收藏,所以得到了高度认可。该书的直接目的是表达南宋的重要性,并建立刘备的汉室正统地位。刘备在书中形象正面,作者一贯地使用了最为荣耀的词汇来解释他的行为,特别是他对汉室的忠心,以及他对接收刘璋所据益州的勉为其难。但这些解释都是存在问题的,萧常也是如此,他除了修正文献以支持自己的结论之外,并没有做别的事情。
曹操的名誉则与刘备截然相反,萧常在他的《续后汉书》中,致力于显示出曹操强取权力,使魏国失去了正统性。他为了展现曹操嗜血追求权力的形象,引用了吕伯奢的故事,并强调他在徐州的屠杀以及对董承、孔融及其家族的处决,描述了他是如何擅命官员的,最后以曹操命令曹丕篡位作为结束。所以他及其继承者只是在名义上掌握了政权,并不具有合法性与真实性。
郝经的《续后汉书》虽然名字与萧常的相同,但意图却与其迥异。郝经是一位理学家、哲学家,曾在1260年作为忽必烈的使者出使南宋,但却被下了狱,直到1275年蒙古人入侵才重获自由。郝经似乎并不知道萧常的著作,而他笔下的历史是为了给统一中国的正义领袖正名而设计的。因此他集中力量将刘备塑造为一位儒家君主,智囊诸葛亮辅佐着他,关羽和张飞则为左膀右臂。曹操在其中似乎再次成为篡位者和暴君,而汉献帝则通过董承向刘备寻求帮助,忠实、侠义的刘备倾尽全力给予帮助。整本书都可以被看作对仁慈且表面上汉化了的忽必烈统一中国的请求。
与萧常的作品一样,郝经的《续后汉书》也被呈送给朝廷。此时还有许多与它们相似的作品,尽管总体来说并不怎么成功,在宋元之时,也有关于改编的作品是否有权代替陈寿和裴松之的著作或者是与之并驾齐驱的争论。任何读过《三国志》的读者都会发现,其正文与引用了多种材料的裴注一起,加上三分天下的背景,使得一些事件的本来面目已不可辨。甚至在北宋,重臣王安石也曾试图像欧阳修修纂《新唐书》以及《五代史》那样,对这段历史进行能够得到官方认可的修订。
然而最终,虽然两种《续后汉书》都被官方收藏,并在18世纪收录于《四库全书》中,却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认可。它们成书较晚,缺乏一手文献,且对偏在西陲而非像曹魏一样占据了中原的蜀汉的重要地位,未能给出有说服力的论证。任何试图尊崇蜀汉的尝试都必定会导致对流传已久的文献材料的曲解或误用,正如马兰安指出的,修正主义者们更接近文学而非历史。如果想要推翻陈寿文本在道德和权力上的不平衡,最好的方式就是全然文学的,而非以被广泛接受的史料为基础。


影视中的曹操形象
明朝的《三国演义》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自己登基前的1366年,就已开始下令出版史书,这一行为带有很强的道德意味,有利于他自己的家族及其他大族。它们被用浅显的语言重写:他曾说过,即使士绅们可以无碍地阅读那些深奥的观点,他们也不会遵循的。这种观点对一个从战乱中新兴的国家来说并不值得惊奇,朱元璋在自己控制的地区内就已很注重沟通:他公布于1368年的第一条法令,就用白话加了注释。
就像马兰安观察到的,在14、15世纪,大众很需要那些可以被普通读者接受并塑造善恶典型的史书。以此看来,在14世纪后半叶朱元璋治下,罗贯中完成的小说《三国演义》极好地契合了当时君主的愿望以及时代风气。
对于罗贯中本人,我们所知甚少,大家普遍接受他大约生卒于1315—1385年,其作品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也曾完成了《水浒传》的早期版本。虽然他的《三国演义》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但本身也历经了长时间的发展,无论是手抄本还是印刷本,其源头可以追溯至两处:简单的带有插图的志传体,和更为复杂的、用优美的语言和更依赖历史而非神秘素材的演义体。最后在17世纪中期,即清前期,毛宗岗修订了这些材料,并加入了自己的评论,形成了一百二十回的版本。他的版本成为了现在最通行的版本,浦安迪也指出,尽管一般将《三国演义》认为是罗贯中的作品,“我们知道,《三国志演义》成书于1522年,其后有多个版本,是16世纪小说的典范,也在明朝的第二个世纪被重新创作或大量改写了”。
18世纪的学者章学诚指出,《三国演义》七分史实三分虚构,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公允的评价,其从汉灵帝迄孙吴投降,讲述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行文流畅,想象丰富。它是一部生动的小说,像《续后汉书》及其他宋元学者的著述一样,以刘备及其国家蜀汉为尊,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比复杂的官方史书《三国志》及其注释更易接近。
然而,这部小说却歪曲了历史,虽然其中像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或是吕蒙夺取荆州等主要事件的顺序是正确的,但对它们的描述中却常常夸大了刘备和关羽或是智计百出的诸葛亮的作用,这样通常就牺牲了像孙权和周瑜一样的盟友。其中的虚构和年代错误漏洞百出:曹操在吕伯奢的故事中被描写得很极端,以显示出曹操的残忍;但不久后对抗董卓的联盟却又由他创始,袁绍反而对他效忠;这与事实是完全相反的。此后,在赤壁之战前夜,曹操杀死了冒险批评他的刘馥;但其实在淮河谷地防御的刘馥,在此前几个月就死于任上了。草船借箭以及空城计的故事也都是为了给诸葛亮歌功颂德。这种改编虽然无关要旨,但却频繁地出现,以至于在这种拂去了历史的叙事中,已经没有一个单独的细节或是人物性格是可信的了。
因此,《三国演义》不能被作为三国时期的史料看待,也无助于理解这段历史。然而,以其代替历史的错误却经常发生,这样做的人不仅会错误地理解历史,也会同样无法欣赏小说的复杂和敏感。虽然宋元及明代早期的说书人和剧作家、编纂《续后汉书》的修正主义历史学家们、以及《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的作者运用了流行的传说,并采用了相同的美化曹操敌人的方法,但他们并不总是有着相似的主题,其选择取舍也很值得注意。特别是,浦安迪给出了一个有力的论述,认为《三国演义》不应仅仅被视为流行小说,而是“对众多材料的严肃的、常常也是讽刺的修订”。
以此观之,《三国演义》讲述了一个近乎是滥俗的关于尊贵的刘备、智慧的诸葛亮、英武的关羽的故事,而曹操是自私、具有野心且残忍的。然而,由于这些主题的多次出现,使得它们失去了冲击力甚至是还带上了模仿的味道,蜀汉英雄的才能被极端夸大,以至于自掘坟墓。关羽勇猛善战,但他极度的自信使他先是在曹操208年败于赤壁时设伏于华容道截击,却又放走了他,后又在219年攻击荆州北部时,低估了吕蒙的威胁。张飞的活力则将他导向了暴力和残忍,成为比义兄刘备更具缺点的人物,最终被自己的军队背叛身死。
即使是诸葛亮这一智计百出的人物,也可能因为对待下属和盟友的方式过于功利而失去读者的心,对其机智和谋略的欣赏必然与因他对周瑜的无情嘲弄以及对待敌人的苛刻粗陋而产生出的尴尬感并生。尽管魏国的将军司马懿在他手下屡受挫折,但最终可堪匹敌,诸葛亮进军渭水谷地的行动也已是强弩之末并以死亡告终。同样,关羽和张飞的性格也都是有缺陷的,他们超越常人的才能导致了傲慢和狂妄。正如浦安迪所说,他们的功绩不应被简单地在表面上理解,因为小说中故意描述了这些卓越于常人的特质,却也埋下了他们最终失败的种子。
当我们对这些美好得过头的英雄产生反感时,曹操似乎就显得更具人性了:虽然他残忍且奸猾,并随时准备大开杀戒,但却也宽宏大量,甚至很幽默,这一切都依从着他的本心。就这一点而言,他可与刘备相对比:后者将自己视为侠义与荣耀的化身,但仍随时准备着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是在吕伯奢这个悲伤的故事中,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也显示出了一种愤世嫉俗的诚实,比刘备最初以援助的名义接近刘璋,实则想要夺权,后又假惺惺的试图为自己的背叛辩护这一行为要更吸引人。刘备即使在已接受益州的邀请,饱含有上述目的时,还坚持他自己的德行:
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
然而他的谋士庞统劝说他:
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今日不取,终被他人取耳。
刘备深受感动:“金石之言,当铭肺腑。”于是决定西进。
与自以为正义之师的刘备结盟,不如选择曹操;至少你知道自己将会面临的情境。吕布想必十分同意这一观点。
虽然曹操扮演的是负面角色,但也因选贤任能以及领军能力而被人们认可。相较而言,诸葛亮不太会选择优秀的下属,刘备则经常打败仗。刘备的最后一战,是为了给关羽复仇并夺回荆州,却被吴国年轻的将领陆逊羞辱。而小说着重描述的赤壁之战中,曹操确实失败了,其后小说也描述了他及魏国军队的一次次惨重伤亡,但这些不幸反而证明了他的韧性以及勇气。虽然彻头彻尾的忠诚人士可能会反对,但反派英雄曹操在很多方面都比足智多谋但傲慢的诸葛亮或是伪善的刘备更为吸引人。最终,就像毛宗岗自己总结的,曹操拥有着大权但却从未篡位;做到了刘备宣称的自己所具有的全部忠诚。
明末清初的南戏传奇
明末清初,南戏传奇盛行于全中国,其内容更关注浪漫的爱情故事,而非历史或战争,但在18世纪晚期发展起来的京剧重新捡起了历史和战争题材,流行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其中有许多关于三国的剧目。
其中脍炙人口的有描述曹操190年从洛阳出逃的《捉放曹》、描述曹操197年被张绣击败的《战宛城》、描写祢衡当堂辱骂曹操的《击鼓骂曹》,而208年的赤壁之战自然是最为著名的一出。《长坂坡》虚构了刘备及其英雄属下张飞和赵云在曹操进军前的撤退中,取得了胜利,以《群英会》为总题名的几出戏,则呈现了赤壁之战的主要历史及传奇情节。其中包含了《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计》、《打黄盖》、《借东风》、《华容道》等不同的唱段。
《草船借箭》和《华容道》的主题上文已述。其他几出描述了曹操派干练的官员蒋干劝说周瑜归降。周瑜严词拒绝,但却故意不小心留下了一封伪造的信件让蒋干看到,其中提到了曹操的两名官员。蒋干拿走了这封书信,结果曹操果然中计,处决了这两位最为熟习水战的将领。随后刘备手下的庞统诈降曹操,并劝说他将船只固定在一起,这样可以更为安全。在如此布置之后,周瑜的将军黄盖也诈降,还受了鞭笞以增加投降的真实性,诸葛亮则用神奇的咒语召唤来了东风。曹操的舰队和营地毁于一旦,关羽在他败走华容道时截获了他,却放了他一马。
这些戏剧是根据《三国演义》的四十五到五十回创作的,但曹操在其中是次要角色,主要的剧情集中在周瑜和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上。《战宛城》中则呈现了曹操的多种性格,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这出戏以197年曹操与张绣的首次对战为基础,讲述了曹操接受张绣投降,但随后曹操却对张绣的同宗及主公张济的遗孀邹夫人着了迷。张绣感到不安,又背叛了曹操,奇袭打败曹军。曹操的忠诚护卫典韦被杀,曹操的儿子和侄子也没能幸免于难。曹操在逃走时放弃了邹夫人,她最终死于张绣之手。
这出戏的开始之处似乎采用了《曹瞒传》中记录的事件,曹操的坐骑践踏了麦田,他因此剪短了自己的头发以抵罪;同时也杀死了这匹马。此后的情节则与《三国演义》描写的很相似,虽然其中加入了曹操的侄子安民和邹夫人的女侍之间的次要事件,而《三国演义》中也没有张绣杀死了邹夫人。与最初见载于《傅子》中的故事不同,戏剧中并未提及张绣的侍从胡车儿被收买,但剧中胡车儿却将自己伪装成马夫,偷走了典韦的双戟,削弱了他的战斗力。张绣手下富于智谋的贾诩的戏份相对较少,这个故事的核心是曹操的色欲和对不幸的邹夫人的无情与自私。无论人们关于曹操对自己的马践踏麦地的诡辩处理是何种看法,曹操在整件事中已无法置身事外。曹操这一角色的面具是白色的,上饰以黑色线条,非常适合他有权又狡猾、冷酷的坏人形象。
(本文摘自张磊夫著《国之枭雄:曹操传》,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9月。澎湃新闻经授权发布,原文注释从略,现标题和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徽帮棋友会 ( 苏ICP备2022041640号-1

GMT+8, 2025-1-12 13:32 , Processed in 0.2379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